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三)

第116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這個系列,仍然是要討論「第八章、宗教二門不可相離」。我們要繼續上一回所談的「第一節、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

上一回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從理證以及教證來說明為什麼宗門的證悟不得離開教門。也因為這樣,所以當我們如果想要開悟的話,首先就一定要請閱經典,並且也要請閱善知識解說佛法的書籍,來瞭解佛法的基本知見;譬如說因緣果報、四依四不依、五陰十八界、三法印、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如果我們想要參禪見道,就應該先要瞭解這些基礎佛法的道理。在瞭解之後呢,我們還要再研讀大乘了義經典;譬如說《大般若經》,或者其中的《金剛經》、《心經》,以及《妙法蓮華經》、《首楞嚴經》、《大般涅槃經》,乃至於《楞伽經》、《菩薩處胎經》、《央掘魔羅經》、《不退轉法輪經》等等。如果當我們有所悟入的時候,我們就要拿出上述的經典來相互對照,看是否能夠完全相符;如果有一點不相符的地方,就要很謹慎的作自我檢視。如果發現是悟錯了,那就應該要重新參究;並且在又有所悟入的時候,就要再一次的檢驗,一定是要做到所悟和了義經典能夠完全相符才行。這是為了避免犯下未悟言悟的大妄語業,畢竟長劫的地獄果報是很難消受得了的。

今天,我們要舉出從前某位自以為悟的法師,他曾經評論某位禪師的一段開示。我們會引據教門當中的分別以及無分別的正理來作解釋,以證明這位法師其實並沒有證悟宗門;並且希望大家都能夠因此引以為戒,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我們現在就來說明。這位法師說:「某禪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是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斷(別)凡聖也。」

現在我們就來作一下辨正。首先,這位禪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其實一點也不含糊,含糊的是這位提出評論的法師。所謂的分別是識,指的是了別識——前六識;而不分別是智,則是指真心阿賴耶識,說祂向來沒有六塵境界的分別,只是隨緣而應。在轉識成智之前,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而在轉識成智之後呢,依舊是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也就是說,真心以及妄心的體性並不會在轉識成智之後就有所改變,只是由原來的無明狀態出生了智慧。當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也就是找到自己本有的真心以及佛性之後,這個從來無分別的真心就會常現在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到,自己的真心與妄心都同時間在運作。但是在明心見性之前,我們因為被邪見、煩惱以及錯誤的參禪知見所遮障住了,所以才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無分別的真心,而只能看到自己有分別的妄心。這位法師因為還沒有破初參,他沒有找到阿賴耶識這個無分別心,不知道這個無分別心祂一向都不曾分辨種種的世間境界,就批評這位禪師「講這兩句話含糊」;但其實這位禪師他是依據經教當中的正理而說的,並不是隨便講講的。

我們在這裏摘錄了五段有關於分別以及無分別的教門經典,希望用來護持一切證悟的人,不要再遭受到錯誤的評論;也敬請想要得到正知正見的佛子仔細的聽聞,並且審慎的思惟看看,何者才是正確的。

世尊在《大寶積經》卷三十七中,有曾經這樣開示:【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大寶積經》卷三十七)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依於六塵境界所出生的,依於作意分別才出生的,就是識陰、識心;而如果找到真心並且觀察祂,從來沒有執取、沒有所緣、沒有六塵境界的了別與分別,那這個才是智心。

我們再來看看《深密解脫經》當中是如何說的:【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如是我說第一義者,是無言境界;覺觀是名言說境界。曇無竭!我說離諸言語是第一義相;覺觀名字是世諦相。如是我說離諸諍論是第一義相;覺觀名字是諍論相。曇無竭!依此義相,汝今應知:過諸世間覺觀境界,是第一義相。】(《深密解脫經》卷一)由此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覺觀它是諸相境界,是言說境界,是世諦相,是諍論相;而萬法根本的真心第一義諦,則是超出一切諸相境界,超出言說境界,祂是離諸諍論的,並且是超出世間覺觀境界的。

我們再來看看《維摩詰經》當中的說法:【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經》卷二)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真如實相之法是沒有辦法見聞覺知諸法的;如果是能在六塵境界當中見聞覺知的,那就是落於見聞覺知的妄心中,這就不是求取真實法的人。

下面我們再來舉《金剛三昧經》〈無生行品〉中的開示:【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金剛三昧經》卷一)在這段經文當中,心王菩薩在 佛前說明:真如之法在諸行當中,祂仍然是一向無生無滅,祂是性相空寂的,祂從來沒有見聞覺知、形相、得失、言說、取捨種種差別。

我們再來看看《大乘同性經》當中的開示:【楞伽王!若正觀時不得眾生,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畜養、無人、無眾生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楞伽王!若正觀時,無有分別而可得者。】(《大乘同性經》卷一)這段經文也同樣是在說,大乘菩薩正觀現前而明心見道的時候,觀察到阿賴耶識真心從來不去了別自他的五蘊身以及眾生相,所以說「不得眾生」;我自身以及一切有情的本體都同樣是無形無色的真心阿賴耶識而無有差別,所以才說「無我、無眾生」;這個本體是永恆常住的,所以說祂從來不曾出生,祂也永不壞滅,所以說「無壽命、無畜養」;因為祂不是五陰,也沒有妄心的見聞覺知,所以說「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如果我們能夠找到祂而正觀現前的時候,就會發現真心祂從來沒有分別,是沒有任何一法可得的。

以上我們所摘錄 佛陀與諸菩薩有關於識與智、分別與不分別的開示,都可以說是佛門中的照妖鏡;所有一切的佛子在自認為已經證悟了以後,應該都要用這些了義經典當中的經文,來作自我檢查以及印證。如果我們所悟的這真心、真如,還有任何的六塵境界的了知的話,那就是有分別心,而不是本心;本心從來都是對六塵境界無覺無觀、無知無分別的。雖然我們在努力修定之後,或許有的時候能夠稍稍離開語言文字而作覺觀,乃至於在定中能夠常寂常照;但是在這個時候仍然是有定境法塵的了知,仍然是意識心,仍然是有分別的,仍然不是本心。比如說,當有師長來了,我們的心中不需透過語言文字,便可以直接明白這是哪一位師長;當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來了,我們也能夠直接的了別。這時候心中雖然沒有語言文字的運作,仍然可以很清楚的分別出來是哪一位,而不會將太太當作是母親,或者是將父親當作是兒子。所以,雖然意識心能夠作到在有的時候沒有語言文字、沒有妄想,但是在這個時候仍然是能夠分別明暗、冷熱、乾濕、去來、長短等等境界,所以這個仍然是意識妄心。如果當我們能夠作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時候,這個意識靈知心仍然沒有辦法離開了知。也就是說,不論是悟前還是悟後,意識心的體性就是能夠了別六塵境界的,祂也永遠都不會改變祂是要由意根、法塵為緣才能夠出生的妄心本質;而且祂的存在也就只有一生而已,祂無法由過去生來到今生,也無法由今生去到未來生,也永遠都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滅的真實心。

另外,當我們睡著或者昏迷的時候,妄心這個時候看來是不動也不知,但是這個仍然不是經論當中所說的無分別心;因為當我們醒來之後,這個意識心祂又變回能知能覺能觀了,所以這個能知能覺能觀的妄心,祂是永遠不能夠成為從來一直都沒有生滅、沒有分別的真心的。無分別心祂是悟前就一向無分別,悟後依舊是無分別;醒的時候無分別,睡著了也無分別,是從來沒有分別的心。而能知能覺能觀能分別的妄心,和無知無覺無觀一向都不分別的本心,祂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向是並行運作著的,一直要到死亡或者入涅槃的時候才會分開。

所以正確的知見是這樣:我們必須要用這個永遠都會分別六塵的意識心,來去尋覓另外一個永遠都不會分別六塵境界的第八識真心;如果我們找到真心——明心開悟了,我們就可以從妄心的第六意識以及第七識意根這兩個識,來產生下品的妙觀察智以及下品的平等性智。所以我們說,一向都能夠分別六塵境界的心是意識心,而一向對六塵境界不分別的心才是真心、智心。這位評論他人的法師不曾開悟明心,他不明白本心的體性,就隨意以自己錯誤的凡夫知見,去否定別人所悟得的本心;因此他才認為這位禪師說得含糊,但其實是這位法師他自己含糊。

另外,我們要提醒諸位,這個無分別心是證悟者對眾生方便而說的,是為了那些還沒有明心的眾生而說的;這是因為怕眾生不明白,錯把能知能覺能照的分別心當作是真心,所以才把這個本心說祂是無分別的。但是對於已經證悟的人言,其實是有不同的說法的。例如在《金剛三昧經》〈如來藏品〉當中,有如下的開示:【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金剛三昧經》卷一)這段經文的意思和《金剛經》當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完全相同的。另外《成唯識論》當中說:【如契經說:「阿賴耶識,業風所飄,遍依諸根,恆相續轉。」】(《成唯識論》卷四)也是同樣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悟後的無分別心,雖然仍然和悟前的無分別心一樣,但是這個無分別心的分別作用,在一念之間有八萬一千次的生滅分別;當我們能夠證知這個無分別心的無窮分別的話,我們說這個就是智。但是這一種智慧並不是悟得淺的人所能夠了知的,更別說是一般都還沒有悟得真如的眾生所能夠了知;所以,這也絕對不是這位法師所能夠瞭解的。因為這個是證悟者的聖智所緣的法義,它是極為甚深的,實在難以在短時間來說明清楚,所以我們就只能等待以後有機會的話再來說明。

我們回過頭來說,經由以上經文的比對說明,這位法師既然違背經典而說「轉識成智後,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可以見得他確實是還沒有開悟的人;所以從教門來說,這位法師沒有開悟明心是非常明確的。因此,佛子們都應該快快捨棄像這位法師所說的邪知邪見,回歸到 世尊還有諸大菩薩所說的正知正見來修持,以免誤入岐途。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我們將繼續說明宗門證悟不得離開教門。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