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雨伞譬喻如来藏--无始无明

第063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单元,这一集我们继续借着一把雨伞来说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间的关系。

我们接着来探讨上烦恼及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中胜鬘夫人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是说,无始无明住地烦恼与众生的觉知心从来都不相应。但是,有一天突然起心动念了,想要明心见性,想要搞清楚法界的真实相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开始跟无始无明住地相应了!他开始思考而生起了无始无明相应的总相烦恼,这个时候他会想要弄清楚: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到底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宇宙万法的根源在哪里?万法就是一切法界,可是一切法界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会一直想要去弄清楚,这就是跟无始无明住地相应;但这只是第一次相应,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更没有与无始无明当中的上烦恼相应到。

等到有一天破参了,找到如来藏,马上就相应到 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但如此,而且还是不黑不白、不蓝不绿、不美不丑呢!原来这个如来藏离开一切的两边,祂具足所有的中道实相!这个时候知道原来《心经》是在讲这个,原来这个如来藏才是法界的实相:生也从祂来,死也归祂去。这个时候就是打破无始无明了。每一个人在想要探究法界实相之前,跟这个无始无明住地是完全不曾相应过的。打破无始无明住地是在真正明心之后,确定自己的明心是正确的,确定自己所明的心真的是如来藏,而且与经教完全相符,这样子才能算是打破无始无明住地。

众生心是与无始无明住地从来不相应的,因为不管是佛门的修行人,或是佛教学术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大藏经》,不只无法入门,大乘经典叙述的“一切诸法离诸觉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更是读不懂。为什么第一义经中会说“无觉观者名为心性”?为什么念佛法门的净土经典叙述说:大精进菩萨谛观佛像,如佛像无出入息,实相亦无出入息;如佛像离诸觉观,诸佛亦复离诸觉观。一般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

大精进菩萨只看着一幅佛像,说佛像没有出入息,所以实相也没有出入息;佛像没有觉观,实相也没有觉观;大精进菩萨就这样证入初地去了!可是为什么有人被印证开悟了,悟得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可是当把经典请出来的时候,竟然都读不懂?最后,当他找到如来藏,把《心经》用来检查,确实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六识界,什么都没有;可是在什么都没有之中,却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是祂。

“可是明心以后,经典圣教也已经印证没有错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大圆镜智?佛陀明心时却有?”这时候开始起了烦恼。这表示说,这个所知障中的上烦恼已经有一个跑上来,跟我们的心相应了。这个上烦恼生出来而与我们的心相应时,它就改名为起烦恼;可是它还没有跟我们相应以前,就是一大堆的上烦恼,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都不曾与我们相应,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上烦恼。总之,悟后所生与成佛有关的尘沙惑,就是上烦恼;生起以后与我们相应而成为我们心中的烦恼,使我们不得不借由事相上的行为去向善知识请益,去努力修行,就称为起烦恼。但这是由无始无明中生起的烦恼,不是由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生起的烦恼,而且在这上面所生的烦恼中,在事相上必须去寻觅善知识的烦恼属于起烦恼,但是法义本身弄不清楚的烦恼虽然生起了,但仍然是上烦恼。

《成唯识论》中说“所知障是现非种”(《成唯识论》卷5),无始无明也就是所知障,是不明白生命本体的实相,是一个名词的说明,而阿赖耶识中只有八识心王的一切烦恼识种,不可说是无始无明种子。也就是所知障只是现行,并没有种子。近来有人引用许多的唯识论典说有二障种,有所知障种,并且质疑 平实导师错解经论,自创佛法。其实,“所知障是现非种”,是对一般刚悟的人说的,但是在进修一切种智的时候,则又有不同层次的深入说明,在这里依《胜鬘经》的道理引用〈般若信箱〉中 平实导师的开示简单地来说明:

首先:“无始无明不会影响众生造作种种业,只是使众生不明白法界真相而已;但是众生断了我见,或者断除我执了,假使有因缘与佛菩提道相应,心中想要了解法界的真实相时,他就与无始无明相应了,这时就是无始无明现行了!但是这仍然不会使他因此而去造作恶业或善业,因为无始无明不像贪瞋等法会影响众生去造业,所以没有功能差别,故名非种。但在悟后进修到一段时间,无始无明虽已打破了,却仍然有极多的微细惑不明白,这种微细惑不属于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都不会使人造恶业,所以也说是现行而非种;”(《正觉电子报》第29期,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页100。)其次,在地上菩萨来说,产生所知障的起烦恼时,这也会成为种子,会促使地上菩萨努力修集福德,用来作为进修一切种智的资粮,这就会影响到地上菩萨在世间法当中去造作种种善业了,这就有功能了!所以对地上菩萨而言,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也是种子;但是对众生而言都是只有现行而非种子,因为众生对这些无明的存在通常是无知的,根本不知道有无始无明的存在,当然不会有功用促使众生去造恶业或善业,所以无始无明对众生乃至对三贤位的菩萨来说,都不会因为这个上烦恼而产生恶业。只有在进修一切种智的时候,才会使得上烦恼现行,现行以后才会转变成为起烦恼,成为起烦恼以后才会使菩萨去行善修集广大的福德,以及更具足信心去亲近大善知识、恭敬奉侍供养,作为修证种智的资粮,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功能了,所以也可以称为种子。所以上烦恼现行以后,会在菩萨心中变为起烦恼,不再是上烦恼了!因为地上菩萨会因此烦恼而去造作善业、利乐众生,那已经是世间法当中的烦恼了,这个时候无始无明相应的烦恼已经有促使菩萨造作善业的功能了,那就是种子——也就是功能差别——所以有时也可以称为种子。所以,说所知障是现非种,或者说有所知障种子,必须贯串大乘经论来理解。若是将大乘佛法分成不同的体系,各个体系架构又不能够混为一谈,所以《成唯识论》是唯识系,《胜鬘经》是如来藏系,这在面临这个“所知障是现非种”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讲得非常的繁复,而且支离破碎,不知所云。

我们回来讲上烦恼。同修会中许多人禅三明心的时候被印证回来了,到了增上班上课以后发觉:许多的法都听不懂。这个时候表示与上烦恼开始相应了,不是仍然停留在真见道位而是转进相见道位了。这个时候既然与上烦恼相应,当然无始无明住地已经不再是心不相应了,已经与我们的心常常相应的。当上烦恼生起之后,连同从上烦恼引生的起烦恼,都只是菩萨专有的修道所断的烦恼,是不共二乘圣人;因为二乘圣人连无始无明住地都还没有打破,如何能够跟上烦恼相应?对他们而言,无始无明住地是心不相应的,何况是打破无始无明住地开始进求成佛之道以后才会相应的上烦恼?当然更是心不相应。

所以尘沙惑,讲的就是如来藏当中的无量无边种子;必须要一一亲证,现前领纳,几乎是完整而没有一点一滴的遗漏,断了无量无数的上烦恼;这时就表示在无生法忍的修证过程当中,已经过将近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同时已经把习气(烦恼)种子也断除到差不多了,同样只剩最后一点点。那个最后一点点,就是雨伞最上面的尖端(也许可以叫作伞帽),它就是最后身菩萨所应断尽的最后一分习气种子及尘沙惑。换句话说,对伞帽的内容已经全部了知、内外俱知的时候,就会发起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当然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也都是上品具足了。这个时候终于可以自知成佛了。

为什么说“破参明心是打破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因为当破参明心的时候,实证法界实相如来藏的真实存在而打破无始无明时,我见一定会同时断除;而三缚结随后都可以检查,确定已经解开了,这就是一念无明打破了,这个时候见一处住地烦恼对我们的系缚已经解除了。可是这里说的只是打破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并不是说断尽。这是说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中的欲爱、色爱、有爱仍然还存在,无始无明也只是打破而已;因为我们终于进入佛法的殿堂了,看见万法都是从这个如来藏直接、间接或者辗转生起的。假使没有如来藏,根本不可能有世间万法,也不会有一切有情;也不会有山河大地,因为山河大地也是由共业有情如来藏中的种子来共同成就的。所以对法界的真实相的无明,已经打破了。这个时候知道一切法的功能差别都是从如来藏来的,因此打破无始无明。从此以后无始无明就不再像是以前一样与觉知心从来都不相应,而是开始相应了,并且将会渐渐的开始与无始无明当中的上烦恼相应。

在雨伞图下缘,平实导师有一句话:【破参明心是打破无始无明、一念无明。窥知雨伞全貌是入地心,名通达位。】(《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113。)入地心菩萨对于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关系,必须已经了解,否则绝对不是已入地菩萨。对于一念无明的阶位——它的地位到底在佛法当中应该放在何处?仍然不知道,就没有资格说是入地心。什么时候开始断习气烦恼种子,也不知道;而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也都不曾相应过,不曾有一部分变成他的起烦恼,正是相见道位的实修还没有开始进行的人,那么他根本不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萨,何况能是初地菩萨呢?必须要对这一些法都通达了,对于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间的关联也都通达了,也能够把一念无明在佛法当中的定位弄清楚了,才可以说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萨。但是想要住地、或者想要满地,还需要努力修行!所以 平实导师在雨伞图的上方才会写说:【初地入地心,无生法忍,能知佛法全貌概略,不由他闻。】(《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113。)这就是说,凡是到了初地心,都是像经中说的:从目前的位置要到达成佛的位置,路途该怎么走,会经过哪些事,都已经知道,不必由别人举出来教导他。这样才是通达位的初地菩萨,否则不能够称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

能够清楚这支雨伞,心中就会有个底,知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间的关系,至少有了基本的认知了;这对于我们未来的菩萨行,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至于从初地到达佛地详细的内涵,那就是《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的内涵。可是《瑜伽师地论》是根本论,当今佛教界也都如此承认,说它是一切论的根本,所有菩萨道的论都要以它为本;然而 玄奘大师的年代,那些冒称大乘法师的木叉毱多却诽谤说:“《瑜伽师地论》是‘邪见书’。真佛弟子,不学这个论。”因此,当诸位知道这个事实以后,假使再度听到有人诽谤正法,诽谤正觉同修会或是 平实导师是邪魔外道,也就会习以为常了;因为连 弥勒菩萨——妙觉位的菩萨——都会被凡夫们斥骂为外道,何况是离等觉、妙觉位还那么遥远的我们,被骂似乎是应该的;而且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修学成佛,除非是在净土世界,诽谤侮辱唯有越来越厉害而已。

平实导师将修学佛法当中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间的关系,以一支雨伞的手把、伞骨、伞身等等来进行譬喻,并且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所知障尘沙惑等等的烦恼,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有基本的认知,让我们知道如何的入门,并且知道修行的次第,这是善知识以实证的方法带领我们逐步深入浩瀚的佛法当中去探寻生命的奥秘。在前两集中,也提到必须要有善知识为我们开示“什么是五阴,什么是十八界”,也必须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把五阴作为真实我的邪见灭除了,这个时候才能够发觉原来学佛是要从这里入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抓到把手了;接着也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够触证如来藏,然后在相见道位上前进,这修行的次第都是必须靠善知识的照顾与关怀才能够不会落入歧路。因此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 佛说:【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在经中 佛说一个菩萨要修殊胜的菩萨道的时候,首先要亲近善友,接着要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最后要如法修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修这四个法然后才能够证菩提的。显然修学佛法在闻思修证之前,还是必须亲近善友。《大般涅槃经》卷25更说:【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佛说要证得涅槃,在《大般涅槃经》中当然指的是成佛的大涅槃,如果离开了这四种法,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四种法就是:亲近善友,专心听法,如理思量,最后是如法修证。善友就是善知识,显然 佛认为修学佛法的时候,善知识的重要性是在闻思修证之前。

下一集我们接着来探讨从因明学来看佛学研究与在善知识教导下实修实证的修行。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