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與涅槃不二

第113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今天這個單元要說的是「般若與涅槃不二」。要能現觀般若中道含攝兩邊又不落兩邊,若非實證般若心體如來藏,是無法觸及 馬鳴菩薩別說般若中道的一心有二門的所謂「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的真實義。因為菩薩要能夠現觀現在世的蘊處界諸法,以及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善惡業果報,包括過去世與未來世,這一切諸法都含攝於如來藏中。因為蘊處界是由如來藏藉緣所出生,見聞覺知受想行識也是由如來藏所出生,所造作的一切善業、惡業與無記業也都儲藏於如來藏中;善惡果報也是由如來藏如實酬償業果所呈現的,三界中沒有一法能夠外於如來藏而單獨存在。這些現觀的內容都能一一關聯到如來藏的種子功能,匯歸於如來藏這個法體中,就屬於如來藏的法性所含攝了。

如來藏本體本來無生,所以本體所含攝的一切無漏無為法、無漏有為法等功能就是本來無生,既然是無生就不會滅。如來藏本體真實而無三界生死法的因緣生自性,無三界有法的雜染性,無三界有法的不自在性;如來藏的真實自性,沒有那些虛妄自性的法相,但是卻能夠不斷地聚眾緣出生有為法。被出生的有為法雖有生滅,但卻必須與如來藏本體同時同處,都是依於如來藏而生住異滅而都沒有真實的自體性。所以 馬鳴菩薩說,本體所出生的一切法,都無如來藏的真實自性。菩薩能夠從諸法的本源如來藏,見到一切法都是無生的真實道理,能夠見到如來藏的真實自性能出生一切法,而沒有三界有虛妄的自性(被出生的一切法,都沒有如來藏的真實不壞自性),也見到了涅槃。

一般修解脫道的人都認為,要滅盡生死煩惱才能證涅槃,為何 馬鳴菩薩說,菩薩安住在般若實相無分別智中可以見涅槃呢?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到:【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中論》卷4)六祖惠能大師曾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正是從實證般若的角度而說,與 龍樹菩薩同樣實證般若而說中道的立場,立基點是相同的。但卻與喇嘛教所謂「如蟲住四續」,所說的理論與所走的道路完全不一樣!喇嘛教的如蟲住四續,等同於告訴世人,他們不懂三界,更不懂如何出離欲界。而 龍樹與六祖實證的般若理體,卻是本來就出離三界的如來藏,般若實相能讓菩薩轉依之,而得究竟解脫,喇嘛教的理論與行門,根本就不能與佛教相提並論。

六祖在《壇經》中讚歎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而六祖說到:【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說,熏修般若智慧,持誦《金剛經》能夠證悟般若,能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般若波羅蜜法門,是佛道的最上乘,是為超越二乘根器與心量的菩薩所說。但是喇嘛教中的索達吉,號稱能善修善講時輪金剛、大圓滿等密乘甚深之義,表示索達吉對於密續男女雙身法天瑜伽的成就,已經到達善說善講的地步了。理論與行門完全入於宗喀巴的貪道男女性愛祕密法陷阱中,就是屬於蟲住四續之欲界凡人。但是索達吉不懂,也不理會六祖在《壇經》中所說禪宗實證般若的前提,逕自擷取六祖所說的一句話,「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這一句,而妄加評論說:「如果說惠能大師揭示出了禪宗在見解上超越其他宗派的本質特徵的話,我們在這裡強調的也是基於相同的理解——從顯現而言,一山比一山高,密宗無疑處在佛法的制高點上。」(《遣疑明炬》,五明佛學院出版,頁58。)

惠能大師說,般若波羅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說的正是般若心體如來藏阿賴耶識,過去諸佛、現在已成諸佛,都是從實證這個般若心體以後轉依不退,於三大阿僧祇劫漸次完成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修證,最後成就佛道;包含六祖自己在內的未來諸佛,也必定是如此。所以六祖說,證悟般若是佛道的最上乘,是為超越二乘根器與心量的菩薩而說。其意涵就如同 龍樹、馬鳴等菩薩,在經論中所說的並無兩樣,況且六祖的意思並不是說:禪宗在見解上超越其他宗派。索達吉是不懂佛法在說什麼的人,不懂佛法唯一佛乘的甚深意涵,不懂喇嘛教的密續唯一乘金剛乘僅是如蟲住四續、永墮欲界不能出離的下下乘,卻妄想著他們的密法超越了佛教而處於佛法的制高點上。就好像不懂得黃金的人,拿著鍍銅到處向人炫耀說:鍍銅超越了黃金,說他們超越了煉金師一樣。這不就是現前喇嘛教的寫照嗎?

經中 佛陀說不生不滅、不失不壞、不來不去,本無言說離見聞覺知,體性寂靜的法才是最勝第一義。而這個最勝第一義,就是常住法身如來藏,是三界一切法的本源,最勝第一義永遠不會變易,沒有任何一法超越祂。龍樹菩薩說,想要證得這個第一義法身,一定要運用見聞覺知依止世間的語言文字建立第一義的正知正見,如實了知第一義本來無有言說、離見聞覺知、不生不滅、體性寂靜的法相。而見聞覺知本身,是與言說相應的,是依於五根不壞才有的,是屬於五蘊中的法;見聞覺知心不可能轉變為第一義的法,必須要藉由具備正知正見的覺知心,才能尋覓到第一義常住法身如來藏。如果說摒棄了意識覺知心,而將意識安住於不起念、不分別、不思不想、不觀察的無記狀態,禪師會說那是在「鬼窟裡作活計」,那麼就百千萬劫難出頭了。所以一定要以意識心為工具,去實證最勝第一義如來藏。

龍樹菩薩說,如果沒有實證最勝第一義如來藏,就不能得涅槃,因為如來藏就是涅槃的本際。也就是說,如來藏本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依於如來藏的中道體性所施設的,所以 馬鳴菩薩才會說,證悟如來藏的菩薩能安住於涅槃第一義法樂。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凡是實證如來藏的菩薩所說出來的法,絕對是同一種法味而不會有矛盾、不會有爭議、不會相背離,必定契合經中 佛陀明確的法義開示。就像正覺 平實導師二十多年來,自己親證如來藏,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並漸漸與過去生所證得的道種智相聯貫;所弘揚傳授的如來藏正法,無論是寫在書裡,或者在課堂上為隨學者講解的法義內容,也都完全與諸佛菩薩所宣演的正知見乃至譬喻同一法味而無有差別;引經據典闡釋論義時都能順著經論的義理符合佛菩薩而以心印心,使得實證的隨學者,也得以在聽講中隨聞入觀而思惟領解,獲得法義熏陶的利益而增進道業;為救護末法時期被錯謬邪見誤導的佛子,能夠如理思惟、長養正知見,與對 佛陀唯一佛乘正法的信根,更進一步採取摧邪顯正的模式,不厭其煩地將六識論假中觀、以定為禪、佛法世俗化、佛法邪淫化等等我見凡夫的邪知邪見,鉅細靡遺地予以闡釋比對分析,讓 佛陀的如來藏真實清淨解脫的聖教量與聖言量能重現於末法初期的今天,而被舉例的、評論的無有一人能在法義上責難、反駁、回應。

由於 平實導師二十多年來,將佛法從根本理體上正本清源,並且依照 佛陀三轉法輪的教法,鋪陳出佛菩提道含攝解脫道二主要道次第修斷行果概要內容,使得沒有真實開悟而自稱開悟者、沒有真實斷我見斷我執證解脫者、否定如來藏者,不再繼續自稱開悟,不再繼續自稱是阿羅漢,能夠免除大妄語惡業,下生地獄之不可愛果報。希望喇嘛教能理性思惟,從辯經不可或缺的宗因喻邏輯來看待,把淫欲貪道當作是金剛乘唯一乘,確實連欲界都無法出離;想獲得佛法的真實解脫,要像諸多佛子一樣,重新信受如來藏八識論佛法,能改往修來,在法身慧命的修道上得大利益。這才能依照 馬鳴菩薩的教導,實證如來藏能自安住於涅槃第一義樂,如實轉依修止修觀:應作、不應作,發起大悲願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這裡說的菩薩雖還沒有斷盡我執煩惱,所證的涅槃難道與二乘人斷我見我執煩惱所證的無餘涅槃是兩回事?兩種不相關的涅槃嗎?

《增壹阿含經》佛說:【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增壹阿含經》卷7)二乘聖者要將所有的生死有漏法全部滅盡,指的就是與五蘊有關的我見、我執、我所執等會導致五蘊再受生的煩惱因都斷除,覺知心實證四禪能夠現前解脫於三界色心境界的繫縛,並且有斷盡我見我執,如實正觀已解脫生死的無漏智慧,這樣才是無餘涅槃的功能。

為何稱「無餘涅槃界」呢?因為無餘涅槃的意思,就是指完全沒有三界任何生死與苦樂,而五蘊的出生本身就是苦,就算是要受善業果報,也需要有五蘊的出生,但是五蘊是有生必然會壞滅的,不是常住法,所以才說五蘊的出生就是苦。一切生死與苦樂都是緣於五蘊而有,五蘊本身的生滅屬於斷滅法,假如五蘊不再出生了就是涅槃,那麼等同於涅槃就是斷滅、就是空無,那麼這個涅槃就毫無意義可言。因為 佛在《雜阿含》中也說啊,比丘解脫是這樣的:【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雜阿含經》卷2)這無所至趣的意思就是說,五蘊不再出生受生死,但唯有法要入涅槃,這個法指的當然不是五蘊中的意識或者意根,而是如來藏。因為五蘊已經滅了不再出生了,能夠獨自存在的就只有如來藏,不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不在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如來藏無形無色猶如虛空,如同六祖惠能大師說的「無住無往亦無來」,所以說無所至趣。

而如來藏的本體本來無生、本來就在,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滅掉祂,所說的寂滅、清涼、清淨、真實,當然就是指沒有滅掉的仍然存在的法;如果是空無,怎麼能夠說空無而卻有真實、清涼呢?如果是這樣,那麼就是矛盾而不可驗證,就不是佛法了。但是因為五蘊不是自己能存在的法,必須由如來藏出生,由如來藏執持,才能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因此五蘊不再出生時,必定只有如來藏是獨存的。而如來藏本體不於六塵見聞覺知,所以是寂滅;沒有我見我執苦樂等煩惱,所以是清涼;沒有任何取捨,所以是清淨;本來就在、不會壞滅,所以是真實;不生不滅,所以是涅槃。因此 佛陀說「法入涅槃」指的就是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中的任何一法於三界中受生死,以如來藏自體寂滅、清涼、真實獨處,稱為入涅槃;而不是要將五蘊中的意識覺知心保持不滅而單獨存在,叫作入涅槃。因為一旦意識心現起,就是已經在三界中出生了,有生有死就是苦,怎麼還能說是涅槃呢?更不是別有一個外於如來藏卻不可知不可證的法叫作涅槃。所謂的無餘涅槃界,就是說因為有如來藏本體的本來涅槃的功德,常住不變易不壞滅,所以說二乘聖者將五蘊生死有漏的煩惱斷盡,實證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不再受後有,就是無餘涅槃界的意思。

所以說二乘聖者所證的無餘涅槃解脫,就還是緣於如來藏本來清淨涅槃的功德,與大乘菩薩雖然沒有斷盡我見我執煩惱,開悟證得如來藏的所在,生起般若實相智慧而轉依之,現前觀察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二乘聖者所證的無餘涅槃界,這是完全沒有差別的。而二乘聖者所證得的解脫,雖然也稱為無餘涅槃界,但是二乘聖者卻沒有實證如來藏的所在,所以沒有生起般若實相智慧,這是最大的差別。佛陀在經中說:【復次,大慧!諸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分別一切法與非法而滅諸根不取未來,境界妄取以為涅槃,不知內身證修行法故;不知阿梨耶識轉故。】(《入楞伽經》卷2)

佛陀說,二乘聖者害怕生死之苦,想求解脫、求免除生死之苦,如是求涅槃,但卻不知道五蘊這個世間在生死的時候,就已經與涅槃同在了。也就是五蘊世間本來就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所出生,從來沒有離開過阿賴耶識,也不可能離開阿賴耶識而五蘊自己獨存;而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本體就是涅槃,五蘊歸屬於如來藏。所以 佛陀從如來藏整體來說,五蘊世間與如來藏是無差別的。但是二乘聖者畏懼生死苦的緣故,一心只求解脫,不知不證不解阿賴耶識,僅依照 佛陀的教導去分別哪些是生死煩惱苦的法而去滅除,分別三十七道品而去修證,因此滅掉蘊處界諸法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的任何境界不再於五蘊我起念、不再起作意,滅除有自我的任何領受與了知,唯有寂滅、清涼、真實,取這樣的境界當作是涅槃,卻不知道那寂滅、清涼、真實就是本來自在的如來藏阿賴耶識,不知道可以證知涅槃如來藏與自己五蘊身同時同處在運轉。佛陀說,聲聞辟支佛不知阿梨耶識轉,指的就是二乘聖者沒有開悟實證阿梨耶識的所在,不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而現觀,其實不須將五蘊滅除,就能夠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以依止於這個涅槃修行,直到成佛。

馬鳴菩薩非常瞭解二乘聲聞緣覺與大乘菩薩有著心量與根器的差別,所以清楚 佛陀本著唯一佛乘的佛菩提道法教,在修道上的教導雖給予差別的方便與施設,但都不離唯一佛乘的大道範疇。因此 馬鳴菩薩在論中接著這麼說:【然修行止者,對治凡夫樂著生死,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觀者,對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是故止觀互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大乘起信論》卷2)

這裡說修行「止」這個法,有兩種功德:第一種能夠對治凡夫樂著生死,第二種能夠對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為什麼說修行止,可以對治凡夫樂著生死呢?

凡夫的六識心完全安住於受用追求與愛樂六塵境界,為生命的全部,而凡夫的六識心在受用追求與愛樂六塵境界,就等於是貪瞋癡現行的作用;愛樂六塵本身,就是貪這個煩惱的現行作用;不斷地追求,就是長養貪欲的煩惱。當愛樂追求不能滿足或者受到阻礙不能得到,必定不能安忍而憤發產生瞋恨,乃至不擇手段去獲得,進一步去報復而長養瞋恨及隨煩惱;而將六塵境界當作是真實、去愛樂受用以滿足五蘊我的感覺,對六塵境界保持了知、思惟、作主與種種分別,這就是愚癡顛倒想。

就像古時有一個瑞巖和尚,每天自己呼喚主人公,又自己應諾,又對自己說要惺惺著,他時異日不要被騙了。以為保持清醒覺知就是開悟,但是無門慧開禪師在無門關拈提時說:「這瑞巖弄出來了神頭鬼面,純粹是野狐見解。」並且造了頌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句頌是說,學道的人哪,如果不認識什麼是真心本性,一直以來都認識這個六根門頭、這個六識為他的這個不變不壞的真心,那麼這個正是無量劫以來生死的根本呢!愚癡的人,卻把這個生死的根本,喚作是本來真心本性。那麼這句話就等於說出了凡夫無量劫來樂著生死的根本因了。

那麼今天就先為大家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