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的比丘尼

第75集
由正昌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法句譬喻經》卷1中的〈放逸品〉所記載的,有關於因為懂得懺悔的緣故,最後證得阿羅漢果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說:往昔有 佛在世,有五百個商人,他們渡過了大海,想要把經商買賣所獲得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頗黎等這大量的七寶財物帶回到家鄉中。但是他們在回鄉的路途中,經過了一個深山,卻在這個深山中被惡鬼所惑亂,因此迷失在深山中;而在找尋回家路途的過程中,又因為糧食用盡,缺乏了新的糧食補充,最後都餓死在深山裡;而這五百商人所帶回來的大量的金、銀、琉璃等七寶財物,也因此就留在深山中。有一個沙門在這五百商人餓死的深山中獨自修學,當他看到五百商人死後所遺留下來的大量的金、銀、水晶、琉璃等七寶財物,這時他心中就生起了這樣的念頭:我在深山中精勤又困苦地修學佛法,已經過了七年,但還是不能夠得到解脫;自己又是這麼的貧窮,連生活都有問題,現在深山中這大量的七寶財物,它們都是無主之物,不如我就把這些無主的七寶財物收集起來,然後還俗回家,用這些無主的七寶財物來過生活吧!

當山中沙門生起了這個棄道還俗的想法後,於是他就開始拾取山中商人們所遺留下來的大量七寶財物,並且把收集到的這些財物,藏匿在山中的某一個地方。當藏匿財物完成後,這山中沙門就離開了這個深山,想要回到家中,招呼家中之前的兄弟親人等一同前來,將他藏匿在深山中這大量的七寶財物一起拿回家。只是當山中沙門回家的路途走到一半時,佛知道這個比丘,他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 佛就以大神通力,變化成一個比丘尼的樣貌,只是這個 佛所變化成的比丘尼,雖然看起來一樣是剃光頭髮,而且身穿比丘尼的法服,但是她的臉上卻化著濃濃的妝,身上也佩戴著裝飾用的瓔珞等種種的飾物,並且從山谷外慢慢地走向山中,於是在途中這個比丘,就碰到了這個化妝的比丘尼,當他碰到這個化妝的比丘尼的時候,這個比丘尼就向比丘頭面作禮,並問訊起居,此時準備要出山返家的比丘道人,看到這個化妝的比丘尼,如此地濃妝豔抹後,就訶責她說:「你是個修道之人!應該可以這樣作嗎?既然妳已經剃除了頭髮,並且身穿出家人的法服,那為什麼臉上還要濃妝艷抹,甚至於還佩戴著妝扮用的瓔珞等種種飾物呢?」化妝的比丘尼就回答說:「出家的人的法道,是否應該這樣作呢?你既然已經辭別了世俗家中的父母、親眷,在深山中安靜的居住,專心一意的思慮觀行,而想要求證解脫,你為什麼又要拿取這些本來不屬於你的財物呢?讓自己的心暢快地在這些七寶財物等五欲上生起了種種貪愛執著,而忘記了你當初辭親學道的本意呢?你今世的這個五陰人身,它是無常的,就好像是寄託在這個人世間一樣,你因為貪愛這些財物的緣故,讓你在未來世,因為貪欲不斷的緣故,就從貪愛五欲所獲得的罪報,因此就會不斷地延長。」

化妝的比丘尼,這時就為比丘說了一首偈頌:「比丘你應該謹慎地持守戒律,若是你在五欲上生起了種種的放逸,這會讓你生起了憂苦悲傷以及種種的愁惱;你的心若是往放逸的方向改變,你將會被他人直接說出你的過錯並叫你改正,這類的事情慢慢地也會由小過失變成大惡業,這也會讓你的惡心、惡行不斷地積聚,在未來世墮入地獄等三惡道中受報。如果你能夠清淨地持守戒律,自然有種種的福德生起,讓你心生歡喜。對於犯戒的事,你應當謹慎並懷有恐懼心,這樣你才能斷除對於這些三界有漏法的貪愛、執著,才能讓你趣近於涅槃啊!」

當化妝的比丘尼為比丘說完這首偈頌時,祂就顯現出佛身的相好光明。這時,比丘看到 佛出現在自己的面前,於是驚駭到連毛髮都聳立了起來,於是他就趕緊頂禮並俯首於 佛前,懺悔自己的過失而說:「我因為愚癡而被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迷惑,所以犯下了盜取不屬於自己的財物,想要據為己有這樣的錯誤,違背了 世尊您所教示的應該持守清淨戒律的正確教導;並且還因此生起了想要下山還俗,不再回到山中繼續地清淨持戒修道這樣的作意,請 世尊您為我開示,到底我應該如何作呢?」

在比丘的至心求法下,世尊就為比丘說了一首偈頌:「若是你因為放逸的緣故,所以讓盜心生起了!因此而盜取了別人的財物,後來你能夠生起悔過的心,並禁止自己再造作這樣的竊盜惡行;這就是用智慧的光明來照耀你的五陰世間,對於這樣清淨持戒的善法,你應該心得決定!若是你因為心放逸的過失,造作了竊盜等惡法,後來又因為至心地發露懺悔,並且自誓後不復作,以這樣清淨如法懺悔的善法,來覆蓋並遮止惡法的現行;這就是用智慧的光明來照耀你的五陰世間,你應該憶念這清淨懺悔的善法,這才是你應該作的!你年少盛壯的時候,懂得辭別父母、親人,捨離世俗的家庭,懂得以這個壯盛的五陰色身,來修學佛法中的種種深廣微妙之法,這些能夠讓人獲得真實解脫的佛法,這樣就是用智慧的光明來照耀你的五陰世間;這就好像月亮出來後,在雲朶的遮蓋下所形成的陰影,會因為月光的光明照耀就消除了一樣啊!你不能從三界的生死輪迴中離開,而得到真正的解脫,是因為你被五陰所遮蓋、迷惑住了,所以不能證得涅槃。這種因為五陰所建的我見、我執、我所執的陰蓋,也會在佛法解脫道的真正智慧光明照耀下,得到了真實的解脫;這就如同月亮,在月光的光明照耀下,讓雲所形成的遮蓋陰影,因此就得以消除了!

若是在人前曾經造作過種種的惡事,之後懂得如法懺悔,並且改正過去造作惡事時,所依憑的貪愛、執著五欲,乃至執五陰自我是真、是常,這種種的我見、我執、我所執上的種種無明與邪見,轉變自己的知見,而依止於一切法都是依於真實心如來藏,才能夠有今世的我;這個人身五陰能夠藉種種的緣,而從真實心如來藏中生起;所以今世的五陰我、我所的一切法,都是無常而藉著種種緣,才能夠從真實心如來藏中出生;如來藏真心才是涅槃本際的正知見,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制止因為執著於五陰自我是真、是常的無明邪見,因此就會不斷地造作種種的惡業、惡行。能夠這樣子的轉依於如來藏真心,祂才是涅槃本際的正知見,來修學佛法的解脫道,這就是用佛法解脫道上的智慧光明來照耀你的五陰世間,就如同月亮出來後,在雲朶的遮蓋下所形成的陰影,就會因為月光的照耀,而消除一樣啊!你因為執著於五陰自我是真、是常,被這樣的我見、我執無明所遮障的緣故,所以你無法證得涅槃,解脫於三界中的生死輪迴。但是當你依止於佛法解脫道上的正知見,而離開這我見、我執的無明時,就會如同在月光的照耀下,佛法解脫道上的智慧光明,就會讓我見、我執的無明所形成的陰蓋因此就消失了,最後你就能夠因此證得涅槃,獲得真實解脫的光明!」

比丘當再一次地聽聞到 佛所開示的這個偈頌後,心中對於自己修行一直無法獲得解脫的疑惑也就解開了;對於貪愛五陰自我,以及五欲上種種的貪求心,也因此就止息下來了。於是比丘重新稽首佛足後,就回到他之前所安止的樹下,以數、隨、止、觀、還、淨的六妙門,來安止自己的心。並且依止 佛說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祂才是涅槃的本際,祂也是一切法的根本因,而來詳細地觀察;藉著種種緣,才能夠從如來藏真心所出生的五陰我、我所,這蘊處界的一切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以這樣的佛法解脫道上的正知見來修學,最後終於證得了二乘解脫,成為了阿羅漢。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這個比丘因為願意持受 佛所說的清淨戒律,因此而願意懺悔的緣故,最後他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持戒的功德是親證三乘菩提的基礎,而一個願意持戒,樂於持戒的人,不僅能夠報父母恩。譬如《佛說罵意經》卷1:【人持戒乃孝順,報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殺萬物得長生,不盜物皆富,不婬、不亂、不欺皆信,不飲酒皆淨,父母有時墮是中便安隱。】(《佛說罵意經》)

佛說:「人如果能夠持守戒律,這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因為這是報答往世及今世的父母恩緣故。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因為不殺生的緣故,一切有情便能夠活命,得到長久的生命;不盜眾生種種資財的緣故,自己與眾生都能夠得到富樂;不作邪淫業行,也不以邪見來惑亂眾生,更不欺騙一切有情,讓眾生都能夠相信自己並沒有傷害他們的惡心;不飲酒就不會讓自己落入無慚、無愧的不淨心行裡,而常行於有慚、有愧的心行中。往世或是今世的父母,有時因緣的關係,碰到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種種惡緣時,因為自己持受清淨戒律的緣故,所以就不會對於自己往世的父母,造作這類惡業啊!往世及今世的父母,便會因此而得到了真正的安隱。所以 佛說一個願意持戒、樂於持戒的人,他才能夠報答今世及往世的父母恩德;而且對於持戒有這樣意樂的人,他的道業也一定會進步得比別人快。」

譬如《法句譬喻經》卷1〈護戒品〉中 佛說:【昔佛在舍衛國祇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二國中間,曠無人民,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飢渴,熱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有細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故從遠來,欲望見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一人言曰:「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殘生自活,見佛無益;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極意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致殞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識宿命持戒不犯,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華香,下到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其飲水者,道路疲頓,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畢,涕泣自陳:「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願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則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於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於是,世尊即說偈言:「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諦解義,雖困不耶。」於是比丘聞偈慚怖,稽首悔過,嘿思所行。天人聞偈,心意欣悅,逮得法眼,天人眾會,莫不奉行。】(《法句譬喻經》卷1)

佛在《法句譬喻經》中所說的,這兩個羅閱祇國的新學比丘在前往見 佛的途中,遇到旱熱而泉水枯竭,在這兩人都飢渴缺水的情況下,終於找到了一個還沒有完全乾枯,但是水中卻有細蟲的水泉。其中一個比丘,選擇喝下了這個有細蟲的泉水,因此犯下了不殺生的戒律;另一個比丘卻是寧願守戒而死,也不願意犯戒而生,最後雖然真的因為守戒而身死,卻因此而生於忉利天上。當守戒的比丘出生在忉利天時,他思惟自己為什麼會出生在這個忉利天中呢?他立刻就知道這是因為前世持戒不犯的緣故,所以今世才會出生到忉利天中,因此守戒的比丘,就相信持戒的福報是很快就可以實現的。同時他還想到前世要見 佛的心願還沒有完成,於是他就手持華香來到 佛的面前,頭面禮足後,就進入大眾中聞 佛說法。至於犯戒的比丘在飲水後,沿途還是很疲倦困頓,並且是經過了一段時日後,才到達了佛所。見到了 佛,他稽首禮畢後,雖然請 佛慈悲憐憫守戒的比丘,因為守戒而死,所以無法前來見 佛的心願。佛便藉此因緣為犯戒的比丘指出,會中的忉利天人,就是那位身死的守戒比丘,並同時開示說:他因持守戒律的緣故,所以生於忉利天,又比你先到禮佛,而你雖然見到我的五蘊佛身,卻不奉持我所制定的比丘戒律。雖然說你是見到了我,我卻是不見你,若是有人距離我有萬里之遙,他卻是奉行經戒,我看見這個人,就如同是在我面前一樣啊!這時世尊就為犯戒的比丘,開示了一個偈頌:「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諦解義,雖困不耶。」

於是犯戒比丘瞭解到自己對於戒律學習上,因為少聞寡慧的緣故,所以無法如同守戒的比丘一樣,寧願做到守戒而死,而不犯戒偷生,因此心生慚愧恐怖,而向 佛稽首悔過自己所犯的戒行,並且讚歎、思憶守戒比丘們的所行。這時參與法會的天人及大眾們,對於受持戒律也有了更深入完整的瞭解,而都樂於奉行。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