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十六)

第100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三乘菩提概說」的節目。我們今天將繼續接下來的課程。

我們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有舉出《勝鬘經》的經文,說明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起煩惱與上煩惱,還有四種住地及無始無明住地的種智正理。今天我們將繼續進行相關其他的課程內容,今天我們要繼續說明這個三乘菩提異同當中,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中別異的差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明,三乘菩提異同之中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之別異。

我們經由前面幾堂課程的節目中,我們知道《勝鬘經》當中勝鬘夫人向 佛陀稟白的法義,從經文內容可以讓我們知道,阿羅漢、辟支佛的證境是與佛陀所知所證相距甚遠,不可比擬的;我們知道唯有佛陀是究竟證得般涅槃者,二乘聖者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所得的涅槃乃是佛陀的方便建立,是不了義說的、是有餘的。這其中最大的差別是,佛陀已經斷盡了兩種生死,也就是斷盡了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然而,二乘阿羅漢與辟支佛,他們僅僅斷除分段生死的現行而已,他們還不能斷除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並且,二乘聖者他們對於所知障所攝的無始無明上煩惱,更是不知不覺,更何況想要去斷除佛地才能斷盡的變易生死呢?

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就引生分段生死的一念無明,與引生變易生死的無始無明等等的種種法要,以扼要的方式歸納總結,來探究以及闡述接下來該有的、大家應該了知的內容;以使得在修學佛法的人更能瞭解二乘菩提以及大乘菩提的差異,以作為大家趣向佛菩提之加行以及助緣的幫助。

好!我們先概略來說一下一念無明的道理。我們知道,解脫道乃是大乘菩提以及二乘菩提的共道;也就是說,解脫道的實證,乃是三乘學人全部統統必須要親證的,大乘法的菩薩們也必須要實證解脫道該有的功德以及智慧。但是,大乘法中的解脫道實證,若是在見道的部分,是可以和佛菩提道的見道一起完成;但是也可以在佛菩提的見道之前,就先已經完成解脫道的見道——斷我見。

因為佛菩提道的見道不退者,即使他在還沒有實證明心之前他還沒有斷除我見,可是在他明心證真的同時,必定會同時斷除我見;而且他很確認的知道,法界實相心的真實如如,同時他也現觀蘊處界的虛妄,他不會以覺知心以及作主的心當作常住不壞的我;因此,他在明心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以後,而打破了無始無明的時候,他的我見必定同時斷除。因為明心的人都能夠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常住性、不可壞性,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毀壞這個第八識真實心;同時也可以現觀意識是虛妄無常的,例如,大家可以從各種不同層次的離念靈知心,不論是粗的細的意識,全部都是可壞的法性。所以我見一定是同時頓斷。

解脫道所斷的煩惱,在大乘法中名為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是從哪裏來的呢?從我見為根本而生。我見與我執的無明,為什麼在大乘法中被稱為一念無明呢?這是因為它有一個現象,就算在無妄想之中,突然會有一念煩惱產生,由於這一念心動,就導致眾生受生而輪轉生死,所以稱為一念無明。

在大乘法中一念無明可分為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無明、欲界愛住地無明、色界愛住地無明、無色界愛住地無明,或者有的時候叫作有愛住地無明。其中,見一處住地無明乃是屬於見道所斷的煩惱所含攝的,後面三種的住地無明,統統都是屬於修道所斷所含攝的,這四種住地無明煩惱合稱為一念無明。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一向都與世世的見聞覺知心刹那刹那不斷的相應,刹那刹那與見聞覺知心相應,因此能夠生起一切世間法中的煩惱。

見一處住地無明所指的是,不明白五蘊十八界乃至空寂的真相乃是空相,因此而錯認了五蘊為真實有,因此而墮於顛倒見之中,而執著離念靈知的意識心,將五蘊的全部或者部分的細項,例如離念靈知,誤認為是常住不壞法,把它當作真實。這在大乘法中,如果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看世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槃實相而產生的錯誤見解,因此就誤認意識心的種種變相境界,當作是真心如來藏的一種,這也是攝屬於見一處住地無明。這種惡見是由於錯誤的見解而產生,因此住於惡見一處之中的緣故。

我們再來看,所謂的欲界愛住地無明,是說對於欲界六天和物質世界的色聲香味觸等,以及對於由於五塵引生的各種的法的貪著,而以貪著男女欲為主要。色界愛住地無明,則是指修學禪定的人或修道的人,對於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境界的貪著而稱之。而所謂的有愛住地無明,就是無色界愛住地無明,則是說自己還有一個三界有的心存在,而執著不捨,對於無色界的意識、意根以及定境中的法塵,產生了貪著,所以執取三界有,而不能取證無餘涅槃。

這也就是說,一個修學禪定的人,當他斷除了色界愛煩惱,超過欲界、色界,到了無色界,進入無色界四空定的時候,是沒有色陰,但是還有四空定中離念靈知的心存在,他住於四空定中而沒有五塵的覺知;所以他還有受想行識存在不滅,這個受想行識就是未悟者所說的心。能夠知道定境中離念靈知以及能作主的意根這個心,還有這兩個心存在,那就仍然保有三界有的執著;因為無法斷除我見,所以不能解脫生死,所以叫作有愛住地煩惱。這也是三界中的有,因為離念靈知只能在三界中存在,並且要依意根俱行運作才能存在,而且只能存在於三界中。修行人如果已經沒有了欲愛、色愛,但是能了知的清淨心還在的話,就是還有三界有,所以稱為有愛住地。因此,執著能知能覺而常寂常照的心,便落在意識中,不離對三界愛的執著,這就落入了三界有之中,便無法實證解脫,這就是有愛住地。

然而,一念無明之所以來,乃是由第八識真實心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煩惱種子而出生。假使一個修行人,他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就算他修得了四空定當中的非想非非想定,那他捨報之後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以後,如果沒有中夭的話,那經過八萬大劫的果報,受報完畢會突然又生一念,仍然還要輪迴下墮。

一念無明是無始有終的。因為二乘聖者辟支佛和阿羅漢,他們都已經斷盡一念無明所攝的我見我執,因此一切三界執著的妄想煩惱永不復起,他們已經斷盡分段生死的現行。佛陀在《阿含經》當中有說:「阿羅漢者,梵行已立,煩惱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

同樣的道理,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當中,也就是根本論卷五十,當來下生成佛的 彌勒菩薩也有給我們這樣開示。我們來看 彌勒菩薩怎麼開示。彌勒菩薩說:「謂阿羅漢比丘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瑜伽師地論》卷五十)

而且,彌勒菩薩也依此,在這個根本論卷五十一當中又說另外一段開示,我們看 彌勒菩薩另外一段開示怎麼說:「阿羅漢果諸漏永盡,若已永害,於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

好!我們從這些聖教的開示,就從解脫道的角度來說,一念無明如果已經究竟斷盡的話,盡此一世就必定永不復起,不會再生起,所以可以不受後有。所以,世尊以及 彌勒菩薩都這樣說:一念無明是可以斷盡的,斷了以後就可以永不復起,這是無始有終的。

所以我們簡單的複習了一念無明的部分。我們接下來,要來大略說明一下無始無明的部分。

我們先來看一下: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它們之間是有什麼不同?我們知道,一念無明的現行會使得眾生繼續輪轉、輪迴於三界生死之中,而無始無明的存在,它並不妨礙眾生出離三界。所以,我們看二乘的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聖人他們,他們把一念無明的現行斷盡以後,已經實證了解脫,當世就可以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了,他可以不再受生於三界中,永住無餘涅槃之中,可是他們的無始無明仍然還沒有打破啊!更不要說能夠斷盡了。但是,這樣已經實證二乘解脫的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二乘聖者,他們卻照樣能夠因為實證了解脫的智慧而出離了三界分段生死,他們照樣可以不再受生於三界的輪轉生死之中;因此,他們雖然有無始無明存在,並不障礙解脫的實證。二乘聖人雖然沒有打破無始無明,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實證解脫而出離三界生死。

因此,無始無明的意涵,就是眾生不瞭解法界的真實相,不瞭解法界中一切萬法的根源,也不瞭解法界萬法根源的體性是哪些。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法界體性智,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心。而法界有的時候可以粗略分為:三界的法界、十八界的法界、十二處的法界、六入法界、四聖六凡法界。不管是哪一種法界的分類法,這些根源都依於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而存在,都是從第八識而出生的一切法界。所以,一切的法界的真實體性,就是第八識心的體性,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因地叫作阿賴耶識)。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實體性,那就是住在無始無明境界中的人,就是無明住地。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心的人,就能夠現前觀察諸法法性的界限與功能差別,都不離這個如來藏,都是由如來藏出生,而由如來藏攝受的;這樣就是證得法界體性智,這就是打破無始無明的時候。

阿羅漢他不明白法界的真實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不明白無餘涅槃法界的實際,所以還是沒有辦法打破無始無明的。而這些二乘聖人,他們沒有辦法打破無始無明;所以在大乘法中,雖然說二乘阿羅漢是聖人,然而卻說他們也是大乘別教法門中的愚人,因為他們愚於法界實相。在大乘別教中,他們還是排不到賢位的第七住位,因為他們還愚於法界實相心,沒有大乘般若的實相智慧。

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眾生的覺知心都不曾相應到這個無明住地;乃至已經成為了二乘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如果他沒有迴心大乘探究法界實相心的話,他也還是不曾相應到這個無始無明。而這個無始無明是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始無明。眾生常常想:「我該如何修行,才能夠不再輪迴生死?如何才能免受世間的生死苦?」但是他們就不曾想過,法界的真實相是什麼?所以,自無始劫以來,眾生的心就從來不曾跟無始無明相應過,因此才稱為無始無明。也就是說,眾生從來不曾去探究:我們的五陰十八界是從哪裏來的?心裏想的頂多是:怎樣離開苦?怎樣離開生死輪迴的痛苦?眾生從無始劫以來,雖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脫道,然而卻不能證得生死的解脫;而往世勤修解脫道的時候,所相應的煩惱也都只是一念無明的起煩惱而已,而從來沒有相應到無始無明的上煩惱。而這個使人不能了知法界體性的無明,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著,所以叫作無始無明。

那要到什麼時候,眾生才會相應到無始無明呢?得要到這位眾生,當他心中生起了一個疑,他想要去探究法界的真實相,他想要去探究法界萬法的真實相,他想要瞭解萬法是從哪裏來的,他想要瞭解萬法的根源是什麼,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他想要證知萬法的實際是什麼,他想要了知法界的真實體性是什麼……這些的時候,他才第一次跟無始無明相應。這就是眾生已經開始準備要進入大乘佛教之中修行了,修學大乘法已經要開始了,想要證知般若實相的時候已經開始了,這時候才是正式與無始無明相應的時候。在這個之前,他是不曾與無始無明相應的。所以經中稱之為「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就是這個意思。

無始無明乃是所知障所含攝,所知障有的時候稱為智障——智慧的障礙。但是,有許多大師卻誤會所知障的意思。有的人誤認為說:「如果是一個學人因為所知太多而障礙修道,就叫作所知障。」這真是誤會大了,誤會所知障的意思。然而所知障的意思是說:對於法界實相心的體性無有所知,因此而障礙自己成佛之道,障礙自己的見道與修道,所以名之為所知障。因此,某些大師他們所說的所知障,說為因為所知太多而障礙佛道,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說法,其實是誤會所知障的意思。反而所知障是,對於成佛之道的見道內容以及修道內容無所知,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修學佛法的障礙,因此才叫作所知障,才叫作智障。所以說,誤會所知障的意思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然而我們今天說明,大家就不會誤會了。

而所知障的隨眠乃是菩薩所要斷除的。當一個菩薩,在他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習氣種子全部斷除淨盡的時候,他仍然有許多的所知障所攝無始無明隨眠沒有辦法斷除;如果同時他已經也把所知障所攝無始無明的隨眠也斷除的話,那就是已經成就佛道了。因為,如果沒有斷盡所知障的一切隨眠,沒有斷盡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的話,那是不可能成佛;如果有人說他是活佛,他成佛了,結果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沒斷,所知障也沒有打破沒有斷除,那他就是大妄語。

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究竟成佛,那是要斷除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習氣種子隨眠,同時也要斷除所知障的一切隨眠;因為到了佛地的時候,一切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的隨眠,統統都要斷盡,乃至異熟生死也要滅盡,不再有變易生死了。如果再配合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經斷除的,配合前一個阿僧祇劫已經斷除的分段生死,乃至煩惱障所攝的三界愛的習氣種子,甚至五陰的習氣種子,全部都要斷除乾淨。這樣清淨,種子轉易的生死已經滅盡了,這樣第八識中永遠不會再有種子的變易,種子已經究竟清淨了;就好像提煉黃金一樣,已經純淨無有任何雜質了,提煉到究竟清淨的時候,就不需要再提煉,提煉也沒有用;因為已經純然清淨,永遠不會再改變它的體質了、改變它的體性。

然而,要斷除煩惱障的有漏習氣種子,要能夠打破所知障的無始無明,必須要在因地跟隨許多的善知識、正確的善知識來學習;乃至還必須在悟後跟隨真善知識修學一切種智的正理,一直到了究竟了知這一切種智,才能作得到斷除二障;否則,永遠不可能斷盡有漏習氣種子的隨眠以及所知障的隨眠。所以,煩惱障的習氣種子斷盡,無始無明的隨眠斷盡,所知障這一切隨眠斷盡的時候,就是已經成佛了;這是第八識已經內外俱淨,名為無垢識,是心體清淨而含藏的種子也究竟清淨,不再變易,這是究竟清淨;不僅斷了分段生死,也斷了變易生死,是真正的常樂我淨,這才是佛地的境界。

因此,我們今天的課程簡略的複習一下,煩惱障所攝的一念無明以及所知障所攝無始無明隨眠的法義。今天時間的關係,謝謝大家的收看!歡迎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