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 (八)

第108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當國主的菩薩,佛陀說:要以四攝法來攝取國中的人民,同時要能善於分別種種法相。也就是當國主的菩薩要能夠善於分別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乃至於說真正的正法、相似正法。這樣的情況之下,對於不受法者軟言調之,如果說在教化國中人民的時候,有不能夠接受這些法要的人,要以柔軟語來調教。

當國主的菩薩同時還要知道「王」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來舉經中所說的什麼叫「王」,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裡面有這樣一段經文:「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名之為王。大王當知!王之養民當如赤子,推乾去濕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當知!王者得立,以民為國;民心不安,國將危矣。是故王者,常當憂民如念赤子,不離於心。」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談到:王就是人民的父母,因為怎麼樣來為這些子民,來讓他們得到利益,所以王是人民的父母。為什麼王是民之父母呢?因為能夠依法來攝護眾生,能夠依於自己的王法的能力,來攝受守護國中的一切的人民,使得人民能夠得安樂,所以稱為王。這裡談到王來養護人民,要好像自己的一個兒子,嬰兒一樣,好像母親照顧嬰兒,推乾去濕一樣,類似這樣的一個至誠心。為什麼有這樣可以立這個王呢?是因為有人民可以成為一個國,因為有人民成為一個國家,所以才能夠立這個王這個位置。如果說民心不能安定、不能安隱,那麼這個國本身就會有危險,就會危脆不保。因此王要經常來憂民,等於說經常來擔憂人民是否得安樂,就好像在繫念著自己還沒有長大的孩子一樣,要不離於民心。

接著這段經文中又談到說:「當知國內人民苦樂,以時安行,知水、知旱、知風、知雨,知熟、不熟,知豐、知儉,知有、知無,知憂、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諸獄訟、知有罪、知無罪,知輕、知重,於諸王子大臣諸官知有功者、知無功者,如是知者名不離心。」

這一段接續的經文又說到:當國主的菩薩,要知道國內人民的苦樂,哪一些事情?要按照季節時序來看待:現在是有沒有水可以用、現在是否是屬於旱災、現在的風雨調不調、現在的這些蔬果等等是成熟不成熟呢、有沒有可以豐收、或者是現在不能豐收,現在的人民到底是有錢用、還是沒有錢用,現在的人民到底是比較憂愁呢、還是比較歡喜,現在國中國內的人民到底是有多少老者、多少需要養育的年少者,現在國內的人民有些什麼疾病、健康的情況如何呢,一切所謂入獄的諍訟這些事情,哪一些是有罪的、哪一些是無罪的、罪的輕重如何呢,這些國主都要知道;對於自己的這些王子、大臣、所有百官,要知道哪些人是有功的,哪一些人是無功的。能夠這樣的瞭解的話,就是當國主的就不離於民心。

另外這一段經文又談到說:「大王當知!王於國內如是知已,以力將護,所應與者,及時給與;所應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民利;禁肅貪暴,民得安樂--是名攝護,名之為王。」

經文中談到這樣一位王在國內,知道人民的種種苦樂事情,以及國內所有情況的時候,就能夠以他的當王的能力來守護著人民,所應該要給與人民布施的,所應該要來讓大家能夠及時得到的這些資源,要及時給與;所應該要收取的賦稅,什麼情況之下要來籌量減少;役使人民的時候,什麼時候應該來用,什麼情況不是時候,不搶奪人民的利益;能夠禁止國內的這些貪欲以及暴行,來治理國內的貪欲暴行,使得人民能夠得到安樂,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攝受守護人民,這樣才稱為王。所以當王的、當國主的菩薩,要知道當王的意思,要這樣來攝護國土、來攝受國民。

前面提到的說,在家菩薩畜養弟子,或者說出家菩薩畜養弟子,前面所說的是 佛陀的教導,如何來畜養弟子。出家菩薩畜養兩種弟子,在家菩薩畜養一種弟子,包括了當了國主的菩薩,這樣的一個菩薩,要如何來治理國家、教化人民。接下來經文中又談到:「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畜一弟子,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這裡 佛陀就談到,菩薩總共就有這麼兩種,就是在家菩薩以及出家菩薩。出家菩薩因為承佛威德--佛的威德力,所以蓄養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那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可是在家菩薩,他沒有出家如來衣的威德可以依靠,眾生又著相,在眾生剛強信根微少的時候,在家菩薩要來畜養在家弟子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是 佛陀特地在這裡談到。所以在家菩薩不只要能夠弘傳正法,還要來畜養弟子、教導弟子,可是他很困難,是因為很多惡因緣。

那麼在家菩薩要來受學佛戒的情況之下,又要如何才能得戒呢?《優婆塞戒經》裡面有這麼說:「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薩云何得受優婆塞戒。』『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

這裡談到,在家菩薩要怎麼樣能得受優婆塞戒呢?優婆塞戒的這個部分,是屬於菩薩戒的部分。佛陀說:如果想要受菩薩的優婆塞戒,最重要是要先能夠供養六方。這裡講的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當然是不同於外道著於世間的真正的這個世間的方向,是以方向來譬喻,當然東方指的是父母,其他的南方、西方、北方呢,等一下經文會繼續說。東方指的就是父母,若有人供養父母,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以及房舍、財寶這個方面,當然這個部分就是指供養。所以在這裡我們知道,延續前面 佛陀的教導,在家菩薩所要修學的基本法門,就是不放逸法,這些供養也就是不放逸法,要次第對父母、師長等六方做供養 ,也就是不放逸法。所以我們就依序來講,這樣的情況之下要如何來做。

從前面說對父母的供養部分,佛陀再一次教導,在家菩薩想要受戒與持戒,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心性,還是要對父母師長有恭敬心,而且要付諸於實際,給與尊重與供養;只有恭敬心,但是不能付諸於實際的這個恭敬與供養,那就不是供養了。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付諸於實際的尊重與供養,呈現出來的就是世間善,世間善沒有辦法成就,要怎麼樣能夠學出世間法的諸佛的智慧呢?所以這裡面談到了供養六方,指的就是父母、師長等等,我們就先來說供養東方的部分。

東方指的就是父母,應該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供養父母所需,而讓父母沒有缺乏;而且對父母要恭敬、禮拜、讚歎、尊重。這裡的尊重指的就是父母在的時候,凡是做了什麼大的事情,譬如說要來受戒,或是事業上有一些什麼變動,都要先告訴父母,這叫尊重。那父母有所做,譬如說為子女去祈求善的婚嫁,父母為了子女去求善的婚嫁,這個部分就要對父母的所做,要恭順不逆。還有就是父母如果說為了阻止子女可能造作的惡事,立下了一些命令說:不得做這個、不得做那個。當子女的就要尊重父母的教導,不能違背,就要尊重。

而父母方面,對於這樣的子女要怎麼回報呢?在經文中說:「父母還以五事報之:一者至心愛念、二者終不欺誑、三者捨財與之、四者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父母方面對於這樣能夠恭敬供養的子女,第一點要至心愛念。第二點不對子女欺誑--欺詐誑騙。第三點能夠施捨錢財,佐助子女在事業上的所需。第四點能為懂得孝養父母的子女婚娉上族,也就是說為子女尋求良善的婚嫁。第五點要能夠教導子女世間人情往來合宜的應對,以及世間善、世間惡的分別;要制止子女,使得子女不會去造作惡事。所以受到子女孝養的父母,應當要這樣來回報子女。前面所說的部分,指的就是供養東方父母,以及父母回報子女的事。

接下來指的是南方,南方指的是師長,要如何供養呢?經文這麼說:「言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尊重讚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這裡講的說,對於師長的供養,當然以南方來譬喻,若有人能夠至心供養師長,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以及尊重讚歎、恭敬禮拜;倘若與師長同住--修學的時候是同住,要早起晚睡;對於師長有所教導,要尊敬順從不能違逆;從師長那邊所聽聞的法,要善於受持不會忘記。如果能這樣作的情況之下,就是供養南方了。

那麼這個師長又要如何回報呢?經文中這麼說:「是師復以五事報之:一者速教不令失時、二者盡教不令不盡、三者勝己不生妒嫉、四者將付嚴師善友、五者臨終捨財與之。」當師長的應當要掌握時機,要趕快教導,不要是拖拖拉拉地不教。第二個就是有所教導,應當要全部教導出去,而不能有所隱藏,讓這個弟子能夠完全知道所要教導的法要內容。第三者,如果說弟子有勝於自己的話,不能生起嫉妒心。第四者如果說,對於自己無法教導的領域,要怎麼樣來讓這個弟子能夠學到?應該要指示出嚴師善友讓他去修學。第五點,如果說弟子這樣來供養師長,師長也沒有子女,那麼捨報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的錢財,給這樣的一個弟子。所以師長順著法來調御教導,來教導弟子們一切所應該學的,同時最重要就是說,讓弟子能夠隨著師長的所說,而能夠瞭解這個義理。這個部分,指的就是師長回報的部分。

接下來供養妻、子的部分,指的是西方,又要如何供養呢?經文中這麼說:「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是供養西方。」那麼這個部分,供養西方就是供養妻、子,應該要供給妻子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需要的,而不能有所缺乏,隨時都要供給;同時要為妻子購買瓔珞服飾,讓她能夠莊嚴,使她穿著的時候能夠有所莊嚴;同時要相待以禮,對於妻子要相待以禮,要有威嚴但是不輕慢;不輕慢自己的妻、子,然後將家事能夠委託給妻、子處理。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供養西方、供養妻、子。

妻、子要怎樣回報呢?經文中這麼說:「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為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言教詔、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對於菩薩供養妻子以後,妻、子應該以這十四種事項來回報。

第一種就是一切家事在做的時候,要盡心盡力的去經營把它做好。第二個要常常做不懈怠,而不是偶爾才做。第三點所做的事情要有頭有尾,讓它能夠完成。第四點要掌握時機,讓它能夠在需要做的時候就做好。第五點要常常為著丈夫來探視來往的賓客、來招待來往的賓客。第六點要打掃清淨房舍以及臥具。第七點對丈夫要能夠愛敬,然後講話要能夠柔軟。第八點對於家裡的僮僕,如果說要去叫他做事情,要以柔軟語來教導。第九要善於守護家裡的財物,不要隨便去浪費花費掉。第十點要早起晚睡。第十一點要能夠準備清淨的飲食,如果說這個丈夫是受菩薩戒了以後要吃素,就應該要準備清淨的飲食,讓他能夠受用。第十二點能忍耐丈夫的教誨。第十三者能夠隱覆丈夫因為過去不小心所犯下的惡事。第十四點丈夫如果生病了,要能夠探望、能夠照料。前面所說的就是來供養妻、子以後,供養西方,然後妻、子的回報的內容。

接下來是屬於供養北方,北方指的就是善知識,要如何供養呢?《優婆塞戒經》中這麼說:「言北方者即善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與之,恭敬軟言,禮拜讚歎,是人則能供養北方。」北方的部分,指的是善友、善知識。如果說能夠盡自己的能力,來對善友供養布施,能力作得到的範圍,來供養他的衣服、飲食、藥物;對於善友、善知識要恭敬,說話的語氣要柔軟,並給予禮拜讚歎;因為這善友、善知識,就是對於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幫助的,所以應該要感恩,感恩而來對他供養。

這樣的一個善友、善知識,受到供養以後要怎樣來回報呢?「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離惡法、三者有恐怖時能為救解、四者放逸之時能令除捨。」善友、善知識要這樣子來回報:要教導他修學種種善法,倘若有染習惡法,應當要勸導他,使他能夠遠離惡法;如果說有面臨恐怖畏懼的時候,要能夠為他解除恐怖,而給予救濟;倘若說是放逸在五欲享樂之事,而耽誤了學習善法,能夠勸導他除捨這些惡法,除捨這些放逸之行。這個是善友、善知識,應該要回報的。以上是供養善友、善知識,以及善知識回報的部分,這是供養北方。

接下來對於這個下方,指的就是奴婢,又要如何來供養呢?經文中這麼說:「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者不作罪過、二者不待教作,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主雖貧窮終不捨離、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報、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惡事。」對於奴婢這個下方,要如何來供養呢?也就是如果有奴婢的話,要能夠供給奴婢衣服飲食,以及病痛或瘦弱等等需要的醫藥;奴婢有做錯事的時候,不用打罵的方式,然後用柔軟語來教導,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能夠供給下方,也就是供養了下方。

奴婢應該要以以下的十點事項這樣來回報:第一點就是不去做違犯法律罪過的事情。第二點就是不等待主人來叫了才去做,知道該做的事情就馬上去做。第三點事情在做的時候,一定有頭有尾讓它完整。第四點要趕快做,掌握時機,而不會說拖拖拉拉地。第五點如果說主人後來墮入貧窮情況,也不因為這樣而捨離。第六點應該要早起。第七點要能夠守物,不要隨便把主人的財物拿去浪費掉。第八點要少恩多報,對於主人給自己一點點的恩,要用很多方式、很大的感恩的心來回報。第九點要至心的敬念,敬念自己的主人。第十點要善於隱覆主人不小心所犯下的惡事。這個部分指的就是如何來供養下方,然後下方的奴婢如何來回報。

當然這個部分就是還有供養上方的部分。供養上方的部分,我們下一堂課再來繼續,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