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三教之正判

第041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所講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

前面講到了《妙法蓮華經》第二品〈方便品〉中的內容。現在我們要繼續來看其中的經文:【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妙法蓮華經》卷1)這的確是事實,所以 佛才會告訴舍利弗說:「停止啊!停止啊!不需要再說了。如果我演說了這件事情,一切世間諸天、人都會很驚訝而且很疑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菩提道就是以一法總攝無量義,也就是以如來藏這一法總攝無量的真實義。然而如來藏法是極難了知,也極難令眾生信受的,所以 佛在講《法華經》之前,一定要先演說《無量義經》,明確地說有一法函蓋了無量義,這就表明了是以如來藏法含攝了無量的真實義,並且把廣說的諸經妙法全部都匯歸於如來藏這一法當中;但是這樣的所說,也只是在一個範圍中來講,因為這樣的函蓋面是不夠的,畢竟沒有函蓋到十方三世佛教,因此就無法圓滿 佛世尊所說的一代時教。所以 佛在講了《無量義經》之後,還得要再講《法華經》,目的就是在證明《無量義經》的真實義理,當然先說《無量義經》也是為了要預先闡釋《法華經》未來所要講的宗旨。

暫且不說 佛演說《無量義經》的時候會有多少人信受;但是至少在《無量義經》演說完了之後,就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信受;只是相對而言,仍然還是會有許多的聲聞種姓的凡夫們,終究是不會信受的。因為當時候就只有《無量義經》的法義,還沒有任何其他的大乘圓教經典能夠輔助作為佐證;如果當時就要把十方佛國的事情都提出來說,講諸佛的所悟所入是什麼,同時也證明諸佛是異於阿羅漢的所證,這對於那些聲聞種姓的凡夫來講,他們是無法接受的。我們就單單來觀察21世紀的現在,雖然現在大乘的經典已經那麼多了,但是這些勝妙的究竟了義之法,仍然都還是有很多大乘法中的法師們不能信受,更何況 佛要講《法華經》的當時,那些還沒有實證般若的聲聞種姓的凡夫們,必定是無法接受的。當然 世尊早就清楚知道這個狀況,因此就說「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一定會驚訝而且疑惑的。

在這裡我們要先來講「教判」的部分,有一些人在作教判的時候,錯誤地將《法華經》判作是 佛即將入滅之前的最後開示,其實那是錯誤的教判。雖然將《法華經》判歸圓教是正確的教判,但是不能夠因為它屬於圓教的法,就把它判定是 佛陀入滅前最後的所說;因為 佛在說完《法華經》之後仍然繼續要講《大般涅槃經》的緣故,所以那樣的判教是錯誤的。

「教判」又稱為判教,也就是針對 佛陀開示教說的經典和義理,作出「界別」和「會通」的系統論述。因為歷史上有許多作教判的人並沒有實證佛法,當然他的所判必定是錯誤的。平實導師曾經開示說,必須要將往昔那些未悟者所作這個判教的錯誤予以辨正,才能夠讓現在和未來的佛子們回歸到佛法正見的道路上來,也唯有如此,才能夠避免無上勝妙正法被無端的誤會扭曲;否則佛法終將不免失傳,而使佛法日漸淺化,甚至於滅沒掉了。

就像在佛門之中,自古以來一直都存在「空有之諍」的諍論,然而「空有之諍」的諍論,都是因為未悟或錯悟的凡夫們之間所產生的戲論,事實上如實的證悟者貫通了三乘的主旨,通達了佛法修道的次第,那就絕對不會有所謂的「空有之諍」。另外,還有一些未悟的學人錯會了唯識的宗旨義理,認為唯識主修心有,因此把它稱之為「有宗」;相對於三論宗(也就是般若宗)是依方等般若的宗義,因此就把它稱之為「空宗」。但是像他們這樣分執兩邊的判斷絕對不是佛法正義,都是完全曲解了正法實義。當然,這是由於他們彼此雙方都是不能悟入正理,因而完全誤會了正義、正理,就因此而產生諍論。然而,對於已經開悟實證而了達的人,就知道其實這二宗都是空性中道正理,因此就完全沒有這樣的諍論;未悟的人,因為不瞭解「般若」所講的是空性,他們就會錯認為般若是遣之又遣和一法不立的空。然而般若方等諸經所講的空性心,那是指真如的體性,這是依真如體性的總相以及別相而說的;也就是說,證得真如才能夠出生般若智慧,所以根據真如體性而說的經典,就稱之為《般若經》。又因為真如體性是中道正理,因此般若宗又稱為中論宗或是中道宗。

在這裡要順帶一提的是,這個判教的時序千萬不可以錯置,就像是般若宗在天竺那爛陀寺智光論師的時代,他將般若時判為是三時教的第三時。依據智光論師的教判所說:初時《阿含》,心境俱有;次時《解深密經》,境空心有;三時《般若經》,心境俱空。當然智光論師他所判的二時和三時是顛倒相反了,這樣子就不是正確的判教。平實導師對於佛法的判教,是以「五時三教」來貫通整個成佛之道,是依 玄奘菩薩的判教來作「成佛之道」的內涵,當然這也是與實證佛法而產生出來的見地有關。我們知道有實證者,才會有見地;沒有實證者,就不會有見地。因為沒有實證者他的所知,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都是從書本當中閱讀而知道的,那些都只是知識,都是拾人牙慧,因此說「沒有見地」。那麼什麼叫作「見地」呢?我們先講什麼叫作「地」?「地」就是境界,講的是所證的境界、所住的境界。「見地」一定是有實證那個境界,有現觀那個境界,也有親自驗證過那個境界(一定是有通過不同層面去作驗證的),因此才會有相應的智慧生起。所以在作判教的時候,對比於有實證和沒有實證者之間,他們所作判教的內涵就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懸隔存在。

根據 平實導師對於五時三教的判定,這是和諸方大師有所不同的。「五時三教」的五時,指的是: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種智時以及法華時這五時,每一時都有相關的 佛所開示教說的經典呼應。華嚴時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含時是四阿含諸經,般若時是般若諸經,種智時是唯識諸經,法華時則是《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當然,每一時也都有相關的佛法義理彰顯表明出來。在華嚴時,佛頓說五十二個位階的成佛之道;在阿含時,佛以解脫道正理來降伏這個外道邪見,並且以「四諦相」轉正法輪;在般若時,佛以「隱密相」轉正法輪;種智時,佛是以「顯了相」轉正法輪;法華時,佛則是圓滿地將三乘匯歸於一乘教理,也就是唯一佛乘整體圓滿的佛法。

我們先來講五時當中的「三時教」,之後再講五時中的第一時,最後再來講五時中的第五時。五時當中的「三時教」,也就是阿含時、般若時以及種智時的三時三教。三時教的第一時是阿含時:玄奘菩薩的弟子窺基法師在他所寫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當中,他依《解深密經》說:【世尊往昔,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是諸諍論安足處所。】這是說在三時教的第一時,是在初轉法輪的時候,佛先宣講四聖諦的義理來破盡一切世間的常見、斷見,還有其他一切的邪知邪見。因為當時有很多的修行人,他們根本沒有人能夠實證解脫道,所以 佛就以「四聖諦的解脫道法」來降伏一切的外道。然而,解脫道的法還不是真正了義的佛法,解脫道的法都只是聲聞道以及緣覺道的法,還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的法,所以 佛還要繼續在三時教的第二時宣說般若諸經,也就是在二轉法輪的時候宣講般若諸經。因此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那是在三時教的第一時,也就是在初轉法輪的時候。

那三時教的第二時是般若時:佛宣說般若諸經,佛在宣演這個般若諸經的時候,是以隱密相來講述第八識的體性,也就是隱覆了第八識的密意來解說一切法。為什麼要隱覆而說呢?因為對於第八識的實證,首先是必須要具足實證應該要具有的正知正見,同時在佛菩提道中也要具有真實的三歸依,還要受持菩薩戒,以及必須要具足菩薩種性等等的條件,一切的這些條件都必須要具足完備才可以。所以 佛就特別以隱密相來宣講第八識的體性,當然這就不是一切的人、天,乃至二乘的聲聞人以及緣覺人所能夠了知的;只有是大乘的實義菩薩,才能夠實證 佛所隱覆的第八識如來藏的本體。這就是三時教的第二時「般若時」,佛是以隱密相來轉正法輪的。

三時教的第三時是種智時:在第三時教,佛是以「顯了相」來轉正法輪。什麼叫作顯了相呢?也就是說,佛是直接開顯出第八識的內容,是以顯了相來轉正法輪。因為在這個時候,有一些 佛的弟子已經實證了聲聞解脫、緣覺解脫,又實證了大乘所實證第八識的內容;這些實證的弟子們都已經能夠清楚地分別第八識不是五蘊、不是十二處,也不是十八界法。雖然說第八識體性的清淨性和一切法完全不相同,然而第八識卻又跟一切法和合一起運作,所以 佛就以「顯了相」來解說這些道理。

當菩薩實證了大乘法,因為他能夠瞭解第八識的內容,所以當他讀誦《般若經》的時候,就能夠讀得懂,也能夠理解 佛所開示的內涵,他對於《心經》、《金剛經》,乃至於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也都能夠逐漸地去瞭解;可是在這個時候,實證的菩薩他來讀誦第三轉法輪唯識經論的時候,他就會發覺到有些內容他能夠瞭解,但是有些內容卻是他無法瞭解的,也不是他能夠實證的;因此,他知道還必須要再精進,再依唯識經典來修學種智,繼續修行來圓滿成佛之道。所以 佛在宣說種智時,就直接開顯「如何能夠成佛」,而以「顯了相」來轉正法輪。

前面我們已經對於阿含時、般若時以及種智時的三時三教作了概略性的介紹,之後接下來在「五時教」當中還有兩個時序,我們繼續要來介紹,包括第一時的「華嚴時」和第五時的「法華時」。華嚴時是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後的二十一天當中,最先就已經頓說五十二個位階的成佛之道(這是佛在最初的二十一天裡面,就已經完全說明了)。那為什麼要有這個華嚴時呢?因為 佛唯有在華嚴時先要頓說成佛之道有五十二個位階,之後才能由此證明 釋迦世尊祂已經成佛了;同時也能夠顯明 世尊在示現成佛之後,立刻就建立了三乘佛法的修學次第。假使沒有這個華嚴時,那麼外道就會產生質疑,認為 佛並不是在開始轉法輪的時候就成佛的,他們必定會有這個懷疑,因此就必須要有華嚴時的頓說,並且要在 釋迦世尊成佛之後的二十一天裡面開講成佛之道,要把成佛之道的次第內涵一時頓說;所以,當然是要建立這一個時節,之後才能依序開始宣說阿含時、般若時和種智時的種種法教。

接下來講第五時的法華時。為什麼 佛在最後第五時還要再宣說法華——《妙法蓮華經》呢?主要是因為宣說法華才能夠彰顯 佛陀真正的本懷,才能夠表達出 佛原本真正的旨意。也就是說,佛並不是要建立三乘各自獨立,只是因為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心性剛強、難以教化,所以 佛才會將唯一佛乘分成大、小乘,分成三乘,以漸進的方式來教化這裡的眾生。當然 佛在最後一定是要將三乘佛法完全匯歸圓滿於一乘教,因此就必須要宣講第五時的《法華經》義理。假使 佛沒有宣說「法華」來圓滿三乘匯歸於一乘教,那麼佛教就會變成有三種:一種是聲聞道,一種是緣覺道,一種是成佛之道。那麼,如果是這樣的佛教,那就不會是真正的佛教,因為有可能是聲聞教,也有可能是緣覺教,當然這樣的佛教就一定不是真正成佛的法教了。

所以 佛在五時的最後時一定要宣講法華——《妙法蓮華經》,來將三乘佛法匯歸圓滿成就於「一乘教」。也就是說,唯一佛乘能夠讓佛教整體的內容、一佛乘的實質意涵完全呈現出來。所以若是正說「佛教」,那麼顯然就應該只有一種,就是一佛乘,這才是正理;至於聲聞以及緣覺的建立,那都只是一種方便法門,也就是便宜行事的方法,方便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引導聲聞種性以及緣覺種性那些小心小量種性的學人,讓他們能夠逐漸地迴小向大,能夠邁向大乘佛菩提之道,這才是 佛的真正本懷。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佛法是一佛乘的法,是整體的佛法,也是圓滿成佛之道的法教。

說到這裡,我們再回到《法華經》上面來看,事實上圓教是為了圓滿一切佛菩提的內涵所作的教示。因為圓教並不是 佛世尊入滅前最後的圓滿之說,而是為了圓滿一切佛菩提的內涵而說的,是為了要圓滿佛菩提而講這一部《法華經》,但是並不是 佛在入滅前的最後才講的。這個是古來很多人在判教的時候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因為在《法華經》講完之後,還有《大般涅槃經》還沒有講。假使說當大乘經已經全部都講完了,連極難理解的《大般涅槃經》也都講了,佛到入滅前的最後才再來講《法華經》,那怎麼可能還會有經文中的這一句——也就是「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的這句話呢?這是絕對不可能那樣說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