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己利生的淨兒

第61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單元。這一季,我們以佛典故事作為宣講主題的動機,是想藉由經典中所記載的小故事,以淺白易懂的方式來闡述佛教義理,讓普羅大眾對深奧難懂的佛法,有一些基本認識,進而能生起愛樂之心;乃至想要一窺佛法全貌,而進入正法門中修學,這也是我們正覺教團全體大眾,最深的期盼和祝禱!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說一則「捨己利生的淨兒」捨身護生、持戒不殺的故事。這一則故事出自《大智度論》卷13,我們先來看論文內容:【又復思惟:「我前後失身,世世無數,或作惡賊、禽獸之身,但為財利諸不善事;今乃得為持淨戒故,不惜此身,捨命持戒,勝於毀禁全身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如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淨戒。」如一須陀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應當修其家業而不肯殺生。父母與刀并一口羊,閉著屋中而語之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得見日月、生活飲食!」兒自思惟言:「我若殺此一羊,便當終為此業,豈以身故為此大罪?」便以刀自殺。父母開戶,見羊在一面立,兒已命絕。當自殺時,即生天上。】

這段論文意思是說,菩薩善自思惟:自己無量世以來,不斷地受身、捨身,在六道中流轉不息,常常因為財利的緣故造諸惡業。有時受惡賊身,有時受禽獸身之果報,實在苦不堪言!而今日有幸受此淨戒,發願乃至喪身捨命都要護持淨戒,絕不輕易棄捨淨戒;護持淨戒而捨命,勝於毀棄淨戒而保全色身百千萬倍。於是心得決定,大丈夫應該捨命而護持淨戒。菩薩於是就講了一個「不惜性命,全護淨戒」的故事來勉勵我們。

故事內容是這樣的:說從前有一戶以屠宰羊隻為業的人家,夫婦倆到年老時才求得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須陀洹人所轉生而來。因為老來得子,所以夫婦倆對這個孩子自然是寵愛有加,希望孩子快快長大,能夠趕快繼承家業。日子一天天過去,十幾個寒暑之後,孩子長大了,不但長得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心地更是柔軟而慈悲。老夫妻倆看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心中十分歡喜,商量之後,決定帶兒子去參觀家中的屠宰事業,順便將這些技術、家業託付給兒子。

父親對兒子說:「兒子啊!我年老了,沒有太大的力氣,希望有個幫手。現在你仔細看著,學著如何持刀,如何來分解羊隻。」父親信心十足的對兒子說著。但是當這個須陀洹轉生的兒子,看到羊隻臨死前的哀鳴和掙扎,心中有如刀割,憂愁地懇求父親說:「親愛的父親啊!這些羊和我們一樣有生命、有感受、會痛苦,我們停止這個屠宰事業,改作其他行業好不好?」由於兒子堅持不殺生,於是老夫妻倆就商量出一個妙計來,一定要讓兒子有勇氣持刀殺羊。

老夫妻倆選了一天,作了巧妙的安排。這一天,他們將兒子和一頭羊、一把利刃同時鎖在屋內,並且恐嚇兒子說:「如果你不把羊殺了,就不讓你出來見天日,也不讓你吃東西。」兒子思惟著:「我如果把羊殺了,便終生要操刀從事殺生的行業,我怎麼能夠因為愛惜自己的性命,而殺害無以數計的無辜生命,而違犯佛戒呢?」於是便以刀自殺了。老夫妻倆等了半天,心想屋子裡面怎麼沒有動靜,於是打開門戶,只看見羊隻在一旁站立著,而兒子早已命絕身亡。老夫妻倆哀痛不已,但也只能徒嘆奈何了!而這個兒子——須陀洹人也因為捨身護生、持戒不殺的善行,得到了往生天上的善果。

各位菩薩!故事講完了,您是否被菩薩這種「捨身護生、持戒不殺」的精神所感動呢?的確如此!能毅然決然棄捨性命,也不願意殘害無辜生靈的偉大行為,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只有菩薩的慈悲願力,才能行此難行之行啊!為了幫助大家對持戒不殺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這個單元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佛陀入滅之前,阿難尊者請佛開示:「在佛入滅之後,應該以何為師?」世尊回答說:「以戒為師,如暗遇明,如貧得寶。」也就是說,一切佛子在佛入滅之後,能夠依止佛陀所制訂的戒律而行,就好像在黑暗中見到了光明,又好像貧窮人獲得無價珍寶一樣。《華嚴經》中也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就在於戒律的莊嚴,也就是佛弟子們對於戒律的敬重和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論在家或出家,進入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要受三歸、五戒。假使他自稱是佛弟子,卻不願意受戒,不願被戒律所約束,那他一定是個外道,也是佛法中的門外漢啊!

而佛教中的戒律,因為佛子身分的不同以及等級的差別,而有種種的差異存在;如果依在家和出家來分類,可分為在家戒和出家戒兩種。在家戒有三歸戒、五戒、八關戒齋和菩薩戒;而出家戒則有沙彌及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這當中三歸五戒是基礎,從三歸五戒的基礎再次第往上昇進,乃至受持菩薩戒。而五戒是佛戒中最基本的戒律,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所以五戒也稱為根本戒。無論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無有一戒不是從五戒所引生而來,也沒有不將五戒列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學不好,一切戒也都將無法持守。同樣的道理,五戒持得清淨,其他的戒當然也就容易受持了。

所謂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們能如法持戒;而如法持戒的最主要作用,是為了增長功德;但此功德之所從來,都是由悲心的陶養開始。從五戒的表面上看來,是消極的不作惡,而無積極為善的作用。但其實不然!我們如果能稍加體會便可以明白,守持五戒其實也含有無限的悲心在其中呢!譬如,因為不忍自己被人殺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殺害之心,所以有不殺生戒;又因為不忍自己的資生財物遭人偷盜而去,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偷、被盜之心;乃至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經典之中,每稱五戒為五大施,能持守五戒,對於眾生則有無畏施。世間如果多一人持守五戒,社會上便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的威脅;假使人人都能受持五戒,則可以國泰民安,我們這個世界便可以成為人間淨土。因此,持五戒而能清淨者,絕對不僅是止惡而已,而且還是積極行善,使眾生得以無畏而免除恐懼呢!所以五戒也稱為五大施。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簡單說明佛戒的種類和五戒的內涵。不殺戒攝屬於五戒之一,而五戒也是菩薩戒的基礎;因此在菩薩戒中,不管是《梵網經》、《優婆塞戒經》、《菩薩善戒經》或《菩薩瓔珞本業經》,都將殺生戒列為最首要。因為凡是有情都愛惜自己的性命,而菩薩六度萬行莫不以大悲為根本;因此不管是因貪、因瞋或因癡,而斷眾生性命者,都是違犯菩薩十重戒的。菩薩尚且應該為了救護眾生而捨命,何況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殺害眾生的性命呢?實在是沒有這樣的道理啊!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明殺生戒的內涵。首先說明菩薩十重戒所攝屬的殺生戒。十重戒在《梵網經》中屬於重罪,依序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故慳、故瞋、謗三寶。在《優婆塞戒經》中,則稱重罪為六重法,分別為殺生、偷盜、大妄語、邪淫、說四眾過、酤酒等。也就是說,不管是五戒或是菩薩戒,都將殺生戒列為最首要;由此可見,戒殺是一切佛弟子的第一要務。我們來看《梵網經》菩薩戒本中佛的開示:【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卷2)這一段經文世尊開示我們所謂殺生戒意思是:凡是自己動手去殺害眾生,或是教唆他人殺生,讚歎他人殺害眾生手段高明,或者是看見別人在殺害眾生時見作隨喜,乃至詛咒他人不得好死等等,都犯殺生戒。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應該常起慈悲心、孝順心,以種種方便善巧來救護眾生才對,卻反而恣心快意去殺害眾生,這樣就違犯了菩薩波羅夷罪。所謂「波羅夷」就是斷頭罪的意思;換句話說,犯了重戒等於一個人斷了頭,無法再以任何佛法妙藥來救治了。

《優婆塞戒經》卷3中世尊也開示說:【既授戒已,復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優婆塞受持戒已,雖為天女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這段經文意思是說:戒子對於五戒已經有少分、多分乃至滿分受持以後,世尊再為弟子們開示,這優婆塞戒有六種重大的事情是不許做的。這六件事情依序是殺生、偷盜、大妄語、邪淫、說四眾過、酤酒等,稱為六重法;這六種狀況都是很嚴重的,所有的佛弟子們都不許違犯。世尊接著說:「受了優婆塞戒以後,面對天女乃至下賤如螞蟻,都不許殺害;如果受了優婆塞戒以後,親口指示別人去殺生,或者親自去殺,這就失去優婆塞戒的戒體了。如是失去優婆塞戒以後,尚且得不到煖法的證量,更不要說是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位的證得了。」

所謂「煖法」是四加行中的第一個果證,四加行中說煖、頂、忍、世第一法,這是從斷我見的四加行來說的,不同於大乘法見道的四加行。意思是說,如果破了戒,連四加行的第一個層次都無法實證,何況能證初果乃至四果呢?因為都是在所取的六塵法中殺生,誤以為眾生真實而殺生,這怎能斷我見呢?連所取都斷不了了,能取還能斷嗎?當然連煖法都得不到,更何況是得到初果的見地、二果的薄地,乃至三果的離地呢?既然殺害了眾生,就叫作破戒的優婆塞;破戒的優婆塞就是不清淨,所以是臭優婆塞。對於修行人來說,戒德很重要,所以說戒德香。佛說有五種香可以飄散很遠,譬如最好的沈香,一爐沈香燒起來,四十里外都可以聞得到,可是即使這最好的沈香,也只能順風而飄,無法逆風而揚;但是有一種香卻可以逆風而飄,叫作戒德香,因為它會藉著人們的嘴巴傳播出去。既然戒德香可以遠揚,破了戒而被傳揚開來時,當然就是臭名遠揚了,所以叫作臭優婆塞;又因此人心性暴戾,所以叫作旃陀羅優婆塞;也因受戒之後不肯好好受持,就成為汙垢優婆塞;更因為總是放不下五欲而犯貪,結使深重,所以也叫作結優婆塞。佛最後總結說,殺害眾生就是犯了第一種重罪。

各位菩薩!從以上舉證,我們對於故事中主人翁的慈悲願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因為如果破了殺戒,連四加行的煖法都得不到,何況能證初果乃至四果呢?而這個往世證得須陀洹果的菩薩再來時,仍舊不忘失所受戒法,這種寧可犧牲性命也不願意違背佛戒的精神,實在是值得我們效法和讚歎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