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女迦叶与大乘佛教(二)

第046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这一集将继续说明“童女迦叶与大乘佛教”。

在上一集当中,提到琅琊阁对《童女迦叶考》所提出几个错误的质疑。首先,琅琊阁提出:“萧平实在《童女迦叶考》里面从未考证原梵文和巴利文的字义。他的逻辑是什么?”这明显是以一个佛教学术研究者的立场,来质疑实证菩萨的错误问题。佛教学术者非常重视经典的梵文和巴利文的字义,佛教学者常常以梵文和巴利文经论的字义来判断经论的正确与否;然而,梵文和巴利文经论的字义所显示的结果,是否就一定是正确?我们可以参考日本佛教学术研究者平川彰《印度佛教史》中的说明。

平川彰说:【第一结集的法和律,到现存的经藏、律藏之间,到底经过怎样的发展过程,则十分难以追究。总之一般认为,在原始佛教末期,教法被整理成“经藏”,律整理成“律藏”。然而因为佛灭百年顷,教团分裂成大众部与上座部,所以教法的传持也转移到部派教团。其后上座部与大众部又各自发生内部分裂,最后分为十八部。于是经藏、律藏在各部派传持之间,就遭受了部派式的增广与变化。这些以巴利语流传于锡兰,或传至中国而被汉译,成为我们今日所利用的经藏、律藏。由于历经长年累月,即使原始佛教末期整理出经律二藏,如今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原形。但是现存的经藏、律藏中,可从各方面明显地看出种种新、旧混杂的成分。】(《印度佛教史》上册,嘉义新雨杂志社,页85-86。)

平川彰认为“第一结集的法和律,到现存的经藏、律藏之间,到底经过怎样的发展过程,则十分难以追究”、“经藏、律藏在各部派传持之间,就遭受了部派式的增广与变化”,如果经藏、律藏是被部派佛教增广与变化,这些经藏、律藏是否已经被部派佛教给修饰或者扭曲了?所以平川彰才会接着说:“即使原始佛教末期整理出经律二藏,如今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原形。”既然,佛教学术研究者所依据的经藏、律藏是难以追究,是被部派佛教所增广与变化,是无法知道当时的原形,请问:平实导师的《童女迦叶考》为什么还要去“考证原梵文和巴利文的字义”?平实导师的逻辑就是:学术研究者都不相信这些梵文、巴利文的经藏、律藏能有多少的真实,为什么还要去“考证原梵文和巴利文的字义”?

琅琊阁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神,考证童女迦叶在经论里面的梵文与巴利文,然后证明“鸠摩罗迦叶”属于阳性名词,可以指男童、儿子或是王子;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平川彰已经说明学术研究者所依据的梵文、巴利文的经藏、律藏,是被部派佛教增广与变化的,这是不值得信任的。琅琊阁所质问 平实导师为何“《童女迦叶考》里面未考证原梵文和巴利文的字义”,这个道理就很清楚了!

平实导师在《童女迦叶考》第九章中引用的《佛所行赞》是马鸣菩萨所著,是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传记。琅琊阁们认为 平实导师变更《佛所行赞》作者马鸣菩萨和昙无谶译师的断句、曲解“舍那鸠摩罗”的字义,目的在证成说:“鸠摩罗的考究:鸠摩罗应译为童女。”其实 平实导师认定童女迦叶是女性,是在还原大乘菩萨重视实证的精神,而不是在出家的表相上。迦叶菩萨在佛陀耶舍与竺佛念所共同翻译的长阿含部《弊宿经》中,就是翻译为童女迦叶,后世声闻部派佛教的遗绪,以及近代佛教学术研究者,为了满足他们认为佛世的根本佛教是没有大乘佛法,所以不能接受佛世有大乘菩萨的存在,特别还是一个童女带领五百比丘游化四方,因此想尽办法要将童女迦叶的身分变更为童子,甚至是声闻比丘。这些事实,平实导师在《童女迦叶考》当中已经有完整的论述。为何琅琊阁不去质疑近代佛教学术研究者扭曲经典的原意,反而责怪 平实导师曲解经典呢?

佛教学术研究者一向认为经典结集完成后,并没有立即以文字记录下来,而是以背诵的方式传承圣教。如平川彰在《印度佛教史》中说:【佛灭后,佛陀成道以来四十五年所说的教说被搜集起来,称为“第一结集”,此时汇集“法”和“律”。当时虽然已经有文字,但还是以背诵来传承圣教。】(《印度佛教史》上册,嘉义新雨杂志社,页49。)同样的,释印顺在《唯识学探源》中说:【那时的结集,不过是一人口中诵出,经大众加以审定,并没有用文字把它写成定本,经过展转的口传,也就难免漏落、错误和次序的颠倒。“不见水潦鹤”的公案,岂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吗?】(《唯识学探源》卷1)释印顺与平川彰都认为第一次结集当时没有记录成文字,所以口耳相传之后,经典的原意是会改变的;口耳相传一段时间以后,才记录成文字的四阿含经典文字,不一定是正确的。

然而,在阿含部的《般泥洹经》卷2中记载:【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经中说大迦叶选任了大众中四十位阿罗汉,从阿难口中受得四部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壹阿含》,四、《杂阿含》。这四部阿含中,《中阿含》是为比较贪淫的众生讲的,《长阿含》是为了喜欢生气发怒的众生讲的,《增壹阿含》是为比较愚痴的众生讲的,《杂阿含》则是为那些不孝顺父母、不敬师长的众生讲的。四阿含的每一部经文分量,各有六十疋素绢之多。众比丘说:“应该写下四部阿含的经文,未来就可以兴盛传于天下。”

这四部阿含是第一次结集成的经典,是最为早期、最有公信力的纪录,具有最高的可信度。从阿难口述,由文字记载下来的四阿含,经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翻译成为汉文,这个传译的过程是 平实导师坚持的信念。佛陀耶舍与竺佛念依据最有公信力的经典原文,在《弊宿经》将童女迦叶如实地翻译出来,虽然依据的梵文原本已经失传,但是《长阿含经》显示出童女迦叶菩萨真实存在于佛世,又是以一位童女的身分带领五百比丘游化四方;这对一向主张根本佛教以及原始佛教就是只有声闻解脱道的佛教学术研究者,是完全无法接受的事实。也是因为如此,佛教学者会将“童女迦叶”故意考证成为“童子迦叶”或是“处女(童女)所生的迦叶”。

佛陀耶舍与竺佛念所共同翻译的经典还有《四分律》,在《四分律》中多处提到童女、童子的名相,显然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在翻译《长阿含经》时,是十分清楚与肯定童女迦叶是童女身分的迦叶菩萨。其实迦叶菩萨是童子或是童女,一样显示出佛世的时候,一位证悟而且现童子或童女相貌的出家菩萨,是可以带领五百比丘游化四方的。琅琊阁在〈正觉“见性亲教师”幻想“童女迦叶”是女性,不知其实是男性的“童子迦叶”〉(琅琊阁)这篇文章的标题并不庄重,但是从这个标题还有文章当中的内容,显示琅琊阁认同迦叶菩萨是童子的身分,而且迦叶菩萨是可以带领五百比丘游化四方的。然而,琅琊阁不认同的是迦叶菩萨不可以是童女的身分,而琅琊阁认为 平实导师硬要将“鸠摩罗迦叶”也就是童子迦叶,说成是“带领五百比丘的女众菩萨”,目的在于要证明:【菩萨可以领导声闻人!所以正觉只要自封开悟的“胜义菩萨僧”,就可以用“在家明心菩萨”的身份领导出家众!】(〈《正觉名相错解》:正觉“见性亲教师”幻想“童女迦叶”是女性,不知是男性的“童子迦叶”【重发】〉,琅琊阁。)

在时空背景以及各种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迦叶菩萨是童子或童女的身分,为何琅琊阁会得到如此完全不同而且离谱的结论?平实导师是一位现在家相的男众菩萨,平实导师不是童女的身分,琅琊阁主张童子迦叶可以带领五百比丘游化四方,为何 平实导师主张童女迦叶带领五百比丘游化四方,结果琅琊阁说 平实导师这种主张的目的在证成说:菩萨可以领导声闻人!所以正觉只要自封开悟的“胜义菩萨僧”,就可以用“在家明心菩萨”的身分领导出家人!

琅琊阁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平实导师在《童女迦叶考》九个章节当中,已经仔细地引证推论迦叶菩萨是童女的身分,目的在证明大乘佛教与声闻佛教是同时存在于佛世的历史事实,而且大乘佛教不是从声闻法当中分裂出来的部派佛教的产物。平实导师写作《童女迦叶考》,是为了破斥“大乘非佛说”的主张,一切都是为了大乘学人的法身慧命着想。然而,琅琊阁扭曲 平实导师辛苦的用心,究竟是为什么?其实就像是部派佛教遗绪的声闻人,以《分别功德论》来扭曲大乘佛法;也像是现代佛教学术研究者所主张“大乘非佛说”一般。

若大乘佛法是 佛亲口所说,大乘佛法就是可以亲证的,就不是思想的演化;而且是以一个诸法实相如来藏阿赖耶识一以贯之,这样子次第进修,最后可以成就佛道。大乘佛法没有释印顺所谓的大乘三系,更没有琅琊阁所谓的般若中观系、唯识体系、纯粹如来藏系跟心性如来藏系四大体系,没有琅琊阁所坚持大乘佛法有不同体系的理论架构。这个时候,部派佛教的声闻人以及现代学术研究者、以及琅琊阁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这一集就先为各位菩萨说明到此。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