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第124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這個主題聽起來比較嚴肅,但是卻與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正確與否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那麼修學的次第可能就完全顛倒、錯誤了。

近代有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這句話表面聽起來似乎沒有錯誤,因為《阿含經》中,確實已經記載有少數唯識學的名詞與內涵;但是,其實《阿含經》中對於唯識學的法義都只是略說,並沒有深入地演述,反而在大乘經典中才有深奧勝妙唯識學法義的闡明,這可以顯示一個事實:便是《阿含經》並非最究竟的經典。然而這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他的言下之意是,他認為大乘唯識學的法義,是從阿含經典中演化出來的,是後世弟子對 佛陀永恆懷念而加以創造、演變出來,並非 佛陀親口所說,而阿含經典才是最究竟的經典,因為是 佛陀親口所說。但是我們這裡要說明的是:這位法師的說法其實完全顛倒,全是因為他不太瞭解大乘佛法的內涵,而且弄錯、顛倒了佛教結集史而有這種錯誤的說法。

這位法師由於信受六識論的見解,不相信有第七識與第八識,以它作為自己的中心思想,所以對四阿含諸經的認知就產生了誤會,因此他一生遊心法海六十年以後,反而嚴重的誤會佛法,自陷於空手而出寶山的憾事中。如果只是空入、空出寶山,倒也無傷大雅,偏偏他多造諸書而誤導了當代大法師及廣大學佛人,這都是由於不知道正確的佛教史實是:四阿含中有許多經典本屬於大乘經,但參與聽聞大乘法的二乘聖凡諸人,由於聽不懂大乘的法義,於是便把本屬於大乘唯識增上慧學的法相結集而成為二乘菩提的解脫道經典了!這位法師對於佛教史實無知,又誤信六識論的見解,才會使他陷入謗法、破法的大惡業中。例如,阿含部中的《雜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其實本來都該是大乘經典,演說的法理本屬於大乘法義,所以有關中道、界、種子、熏習、三乘部眾、大乘、一乘、一切種智、真實、如、真如、本識、常住不變、諸地菩薩、十二地菩薩、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等等大乘唯識增上慧學法相,都已出現在《增壹阿含》以及《雜阿含經》當中了。

包括上一集我們談到的《雜阿含經》卷37阿濕波誓的故事,其中提到 佛陀演說五蘊與真實我之間的關係為「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是阿含經典中常見的論述,而這裡的我是指第八識真我,是 佛陀演說大乘佛菩提道法的第二轉法輪般若中觀時期,以及第三轉法輪唯識種智時期所說的義理;是在說明五蘊與真正的我的關係為同時同處而不一亦不異的,但是經常被解讀為初轉法輪的聲聞法時期五蘊無我、無我所而已。那麼為何經常會被解讀錯誤呢?這是因為聲聞時期的阿羅漢們,雖然也同時聽聞 佛陀演述第二轉法輪般若中觀,以及第三轉法輪唯識種智的義理,但是因為未能證得這個與五蘊同時同處而不一亦不異的真我,無法瞭解其中甚深的大乘法義,所以結集出來就成為只有大乘法名相存在的小乘解脫道經典了。

這些阿羅漢們結集出來就只有大乘法名相存在的小乘解脫道經典,其中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說法,在《雜阿含經》中的同義語共有一百二十處之多;另外又演說五蘊是否真的「是我、異我、相在」的同義語,在《雜阿含經》中則有一百五十七處之多;這種開示,在真悟的菩薩們看來,真是太貼切了!這絕對是大乘法所說的法義,沒有真悟,是無法瞭解其中的真義的。

我們再舉另一部《雜阿含經》的經文為證,在《雜阿含經》卷20第558經中記載:有一位異比丘,他證得了無相心三昧,卻不知道無相心三昧是屬於何種果位與功德?他於是追隨在阿難尊者的身旁,希望等到別人討論到這個問題時,他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只是沒想到一等就是六年,六年之中竟然都沒有人問到阿難尊者這個問題,最後沒辦法,他只好自己提出來請問。為何等了六年,還是沒有人問阿難尊者有關無相心三昧的問題呢?這實在是因為能證得大乘法無相心三昧的人太少了!

因為這部經說的三昧是無相心三昧,不同於解脫道的法義;在解脫道的修證上,從來都是只有滅度五蘊的法,不曾有不滅五蘊而能得度解脫的法;從來都是只有常與諸法相應的心(也就是有相心的意識覺知心),不曾說過實證無相心的三昧,因為這是屬於大乘三轉法輪唯識學才會探究的真實法義。就唯識學來說,眾生的八識心王之中,只有第八識可以認定為真正的無相心;因為祂是從來不曾與六塵相應,所以不會有任何的心相出現,絕對不會有意根與識陰六識等心的心行法相出現;所以在般若諸經中,第八識心被稱為無心相心、非心心、無住心、不念心、菩薩心、佛心。包括《六祖壇經》〈定慧品〉中,六祖惠能所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和「無住為本」的義理,其實也都是在說這個第八識心。正由於第八識心無始劫以來一直都是不與六塵相應的,所以永遠不會有前七識的種種煩惱心所法出現,當然不會有種種的心相出現,所以祂才是真正的無相心。

接著,我們再來看這部《雜阿含經》卷20第558經裡,阿難對異比丘的回答是什麼呢?阿難說:【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阿難說明了無相心三昧是「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不勇」的意思是說,當有人親證這個實相心而轉依於祂以後,由於並沒有境界生起,所以心中不會生起勇猛興奮的心行,故得「不勇而住」;「不沒」的意思是,確實有這個心可證、可觀、可配合而起用,所以轉依祂以後,也就不會如同聲聞人斷滅了自己一般的沉沒,所以也說「不沒而住」了。轉依於祂以後,了知自己的虛妄性,了知第八識本際、實際是本來就解脫,不必滅盡自己而求取解脫,所以說:「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只有大乘法中親證第八識本識的人,才能有這種智慧與心境;聲聞法是斷盡我見、我執以後,清涼、滅盡、寂靜而沉沒的,並非不勇、不沒而解脫的安住。初悟的菩薩證得這個實相心、無相心而不退失者,成就無相心三昧時,卻是只有解脫智慧及法界實相智慧的果實;也是只有能為人宣說解脫的智功德,並沒有多了什麼有為法上的證境,所以說是「不勇、不沒」的解脫而住的「智果、智功德」。這個無相心三昧,阿羅漢們都無法以聲聞解脫道的實證境界來說明,卻是與大乘般若的實證完全契合的;由此看來,這顯然也是大乘經典被結集為二乘經的證據之一,這是一切真悟得實相心的菩薩們,都可以現前觀察而親自加以證實的;可見《雜阿含經》這部經典,其實是大乘經典,卻被聲聞人結集成二乘經了。

以上所舉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的開示,絕對是進入第二、三轉法輪的般若中觀時期,以及唯識種智時期所說的經典;這絕對不是在初轉法輪的聲聞法時期所說的經典;被結集時的順序,也是排列在《長阿含》、《中阿含》後面的「雜部、增壹部」,這難道不是外於聲聞法的第二、三轉法輪時期所說,但是卻由各聲聞羅漢分別聽聞、結集於五百聲聞的結集中嗎?這難道可以說是聲聞法中應有的法義嗎?若說是聲聞人應有、應修證的法義,那麼人間就不該曾經有不證真我、無相心的阿羅漢,就該全部都迴心而成為大乘菩薩了!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這些經典是大乘《般若經》中的說法嗎?卻是由聲聞人結集在四阿含中。

如果從大乘法來說,聲聞解脫道智慧畢竟只是出離觀的小小智慧而已,在入滅以後進入涅槃時,解脫道的智慧也是永遠滅除而成為灰身泯智的。所以從親證佛菩提的菩薩們所證的無相心智慧的立場來看,那是不究竟的三昧耶;只有佛菩提智,在留惑潤生而永不入滅的過程中,才是可以永遠存在於三界中而利樂有情、永無窮盡的,才是真正究竟的三昧耶。因為大乘法中究竟的三昧耶,是無始劫來就如此的,不會因為病痛、昏迷而消失。因此,大乘行者應當歸結於真實的三昧耶,因為小乘聖人所證的三昧耶,並非真實的三昧耶,而是實證世俗諦的蘊處界空無所得的三三昧:空、無相、無願,沒有常住心、無相心的實證,所以證得無我以後是「寂靜、滅盡」而心境「沉沒」。但是大乘真實心的三昧耶,雖然同樣被命名為空、無相、無願,卻是真實法而不是滅盡法,是第一義諦而不是世俗諦,是「不勇」而且「不沒」的解脫「安住」。

但是因為二乘聖人未證如來藏無相心,未得大乘無相心三昧的緣故,不知般若理趣,更不知種智深妙法,是故恭聞 佛陀宣說大乘經典時,只能對其中與解脫道有關的開示能成就念心所;在 佛陀入滅後隨即進行的第一次五百結集,又不肯邀請諸菩薩們共同參與,就把他們聽聞的大乘經典自行結集在《雜阿含》與《增壹阿含》中,當然就成為徒有大乘法名相而無細膩演述大乘勝妙法義內涵的聲聞解脫道經典了!他們自認為已將所有佛說的經典都結集完成了,當然不可能得到菩薩們的認同,當然要另外依照 佛陀所說的大乘般若以及種智的實際法義另行編集。知道了這個事實以後,當然不可以說唯識增上慧學是源於《阿含經》的,因為《阿含經》中的唯識學名相都是聲聞人從大乘經典中聽來的,然而二乘聖凡諸人卻將親自聽聞的大乘唯識經典,結集成只有講授解脫道而沒有講授佛菩提道的阿含經典了!

所以,唯識學的法義,其實不是從阿含經典中演化出來的,而是本源於 佛陀在第三轉法輪時期所演述的大乘經典,不是某位法師從文字表面所知道的「源出四阿含」;並且部派分裂後的佛教,都是聲聞法的部派佛教,那些聲聞人絕無智慧能從聲聞解脫道中演變出大乘佛菩提道的,因為聲聞人是不曾實證本識如來藏的,連般若總相智都沒有,何況能有別相智的後得無分別智?更何況是更深妙、勝妙的道種智?所以聲聞部派佛教是絕無可能演變發展出大乘法來的。正因為大乘經典被二乘聖凡諸人結集成為二乘法義的解脫道經典了,所以在聲聞羅漢大迦葉尊者完成第一次結集以後當眾誦出時,所有出家與在家菩薩們聽到聲聞人誦出他們結集的所謂大乘經典的內容時,一定會發覺處處漏失了深妙法義而變得很淺化,也完全失去了佛菩提的正義;大失所望的結果,當然會在現場提出溝通,當聲聞人不認同再作修正時,只好不滿地聲明:「吾等亦欲結集。」當然要依大乘經典的實質而隨即另行結集大乘經典了。聲聞部的大迦葉尊者等人,對於禪宗的大迦葉菩薩等出家、在家四眾菩薩們另外結集大乘經典的事,當然不會加以支持,因為他們認為大乘經典已經由他們結集完成了!認為菩薩四眾另行結集大乘經典是不必要的,他們也預知菩薩們結集成的大乘經典,一定會顯示大迦葉阿羅漢等人對佛法的修證是不究竟的。

所以說,《雜阿含經》、《增壹阿含》本來就是大乘經典,這是確切而無可懷疑的證據;只因為是被不懂大乘法的聲聞人結集的緣故,所以法義就變成二乘解脫道法義了,但卻很明白地隱藏著大乘法的密意,而聲聞人卻都沒有能力了知。而當時聲聞人私心中認為他們已經把大乘經典結集完成了!由《雜阿含經》卷20第558經說到的般若總相智的表淺事相來看,這樣已經足夠證實大乘佛法是在 佛陀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時期就已經存在著,而且聲聞羅漢們也是與菩薩們共同參與聞法的;但是大乘佛法的弘揚時間晚於聲聞法,是被 佛陀排在聲聞教以後才演說的,弘演的時間較晚;又因為是極難親證的深妙法,所以 佛陀在世時並未聲勢廣大的發揚出來,卻絕非佛世之時沒有大乘佛法的弘傳!

又譬如增壹阿含部的經典,在 平實導師於《阿含正義》前數章、數節中所舉示的經文中,處處說到三乘法,處處說到三乘部眾,也處處說到大乘法中的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諸地菩薩,也說到一切種智、涅槃真實、常住不變……等大乘經典法義中的名相;乃至雜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更明確地說到如來藏的總相,在在處處都能證實《增壹阿含》及《雜阿含》的許多經典,其實都是本屬大乘經典,只因為聲聞聖人共同參與聽聞時,無法對大乘般若及種智生起勝解,所以無法產生對於大乘法義的念心所,而無法記持大乘法義,就只能針對聽得懂的解脫道相應的部分,結集成為二乘解脫道的經典了!這也是事實上存在的證據,誰也不能否定的。而當菩薩們知道、了知這樣的結集成果時,當然不可能會滿意,當然必須另外尋求結集,而成為二乘聖凡諸人不太樂意承認卻也不敢否定大乘般若、唯識種智的經典了!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為大家說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