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證般若前應注意事項——禪法的知見 (二)

第74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見,再加上蘊處界法的知見,要求悟般若之前,當然還應當去進一步攝取有關如來藏跟祂體性的正知正見,作為將來參究正確的方向上的參考,也作為將來破參之後自我驗證見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要和大家來談一談一些禪法知見。

首先說:每一個人不會少於八個識,也不可能多於八個識。這個部分是對於一般人間的正常狀況而說,因為色界乃至無色界天,因為定力的緣故,八識會不具足;而人間乃至傍生,因為業報差別的狀況不同,也有可能會有八識不具足的狀況。

現在回頭來說,為什麼一定要確定說,每一個人不會少於八個識,也不可能多於八個識呢?因為有一分佛學的研究者,他往往主張說:「佛教的後期,發展為七識、八識乃至九識說,佛的區分識別,本以六根為主要的根據,唯有眼等六根,哪裏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這個是一個很典型的六識論的邪見。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說,每天睡著了以後,前六識都斷掉了,他怎麼又會在第二天醒過來?一定是要有一個本來不生滅的心,祂一直都在,從來不間斷,作為萬法的所依,才有可能說在意識斷掉的第二天,再幫某甲出生意識啊!

這個萬法所依的心,有沒有可能是第七識呢?好,第七識又叫意根,是十八界中六根中唯一的心法,因為其他五根是色法。佛一直開示說「阿羅漢入了無餘依涅槃之後,是要滅盡十八界的」,換句話說,連意根第七識也要滅掉;那麼請問一下,這個時候卻不是斷滅的境界,請問:這樣怎麼有可能說第七識是萬法所依的心呢?

有沒有可能說,這個萬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識呢?好,第八識又叫作阿賴耶識,二乘無學聖人乃至說菩薩七地滿心之後,如來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賴耶性,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改名叫作異熟識,方便稱為第九識,但是其實仍然是第八識,這個叫作只改其名,不改其體。乃至於到了佛地的時候,進一步斷了變易生死,改名叫作無垢識,方便稱為第十識,卻仍然還是第八識。

假如說有一個異於第八識的第九識,祂是萬法所依,那麼到底祂的體性是什麼?祂又如何出生前八識的呢?經中都沒有看到 佛這樣開示過啊!因為一向都只講到第八識,說祂有種種的異名,乃至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異熟識、真如、無垢識,等等等等,很多的異名。假如說真有所謂的第九識可以出生第八識,我們倒是要問說:會不會還有第十識可以出生前九識呢?那第十識的體性又是什麼呢?乃至你也有可能可以再繼續問說:是不是還有第十一識、第十二識等等?假如你說第九識、第十識祂的體性是與第八識相同,你這個時候又何必再施設第九識、第十識呢?只要說第八識就可以了啦!這個道理是非常淺顯而易懂的。

乃至於說,假名的善知識會告訴你說:「第八識是離見聞覺知的,妄心是一直有見聞覺知的,所以,佛法中的修行就是要把妄心轉換成清淨的第八識。」即使說真正如他所說,可以讓妄心不再有見聞覺知性,那麼這個時候,原來有見聞覺知的心,現在不再有見聞覺知性,請問一下:本來我們修學佛法是要求智慧的,可是修到這個階段,反而都沒有辦法再了知六塵,那豈不是變成白癡了嗎?再者說,請問:那現在到底剩下幾個識?當然就是八個識不具足了嘛!那請問:佛法最高的修證者 世尊會是這個樣子嗎?這個部分相信不用我另外說明,答案是什麼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

同樣的道理,假如有人說「成佛之後,我們的心真如是要跟佛的真如心合併為一」,那就會產生實相心是可以合併的過失。那就表示說,實相心祂不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啊,那就與佛所開示實相心的體性是相違背的;那就表示說,這個人其實就已經謗佛了。

那這意思是說,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乃至於說作為將來參究方向而言的參考,都只能說每一個人不會少於八個識,也不可能多於八個識。這樣才不會有法是斷滅的疑惑,或者是說,有無窮無盡的法界實相的這個問題存在,這樣才能夠使學人安心的來求法,安心的來辦道。

接著說:「禪」不是「禪法」,「禪」不是「禪定」。一般而言,禪是求悟所要證的標的,或者是指一個無境界的境界;而禪法,是善知識整理出來,用來幫助學人證悟的這些知見跟文獻;而禪定,是一般所說有境界法的四禪八定,這三者是不相同的。因為如來藏的境界是無境界的,是不可思議的,是很難親證的,所以善知識才慈悲,藉著一些語言文字的施設,試圖的說讓學人有可以悟入的機會;而且也告知學人說,應當多少修學一些定力,才能夠藉著它來看話頭,來參究。所以說,這三者雖然有關係,卻不應當把它混為一譚。

有一種狀況說,學人落於禪法,他以為說現前那一些善知識所整理出來、用來幫助學人證悟第一義諦的那些知見跟文獻,就是禪。雖然,聽聞閱讀的人也是證悟的人,他可以從另外一個證悟的人,聽聞閱讀他所說所寫出來第一義諦之理,但是卻都是見到第一義諦;然而,證悟之人所說出、所寫出,透過未悟之人聽聞閱讀,所了知第一義諦的道理,卻是虛妄法,卻是戲論,因為都變成意識所思惟的境界。

這就好像說《楞嚴經》卷第二裏面,佛這麼開示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明明善知識所整理出來的第一義諦的知見與文獻,是要學人去看第一義諦的「月」,而學人倒落到了去看知見、文獻的「指」——「禪」指的是月亮,而「禪法」是手指——不去會取禪,反而以禪法為禪,那當然就「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了。

然而,從古至今誤會禪師真正作略的人,已經是大有人在。乃至,雖然知道禪非禪法,卻苦於無法親證法界實相的緣故,又喜好作為善知識可得名聞利養的那種狀態,就會告訴徒眾說:「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禪。」其實這是「慘」,而不是「禪」。因為,假如說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禪的話,那麼世間人……講到這裏必須先說明一下,舉這個例子沒有一絲一毫輕蔑的意涵,這裏是因為說,這兩者在行為舉止上有相似的狀況,才舉這個例子。什麼樣狀況呢?假如說一些人在精神上有異常的狀況的話,往往也會不按牌理出牌,那這樣就是悟了嗎?因為他也可以為人演說「禪法」了!所以,是不是越發不按牌理出牌,就是悟得大悟徹底?所以說,真的是誤會禪法到很嚴重的地步。

可是,更嚴重的還有以定為禪,乃至是貪愛禪定的境界,這其實是嚴重的障道因緣。求悟的學人,可能會經過看話頭、參話頭的過程,要有能力可以看話頭,多多少少是需要一定的定力。至於說如何鍛鍊或是培養這個能力,因為會牽涉到每一個人根性的差別不同,而有不同的施設。那這個部分就請您親近真正的善知識來作請益,我們就不在這裏作說明。但是,我們這邊講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境,講的是要淨念相繼,而不是要一念不生;因為要靠這樣的定力,才能夠在參話頭的過程中,以思惟觀的方式,去尋覓實相心如來藏。

佛在《大寶積經》卷五十裏面,為舍利子這麼說:

【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不聽聞聖法律教,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沈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大寶積經》卷五十)

這都是因為福德資糧的不具足,又聽聞善知識開示聖法律教之後不仔細的思惟,弄得誤會一場。這一類的學人聽到善知識開示,或者是讀到經典中說「法離見聞覺知」,那就以為說,要把自己的意識心修成一念不生,這樣才算是開悟,結果都是以定為禪。至於說能不能證得禪定,或者是說要如何證得禪定,這已經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那他就精進的打坐,目的就是想要常常能夠住在一念不生之中啊!更冤枉的是,又加上聽到假名善知識開示說:「能夠保持三分鐘一念不生就是小悟,能夠保持一小時一念不生就是中悟,乃至於說能夠保持一星期一念不生就是大悟徹底。」這個真的是「大誤徹底」呀!但是,說的是說誤會到很大、很徹底啊!因為,明明念頭一旦又生起來,就已經不是悟了嘛!所以就會一直反覆地在那邊又悟啊,又不悟啊。這又不是像世俗人在那邊摘花瓣許願,然後在那邊說「是這個啦!不是那個啦!」這樣是很荒唐的一件事。

乃至於說,有的學人因此而成就了很好的一念不生的功夫,他能夠時時作意入一念不生,或者是說他一修定就能夠進入一念不生;可是,這樣久而久之習慣的結果,就自己把自己能夠成就觀慧的能力去扼殺掉了。乃至於說,因為想要一直保持一念不生的境界,甚至於誤會說,以為什麼事情都放下不管就叫作開悟;從此以後雖然能夠一念不生,佛法中的真正智慧卻極難生起。

六祖惠能大師不是已經也開示過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他說的是每一個人的真心,是自然現成,本來無念的,但卻又不妨礙說蘊處界的種種法的運行。這都是在跟學人開示說:每一個人的真心,祂雖然本然離見聞覺知,卻不是叫你要把意識心修成一念不生才叫作無生。因為這樣只是將滅止生,而非本來無生。這個道理也是可以瞭解的。

跟前面情況相關的部分,就是落在「五現涅槃」之中。因為聽到善知識開示,或是讀到經典之中說,佛法是可以讓人離苦得樂的;那也許因為他修定的緣故,引生了種種境界,或是種種的快樂,他就以為說現前就已經親證離苦得樂的究竟法;卻不知道說,都是不離開世間的樂,乃至於說都只是在禪定的樂而已,都不是真正佛法中的離苦得樂。因為基本的離苦得樂,是要斷我見的;不斷我見而執著世間的種種樂,都是在執取因緣所生法,這是緣散將會滅的法,而不是究竟的樂。

第一種是執著說「我現在就能夠五欲自恣」,因為享受種種快樂的緣故,所以認為說現在五欲俱在的時候就是得涅槃。那這是五現涅槃中層次最低,卻是很多沒有智慧、又貪求種種五欲樂的人,所樂意去追求的;其中又不乏以欲界粗糙的男女欲,號稱為即身成佛之樂,引來一些好樂五欲的人共同沉溺。

五現涅槃的第二一直到第五種狀況,就是把從證得初禪的離生喜樂定、二禪的定生喜樂定、三禪的離喜妙樂定、四禪的捨念清淨定,都把這些定境當作即身而得涅槃;都捨不得自我,想要自我現前就能夠得涅槃,成為五種不捨自我、想要現前得涅槃的狀況。都是 佛所說的:「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沈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大寶積經》卷五十)

接著說:禪不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空。蘊處界本來是緣起性空,這是很多修學禪法,或是唯識學的學人所知道的;因為單就蘊處界本身的種種而言,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可是,這樣的說法得要在一個前提下來討論,才可以說是佛法,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本識,也就是第八識作為萬法所依。假如否定第七識跟第八識來闡述萬法的緣起性空,那就會有種種的過失。

不過這個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要等到下一次再來跟各位說明。今天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