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蘊之苦集滅道 (一)

第5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個講次裡面,我們要帶大家更進一步來看識蘊,並且我們希望說,在了解識蘊的內涵之後,更能夠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方法,來看看到底這個識陰應該要怎麼觀行。

因為識陰的內容很重要,所以我們還是要跟大家複習一下。識陰的部分我們上次說:識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六項的內容。前五識的部分:眼、耳、鼻、舌、身的部分呢,眼的部分就是相應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包含色彩、明暗等等的境界;這個耳就相應於我們現前的這個聲音的境界,包含聲音大小、高低;鼻子是去分辨之前的味道,是香的或是臭的;舌識最主要是要分辨我們舌頭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等等;身呢,觸的部分是要去分辨我們所觸到的東西的軟硬、粗細、冷熱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前五識。

那前五識呢,各位可以看看前五識:比方說眼識好了,眼識祂要能夠生起要能夠作用的話:首先我們的面前就一定要有境界——我們要看什麼東西,那個東西當然一定要在眼前,要看得到、沒有阻隔能夠看得到,這個才能夠構成見到眼前這個東西的條件;所以我們說眼識要生起的話,當然第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說你的這個塵、我們說境界——簡單來講就是所謂的色塵——一定要具備,中間不能有阻隔;你有阻隔了,你見不到這個色塵就不能說見。第二個條件就是,你的眼根必須要完好無缺;如果說你的眼根有所缺憾的話,你極有可能就看不到眼前的我們所關注的東西了。所以說關於眼識的生起來講,眼根跟色塵是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光有眼根跟色塵的話,其實還不能夠成就看的條件,因為眼根跟色塵還必須要有觸——兩者要相觸,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就是說不能夠整個阻隔了,所以要有相觸,眼根跟色塵相觸了之後,才能夠相應的眼識生起。這個就是我們談眼識的生起跟現行。

眼識是這樣子的狀況,當然耳識、鼻識、舌識跟身識,每一個都是這樣。比方說身識來講,就一定要有我們的這個身根,也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的觸覺器官要能夠完好無缺,然後再加上說眼前有要觸的這個境界——有觸塵在,這兩個接觸之後,你才能夠分辨說:它到底是軟還是硬等等。所以說五識的境界裡面,可以說,我們把它簡略來說,就是根跟塵兩個相觸,兩者相觸之後,就會產生了識,這個是所謂的五識的狀況。

跟五識比較特別不一樣的,是所謂的意識。我們前面講過說,前五識都是分別對於色、聲、香、味、觸這個五種的塵、五種的境界「各別去了別」。也就是說,眼識不會去了別聲塵,同樣的聲識也不會去了別色塵,因為五識各自有清楚的職掌。但是五識在這個第一剎那完成了別之後,進來對於這個五塵的更細的分別,就開始是意識作用的範圍了。所以我們前面跟大家提說「意識的分辨」:比方說就色塵的這個分辨來講,意識就會開始分辨: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氣質、長相好不好,或者說他現在臉上的表情是不是代表了他正在生氣,或者很快樂等等,這個就是意識對於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的一個分辨。

同樣的,在聲音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要分辨說一個人唱歌的時候有沒有走音的話,這個狀況很顯然是對於單純的聲音的進一步的分別,這個自然是屬於意識的境界;如果我們除了說走音之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要去分辨出這個人唱歌的音質好不好聽的話,當然這個更是意識的範圍。所以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個塵的更一步的分別,那就是意識的作用範圍了。實際上這個五塵進到我們(就是從外面進到我們)的心裡面去之後,形成了所謂的法塵的這個境界之後,在法塵境界裡面,同樣也是由意識去分辨的。關於法塵由於時間所限,我們就不在這裡細說,如果各位菩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加我們的禪淨班,我們在裡面再來詳細的解說法塵。

我們再看看前面五識,很顯然祂都是根、塵兩者相觸之後產生的識,意識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們說:意識就是意根的分別——所以這個表示說,意識要生起的話,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意根在,當意根接觸了這些的境界,接觸了法塵之後,意根要去分辨法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現起了意識。所以從意識的眼光來說、意識的角度來說,同樣祂的生起跟現行,也都是根和塵兩者相觸之後會生起。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個識,祂的生起的狀況,都一定有三項必要的條件:也就是根、塵和觸這三個必要的條件。這三個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分類,其他當然像有一些的經論裡面,把生起的條件又把它劃成更微細,細分成更多的細項;不過不管怎麼細分,它的大的區分裡面仍然就是落在根、塵、觸這三者。這是有關我們跟大家複習的關於識蘊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再看看這些的六識,我們說:祂的共通性是什麼呢?我們剛才已經跟大家解說了:第一個非常明顯的共通性就是:這些的識都是由三個法,也就是根、塵、觸而生起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共通性。第二個共通性就是說呢:這每一個識的生起都有祂的針對性的作用;比方說五塵,五塵的分辨就各自由五識去分辨;意識呢,意識原則上是會分辨全部的五塵,不過就是說在五塵剛現行之後,進到我們的心識內部運作的時候,其實裡面都是法塵,所以意識其實很重要很重要的範圍是在分辨法塵。再來第三個祂們這個六識的共通性是說:這六個識既然都必須要仰賴我們的六個根,也就是代表著我們的這個色身——也就是色蘊所攝屬的五個色根(眼、耳、鼻、舌、身五個色根),一定要不壞,這個五個色根如果壞了,我們接觸不到外塵的時候,這個時候所有的識的作用都沒辦法生起,所以必須要五色根。然後再來就是說,還有一個特別的特性要跟大家說就是:這些個識我們剛才說意識,很清楚就是由於有意根然後去了別法塵生起意識,但是其實祂的實際的狀況是,連前面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舌、身識這五個識),其實祂的背後也都是意根在主宰,因為意根才引起了這些相應的五個識。所以如果我們把祂們真的把祂劃歸分類來講,也就是說這六個識其實都需要意根的作用,才能夠出生和存在。這些就是這六個識祂的共通性。

從上面的解說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共通性明白的表示說:識蘊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幾項的內涵,其實祂都不是一個(本身都不是一個)純然的實體,不是一個恆存的實體;因為每一個識都必須,至少都必須要根塵觸而生起,根塵觸如果任何一個狀況、條件不具足的話,這個識就不能生起了。所以說就這一點來看的話,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說六個識叫作「識蘊」,因為蘊呢,我們一開始就是說「蘊」就是蘊集、積聚的意思;正因為說:這些識的生起本身就是需要這些條件積聚在一起才能夠現行,所以當然祂們都是劃歸在識蘊的範圍。

唯一一個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意根。意根我們可以說,意根呢,意根其實在四阿含的經典裡面是隱說,真正對於意根的解釋都是在大乘經典裡面——特別是在唯識學、唯識的經典裡面。那麼意根的本身,一般的人來講我們說(包含外道,包含諸天的天主天神),其實他們都沒有辦法直接去證悟到意根的這個狀況的,並且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滅除;除非是經過 佛的開導之後才有辦法,不然的話他們是沒有辦法去滅除這個意根的。意根呢,其實只有在我們說解脫的極果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才有辦法把意根給滅了。所以從這裡來看,祂不是外道的這些修行人能夠滅除的。並且意根呢,祂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性是意根跟我們的意識不一樣:意識在人間裡面可以說有五個狀況祂會斷滅的,但是意根就不一樣了,意根是常在的,意根祂不會隨著意識的斷滅而斷滅,相反的祂是時時都在的,只有在無餘涅槃的時候,意根才會整個滅掉。

再來就是說,我們說:識蘊、整個識蘊的內涵、這個六個識的生起來講,都需要意根當作一個俱有依,當作一個憑藉;如果意根沒有這個心行、意根沒有要現起、意根不想去了知的話,那麼也不會有相應的這些六識的生起;所以從這一些種種的這個道理來看的話,我們說意根不在識蘊裡面,意根應該在十二處裡面的一處,而不是在識蘊裡面,所以這一點要跟大家先澄清。那麼當然就是說大家在看大乘法的時候,有時候會看一些大乘法的經論的時候,說到識蘊也順便說到意根,我們要跟大家強調:那個是基於大乘法的方便說——它是為了要顯示,為了要凸顯意根也是一個可滅的法;因為在無餘涅槃位的時候意根就已經滅盡了,只剩下我們的如來藏本心存在,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意根是可滅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大乘的說法會把意根,把祂放在識蘊裡面。當然我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就是說:實際上從祂的識的整個生起、現行的整個的道理來看的話,意根不應該劃歸在識蘊裡面。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了知這個識陰的這個狀況之後,我們要再一次的跟大家說,所有的五陰裡面最關鍵的就是「識陰」,所以我們在書裡面有一句這個註腳寫得非常好:也就是了知「識陰」的虛妄是修道的關鍵。這個有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一直在講因為識陰是六識裡面最難斷、最關鍵,並且最微細的;再來就是說,識陰雖然說是我們在斷三縛結的時候,首要面對需要去破除的一個陰,但是識陰卻也是我們在不論是這個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上面,修行上面所需要依恃的一個重要的心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看。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到識蘊的部分。我們剛才講識蘊是一個這個蘊集、積聚,祂是緣所生法。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圍繞在各位菩薩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夠知覺感受到、能夠體會到的部分來說,其實這個識蘊的部分是一切的有情皆是如此。比方說我們舉例來說,比方說我們看看:在色界,色界跟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我們整個的世界來講是分成三界:有欲界、色界跟無色界。在色界來講,色界的天身是由色界的微細物質加上禪定力的功德才能夠生起、才能夠維繫、才能夠存活的;這也就表示說,色界的識蘊祂要能夠生起的話,一定先要有色界的色蘊存在生起,(生起存在,)才能夠有這個識蘊現起。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應該就很簡單的能夠了解到說:為什麼色界的識蘊也是一樣是一個蘊呢?那是因為祂本質上就需要色界天身的存在(當然這個除了這個色界天身的存在之外),還需要禪定的禪定力的功德……所以說即便是色界的天身,祂也是一樣:是由這個幾個法的的蘊積而來,祂不是一個自己恆存的一個實在。

色界的這個識蘊是這樣,如果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的話:到了無色界之後原則上就是沒有——連我們剛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細物質也沒有。無色界的識蘊呢,必須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禪悅為食以維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樣的,(正因為我們講到說)需要四空定的禪定的定力,來維繫無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說這個表示說需要禪定;講到禪定的話,當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識的定力,加上還有必須要有意根觸定境的法塵;所以說連無色界的識蘊本身也是因緣和合、眾緣蘊積才形成的。所以說這個就是說,不管是這個三界任何一個狀況,識蘊本身都是緣所生法、因緣和合而成的。

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就可以回頭來看,之前曾跟各位菩薩分享的、佛告訴我們:「諸所有意識,彼一切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從我們剛才跟大家講連色界、無色界的識蘊也是如此,各位現在應該可以更加的了解為什麼 佛說「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因為一切都是意根,一切的最基礎都一定要有意根跟法塵的因緣才能夠生起。

所以這個當然也包含,如果說現在大家在外面聽到,有一些人說到他證悟的是所謂的「細意識」,另外有一些人更是說他所證悟到的是「極細意識」,說這些「細的意識或是極為微細的意識,能夠怎麼樣的超越生死,祂是一個一種開悟」的話,對於這種說法的話,各位菩薩就應該要打上問號了,因為我們(剛才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一路以來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意識的這些作用之外,如果您聽到了、有提到了所謂的要「橫貫三世的開悟的這個境界」的話,您就要詳細去檢視:到底他所說的東西是不是落在識蘊的範圍、識陰的範圍?是不是意識的變相呢?那像細意識、極細意識的話,您就要看看這個名詞的這個背後的涵義,是不是也有我們之前講的意識的種種功能在裡面?如果有的話,這個表示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真正應該開悟所悟到的本心。

除了這個之外呢,我們接下來還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識陰,我們說我們要從苦、集、滅、道這些方式來觀行識蘊。

怎麼樣去看「識陰的苦」?其實各位從剛才我們一路講說:識蘊本身的是因緣性;也就是說眾緣——它適合的緣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夠現起識蘊;然而「眾緣」若有這些因緣不具足、消散的時候,識蘊就滅去了,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您應該可以馬上聯想到:當識陰存在的現行的境界裡面,各種識陰所分別、所領受到的狀況,其實都充滿了「無常的苦」,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行苦」在裡面。

它們都是無常變遷的,哪怕你是在怎麼樣喜樂的覺受,那麼都會因為因緣不具足了,這個喜樂的覺受都消失了,後來又變成了苦受,所以這些覺受的本身呢,都是落入了我們所謂的無常苦、行苦的範圍。

從這一點,您應該就可以去觀行識陰:為什麼識陰的種種皆是苦?那要做這樣的觀行的話,就真的需要您在平常的修行體驗當中,細心、靜心下來好好的去思惟、去觀察、去領會了。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