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諸比丘說利養災患緣

第20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裡面所談的都是 佛在經中開示的真實故事,應以此來作為我們修行的借鏡,來修正我們不好的行為。

今天所要談的是佛為諸比丘說利養災患緣1 ,這個佛典故事來自於 佛在《雜寶藏經》卷7所開示有關不貪求利養的部分,內容大致如下:

佛在舍衛國時,厭患利養的緣故,躲避到一座名為貪莊嚴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廟,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羅漢。佛到貪莊嚴深林以後,消息不久便傳開了;當天的中午,有許多人帶著衣物前來供養 佛陀,人數之多,竟佔滿了整個深林。佛說:「我不需要任何利養,但是利養經常伴隨著我而來。」隨後一萬兩千位比丘聞訊,也趕到貪莊嚴深林;佛對一萬兩千位比丘開示:「利養本身是個大災患,它會障礙修行人難以成就,乃至於身為四果的阿羅漢,也會被利養所遮障。」比丘問:「利養會造成哪些遮障呢?」佛開示:「利養的危害,就像傷皮、傷肉、傷骨、傷髓一樣,能毀壞修行的種種功德。為什麼它會造成種種傷害呢?利養就像『破壞戒的皮,破壞禪定的肉,破壞般若智慧的骨,破壞微妙善心的髓』一樣,所以傷害非常大。」一萬兩千位比丘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各個都只留下大衣、中衣、下衣、鐵缽[或瓦缽]、坐具、漉水囊等三衣六物,遠離種種憒鬧,而作清淨寂靜的阿練若〔編案:身心遠離憒鬧,住寂靜處〕,不再接受其他的供養。佛隨即讚歎說:「善哉!善哉!你們能夠遠離憒鬧,修清淨寂靜的阿練若,真是太好了!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門,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樂求寂靜的法,不是樂求喧鬧的法;是精進修行的法,不是懈怠放逸的法;是發起正念的法,不是增加邪念的法;是心得決定而不改易的法,不是心念散亂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癡的法。」一萬兩千位比丘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各個都證得四果的阿羅漢。這時一萬兩千位比丘非常讚歎而歡喜:「真是稀有啊!世尊。」世尊接著開示:「不是只有今日才這樣,在過去世,我也是這樣來度化眾生。從前迦尸國有一位宰相,名叫夜叉,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夜兒達多,他深刻體悟到世間無常變異,因而出家去學仙人道。當時眾仙人多有欲望,常常為了鮮美的果實,以及為了柔軟舒適的草座而爭奪不已;夜兒達多為了使他們減少欲望及不再爭吵的緣故,便捨棄了那些柔軟舒適的軟草,取了不柔軟、不舒適的草為坐具;捨離了甜美多汁的果實,專門吃酸味而難以入口的果實;自己施捨新鮮的果實,換取他人不新鮮的果實。就這樣清心寡慾,施捨了柔軟的草座與果實,而換取堅硬的草座與不好的果實;由於心中無貪的緣故,因而證得了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一萬兩千位仙人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慚愧,也隨學了夜兒達多的少欲法,不再貪求多欲法,後來也都證得了五神通。由於夜兒達多運用善巧方便的緣故,有次第性教導諸仙人,並轉化諸位仙人的多欲為少欲,乃至證得五神通,這些仙人於命終之後都往生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這時 佛開示:「當時的夜兒達多,就是過去世的我;這一萬兩千位仙人,就是現在的一萬兩千位比丘啊!」

不僅 佛在《雜寶藏經》卷7如是開示,在卷3也如是開示:因為貪著利養而毀謗他人,導致無量劫以來受諸大苦惱,乃至今日為他人所毀謗2 。其經文大致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心樂求佛法,出家學道,其兄長修寂靜行,後來成為阿羅漢,人稱為阿練比丘;其弟聰慧,誦三藏經,後來為當時的宰相所重用,並委以營建(營造)僧房塔寺,人稱之為三藏比丘。後來僧房塔寺即將竣工,三藏比丘便向宰相建言:「寺廟即將完工,宜請眾僧安置,吾兄阿練比丘修清淨行,且證得四果阿羅漢,可請他來寺廟安置及供養。」這位宰相答應三藏比丘請求,便禮請阿練比丘來廟中供養,這位宰相看見阿練比丘非常精進用功,於是加倍供養阿練比丘。有一次,這位宰相以價值千萬的毛氈供養阿練比丘,阿練比丘不肯接受;由於宰相誠懇且恭敬地供養,後來才勉強接受。阿練比丘看到弟弟三藏比丘需要錢財經營,於是將此上好的毛氈給了弟弟三藏比丘;不久這位宰相也給了三藏比丘比較差的毛氈,三藏比丘起了得失的分別心而起瞋,認為宰相厚待自己的哥哥、淡薄了自己。不久這位宰相更以價值千萬的毛氈供養阿練比丘,阿練比丘如同以往一樣,又將此毛氈轉送給弟弟三藏比丘;三藏比丘得已,瞋心更是加倍,於是拿了毛氈,來到宰相的女兒面前說:「妳的父親以前很看重我,如今阿練比丘來了,不知道用了什麼幻術迷惑了妳的父親,開始對我淡薄。妳可以拿此毛氈在宰相面前縫衣,如果妳的父親問起,妳便這樣回答:『是阿練比丘拿來給我的。』這時妳的父親一定會起瞋,不再與之說話。」這位女子回答:「我的父親敬重阿練比丘,如同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為什麼你要對阿練比丘加以毀謗呢?」三藏比丘言:「如果妳不肯作,我便與妳斷絕關係。」這位女子熬不過三藏比丘請求,便答應三藏比丘。於是拿了毛氈在宰相面前縫衣,宰相一看見女兒縫著自己供養阿練比丘的毛氈,便起了瞋:「這阿練比丘太過分了,是一位惡人,得到我的毛氈,以此來誑惑我的女兒。」後來阿練比丘來到宰相屋宅時,宰相便不出去迎接,阿練比丘一看到這種情形,心裡想著:「一定有人毀謗我,使得宰相如此對待我。」於是上昇於空中作十八神變,宰相看到這樣的情形,知道自己錯了,深自悔責以及向阿練比丘懺悔。後來宰相瞭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便驅逐了三藏比丘與自己的女兒離開這個國家。這時候 佛開示:「當時的三藏比丘就是我,因為毀謗賢聖的緣故,於無量劫受諸大苦惱,乃至到了今世,還是要受到他人3 的毀謗。所以世間人於一切事,應該要明察秋毫,不要為了利養而起瞋,乃至毀謗賢聖。」

從上面兩個佛典故事的說明,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貪著利養不僅對一般人有害,而且對修行人來講,更會障礙二乘人證得二乘的解脫果,乃至障礙菩薩證得佛菩提果。也就是說,對一般芸芸眾生而言,不論是對金錢上的貪著,或者是金銀珠寶等物的貪著,他的心性已經染污,心性已經不清淨,導致他會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更何況這些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前貪著這些錢財,死後還是要與這些錢財別離,更不用說能帶到下一世使用,所以世間人貪著錢財對己有害。

在經典中有一真實例子,敘述錢財對一般人而言是有害的,如在《大莊嚴論經》卷6曾開示錢財猶如毒蛇的故事4 ,其內容大致如下:

有一天,佛與阿難在曠野中行走,來到一田畔,看見有伏藏[編案:指埋藏於地下的寶藏],裡面有很多黃金,佛便告訴阿難說:「那是大毒蛇!」阿難向 佛稟白:「那是惡毒蛇!」當時有一農夫,聽到 世尊與阿難兩人的對話,覺得很奇怪,便去查看,發現那是黃金,於是將那些黃金搬回家。這位農夫原本是貧困的人,得到這些黃金以後,成為暴發戶,然而官府認為這位農夫一夕成為有錢人,他的財富來源一定很有問題,於是將他逮捕。這位農夫為了躲避災禍,耗盡了先前所獲得的黃金還不夠,最後還免不了刑戮加身,因此非常感慨地說:「毒蛇啊,阿難!惡毒蛇啊,世尊!」

從這篇佛典故事告訴大眾:錢財對一般人而言,猶如毒蛇一樣害人不淺。此外,就算你能廣為積聚錢財,但是用不正當的手段而獲得,反而會害了自己的性命。譬如清朝乾隆皇帝有一位權臣名叫和珅,多年來利用自己的權勢來廣聚錢財,成為天下的首富;錢財之多,是清朝一年歲入的十幾倍。可是因為貪著錢財,及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於乾隆皇帝死後沒多久,便被羈押在獄中,後來為嘉慶皇帝賜死於獄中。這樣的典故分明告訴世人:貪著利養而廣聚錢財的緣故,非但有不好的結果,而且未來還要經過多生多劫,為人做牛做馬來償還。說真的,只為一世的榮華,卻換得多生多劫做牛做馬來償還,那是何等愚癡啊!又反過來說,積蓄錢財對一般人也是有利的,那就是正正當當去賺錢,去累積錢財而不貪著,然後用這些錢財廣為布施,不論是救濟貧窮,或者供養真正的出家人而不是假名的出家人,諸如等等;於有生之年不斷布施眾生,利樂有情的結果,未來可以生天,乃至於未來可以作為實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其果報不可思議啊!

接下來談對修行人而言,貪著利養會障礙三乘菩提的追求與實證,所以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13曾開示:

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5

佛已經很清楚開示,如果貪著利養,將無法獲得賢聖的戒律、賢聖的三昧以及賢聖的智慧。為什麼貪著利養無法獲得這三個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討。首先談「貪著利養不得賢聖的戒律」。佛曾制戒,出家人不應該廣聚錢財,因為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貪著五欲而廣聚錢財的結果,就會障礙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與實證;又因為貪著利養的關係,更會處心積慮想積聚錢財,因此都在積聚錢財及利養上用心,對於戒律必然會忽視,乃至違犯戒律。所以說,因為貪著利養的緣故,將會障礙自己的修行。所以 佛在《雜阿含經》卷25曾開示:貪著利養是煩惱,而此煩惱正是【壞正法鼓、毀正法輪、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樹、毀禪定智慧、斷戒瓔珞、污染正道】6 。也就是說,貪著利養的緣故,無法受持 佛的戒律,本身已經不清淨,且使大眾對佛門產生負面的看法,導致眾生不護持佛教,佛所說的正法,就會漸漸消失於無形。然而目前佛教界有很多人追求世俗第一,譬如追求徒眾第一、寺廟蓋得最多、學術界第一、寺廟蓋得最高等等;因為追求世俗第一的結果,導致很多名聞利養也跟著來了,像這樣貪著世俗第一,導致名聞利養跟著而來,不正是 世尊在經中所預記的「壞正法鼓、毀正法輪、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樹、毀禪定智慧、斷戒瓔珞、污染正道」?像這樣貪著利養的結果,就是在消滅佛法,就是在壞滅正法,成為破佛正法的罪人,實不可取。

接下來談因貪著供養的緣故,無法得到賢聖的三昧。由於都在利養上用心,導致所思所念的都是在利養上的事,因而起了許許多多的妄想妄念;既然妄想妄念多了,心還有可能止於一境嗎?當然不可能。因為當他修止的時候,就有許多妄想妄念出現,使他無法心一境性;既然無法心一境性,表示他所修的三昧一定不會成,還有可能獲得賢聖的三昧之定嗎?用膝蓋想也知道,當然不可能。由此可知:貪著利養的人,是無法證得賢聖的三昧。

最後談因貪著利養的緣故,無法得到賢聖的智慧。由於貪著利養的結果,對於經中的開示,不會深入去思惟整理,反而在世俗法用心,導致賢聖的智慧無法發起;可是祖師都告訴大眾,要深入經藏,其智慧就會像大海一樣非常深廣。既然對經中開示都不會去深入思惟整理,對真善知識所說的正法,還會去聽聞、思惟及整理嗎?還會去探究「什麼是三乘菩提的內涵」嗎?既然都不會深入去思惟整理,其出家人不就成為粥飯僧了嗎?由於一生無成,枉費信施四事供養7 ,未來只好入牛胎馬腹來償還信施的債了!其在家人只能空過一生,只好隨業在三界輪轉生死了。如果佛門四眾不貪著利養,殫精竭力在法上用功,去聽聞真善知識所說的正法,並作思惟整理,很可能在某一個時節因緣成熟,實證了三乘菩提的任何一個菩提,使得自己可以解脫三界生死,乃至證得生命實相,因而發起般若的總相智慧,並以此智慧為基礎之下,去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乃至圓證一切種智而成為究竟佛,這不是很好嗎?所以說,不貪著利養的緣故,很容易證得賢聖的智慧,如同前面所說的夜兒達多一樣,不貪著柔軟的草座與美好的果實,清心寡慾的結果,很快證得五神通;以及一萬兩千位仙人,看見夜兒達多證得五神通,紛紛學習夜兒達多的清心寡慾,最後都證得了五神通,乃至這一萬兩千位仙人於命終後,都往生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

綜合上面所說,不管是否為世俗人,也不管是否為佛門的四眾,都不應該貪著利養,因為貪著利養的結果,會導致眾生不斷地在三界輪迴生死,而且也會使眾生無法得到賢聖的戒律、賢聖的三昧與賢聖的智慧。所以說,貪著利養危害眾生很大,不應該去貪著才是;如果貪著世間利養,不僅自己無法實證三乘菩提,而且也導致自己一直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本文稿係依《正覺電子報》連載之弘法視頻文字稿置換,詳情請見《正覺電子報》第135期〈正覺教團弘法視頻文字稿連載公告〉


1. 《雜寶藏經》卷7,《大正藏》冊4,頁481,下16-頁482,上15。

2. 《雜寶藏經》卷3〈兄弟二人俱出家緣〉,《大正藏》冊4,頁460,中13-下28。

3. 指謗佛的孫陀利,彼即當時因毀謗阿練比丘而被驅逐的宰相女。

4. 《大莊嚴論經》卷6,《大正藏》冊4,頁289,下2-18。

5. 《增壹阿含經》卷13〈地主品 第23〉,《大正藏》冊2,頁614,中2-7。

6. 《雜阿含經》卷25,《大正藏》冊2,頁178,中16-18。

7. 信施是指具信者之布施,四事供養是指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出家人。


點擊數: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