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一)

第106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系列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談的子題是:《心經》到底在說什麼?

在佛門,《心經》乃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所以在寺院裡被列為早上及晚上必須課誦的經典之一,在家的菩薩們不論是優婆塞、優婆夷通常也會將《心經》列為必須課誦的經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師、居士們對《心經》能夠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僅佛門早晚如是課誦著,而且道教也列為課誦及法會常用的經典之一,更不用說民間信仰的阿公阿婆們,也會將《心經》列為課誦的經典。可見《心經》在佛門、在民間非常受人歡迎、非常普及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心經》那麼受人歡迎?最主要是這部經文文字非常少,才兩百六十個字而已!只要是識字的人都知道每一個字的意思,如果想要課誦的話可以很快地課誦完畢。就算是不識字的阿公阿婆們,他們也會想盡辦法瞭解每一個字怎麼唸,常看見他們會問識字的人,問這些字怎麼唸,然後在每個字旁邊用他們自己所能瞭解的語言或文字加以備註,讓自己很快地知道這些字怎麼唸;當他們知道每一個字怎麼唸時,就不再依靠他人來幫忙,有時候你會看見他們拿著《心經》來唸,其精進的精神,讓很多佛弟子們都會自嘆不如!

雖然有很多人,不論是識字的人或者不識字的人都會唸《心經》,而且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可是一問他們:《心經》到底在說什麼?很多人一臉茫然的樣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乃至有出家法師、居士們說:「《心經》所說的就是緣起性空,就是性空唯名。」將《心經》的真實內涵整個推翻掉,成為心外求法的人。更可笑的是,這些推翻《心經》說法的法師、居士們每天早上都還課誦《心經》,這不是很奇怪、很顛倒嗎?可是他們都沒有警覺到,反而將宣說《心經》真實內涵的真善知識說之為「邪魔外道,其法義有毒」!其心顛倒無以復加,真的讓人感慨萬千!

既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乃至有人誤解《心經》所說的真實義,今天剛好藉這個機會來說明:《心經》到底在說什麼?《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開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真心,祂可以讓眾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經。這部經可以讓學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佛菩提。聲聞菩提,乃是聲聞人所覺悟的法道。也是聲聞人聽聞 世尊的開示,用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來觀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虛妄,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聲聞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也就是斷了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處於無餘涅槃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永遠不再三界出現。由此可知,聲聞菩提乃是聲聞人聽聞 佛語開示,觀察蘊處界虛妄,並將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中無有一法存在,僅剩下無餘涅槃的本際獨存而已,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緣覺菩提,乃是緣覺所覺悟的法道。也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有一個「識」,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這個識為止,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祂,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這個識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因此,緣覺觀察蘊處界等法都是虛妄,唯有這個識才是真實,所以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這個識存在,所以將自己的三縛結斷了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三界現身意。由此可知,緣覺菩提乃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無餘涅槃還有一個本際真實存在。祂在哪裡?不知道!也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佛菩提,乃是菩薩覺悟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薩經歷五十二階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從十信位對 佛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圓滿十信位轉入十住位,開始在外門修菩薩六度萬行;經歷七住明心,開始在內門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以及十住眼見佛性—眼見自己的身心與山河大地虛妄的如幻觀,因此圓滿十住位,依序轉入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修行;於十地圓滿後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修集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要,不管是自己身體的內財或者是金銀珠寶等外財統統布施出去;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出現,於夜後分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薩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薩經歷五十二階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從菩薩最基本七住明心開始,了知萬法都是從這個真心出生,不能外於這個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現;如是次第修行,經歷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最後證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從上面分析可知:《心經》所說的真實內涵,不離《心經》所說的「心」,這個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在內;離開這個心,這個《心經》就不能稱為《心經》,應該要改名了!蘊處界及諸法以及三乘菩提等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說,《心經》主要的宗旨就是在談「心」,不能離開心而談《心經》,不能外於心而談蘊處界及諸法等;離開一切有情真心而談蘊處界及諸法等,那都是言不及義的戲論!又《心經》中心主旨就是「心」,可是祂還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以及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所以說,《心經》所談的面向有三個:第一個、是心,也是《心經》最主要的宗旨,亦稱為空性心。祂從本以來就在,未來也不會滅,祂真實存在。不是如佛門有些法師、居士們主張:「祂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將 佛所說真實有法的空性心變成虛相法,成為 佛所說的斷見外道。第二個、《心經》所談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是為空性心藉緣所生的空相,本身是生滅不已的虛妄法。第三個、空性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空性心本身不生不滅,在世間上可以現前體會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存在。這兩者的體性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不生不滅的法,後者是生滅不已的法,由於這兩者的體性完全不同,不屬於同一個法,所以稱為非一;又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是空性心藉緣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性心局部的體性,攝屬於空性心的一部分,與空性心不異,所以稱為非異;合此非一與非異,名為非一非異。也就是說,空性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非一非異。這個道理猶如手與身體一樣,手是手、身體是身體,兩者非一;可是,手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說手不是身體,故名非異;合此手與身體之間的關係,為非一非異。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當你知道及把握這三個重點後,你不會偏離《心經》所講的範圍,也不會被惡知識所誤導;因為你已經有能力判斷,避免走向與佛法無關的常見外道、斷見外道,乃至走上男女雙身邪淫外道中,因而延遲自己成佛的時程。

既然已經說明《心經》的主要宗旨就是心,接下來談《心經》的本文了。首先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先解釋這一段經文:「已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們,很深入去參禪、去參究時,因為一念相應慧,於一剎那間親證真心之所在,現前觀照真心本來就自在,以及照見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沒有一法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因而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這樣能夠親證真心,以及可以現前觀察真心本來自在的菩薩,名為「觀自在菩薩」。當觀自在菩薩站在所親證真心的實際理地來觀察時,發現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蘊處界及諸法等任何一法存在,卻不妨礙在現象界上有蘊處界及諸法等生、住、異、滅現象出現。既然真實了知真心實際理地無有一法存在,當然沒有所謂生死以及種種苦厄可言;當菩薩轉依真心無所得,當然沒有種種生死及苦厄可言,所以就度一切苦厄。

接下來,分別解釋這一段經文的內容,首先談的是「觀自在菩薩」。有很多法師、居士們解釋觀自在菩薩就是 觀世音菩薩,其實他們誤會了,而且誤會得很嚴重!《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是指已經建立「真心本來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因為他遇到真善知識為他開導、為他建立正知見,譬如:真心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真心本來就自在;菩薩認同及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的正知見去參禪。所以觀自在菩薩的真實意思,就是指真善知識為菩薩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觀念,菩薩以此正知見去參禪、去參究,去尋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本來就自在的真心;在深入參禪的時候,於福德、智慧、定力等因緣成熟,一念相應慧,找到了本來就離見聞覺知、本來就自在的真心;現前觀察真心真的離見聞覺知、真的本來就自在,不是你觀察祂才自在,不觀察祂就不自在,而是從本以來就自在,不是有時自在、有時不自在;像這樣具有正知見參禪而證悟明心的菩薩們,才是《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不是如法師、居士們所說觀自在菩薩就是 觀世音菩薩。想想看: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再來,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明心見性了,還要如《心經》開示,再一次參禪去證悟明心嗎?還需要於親證後現前觀察祂本來就自在嗎?根本不需要嘛!因為 觀世音菩薩早已經在不可思議劫以前找到本來就自在的真心,祂隨時隨地可以現前觀察自己及別別有情本來就自在的真心,不需要再一次以身作則去參禪、去現觀,不是嗎?如果不知道此中道理,而稱呼觀自在菩薩就是 觀世音菩薩,那是很不倫不類的說法,表示這個人沒有正知見,他根本不知道《心經》到底在說什麼?所以才會有如此說法出現。

接下來,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觀自在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很深入去參究、去親證真心之所在。然而要能夠很深入去參究,一定要有正知見、定力、福德等條件來莊嚴,否則是無法深入參禪乃至可以明心見性;所以,自古以來證悟的禪師並不是很多,只有少數人,並不是多數人。所謂的正知見,要有真善知識教導,告知真心離見聞覺知,告知要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告知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似一等等。所謂的定力,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淺定的功夫,於親證本來自在的真心時,才能悟得深、體驗也深。所謂的福德,就是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福德,因為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福德比較容易。諸如等等,具有「真心本來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們才能深入參禪,並於各種條件成熟時,佛菩薩給你這麼一念——也就是一念相應慧,親證本來自在的真心,因而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這樣一念相應慧而明心,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正觀現在前」,也就是般若正確的觀行現在前。當菩薩般若正觀現在前時,發現真心真的如真善知識所說,祂本來就自在,祂本來離見聞覺知,祂不在六塵起種種分別,會分別六塵的就是妄心七轉識自己,祂有染污性。

當菩薩明心證真成為觀自在菩薩時,現前觀察:一者、這個本來自在的真心,實際理地無有蘊處界及諸法等任何一法存在,卻不妨礙在現象界上真心藉著種種緣而有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不斷地出現;因而觀照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沒有真實的體性,成就《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二者、這個真心的實際理地無有一法存在,觀自在菩薩證悟無所得真心及轉依,來觀待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也是無所得,所以觀自在菩薩就在無所得當中不斷地斷除煩惱,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智慧與福德。這樣的作為好像有所得,其實是無所得,這是轉依真如無所得的緣故。縱使在現象界有種種苦厄出現,觀自在菩薩轉依無所得真心,也不以為意,因此「度了一切苦厄」。因為這樣的緣故,觀自在菩薩就在有所得當中無所得,如是次第修行,最後得以成就佛道。

最後作個小結論:所謂的觀自在菩薩,是指證悟明心的菩薩;因為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念慧相應,般若正觀的觀行現在前,找到本來就自在的真心;然後觀待真心所出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都是真心藉緣而出生的,本來就是虛妄法,因此照見五蘊皆空;又觀自在菩薩轉依無所得真心,來觀待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雖然在現象界示現有種種苦厄存在,可是菩薩轉依無所得真心,根本沒有任何苦厄可言,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