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盡、無盡解脫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四)

第114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要跟各位來分享的「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我們這個單元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的《維摩詰經講記》。在我們這四集裡面,跟各位分享的是菩薩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也就是菩薩的盡、無盡解脫法門,我們這裡已經是最後一集,要跟各位菩薩、跟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明「不住無為」。

上一集講到說菩薩是「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就是說菩薩的無起是不起種種心行。二乘人因為厭惡生死,所以想要滅掉一切識陰的心行,在這個狀況之下,二乘人是滅掉一切心行的時候就說為無起;但是菩薩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親證而證得這個本來無起的無起法,因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是萬法都不起的。但是卻不會因為轉依了無起性的如來藏以後就禁制萬法的生起,所以當有人問禪師的時候:要取證涅槃是不是應該萬法不生?但是禪師答覆說:「涅槃並不禁制一切法。」而禪門也有一句話這麼說:「森羅萬象許崢嶸」,所以菩薩證得如來藏的無起法,卻不以滅盡識陰心行的無起為證。所以六祖講了一首偈叫作:「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宏智禪師廣錄》卷3)也就是說,菩薩真正的修行其實不是要滅盡一切有為法,而是要藉著這些有為法來修行-不但不滅盡一切有為法,而且不能住於無為法-不滅盡有為法的目的就是不住無為法。所以六祖慧能說:「在修行的過程裡面,其實是不斷百思想。」還有另外一個相對的偈子是:「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也就是有一個未悟的臥輪禪師,他認為把所有的一切身行、口行、意行,尤其是心行的部分,把它給斷除掉了,進入了一念不生,這樣子才是真正修行的方法;但是這個一念不生的修行方法,其實是慧能大師在這個地方所破斥的,所以慧能才會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而且必須要:「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也就是說菩薩無妨對於六塵境裡面、在這個六塵境裡面,心行不斷地現起,但是就是在利益眾生的過程裡面,讓這些善法欲-乃至於斷除煩惱的過程裡面-讓菩提不斷地去增長。

佛繼續地開示說什麼叫作不住無為:「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維摩詰所說經》卷3)菩薩不會因為現觀五陰的無常、一切世間財無常,就頓捨五陰一切世間財。而且,菩薩反而更要努力為自己未來世能擁有更廣大的世間財,為什麼呢?因為要利用這些世間財來修集種種的善本、用這些世間財來利樂有情,才能夠不斷地擴大增長菩薩自己未來世的褔德。菩薩其實也和二乘人一樣,現觀世間一切是苦、沒有一法不是苦,但是菩薩不是因為世間是苦就厭惡生死,因為菩薩永遠都是依著大悲心而牽掛著世間眾生是否能夠得度。

佛繼續地開示說如何是不住無為?菩薩必須要:「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維摩詰所說經》卷3)菩薩同時證得兩種人無我,什麼人無我呢?因為證得蘊處界的人無我,也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來無我。所以,菩薩因為自己的親證,也對眾生這樣子的教導,而且從來不厭倦於教導眾生這樣子的正見。而且,菩薩又現觀涅槃當中這個實際其實是究竟寂滅的,唯有菩薩所觀察的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涅槃境界,祂才是真正寂滅的。而二乘最高層次它的寂滅其實就是滅盡定,但是其實滅盡定中意根還是有的;因為意根雖然滅了受、還有想,但是意根還有觸、作意、思三個心所有法在,所以滅盡定的這個境界其實還不是真正的究竟寂滅,也就是說滅盡定其實還有意根的心行。這麼說來,無餘涅槃十八界都滅盡—也就是說當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十八界都滅盡的時候,那這樣子是不是真的寂滅呢?其實這樣子也沒有所謂真正的寂靜;因為當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把十八界都滅盡了,十八界都已經不在這個地方,由誰來領受無餘涅槃界的寂靜呢?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寂靜可言。所以唯有菩薩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現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已經離開了三界六塵萬法的紛擾;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是本來就寂靜的,所以本來清淨涅槃祂是本來寂滅。不但是現前如此,捨報以後祂也一樣是寂滅,乃至於在住胎位一樣是寂滅,乃至於在悶絕的時候一樣是寂滅的,乃至於在所有的一切三界六道、三界九地的種種現象界裡面,這些全部都是寂滅的。但是菩薩卻不會入滅度,仍然讓蘊處界繼續保持著,而且捨壽後再度地轉入下一世,仍然生起蘊處界諸法,繼續邁向佛道、繼續利樂有情、住持正法,所以菩薩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進一步 佛又繼續開示菩薩如何不住無為?那必須要:「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也就是說:菩薩轉依如來藏,而且現觀如來藏對於三界六塵萬法的遠離性。也就是說:如來藏不攀緣三界六塵萬法,可是無妨繼續緣於六塵而使身心繼續修行種種善法。二乘人是觀於遠離之後而不樂於修善,他只是隨順著度日,準備捨壽以後取證無餘涅槃;但是菩薩不然,菩薩是觀於遠離而無妨繼續修善,世世紹繼佛種。

佛緊接著繼續開示如何是菩薩的不住無為呢?必須要:「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菩薩看見如來藏在因地雙具善惡法種子,但是卻努力斷除一切惡法、歸於善法,而歸於善法之後其實仍然是自己本有的善法種子,並沒有所歸;因為第八識如來藏是自己的所歸,而如來藏從來沒有歸趣,但是菩薩轉依祂無所歸的清淨自性,菩薩就無所歸了。這就是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終究不造任何的惡業。

佛又繼續地開示說菩薩如何不住無為呢?那必須要:「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那就是說菩薩不只現觀二乘的無生,菩薩還現觀蘊處界一切萬法都是從如來藏阿賴耶識當中出生的,而如來藏自無始劫以來不曾有生,始終如是。菩薩所觀的無生其實是不同於二乘人的將滅止生,而同時還有現觀本來無生的實相般若智慧;所以菩薩所觀的無生—並不是用二乘人的修行方法把五陰十八界都滅掉了、讓五陰十八界都不再出生,這個就叫作將滅止生。菩薩除了有能力去滅掉五陰十八界再度出生的動力以外,又有能力能夠留惑潤生,菩薩為什麼有能力能夠去留惑潤生?就是因為有七住位的時候,現觀了本來無生的實相般若智慧;所以當菩薩觀於無生之後,因此可以在世世再生之法不斷出生於三界當中,用這個世世再生之法來荷負一切有情、來荷負正法血脈的流傳。

那菩薩又如何不住無為呢?佛又繼續開示必須要:「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菩薩如同二乘聖人一樣,他一樣現觀我見、我執兩種煩惱的過失,所以菩薩能證無漏的境界,可是菩薩另外親證法界實相的本來無漏,所以菩薩雙具著五陰十八界這些有為法滅盡的無漏境界;但是一樣親證本來無漏的真實境界——本來無漏的如來藏的境界,所以菩薩是有漏法與無漏法同時並存的;因此無妨繼續留著一分的思惑,捨壽之後又繼續投胎、繼續在人間,荷負有情、荷負正法。所以菩薩能夠世世不斷諸漏而能現觀涅槃本際從來無漏,也就是說現觀蘊處界雖然處於有漏境界當中,而仍然有無餘涅槃本際的本來無漏;這個就是二乘聖者所沒有辦法想像的實相般若的證境。

佛又繼續開示如何地不住無為呢?必須要:「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菩薩又必須要進一步地去觀察身、口、意三種行,其實都是在六塵當中運作的,可是六塵中的身口意行存在的當下,如來藏仍然在六塵當中運作而不對六塵生起任何的心行,所以菩薩以無所行的現觀,才能世世以身口意行的法教來教化眾生;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諸佛才必須化現諸地菩薩所見的種種不相同的各種他受用身,而且藉以示現身口意行,才能夠利樂諸地菩薩;而諸佛也必須要藉著人間的五蘊身的身口意行,才能夠教化人間的眾生。

菩薩又如何不住無為呢?佛又繼續開示:「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菩薩因為親證諸法空無,現見諸法本來只是在如來藏中起滅不斷而已,何嘗有一個外法被眾生的六識所領受呢?所以說諸法空無。但是觀於諸法空無之後,卻又因為諸法的空無是在如來藏中不斷起滅,而如來藏恆住不斷,所以就無妨繼續投胎於人間,為眾生宣示如此道理;才能救度一切眾生歸向究竟解脫的實相境界。菩薩觀於空無而能不捨大悲,都是因為這個涅槃實際的體認所導致的,所以才會說菩薩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什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在指菩薩所親證的這個實相,菩薩所親證的這個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無緣大慈——祂不緣於三界六塵萬法,祂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所以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菩薩又如何不住無為呢?佛繼續開示:「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菩薩現觀有餘依、無餘依,以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些都是如來藏所顯的清淨境界。由於菩薩現觀如來藏的正法位,所以就不會隨於小乘法在捨報的時候進入無餘涅槃。因此菩薩捨報後大多會繼續投胎於人間,繼續紹隆佛種,乃至成佛之後亦不取滅盡;所以菩薩不斷地在這個正法位上面不斷地觀行,也就是說,能夠現觀有餘依、還有無餘依、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這個地方能夠發起現觀,這個就是菩薩能夠觀察的正法位。但是雖然菩薩、尤其是地上的菩薩能夠觀察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以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這個正法位當中,但是他不會隨順於小乘而進入無餘涅槃,這樣子才有辦法紹繼佛種,也才不會讓佛法斷滅掉。

所以說菩薩在親證如來藏、轉依如來藏,而且現觀如來藏的空、無相、無作的無為性,菩薩證得本來無起的無起法。為什麼叫作無起法呢?因為如來藏本來就萬法不起。雖然如來藏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三界六塵萬法都是如來藏出生的,但是卻不在這個地方跟三界六塵萬法相應,所以不在這個地方生起種種的三界六塵萬法的心行,不在這個地方去了知三界六塵萬法。菩薩雖然證得如來藏的本來無起法,但是卻不會因為轉依了無起性的如來藏以後就禁制萬法的生起,所以菩薩不會去滅絕一切的有為法,這個叫作菩薩的不盡有為。而且菩薩必須要藉著這些種種的有為法,才有辦法不斷地去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從開悟以後,七住位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後,一樣是去修學菩薩所應該要滅除的煩惱障。所以悟了以後—必須要在三賢位—也就是說三賢位的後面十住、十行、十迴向裡面一樣要去修三品心;菩薩所修學的三品心、還有菩薩所要修學的十六諦觀,必須要在這個地方去滅除相等於二乘人所要斷除的煩惱障的現行,但是藉著斷除煩惱障的現行過程裡面,去增長菩薩的方便、乃至於去增長菩薩的般若智慧。不但如此,入地以後一樣是留著思惑來潤生,留著思惑來利益眾生,所以一樣是不禁制萬法的生起,所以菩薩是不盡有為。其實不盡有為的目的就是要不住無為,因此菩薩其實是不會入滅度的,他會讓蘊處界繼續地保持著,也就是說剛剛所說的菩薩留惑潤生,捨壽以後再度地轉入下一世,仍然生起蘊處界諸法繼續邁向佛道、繼續利樂有情、住持正法,這個就是菩薩的不住無為。所以不盡有為另一個層面講的就是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的目的也是要讓菩薩不住於無為;假使住於無為就會像二乘聖人一樣,捨報後一定會取證無餘涅槃,人間就沒有真正的佛子來紹隆佛種,佛種就會漸漸地斷絕了,所以菩薩應該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上面所說的就是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盡、不盡解脫法門的真正的道理,就跟各位說明到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