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具備八種異熟果(二)

第127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所要講的主題仍然是「菩薩應具備八種異熟果」。

在上一集中,已經介紹了三種可愛的異熟果:壽命長遠、具上妙色,還有身具大力。接下來介紹第四種異熟果:具好種姓。種姓,是屬於社會階級的差別制度,在台灣我們是完全沒有感覺有這個社會階級這樣的問題存在,但是目前在許多國家仍存在有這種社會階級的差異。當年 佛陀降生在古印度的時候,就存在種姓的階級差異。古印度社會將人們分成四種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賤民,不列在種姓當中。婆羅門是掌握神權,還有占卜禍福,主持王室儀典,因此婆羅門就享有很多的特權。他們的祭司被人們仰望如神,所以婆羅門又稱為祭司貴族。那麼婆羅門因為擁有這麼多特權,所以在社會地位最崇高。那第二種是刹帝利,是屬於統治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種官吏,掌握國家神權以外的一切權利。而一般平民,包括農民、工人、商人等等,都是屬於中下階層者,他們都是屬於吠舍種姓。而四種種姓當中最下層者是首陀羅,包括僕人、奴隸等等。賤民就不在種姓當中,他們是從事最汙穢的工作的人,譬如清除排洩物、處理屍體、抬屍體等等這些工作,都是這些賤民來作。

那在中國的好種姓,就與古印度不太一樣,在中國儒家認為說耕讀傳家是最好的,也是好種姓。如果想要成佛,最後身菩薩降生的時候,如果生在像古印度一樣的社會,就得要生為太子,要有這樣的好種姓才可以。意思是說,不可以在出生的時候就被人家看輕了;如果父母是個乞丐或是個妓女,或是生為屠夫之子,出來弘法,人家見了他往往不會生起欽敬的心,這樣就很難利益他了。假使生在中國,出生的時候如果不是耕讀世家,至少也要是個普通而沒有過失的人家,這才能叫作好種姓;也就是讓人家有較好的觀感,才容易度眾,這樣子才能夠自利利他。

那要怎麼樣才能夠生生世世具備好種姓,乃至於說最後身菩薩住世的時候能夠「種姓圓滿」?那麼 佛就開示說:【無量世中常壞憍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優婆塞戒經》卷2)佛既然開示說要無量世中常壞憍慢,那首先我們就要知道說憍慢到底它的內涵是什麼,這樣子才能在未來歷緣對境的時候,能夠加以返觀而對治。那麼,我們來說說憍慢。憍跟慢稍微有一點差異,「憍」是說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殊勝之處感到自滿或自豪,這是屬於對內的自我感覺。那「慢」是跟別人相比,不論比了以後勝負高下,把自己的心都舉得很高,就是不肯謙下,也就是不肯低聲下氣;所以說,這樣的人(有慢的人)諍勝心就比較強,贏了他人就盛氣凌人,輸了不肯認輸,表面認輸、心裡卻酸溜溜一肚子氣,這都是屬於慢心所顯現出來的行為。慢很難調伏,必須證得四果才能斷除。如果看到有人自稱是阿羅漢,卻經常與人諍勝,那他就一定不是阿羅漢。一般人如果有理就想要爭到贏,但是菩薩不一樣,有理也不一定要爭到對方接受為止;因為菩薩知道用爭的爭到贏,其實是輸。為什麼?因為爭贏,就失去了別人對你的好感,如果他知道你是菩薩,反而看輕你,你就度不了他了;而且與人相爭,表示自己的心量還是狹窄。因此菩薩即使有理,也不一定要去爭到贏,他會先觀察對方的心性再作決定。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憍跟慢,憍、慢各有七種。首先來說七種慢,就是: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還有邪慢。「慢」是說:自己在某方面勝過了對方,或者跟別人一樣而輕視對方。譬如在一百公尺賽跑中跑贏了別人,就認為自己了不起而看輕別人,這就是慢。雖然跑贏對方是事實,但起了輕視的念,就是慢。或者說,自己考試跟別人同樣考一百分,心裡認為說:「你看!你還是贏不了我,只能跟我一樣。」這樣仍然有諍勝之心,這也是慢。

再來說「過慢」:過慢就是說起這個慢是有過失的。明明別人勝過他,他卻說對方只跟他自己一樣;或者別人跟他一樣,他卻說自己勝過對方,這叫作過慢。隔壁家的老張的兒子考試滿分,而自己的兒子只考了九十分,心裡就不是滋味,就找了各種理由來說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只考九十分,這就是過慢;因為他說了這些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表達自己的兒子的實力,是不會輸給老張的兒子的。輸了就是輸了,找各種理由來搪塞,就是不肯認輸,所以是過慢。

那「慢過慢」:這種慢比過慢還嚴重,別人明明勝過自己,卻說自己勝過了對方,這種就是屬於慢心深重的人。跟別人下棋輸了,卻說自己是故意讓他的,表示自己其實是比他強的,這就是慢過慢。

再來說「我慢」:因為我的五陰的行為而起了慢。譬如作了一件事,自認為很了不起而到處去炫耀,這就是我慢。或者到處炫耀自己的兒子多會讀書、多了不起等等這些行為,也是我慢。至於喜歡自己的五陰存在三界當中,這是比較深層的我慢,也是最難斷的我慢;這個慢一斷,就證得阿羅漢果。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前面有提到說喜歡自己的五陰存在三界當中是我慢,這是因為對於五陰是我的執著還在的緣故。那一個人必須完全斷除五陰是我的執著,才有可能不再讓自己的五陰在未來世出生於三界當中,也就是三界愛全斷。因此斷三界愛的人,必定是斷我執的人;而這樣的人,也必然是斷了我見的人,因為我執全斷的前提是必須斷我見。佛法中,沒有斷我執的人,還有我見未斷;而當一個人我見、我執全斷的時候,就是證得阿羅漢果。

接下來說「增上慢」:對於殊勝的法,沒有證得而說自己已經證得,這叫作增上慢。這在佛教界中經常出現,譬如有人在電視上暗示他自己已經證得聲聞三果了,但是他卻沒有證得初禪。在佛法中不會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因為證初禪是證三果的必要條件;這樣子就叫作增上慢。同樣的,在佛教界也有一些自稱成佛的,但是看他所說的法,卻是連斷我見都沒有,這就是十分嚴重的增上慢。那這些有增上慢的人,大都是放不下名聞利養的人,因為他們如果不這樣子對外宣稱自己的證量,名聞利養可能就會不見了。

第六種是「卑慢」:對於年長有德的人,他的德行明明是勝過自己多分,那自己卻不肯服侍於他,或是不恭敬於他。他心裡會這樣想說:「他不過大我幾歲,而自己的德行也只是小輸於他,那我為什麼要服侍他、恭敬他?」這叫作卑慢。

最後一種叫作「邪慢」:因為邪見所引生的慢。自己沒有戒定慧三德,但因為邪見的緣故,自認為有三德,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這叫作邪慢。這在現今的佛教界也是有的,明明在修雙身法,因為邪見的緣故,自認為修證很高,因此認為自己高高在上,享受別人的崇拜、還有恭敬都是應該的,這就是邪慢。

「慢」在百法中是屬於根本煩惱的一種,而「憍」是屬於隨煩惱的一種。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癡、慢、疑、惡見),而隨煩惱是依於根本煩惱中的一種或多種,在世間法中歷緣對境時所顯現出來的差別相而去取名。譬如,隨煩惱中的「忿、恨、惱」,是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依於「瞋」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差別而取名;「憍」也是一樣,當中就有「貪」的一分存在,憍是以貪為體,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引生了憍,沉醉在其中就稱為傲。

  

接下來,就來說明七種憍: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還有多聞憍。無病憍:自己身體無病,感到自滿。遇到經常生病的朋友,自認為身體健康就說:「你看我身體這麼好,哪像你這樣一天到晚病奄奄的!」這就是憍。而這種無病憍其實也是病——他的想法有病。天底下沒有從來都不生病的人,只是現在剛好還沒有生病而已;自己沒辦法避免不生病,卻因為別人生病而感到自滿,嘲笑對方,這種行為其實是五十步笑百步,台灣話就叫作「龜笑鱉無尾」。意思是說,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不檢討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這就不是菩薩應該有的行為。菩薩無病的時候看見別人經常生病,應該憐憫對方,而不是起無病憍心才對啊!

再來是少年憍: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別人意想不到的成果,而起了優越感。譬如,年紀很輕就做了高官,或者說年紀輕輕就賺了很多錢,生活富裕,因此就洋洋自得,這都是屬於少年憍。自己年輕而有所成就,應該是可喜之事,但擁有這些仍然無法免於衰老,那這樣有什麼可以起憍的地方呢?如果因為擁有了這些而造作了惡行,可能就得不償失了。菩薩如果年紀輕輕就有所成就,他會這樣子思惟說:「我如今年紀輕輕就有這些成就,其實是我往世的五陰所造作的福德,如今加諸在我身上,這樣的成就,並不是我自己獨力就能夠去擁有。」因此而不起少年憍。

那再來說長壽憍:因為長壽而感到自滿。我早上經常會去登山運動,這樣的因緣就認識了一些山友,他們大部分年紀都比我大。去年有一次碰到一個看起來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山友,就問他說:「你年紀看起來跟我差不多,你幾年次的?」他就反問我說:「你幾歲?」我當時答:「虛歲六十六。」他一聽就說:「小我四歲,怎麼會差不多?六十以後,每活一年就差很多,何況差了四年!」意思是說,我能不能活到七十還是個未知數。而且他說話的時候,臉上起了一種得意的表情,這就是「長壽憍」所顯示出來的。還有一位老翁活到一百零三歲,有人去拜訪他,就稱讚他說:「阿伯!您好長壽活到一百歲。」聽了別人的讚歎,本來應該很歡喜,沒想到這老翁卻說:「我哪有那麼衰只活一百歲!我已經一百零三歲了。」這樣子也是長壽憍的一種。菩薩如果知道長壽因,就知道這是往世慈心不殺眾生的因果,不全是自己這一世的功勞,因此就不會起憍心。

再來說族姓憍:因為生於名門望族而感到自豪。在古印度,最少要生於剎帝利種姓的家族,才可以稱為名門望族。如果生在古代的中國,生於官家,譬如說宰相、尚書等等大官的家族,這樣子是可以稱為名門望族。那如果在台灣,生於比較有名的書香門第,也可以算是名門望族。但是生於名門望族,也沒有什麼好起憍心的,因為名門的起落是經常會發生的,尤其是生在官家,更不應起憍心。古人說:「伴君如伴虎。」今日還是宰相、尚書,幾年過後竟然被抄家,那這樣子生在名門望族又有什麼用?憍來自貪,因為貪心的緣故,而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最後被發現而抄家,這在古代是經常發生的;所以,生於名門望族,不應起憍。

再來說色力憍:對於自己長得英俊、漂亮而生起自滿的心、自豪的心。男生長得英俊,女生長得漂亮,這個都只是能維持一段時間而已,一旦老了,這些就都不見了;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我在年輕的時候,長得不太好看,因此就找不到有女生願意當我的女朋友,那時候還有一點擔心娶不到老婆,所以就很羨慕長得好看的男生,尤其電視上面那些英俊小生;但是到了現在,我在電視上再看到這些當年英俊的小生,感覺也不怎麼樣啊!有些看起來還真的已經變得一塌糊塗,當年的風光已經是過往雲煙。因此,這種色力殊勝只能夠短暫維持而已,不應起憍心。

再來是富貴憍:因為多饒財寶而起憍心。錢多到用不完,其實也沒什麼好起憍心的;錢用不到,如果不拿來布施,變成聖財,在本質上也只是紙而已,或者說只是個數字而已。

  

最後一個是多聞憍:因為博學多聞自滿而起憍心。菩薩博學多聞,是為了要利益眾生,不是拿來炫耀的;因此,不應因為博學多聞而起憍心。

那七種憍就簡略地介紹到這裡。憍所依恃的七種殊勝之處,本來也是菩薩所應該具備的,只是不能因此而起憍心;因為起了憍心以後,就會依於這些殊勝之處而行了不善法,引生了未來世的不可愛果。慢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菩薩應該斷除憍慢。而菩薩即使生於富貴之家、名門望族,也是心常謙下,不起憍慢之心;因此,常生於好的種姓之家,就這樣子經歷了無量世心常謙下,直到最後身菩薩住世的時候,就能夠「族姓圓滿」而利益眾生。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這一集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