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禪

第107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色界的初禪天境界、初禪的善根發,以及初禪的五支功德。

首先,我們來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世尊對初禪的開示:【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這一段經文語譯如下:「阿難!世間一切所在修行心地的人,不懂得假借禪那靜思來修行而沒有智慧,他們只能在執持色身不造作淫欲的行為,在平常或者走路或者靜坐時,連想念淫樂的心也都不存在,貪愛與染汙的心性不會生起了,也不會再停留於欲界之內,這個人就在心得決定時立即使自身成為清淨修行中的人;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梵眾天。淫欲的習性既然修除了,離欲的心現前,對於各種律儀也都愛樂而且都能隨順,這一類人立即能夠廣行清淨的德行;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梵輔天。色身與覺知心勝妙而圓滿,四威儀都沒有缺陷,所有的禁制與戒律也都已經清淨圓滿,再加上對於初禪天的境界全都明瞭與悟解,這一種人立即可以統領初禪天中的清淨大眾,成為清淨天中之王;像這樣的一類人,就稱為大梵天。阿難!這三種殊勝的參與者,欲界中的一切苦惱都不能再逼迫他們,雖然這三種人並不是真正修習真實法金剛三昧境界,但是離欲清淨的覺知心中,對於欲界中的種種有漏法都已經不動心了,所以名為初禪。」

世尊在這段經文中告訴我們:一切世間所有正在修心的人們,都是在修覺知心,而不是在修常住的實相心,所以他們都無法假借禪那來修行,當然就不會有智慧出生。所謂「禪那」並不是禪定,而是靜慮,也就是中國禪宗的禪。靜慮和禪定不同,靜慮就是把覺知心安靜下來,參究如何是實相,這才是真正的靜慮——禪那。一般的世間人,修心時都是在禪定上用功,也就是在覺知心上用心,而無法假借禪那——靜慮——來修心,所以都沒有智慧產生。

由於沒有智慧的緣故,只能執持色身「不行婬慾」;這類人不論是走路或靜坐時,心中對淫樂都沒有任何的憶念或想望,對於男女欲的貪愛已經不會再出生了。在這樣的心境下,心性是離欲的,不與欲界相應,這時他已經不再停留在欲界境界之中,當然就是清淨的初禪天人的伴侶;心境「無留欲界」,所以捨報以後「應念身為梵侶」,初禪的梵眾天世間便出現了。「梵」是清淨,「梵眾」就是清淨眾,因為心中沒有男女欲的貪愛心,連想看見異性的欲望都不存在,那就是世間凡夫的清淨行已經完成,同時也是初禪天中梵行者的伴侶了,所以稱為「梵侶」。由於心境與欲界世間已經不相應,所以自然會往生到超越欲界的地方,於是初禪世間便出現了。將來捨報之後,他的色界中陰身出現以後,就會看見初禪天的境界,然後就出生到初禪天中。這意思是說,得要對男女欲的「愛染不生」,連想要看見異性的作意都不存在,才能發起初禪。如果不懂得這個正理,即使每天打坐八個鐘頭苦練,下座以後又想妻子或丈夫,初禪就永遠不會現前。即使只是想要看見,而根本沒有想要交合受樂,一樣是無法發起初禪;因為當他想看見異性時,就已經是欲界法中的細欲了,正是還有欲界愛存在,所以不能生到初禪天的境界之中。

初禪如果善根發了,會有三種不同的情形,隨著各人的心性與定力差別各不相同。初禪的善根發,第一種現象是由上而發,這種人是因為對男女欲還沒有完全斷除或降伏;但是對於想要看見異性的貪染心已經很淡薄,但卻還是無法完全降伏、無法斷除而又會重新生起,純憑每天長時間打坐來降伏著,不打坐時就常常會再出生。於是打坐時從頭頂開始運運而動,就是有一點類似蠕動的感覺,就好像麻糬一樣,如果用手加以慢慢推拉時,就會來回蠕動;其實頭的內部並沒有在動,但你會感覺內部在動,這就是說,色界天身的頭部已經在你的頭部開始出現了。

這是因為人間的人身還在,而色界天身的頭部與你人身的頭部相合在一起,才會感覺到頭部運運而動。當頭部開始運運而動時,是從最頂部開始,然後漸漸往下擴大蠕動的範圍;凡是開始蠕動的部位,就會有樂觸伴隨著出現。這個現象漸漸地向下擴展,當往下擴展時是呈水平線地往下降;不論降到何處,那裡就會與前面所有經過的部位一樣,都有樂觸伴隨著蠕動而出現,是內外都有樂觸的。但是這種運運而動、由上而發的人,大部分都會退失初禪而保持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欲界的男女貪欲,還沒有完全斷除。世尊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是世間人,也就是指尚未見道的凡夫;所以這裡說的證初禪的前提是「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而不是指證悟明心的菩薩修心,也不是講證得解脫果的菩薩或聲聞人。世間人都是「不假禪那」,所以「無有智慧」;他們修心時當然只是在與覺知心相應的定境上面用功,因此修心時最多是證得初禪而沒有解脫與實相的智慧。

第二種善根發是由下而發,是由會陰開始發起,也就是由男女根開始發起。若是由下而發的,男眾一定會舉陽,女眾一定會有性興奮,但這時根本就沒有淫欲之念,卻同樣會有樂觸出生。這種運運而動的現象,將會從會陰開始呈水平線一般往上發展;凡是已經運運而動的部位,都會有樂觸伴隨著出生,然後開始漸漸往上升,當上升到胸部時就會同時往腿部腳部發展,最後開展到頭部而遍身蠕動,這時是遍身蠕動而有遍身樂觸的。但是初禪中的樂觸並不是淫欲之樂,而是清淨離欲之樂,這也是 佛陀時代證果的阿羅漢們所受用的禪定娛樂。

第三種初禪善根發則是遍身發,是在一剎那就遍身發起初禪。這種情況最勝妙,因為那時也會出現天眼,讓你可以用天眼照見自己身體之內的情況,也可以看見自己的初禪天身。當向內觀看時,發覺內臟都不見了;但不是用肉眼看見的,而是以心眼看見自己身中都沒有五臟六腑,整個身體之內只剩下滿身的如雲如霧。這時身體八萬四千毛孔,從頭頂到腳底,每一個毛孔都有樂觸,說話時那個樂觸也不會丟掉;而那個樂觸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因為每一個毛孔都是內外相通的,當雲霧在毛孔中出入時,就會引生毛孔中的樂觸,而雲霧卻是一直都是隨出隨入而不中斷的。

各位菩薩!以上為您說明的是初禪善根發的三種情形。接下來還有後續的發展,後續的發展是屬於初禪三天中的第二天。初禪第一天的梵眾天,是說善根發以後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只能當初禪天的人民,就好比一個國家中的人民一樣,就成為梵眾天。梵眾的意思是清淨的大眾,是善根發中的兩種人;由上而發的人會退失,由下而發的人會往前進展,全身一時遍發的人全都不退,梵眾天就是後面的那兩種人。梵眾天絕大多數是由下而發的,但是因為沒有繼續再努力進修;或者他的善根只有如此,不論再怎麼進修,卻始終無法再往前推進,就只能當梵眾天了。

初禪天的梵眾天,以及欲界天人或者人間的人,捨壽以前已經證得初禪,再經由修行而使欲習除掉以後,離欲心出現了,就準備成為梵輔天,這時還是在梵眾天中。接著再進一步,「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所謂律儀,就是指行住坐臥的威儀;若是有不良的行為,一概把它消除掉,就是住於律儀之中能夠完全律己時,就成為梵輔天人,可以輔佐大梵天王統攝梵眾天了。所以菩薩戒中必須有十重戒與四十八輕、五十四輕等戒律,就是在約束菩薩們能夠早日具足色界天人的威儀,才好行菩薩道而廣度眾生。

至於梵輔天為什麼有這個名字呢?這表示他們的初禪定境足以服眾,可以擔任某些職務來輔佐大梵天王統攝梵眾天。所以初禪三天的境界其實是住在同一天的境界中,只不過初禪天人的心境有三種不同的層次,分為三種天人,所以名為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而稱為初禪三天。所謂「三天」,是指三種天人,並不是一般人所以為初禪有三個不同的天世界。

接下來,有的人還會再轉變:「身心妙圓,威儀不缺。」這兩句是講梵輔天人繼續進修,或者在人間時把初禪定境再深入進修。梵輔天的初禪天身已經具足發起而增廣了,而他的威儀也不會再有所缺失,並且在攝心上面很用心,所以定共戒漸漸圓滿具足。這當然要很仔細地注意持心,包括很微細的部分都要守持不犯。這時他對戒律的道理已經明白地體悟,知道戒律可以使人提升而不是束縛;當心中確實愛樂隨順戒律時,心地轉變清淨了,自己的層次也就隨著提升上去,這就是「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明悟這個道理以後,心地就更加清淨而足以成為大梵天王,於是在有位缺或他的功德大過現在的大梵天王時,他就可以成為大梵天王了。

然而,大梵天的境界是如何取證的呢?這時你還沒有捨報生到初禪天去,你就在人間繼續進修定力,繼續把性障修除得更加徹底,把你對樂觸的貪著繼續修除;使樂觸轉變為更微細,卻是恆時存在而不會消失;這時不論你有沒有起心動念去提它,它都會持續地存在,你根本不必去理會它。當然這是指在等持位中,在等至位中樂觸是不現前的;這就是講大梵天的修證。這三天同樣都是初禪天,但三種層次差別是不一樣的。

各位菩薩!也許有人想問:「為什麼婆羅門教會說大梵天王是造物主呢?」這當然是有原因的。這就是說,在初禪天以及欲界六天和人間,大梵天王是「劫成先來、劫末後去」。「劫成先來」是說,當火災來的時候,初禪天以下所有的宮殿與居處全部毀壞,那時欲界天及人間當然也都全部壞滅了;那時最後離開的是大梵天王,因為他的境界是最不容易被火災毀壞的。當火災過後,初禪天開始形成時,由於眾生的業力,初禪天開始有宮殿出現,開始形成居處,這時則是由大梵天王先來初禪天中,所以大梵天王是「劫成先來、劫末後去」。

當災劫過去了,初禪天的世間出現,大梵天王最先來,然後梵輔天才出生在初禪天中;因為大梵天王已經先在初禪天安居了,所以大家認為他就是造物主,也都認為大家都是由大梵天王所出生。然後才是第三類的梵眾天來出生在初禪天中,梵眾天當然更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出生在初禪天中;聽聞比較早來的梵輔天說,都是由大梵天王所出生的,所以大眾就共同認定都是由大梵天王所出生。因此大家都想:大梵天王就是造物主;所以後來的婆羅門教就把大梵天王稱為祖父,乃至往後一神教的相繼出現,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各位菩薩!我們知道初禪又稱為「離生喜樂」,意思是說,初禪已經離開欲界生而出生了心喜與身樂,但這並不是說他不再受生於三界之中。初禪有五支功德,就是一心、覺、觀、喜、樂。所謂「覺」是指那個樂觸剛出現時的了知,接著能繼續觀察深細的樂觸境界,那時的了知叫作「觀」。剛開始的覺知比較粗糙,叫作「覺」,隨後漸漸轉為深細的了知,叫作「觀」;初禪因為有這兩種知覺,所以是有覺有觀。因為初禪等至位中,只離開五塵中的香塵與味塵,所以是有覺有觀三昧;其中的覺與觀,是初禪五支功德中的兩支。初禪中是一心不亂的,所以是一心。初禪為什麼有喜、樂二支功德呢?那是因為心得決定時,得心一境性,所以心中歡喜;後來產生了樂觸,常常領受樂觸,所以叫作樂。由於這個緣故,所以說初禪地中有這五支功德:一心、覺、觀、喜、樂。這樣才是真的證得初禪,而不是可以空口白話而隨意宣稱自己有初禪的證量啊!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