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因果 (二) / 讀誦大乘 (一)

第20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跟大家提到了,因緣果報錯綜複雜,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但是我們也跟大家提到了,念佛的這個因,到最後卻能夠成就往生淨土的果。看起來就好像是念佛的這個法門,或是這個途徑,看起來是非常確定的,這個道理又是怎麼說呢?我們上次說的這個部分是說,因緣果報雖然是錯綜複雜,但是我們的心念,則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力量。念佛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念佛呢,不是只是嘴巴唸唸而已,而是我們真的打心底的至誠的念佛的話,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用足了我們的心念,當然這件事情將來的成就也必然深深的受我們的心願所影響!這個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念佛會往生淨土,其中一部分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願力。然而,另外一個更重要的願力呢,是佛的願力!

怎麼說呢?我們引《佛說無量壽經》的經文來給大家看。在這部經文裡面,佛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卷一。這個部分其實是在《無量壽經》裡面談到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裡面其中一個願。因為講的是「願」,所以才會說:如果十方的眾生聞我名號、至心繫念,想要生到極樂,並且因此而做了很多的善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想要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子做如果說他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的話,那麼我 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這個是 阿彌陀佛其中一個大願之一,總共有四十八個大願。

除了這個願之外,阿彌陀佛同樣也發了其它的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卷一

所以從這一些經文裡面,這一些——三個大願的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阿彌陀佛所發的願裡面講得很清楚:只要眾生按照這個願裡面講的這樣做了,那麼 阿彌陀佛必定能夠由祂這個成佛的大德——大威德、大力量,能夠讓這個眾生能夠往生極樂。所以這個就是表示,佛在這方面的願力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那麼,當佛的願力跟我們的願力兩相結合的時候,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模糊的空間,真的沒有所謂的錯綜複雜,該往生極樂就往生極樂,就是這麼樣直截了當,簡單明了!關鍵就在於說,一般的眾生有沒有那樣的至心信樂有極樂世界存在、信樂 阿彌陀佛的存在;然後自己願意發願要往生極樂?並且能夠遵從這個經文裡面所開示的道理一一去做,如果那樣做的話,那麼往生極樂是必然的事情!

關於往生極樂淨土,古往今來有許多的人都有事跡的記載,現在其實在網路上也可以查得到非常非常多的往生的記錄存在。為了要讓大家能夠了解往生極樂世界是那麼樣的真實,所以我們在這裡舉幾個小例子跟大家分享。

我們舉的第一個例子是,淨土就是蓮宗裡面的初祖,叫做慧遠大師。那慧遠大師呢,根據《淨土聖賢錄》的記載,慧遠大師他為了要修行——「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也就是他是一個非常精進修行的人,自己在山裡面這個寺裡面隱居修行了三十年,從來不輕易踏入俗眾的這個俗事裡面。並且慧遠大師「專致淨土、誠心觀想。」也就是他三十年的修行過程中,一心一意以這個淨土為念。所以從剛才我們講的條件裡面,修行者本身的願力來講,在慧遠大師這個例子來說是展現無遺——在三十年裡面心心唸唸修行的就是淨土。

那麼在這個裡面,他到底有了什麼樣的境界跟體悟呢?慧遠大師說他「三見聖相」,「三見聖相」意思就是,他有三次得以面見 阿彌陀佛。但是慧遠大師他本身的修為深厚,他深深覺得見了這個佛固然是好相,但他不願意依此而來炫耀,所以他始終沒有說——「沉厚不言」。他有一次跟旁邊的人講說,「即便我雖然有見到了 阿彌陀佛這樣的這個好相,但是我寧可到我死的時候,到我要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眾。」那這樣子的時候,庶幾可以免了大眾會覺得說他在彰顯自己功德的這個過失。到了某一年的時候,慧遠大師方從定起的時候,又再次見到 阿彌陀佛身滿虛空,見到了種種極樂世界的妙相,並且 阿彌陀佛還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也就是 阿彌陀佛不僅讓慧遠大師見到了,並且預告他七日之後就該往生了。所以果然在七天之後,慧遠七天之內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後,就在七天之後端座入寂。

從這個慧遠大師這個記載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第一個就是慧遠大師的修習淨土的心願是這麼樣的強,所以即便是這樣子——慧遠大師雖然有三見聖相,可是也是三見聖相而已。意思就是說:雖然說我們有那樣願力,然後再加上諸佛菩薩的願力,我們可以往生極樂,我們可以見到聖相,可是(我們不管是)即便是像慧遠大師這樣修行得力的人,也不是一天到晚的見佛。所以從這個例子,各位可以稍加判斷,如果外面的這個世間,常常有人說哪一天他又見了哪一尊的佛,另外一天又見了另外一尊佛的時候,其實這個裡面應該就是大有可疑的!因為跟慧遠大師這樣子居山三十年潛心「專致淨土」修心的境界來比較,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何以這個世間有些人一天到晚會說他能夠常常見到聖相?再來就是慧遠大師的例子,也很清楚告訴我們:按照這樣精進修行之後,不僅可以得見 阿彌陀佛,並且 佛陀還會當面告知什麼時候是往生的時候。這個是蓮宗的初祖慧遠大師。

再過來,我們可以再看看蓮宗的其他祖師。我們以蓮宗的祖師舉例子來給大家說,無非就是因為這些祖師們各個都是出家修行、修行有成的僧眾,他們所持的戒法裡面,有一條嚴格的戒就叫做「妄語戒」——不可以說妄語,否則的話就必下地獄。所以在這些出家僧眾來講,他們見到什麼才能說什麼,有什麼樣的境界才能說什麼樣的境界。那麼舉這些人的例子來的話,應該最能夠取信於大眾。

我們再來看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講的寫下《勸發菩提心文》的省庵大師,他是蓮宗的(應該是)第十一祖。他是在雍正年間,那個時侯他在雍正約略大概十一年的時候,他那個時候就已經見了聖相了,然後並且跟他的弟子說「我差不多就該往生了」,所以他自此之後日益精進念佛。來年,他又再次告訴弟子說:「我月初曾見西方三聖,今日復見,大概往生時至。」也就是說,他說他現在又再次見到西方三聖了,大概往生的時候要到了,所以他就寫下了一些偈語勉勵弟子們,並且把剩下的事情交代完畢,沐浴更衣,然後端坐一心念佛,不進飲食,然後就安然而逝。然後他安然而逝的時候,還有一個小小的軼事,就是當大眾看他好像已經往生的時候,弟子們當然無限的悲痛,這個時候,省庵大師又忽然張開眼睛,對大眾說:「吾去即來!生死大事,各自要淨心念佛!」那他多交代這一句之後,再合掌稱佛名而後圓寂。所以這個是十一祖的省庵大師的故事。

那麼甚至我們說,近來的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也是如此。因為在民國初年,就是約略在1928年左右,那個時候印光大師曾經記載,他在床上坐起來,然後他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接下來,他就讓他的弟子們,把水端進來讓他能夠清淨,清淨完之後,他就跟大眾講說:「阿彌陀佛來接,我要去了。」接下來,他就端身正坐,低聲念佛,最後他圓寂的時候是如入禪定,笑容宛然。

以上,我們所舉的三位蓮宗的祖師——初祖、十一祖跟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們的往生記載,都已經明確的告訴弟子們,曾經見到了西方三聖,曾經見到了 阿彌陀佛,並且蒙 阿彌陀佛告知往生的時日,並且在這個確定的往生時日,然後安身入寂。所以從這些記載裡面,我們要知道,念佛得以往生淨土,是真實不虛的事情,西方極樂世界真實是有,請大家要堅定自己的信心。這個是關於我們在深信因果的部分,要告訴大家的。

幫助大家總結一番,也就是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因緣觀呢,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如是因,如是果」,實際上的因緣也不是由造物主創造,也不是由一個單一的業果報系統所創造;佛教的因緣觀,實在是眾生的如來藏各自成就;並且這個因緣觀,是我們所造的業不管多少劫,它都還會存在、還會受報;那麼在受報的時候,果報的狀況是會因為善、惡,輕、重的不同,而有許多的不同。但即使因果是錯綜複雜,那談到念佛呢,如果我們能夠至心念佛,那麼即便是我們造的惡業,猶如萬斤的巨石一般,那我們也能夠透過我們自己的願力,跟諸佛的不可思議的大願力——能夠成就一個非常廣大無量的渡船,幫助我們接起這個巨石,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這個部分,在深信因果,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三福淨業裡面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讀誦大乘」。

這個部分,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讓大家了解,什麼是所謂的「大乘」。我們之前在談到菩提的時候,我們曾經提過,菩提裡面最為珍貴、最為難得、最為廣大的,就是佛菩提!因為佛菩提,除了道理非常的精深勝妙之外,並且佛菩提能夠成就非常非常多的人,所以它又名「大乘菩提」。當時我們給大家講的(直接下的這個說明)就是說:凡是以佛菩提為核心的這些經典呢,都叫做大乘的經典。那如果以一般經典的分類來看,一般我們說「五時三教」,那又以「三教」作為一個大的分類的話,這個「三教」就是:阿含教,般若教,然後方廣唯識教。那麼這個「三教」裡面,除了「阿含」之外,「般若」跟「方廣唯識」,都是在談佛菩提的這個修行的方法以及境界,所以我們說「般若」跟「方廣唯識」都是屬於大乘經典。那麼阿含的經典的部分呢,其實如果我們有認真細看阿含經典的話,其實「阿含」裡面仍然是有許多大乘義理的蛛絲馬跡。可是就是說,它大部分的經文,都集中在所謂的我們說的聲聞菩提的義理——也就是從蘊處界這些事情,去覺觀我們身心的虛妄性。「阿含」雖然說以這些聲聞菩提的義理為主,實際上它也夾雜了許多大乘的義理,只是你要有慧眼才能夠看得清楚。所以我們一般來說,為了要澄清起見,我們就直接說,把「阿含」當作是聲聞的經典,把「般若」跟「唯識方廣」當作是大乘經典。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有認真去看它的義理,並且具備修行的證量,好好的去看的話,其實「阿含」、「般若」、「唯識方廣」每一個經典其實都是大乘經典。但是這裡為了要讓大家有更直接了當的認知,所以我們就先講這個經典,我們就先定義說,這裡講的「讀誦大乘」就是「般若」跟「唯識方廣」的經典。

那麼讓大家了解了大乘以後,接下來,我們就要說,為什麼往生淨土的三福淨業裡面,需要有這一項「讀誦大乘」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談到,現在在末法時代,我們常常會聽到的一種邪說,這個說法就是說:「只有阿含的經典才是佛所說的,其餘的大乘經典,都是後人集體創造的經典。」我們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這樣的邪說。我們——當然要辨正這個邪說需要有相當多的舉證——我們在這裡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就用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來跟大家分辨。

我們分辨的方式就是告訴大家:佛不是阿羅漢所能比擬的,佛的境界遠遠不是阿羅漢所能及的。這個部分,我們又可以分好幾個項次來說。直接了當呢,我們可以說,我們都知道 佛有所謂的十號,這個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有這樣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實際上在《阿含經》裡面也經常出現。那麼這十個名號裡面,我們在看《阿含經》的記載的時候,發現關於阿羅漢的稱頌裡面,頂多只有「應供」,頂多只有「具足三明六通」,大概就是這些形容而已。從來沒有在《阿含經》的哪一個地方有看到,對於一個成就阿羅漢的聖者,有著如同我們的 如來、我們的 佛世尊這樣子一個十號的稱呼。這個其實已經顯現了,阿羅漢的境界遠非、遠遠不及佛的境界。所以這些稱號,只用來稱頌佛的境界,而沒有(或者說大部分都沒有)用來稱頌阿羅漢。這是十號的部分。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菩提」的立場來說。我們之前講過有聲聞菩提,有緣覺菩提,有佛菩提。這個三個菩提裡面,很顯然的,阿羅漢只成就聲聞菩提的境界,然而佛菩提——既然佛菩提非阿羅漢所能成就,請問到底誰成就佛菩提?當然成就佛菩提的就是佛本人啊!就是古往今來所有一切佛成就的佛菩提啊!所以祂才叫做佛菩提,顧名思議就是「成佛的菩提」。所以從這個立場來看,從這個通達佛菩提、通達無上菩提的立場來看,也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的,所能成就的,這個也是佛特別的地方。

當然,佛還有其他很特殊的地方,是跟阿羅漢非常的不一樣,並且也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的。那這些詳細的部分,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詳細為大家解說。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