究竟忙些什麼?(九)

第49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個系列我們跟大家談到的:究竟忙些什麼?以及如何去對治這裡面所產生的煩惱。

我們接續上一集所談到的,最根本的就是佛教,基於佛教所建立的人生觀,才能夠真正的幫我們對治所有的一切的煩惱。並且這個人生觀,所建立的人生觀是一個可以可長、可久不會任意改變,讓您不僅是這一輩子,並且下輩子、下下輩子都可以繼續依循的一個很好的一個很扎實的人生觀。那要建立這樣子呢?其實只要您願意,只要您願意踏進佛教裡面來,只要您願意把您在世間裡面,所修習、所養成的各式各樣的這個憍慢之心,先把它放在門外,然後請您踏進來學習佛法的話,您就會發現:實際上 佛陀已經幫我們把進修的各式各樣的方式都闡述了很明確了,整個學習的次第井然。各位不用擔心說:「裡面佛法深如海!所以我根本就不敢踏進去一步。」實際上,佛法的確深如海,可是 佛陀已經把修習的次第明確的教導給我們了,只要我們願意以虔誠、恭敬的心按部就班的學,很快您就能夠領略到:從佛法裡面會對人生產生什麼樣根本性的影響,從而讓您在面對現代生活的忙碌,乃至於再忙碌、再怎麼忙碌的生活裡面,您也能夠常保自己的這個安定、沒有煩惱的心。我們期待您也來領會!

當然就是踏進佛法來學的時候,我們上次談到說,學佛法的時候,佛法有包含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就是教人如何解脫於煩惱;另外一個層面就是教導大家如何能夠成佛。當然,我相信觀眾朋友一般來說,聽到「成佛」這兩個字的話,當然就覺得說:「唉呀!離我們現在好遙遠啊!所以我不如先學解脫就好了。」這個話也是沒有錯!實際上,各位將來如果學佛法了,您的老師必然會告訴您說,佛陀當年教佛法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順序在教的。實際上,您剛剛覺得說:「成佛何期遙遠啊!我不如先解決眼前的煩惱就好了。」這也正是一般人的心態。也正是兩千五百年前 佛陀在弘法的時候,眾生的心態也確實就是如此;所以 佛陀在弘法的時候,一開始教的,確實對於一般的大眾教的,確實就是先教解脫道。並且,佛陀施設的許許多多的方便,這個方便呢可以在《阿含經》裡面可以看到;那這些方便呢,可以讓學習解脫道的人,很容易的在一生當中就會有所成就。所以解脫道其實呢,它是有它的重要性的。

那至於說,成佛之道這件事情來講,當然要談到「成佛」的話,它就遠遠超過所謂的「解脫」的這些狀況,學習的東西—要學的東西—非常非常的多。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佛教的經典裡面,講「解脫」的部分的經典,其實佔的分量還算是少的,很多的經典談到的都是「如何成佛」。那是因為,當年 佛陀在教的時候,也在一部經典裡面明確的說過,說:「所有教導大家解脫的這些書——這些經典,其實呢,只是要讓大家透過這樣的學習,知道自己原來就有這個能力可以對治煩惱,可以解脫於煩惱;從而對於 佛陀生起信心,對於佛法也生起信心。」這樣有信心之後,佛陀並不是讓大家就停留在那裡,一旦生起了信心之後,自然而然這個時候就可以來教你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佛了。所以這也就是 佛陀當年教導佛法的一個順序。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可以瞭解到說,關於「解脫」的這類型的經典,就如同我們反覆講的《阿含經》這個經典,這個經典呢,我們上次有跟大家說,這個經典它的文字上面,跟許多的大乘經比較起來的話,不那麼華麗、也沒有那麼討喜!可是,這個裡面所揭櫫的這些「解脫」的證境,對於所有的人來講都是一個重要的基礎,你要能夠知道裡面的「解脫」是怎麼一回事。那就算我們自己沒有意願在這個階段按照出家人的方式一步一步證到解脫果了,我們維持在家人的身分,然後我們繼續學習大乘的佛菩提道;就算我們採取這樣的狀況,我們也必須要牢牢的分辨清楚「解脫裡面談到的狀況是什麼?」比方說我們談到了「涅槃」,就千萬千萬不能把「隨緣應對,沒有情緒生起」當作是「涅槃」的境界。

當然就是說,您學佛法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反覆的申論就是說:「《阿含經》所揭櫫的解脫道,您千萬不能偏廢!」但是,如果認真講起來的話,如果我們認真講起來的話,其實大乘經典所揭櫫的義理,才是《阿含經》得以成立的基礎。這個應該要怎麼去講呢?我們用一個方式舉例來讓大家瞭解。我們說,就譬如說我們如果是煮菜來說好了,如果我們剛學煮菜的時候,我們可能都要一板一眼的要跟著食譜來。食譜告訴你說:要放什麼材料、放多少量、什麼時候放,每一關的順序你都要按照那個食譜來做。如果你沒有按照那個食譜來做的話,那對不起!通常你煮出來的菜可能就會失敗了。所以我們說,剛煮菜的時候,實際上是要依據食譜一板一眼來做。這個就好像說,我們一開始在學習事情的時候,就必須要依照規矩先進行模擬、課誦,然後學習了然於心之後,真的把它學起來之後才能繼續往前進。可是您一旦熟悉了、熟練了之後,慢慢的自己的信心也具備了之後,這個時候,請問:「您還需要一五一十的記誦食譜的內容嗎?」顯然這個時候您已經不再需要食譜了,因為您已經非常熟練了是嗎!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你學法的第二階段。接下來第三個階段就是,一旦熟練了之後,並且不僅熟練而且更精通裡面的道理了。意思就是呢,您由反覆的練習過程中,從中間開始瞭解各種食材它的彼此相生相剋的原理,也知道各種食材它的味道君臣佐使的道理;所以根據這些道理的,對於這些道理通透的瞭解之後,您再來做菜的時候,這個時候肯定您不僅不必依照食譜一五一十的來,而且你做出來的菜可以說可以隨心所欲的搭配,只要您認為這些狀況允許的話,那麼您就可以隨機的應變,然後創造出不同的這個菜餚出來。所以,以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就說:這個關鍵是在哪裡?這個舉例的關鍵在哪裡?第一個,就是在於說學習,剛開始在學習的時候,「規矩」不可以偏廢。你一定要先瞭解規矩、先遵照規矩,你才能夠入門學;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任何規矩,光是放一堆食材給你的話,那你做出來的東西,很有可能都是很糟糕的菜餚;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得依規矩來學,並且要知道規矩。一旦你深深的掌握了,能夠掌握了裡面的原理之後,那麼變化之妙就存乎一心囉!所以,以這個道理我們來比擬看看,我們試著比擬,雖然不能夠完全的一對一的比擬過去,但是我們嘗試用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瞭解。佛教裡面關於「解脫」的這個道理,就如同是我們剛學做菜的時候,你要遵循的規矩。也就是我們剛才跟大家講的,如果你在《阿含經》裡面看到關於「涅槃」的解釋是這樣子的描述的話,那請您要確實依循這樣的基礎。乃至於說您碰到大乘經的時候,在您還沒有開悟——還沒有找到您的真心之前,您對於「涅槃」的解釋,也應該儘量不偏離於《阿含經》裡面關於「涅槃」的說法。這個就好像您做菜的時候,一開始就要按照這個規矩來。可是,一旦當您學佛法,當您跟隨著善知識學習,沒有慢心,學習了好一段時間之後,你終於有機會終於可以破參明心了!當破參明心的時候您找到了,所謂的「明心」就是找到了人人本有的那一顆「真心」。這個「真心」的性質,一定符合所有的般若系的經典,包含《金剛經》、《心經》所描述的這些狀況,一定要完全符合,不能有哪一個字不符合的。那它都完全符合了之後,你才可以安下心說:「我真的找到了這個真心了!」一旦您找到這個真心之後,其實您就已經對於這方面就已經進入了所謂的這個「熟練」,開始進入「善巧」的這個狀況。特別是說,當您一旦確實的按照般若經的開示,然後找到了真心之後,再來反觀、再來看看《阿含經》的文字之後,您一定會發現:您所找到的這個心,雖然是依照著般若系的經典像《金剛經》、《心經》所找到的;可是祂的性質,跟《阿含經》所描述的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什麼地方有出入的。當您一旦確認了這一點之後,當然,接下來您的學法的步伐不會停在這裡,您一定會繼續想學下去,因為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這類型的經典,談到的還是這個「真心」大致的樣貌。至於說,這個真心呢再深入下去有什麼樣的樣貌?有什麼樣的功能?有什麼樣的功德呢?那這些東西,當然就是接下來我們要一步一步的往前去學習的。那當您在這個開悟的基礎上面一步一步去學習的時候,您就會發現:您現在已經是邁向於「善巧」了。所以等於是說,您對於其中原理的掌握已經非常清楚了,當您這個原理掌握已經非常清楚的時候,回過頭來再來看看,再來看看《阿含經》的時候,您就知道說,《阿含經》解脫的道理之所以能夠成立,其實都是因為有這些基礎的原理在。正因為有這些基礎的原理的支撐,所以《阿含經》所講的這些「涅槃」的境界,才跟一般外道所講的大大的不同!也跟一般外道的所謂的「一切都虛無」的這個觀點呢完全不一樣!也跟我們一般世間人所講的「一切隨緣啊」大大的不同啊!

所以,我們等於是用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家說,佛法裡面包含了「解脫」的層面,也包含「成佛」的這個層面。而成佛的層面它的既深又廣,遠遠超過了解脫的層次;並且,成佛的—我們把這個成佛這個部分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裡面所蘊含的這些原理、這些義理呢,恰巧就是支撐著「解脫道」的一個重要的依據;如果說佛菩提道不存在了、不成立的話,那麼解脫道也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當您學到了解脫道的基礎,然後接下來學這個大乘的佛菩提道之後,然後等到您開悟明心反觀這一切的時候,您會發現說:所有一切的佛法,其實全部都是含攝於成佛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這個其實用一個更簡單的眼光去看說,解脫跟佛菩提道從來都不是一個分開來的兩個道路,因為我們只要想想看一點,您看看 佛陀成佛了,請問:「佛陀有沒有解脫呢?」當然有吧!所以,既然 佛陀成佛了就解脫,當然這個「解脫道」是完全包含於「佛菩提道」裡面。這個也就是大乘佛法之所以珍貴、之所以難能可貴的地方。所以當然就是說,這個大乘佛法呢,我們每一個有雄大心志的人,如果您要進來學佛,不是只是要學如何解脫煩惱而已,而是要希望能夠學到說將來也能夠跟佛菩薩一樣,不僅能夠悠遊自在,而且還能夠幫助許許多多的人的話,當然「大乘佛法」是您的不二的選擇。

不過,我們反覆的申論,我們反覆的申論:這個「解脫道」跟這個「大乘佛菩提道」的關係;我們還是要不斷的提醒大家,雖然說佛菩提道——大乘的佛菩提道是一切的基礎,可是各位千萬不要把《阿含經》所講的這些解脫證境給偏廢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就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比方說關於《六祖壇經》裡面的「不思善、不思惡」這件事情,我們前幾個講次有說過,這件事情有許多人都把它用世間的角度去解釋了,這是不對的!因為《六祖壇經》所談的狀況是「真如佛性」的狀況,特別又是講「真心」的狀況。所以像這類型的描述的字眼,你應該要等到你開悟明心了之後,才能夠正確的理解它的意思;沒有開悟之前的話,我們寧可謹慎保守以對。又比方說同樣的我們說,比方說有一句大家常常引用的「何期自性如是清淨」,「何期自性如是清淨」這句話,這句話我們也聽過不少人對這句話用非常特別的方式去理解,比方說有人理解的方式就是:希望我們息卻了攀緣的心,然後不要再加更多的妄想;碰到事情的時候,希望不要生起過多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隨緣」。那用這樣的方式「隨緣應物」的時候,那他就說:「這樣子的話,我們把這些意識的妄心,儘量把祂減輕了之後,剩下來所呈現的就是所謂『本覺的自性的光明』,那我們依照這個自性的光明待人處事,不就充分顯現了『何期自性如是清淨』嗎?」但是,我們同樣的也要再次跟大家說,「何期自性如是清淨」的這句話的解釋呢?也是一樣完完全全緊扣著「真心」來說的,是扣著「真心」來說的。您如果開悟了之後,開悟了找到「真心」之後,您可以在開悟的當下來檢視,自己去體驗看看這個自性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的清淨!可是如果你還沒開悟之前,你說:「我不要生起額外的情緒,我就隨緣應對。」這樣子的自性叫作清淨的自性嗎?我必須要很抱歉的告訴觀眾朋友們,這樣子一個我們自以為是清淨的應對外境的方式,如果我們老老實實的按照《阿含經》所告訴我們的解脫證境一一去檢視的話,你馬上就可以發現:這個所謂的「隨緣應物,不起情緒」的這個狀況,其實離《阿含經》所講的「解脫」是很遙遠的!既然離《阿含經》的解脫境界就這麼遙遠了,又怎麼能說這裡面是如何的清淨呢?您可千萬別說:「唉呀!我現在談的是大乘佛法的境界,我不跟你談二乘佛法的境界。」可是我們剛才就已經講了,我們說《阿含經》裡面所揭櫫的這些解脫的狀況的話,在大乘經裡面是完全和合一致的,中間沒有任何的誰高誰低的問題。只要是我們談到說關於修學上面的這個「解脫」來講的話,比方說「無餘涅槃」這件事情來講,不管您在二乘的佛法裡面學解脫,或者在大乘佛法裡面學成佛之道的話,那麼對於「無餘涅槃」的解釋的話,始終都沒有任何地方有任何歧異的。所以,以這樣的論點,如果您告訴我說:「我是從大乘的角度來看」的時候,那麼我們必須要很抱歉的告訴您說:「您很有可能已經誤解了大乘的這件事情。」已經誤解了大乘的所謂的「自性何期清淨」到底講的是什麼樣的事情,請您務必保守以對。

又比方說,我們之前談過的「眾生皆有佛性」的這件事情,其實也是另外一個很常被引用的典範。因為大家都覺得說:「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放下執著了就是成佛了。」那很多人就說:「比方說,我今天碰到了哪一狀況的時候,我不要執著啊!比方說我碰到了某一件這個關卡的時候,那我在猶豫到底該前進還是該後退的時候,這個時候只要我們不執著,順應著這個環境作,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隨緣」,那這個不就是順著去放下我們的執著,順著眾生本來就有的本覺佛性去做了嗎?」我們同樣也要告訴大家,這裡講的「佛性」,眾生本有佛性這件事情,談到的是眾生,一方面談的是說,眾生皆有成佛的潛能;另外一方面談到的是說,將來眾生如果按照大乘成佛之道修習的話,總有一天可以能夠親眼見到佛性在眼前展現。但是不管如何,這些講的狀況都不是您放下,所謂的放下眼前的執著,就可以立即去體驗到這個佛性的;因為您所放下的執著,如果放在《阿含經》的範疇仔細去衡量一番的話,您會發現:您放下的執著,其實離《阿含經》的解脫境界還遠的很!那既然離《阿含經》的解脫境界都還這麼遠的話,您又怎麼可能在您不執著前進或後退的同時,就可以見到佛性呢?所以這個中間可以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那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談到這裡,剩下的內容我們下一回再繼續跟大家分享。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