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五)

第89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將繼續上一集的主題: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上一集談到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三乘的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有很大的差別:二乘人是觀察蘊處界及諸法虛妄,而出生的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菩薩是以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後,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基礎,來觀待蘊處界及諸法都是虛妄,而出生的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所以,菩薩的人無我智、法無我智函蓋了二乘的人無我智、法無我智。第二個重點,菩薩所親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共有八個識,而且八個識真妄和合運作似一。這兩個重點也是菩薩不共二乘的智慧,是二乘人所無法了知的智慧。今天則繼續談菩薩不共二乘的其他內涵。

譬如,二乘僅斷了一念無明現行,菩薩不僅斷一念無明現行,還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

無明有二: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一念無明是指一念剛剛消滅已,下一念又再次出生,如是念念不斷地出生,不斷地消滅,使得眾生不知蘊處界虛妄,因而執著蘊處界真實而不肯捨棄,因而流轉生死不已;像這樣能夠遮蔽眾生智慧,導致眾生輪迴生死的無明,叫作一念無明。又,一念無明可分為四種住地煩惱:第一種、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我見、身見;第二種、欲愛住地煩惱,也就是欲界愛煩惱;第三種、色愛住地煩惱,也就是色界愛煩惱;第四種、有愛住地煩惱,也就是無色界愛煩惱。

所謂見一處住地煩惱,就是眾生執著能了知諸法的意識心為真實我,或者執著色身為真實我,不肯捨棄,是為眾生輪迴三界最主要的原因。譬如在佛門中,有許多佛弟子們主張,要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心就是真心;或者有人主張,師父說法這念心、徒弟聽法這念心就是真心,可以得解脫;或者有人主張,要把握自我,作自己的主人;或者有人主張,只要沒有妄想執著的心,那就是真心;乃至有坦特羅佛教行者主張,能觀遍全身快樂覺受的心就是真心等等。都已經落入意識心而不知。為什麼?因為這些都不離六塵境,妄心一定會去分別,一旦分別了,已經落在五陰當中而無法出離,當然是我見未斷的凡夫。

欲界愛煩惱,乃是對欲界五欲六塵的貪愛,恐懼失去了五塵的觸覺,尤其是恐懼失去了男女的貪愛,於是墮在欲界當中而無法出離。

色界愛煩惱乃是對色界法貪愛不捨,譬如,貪愛初禪等至位有覺有觀,貪愛初禪等持位胸腔的身樂不捨;又譬如貪愛二禪等至位離五塵,住於無覺無觀的意識境界中,貪愛二禪等持位心喜湧動之樂而不捨;又譬如貪愛三禪等至位離於五塵境,住於無覺無觀的意識境界中,貪愛三禪等持位所生心喜及身樂;又譬如貪愛四禪等至位離微細念,息脈俱斷,以為這樣就是無餘涅槃而貪著。像這樣貪著色界法,則墮在色界當中而無法出離。

無色界愛煩惱,乃是貪愛四空定——空無邊定、識無邊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之微細離念靈知心,以為是無餘涅槃境界,因而墮在無色界中而無法出離。

以上所說的四種住地煩惱,能障礙學人取證二乘解脫果的無餘涅槃,使人無法出離三界生死。

無始無明就是對生命實相無所了知而產生的無明,包括不知道自己所接觸、所領受的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不知道覺知心的自己、處處作主的自己,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不知道一切法根源就是如來藏,不知道所處六塵境及覺受都是如來藏所顯現內六塵相分及見分,再由見分分別相分後,以為真實有外境接觸而出生苦樂等覺受;不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實道理等等。這些煩惱包括了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等等恆河沙數修所斷煩惱,從無始劫以來與眾生心不相應,但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不會障礙眾生解脫三界生死,所以稱為無始無明。

從上面分析可知,三乘所斷的無明有很大的差異,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僅斷一念無明現行,仍然有漏未盡,也就是沒有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既然二乘人從無始劫以來沒有與無始無明相應,更不用說能夠打破乃至斷除無始無明了。然而,無始無明的存在乃至現行,皆不障礙眾生解脫三界之分段生死;因此,不迴心的阿羅漢、辟支佛雖然沒有打破無始無明,也不知道無始無明,然不妨礙解脫三界之分段生死;菩薩則不然,如果沒有斷除無始無明,就會障礙菩薩成就大菩提果。因此,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與無始無明相應,於一念相應慧明心,不僅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而且也打破了無始無明;如是經過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不僅斷了一念無明之分段生死,而且也斷除了一念無明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之變易生死,最後成就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然而,二乘四果斷除見惑、思惑,也就是斷了煩惱的現行,可是沒有斷除習氣種子隨眠,這有經論為依據:

【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

經中開示:在佛世,有一隻鴿子為老鷹所追逐而躲入舍利弗影子裏,仍然顫慄不已;躲在 世尊影子之下,沒有任何恐懼。佛藉著這個因緣說明,佛大慈大悲,習氣永盡,經歷三大無量數劫修菩薩行而成佛,所以鴿子入佛影沒有怖畏;舍利弗沒有大慈大悲,未斷習氣,僅六十大劫修苦行,所以鴿子入舍利弗影仍然有怖畏。從這裏可以看出,佛是永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二乘人僅斷煩惱現行,不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

接下來要探討:什麼是習氣?所謂的習氣就是一種習性、慣性,也就是某種習慣不經意而且有經常性的行為出現。在佛經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畢陵尚慢」,表示畢陵尊者還有慢的習氣種:在佛世有一位阿羅漢,名為畢陵伽婆蹉,有一天要過恆河乞食,因為遵守 世尊教誨,不敢隨便使用神通過河,所以無法過河。因為無法過河,於是畢陵尊者觀看恆河神到底是誰?知道原來是她,所以就對恆河神說:「小婢!小婢!把水停住,不要流動,讓我過河。」所謂的小婢就是小丫頭。恆河神聽到並抬頭一看,知道畢陵尊者是一位阿羅漢,因此不敢怠慢,趕快將河水分開,讓畢陵尊者過河。可是堂堂一位恆河神,被人說成「小婢、小丫頭」,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向 佛告御狀。佛就差人找畢陵尊者問清楚,問了以後知道畢陵尊者不對,要求畢陵尊者向恆河神懺悔。畢陵尊者謹遵 佛的意旨,合掌向恆河神說:「小婢!過來!我跟你懺悔。」在場的大眾聽了都笑翻了。佛藉著這個因緣向大眾開示:畢陵尊者五百世以來生為尊貴的婆羅門家,恆河神曾為畢陵尊者的小婢,因為使喚慣了,習氣使然,所以才會叫恆河神為小婢,不是心中有慢。

由論中開示可知,阿羅漢斷了煩惱現行,仍然有習氣種子隨眠未斷,所以遇有因緣,習氣又出現了。譬如有人當面罵阿羅漢,阿羅漢絕不會回罵,只是他不高興,不會跟你說話,面無表情地轉頭就走了,這表示阿羅漢還有瞋的習氣存在,沒有斷除。又譬如在佛世,某甲說某乙阿羅漢不是阿羅漢,某乙阿羅漢還是會有瞋的習氣現行,仍然會舉椎打雲板集眾,要求某甲公開懺悔;這是避免某甲誹謗某乙阿羅漢,成就誹謗賢聖重罪,未來要下墮地獄受苦。所以說,阿羅漢仍有瞋的習氣未除。

既然二乘無學的阿羅漢尚且沒有辦法斷除習氣種子隨眠,更不用說凡夫能知、能斷習氣種子隨眠了。譬如養貓的人會發現:貓在大小便後,會有撥土將大小便掩蓋的習慣,就算沒有媽媽的教導,或者沒有土可撥,貓還是有撥土的動作出現。又譬如剛出生的草食小動物,如小羚羊、小鹿等等,如果有危險出現,沒有媽媽的教導,自已就會躲在草叢裏,一動也不動,並與草叢環境融為一境,不容易被掠食動物發現,一直等到危險過去了,才會從草叢出現。諸如種種都是習氣使然。

然而會有習氣的存在,都是往昔熏習的結果,導致今世有因緣就現行了。譬如有些人,這一世在音樂、美術、繪畫、數學、棋藝等等世間法稍加以熏習以後,比其他人更容易駕輕就熟,乃至出類拔萃;這表示此人過去世曾熏習此類的世間法,因此種子含藏在個人的如來藏裏,今世有機會接觸這一類的世間法,就會勾起往世所熏習的種子出現;因此比一般人更快完成世間法的熏習,乃至在同儕中脫穎而出。又譬如抽菸的人,因為經常抽菸的習慣,導致後來的菸癮出現,當菸癮出現時就會想抽菸,如果不抽菸會很難受;這是因為熏習成為一種慣性,導致菸癮出現時不能不抽菸,以此來麻醉自己;因此有菸癮的人想要戒菸,必須經過一段痛苦的過程和毅力,才有辦法戒菸成功,才能將以前所熏習抽菸的習慣改變成為不抽菸。

由此可知,會有習氣的產生,乃是過去世及今世熏習的結果,導致有某種習慣性的行為出現,這也證明了佛門所謂的熏習,以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道理。由於時間不夠,無法為大眾一一詳細說明,只好留到下一位親教師來為大家說明,在此就不多說了。如果大眾想要將習氣斷除,首先要瞭解什麼是習氣,瞭解以後才有辦法改變習氣;然而要改變它,要一次又一次去熏習,要一次又一次忍受不便,去改變它,未來才有機會扭轉習氣;乃至要經過多生多劫,才能將不好的習性完全汰換清淨。所以在改變習氣當中,要付出痛苦的代價;因此,改變習氣是痛苦的,不是快樂的事。

然而,菩薩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要成佛,不僅要斷除二乘人所斷的煩惱現行,而且還要斷除二乘人所不能斷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譬如菩薩明心見性後,斷除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也就是菩薩斷除了見一處住地煩惱,成為七住滿心菩薩,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於十住快滿心的時候,熏習眼見佛性正知見,培養眼見佛性的大福德,以及鍛鍊看話頭的功夫,於因緣成熟時成就「如幻觀」,眼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成為十住滿心菩薩,也成為薄貪瞋癡的菩薩二果;菩薩成為十住滿心以後,轉入十行位修行,於快滿心時成就「陽焰觀」,現觀七識心王始終猶如陽焰晃動不能止息,而這陽焰不真實,乃是妄知與妄覺所構成;菩薩如是成就陽焰觀後,轉入十迴向位修行,也進入了《楞嚴經》所說的色陰區宇的範圍,於十迴向位快滿心的時候,性障永伏如阿羅漢的菩薩三果成就了「如夢觀」,現觀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種種事相,所受種種果報,因果歷歷不爽,悉如昨夢,進而現觀此世一切修行利眾等等事中,悉如夢中無異。

如是菩薩成就如夢觀後,轉入初地修行,於初地快滿心的時候,可以成就慧解脫境界;也就是成就菩薩四果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如是成就初地、二地,進入三地修行。於三地快滿心的時候,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可以成就俱解脫境界,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不僅圓滿三地應有的功德,而且也成就色陰盡的境界,將色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因而轉入四地修行,同時也進入了受陰區宇的範圍。

如是菩薩於四地、五地,對於四聖諦以無生法忍一一詳細觀行,因而圓滿四地、五地功德,轉入六地修行。於六地對於因緣法以無生法忍詳細觀行,於六地快滿心的時候,成就「非有似有」現觀,不僅圓滿六地功德證滅盡定,而且也成就受陰盡的境界,將受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因而轉入七地修行,同時也進入了想陰區宇的範圍。

菩薩轉入七地修行,並於快滿心的時候成就「如犍闥婆城現觀」,不僅圓滿七地功德,證得念念入滅盡定,斷除了分段生死,而且也成就了想陰盡的境界,將想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因而轉入八地修行,同時也進入了行陰區宇的範圍。

如是菩薩於八地、九地、十地修行,於十地滿心的時候,成就大法智雲,不僅圓滿十地功德,而且也成就行陰盡的境界,將行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因而轉入等覺位修行,同時也進入了識陰區宇的範圍。在等覺地,菩薩已經不需要修學任何法門,百劫專門修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管內財、外財統統布施出去。於百劫修行圓滿,上升天上,於因緣快成熟時,事先派遣菩薩們誕生於人間,以安排自己成佛的因緣;並於因緣成熟時,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不僅斷除了變易生死,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而且也成就了識陰盡的境界,將識陰習氣種子隨眠斷除。

從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僅斷除煩惱現行而已,也就是斷除了一念無明煩惱現行,並未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由於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並不會妨礙二乘人入無餘涅槃,所以二乘人僅斷除了我見、我執、我所執之煩惱現行,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最終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道,如果不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會妨礙菩薩成就大菩提果;所以,菩薩不僅要斷除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而且還要斷除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未來才能成就佛道。這也是菩薩不共二乘的地方。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談「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內涵。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