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智慧護眷,德被眾生

第15集
由正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們蒐集了許多佛典故事,由本會多位親教師在節目中為大家講述,希望藉由 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事蹟,使得大眾聽聞之後,能夠深信因果,並且瞭解菩薩道的精神與內涵,種下修學正法的因緣。歡迎您繼續收看!今天要跟大家介紹有關布施的故事,這是《六度集經》卷3的記載。

從前有一位菩薩示現為鹿王,牠的身材非常高大,身上的毛有五種顏色,非常殊勝,蹄和角也長得奇特雅致;許多鹿都服從牠,大約有幾千隻鹿跟從著牠而成為一群。有一天,國王出宮狩獵,這群鹿被狩獵的隊伍衝散,紛紛跳下高峻的山崖;有的掉落到坑洞裡,有的倒掛在樹枝上搖晃著,有的被荊棘刺穿身體,死傷非常嚴重。鹿王看見這種慘狀,忍不住悲從中來,哽咽地說:「我身為這群鹿的領導,應該深思熟慮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大家可以棲息;但是我卻草率地為了豐美的草原,把大家帶來這裡,使得整個族群凋落衰敗,這是我的罪過啊!」因此,鹿王決定親自去覲見國王,讓國王知道狩獵對鹿群的傷害。

於是鹿王直接來到了京城,當人民看見這隻神鹿,都說:「因為我們的國王有最崇高的仁德,所以有隻神鹿來這裡遊走,這是國家值得慶賀的吉祥徵兆啊!」因此沒人敢去阻擋鹿王。鹿王來到了皇宮,就在大殿前下跪,請求國王說:「我們這群卑微的牲畜為了貪求活命,因此寄託生命在貴國的國土上;突然間遭逢獵人前來狩獵,我們這些牲畜四處逃竄,有的親人失散,有的死傷狼藉,我們真的很可憐。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愛惜生命,不嗜殺戮,祈求大王不要再狩獵了!我們願意各自安排日子,來到皇宮供太官發落。」鹿王接著說:「我們想要知道,大王每天所需鹿肉的數量,絕對不敢欺瞞大王。」國王聽了非常驚訝地說:「太官每天需要的鹿肉不會超過一隻,沒想到竟然造成你們這麼大的傷亡;如果真的像你所說的那樣,我發誓從今天開始不再狩獵了。」鹿王回到草原後召集群鹿,詳細地向牠們解釋禍福;這群鹿也都聽從鹿王的指示,自動地把入宮的順序排列出來。每隻鹿入宮赴死前,都會向鹿王辭行,鹿王總是悲傷流淚地教導說:「每個人都會死亡,沒有人能夠避免,前往王宮的路上,要憶念佛陀仁慈的教誨,要以慈心去面對那位人王,千萬不要怨恨他。」這群鹿每天就這樣在愁雲慘霧中度過。

有一天,輪到一隻即將分娩的母鹿,牠說:「叫我赴死,我不敢躲避,只乞求讓我把小鹿生下來。請由下一個先代替我前往吧!」排在後面的那隻鹿聽見了,趕緊以頭叩地,悲傷流淚地說:「我一定會赴死,但是我還有一天一夜的生命;雖然只是一天一夜而已,但等輪到我時才去赴死,那麼我的心裡就不會有怨恨了。」由於鹿王不忍心下一隻提早一天去赴死,所以第二天一大早,鹿王就避開大眾獨自前往太官處;廚人認得是鹿王,立刻去向國王稟報。國王問鹿王:「是什麼原因呢?」鹿王就把所發生的事情,一一向國王稟報。國王聽了難過地流下眼淚說:「哪有這種道理啊!牲畜竟然能夠胸懷天地之仁,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救助眾生,能夠實踐古人廣大的慈悲行為。我雖貴為人君,卻每天宰殺眾生性命,只為了滋養豐潤自己的身體。我這樣兇惡殘忍,簡直是豺狼的行為;牲畜卻能夠行於仁慈,而有奉天的美德。」於是國王遣送鹿王回去牠原來棲息的地方,並且命令全國人民:今後如果有人侵犯鹿群,就當作侵犯人民一樣,要接受國法的處置。從此國王與文武百官都遵循教化,人民也都心存仁心不再殺生,就這樣恩澤潤及草木,國家豐盛太平。當時的鹿王就是 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國王就是舍利弗尊者。

佛說:「菩薩在成佛的過程中,就是要像這樣以慈心惠澤眾生,行無量無邊的布施行。」也就是說,菩薩要像這樣,生生世世不顧身命來救護眾生,而成就布施的功德;必須累積無量的福德資糧,才能成就佛道。布施是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度,如果這一度修不成,後面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甭提了!因為六度之間息息相關,六度萬行是以布施為基礎,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呢?因為布施修足了,有了捨心,就不會想要從眾生那裡去貪,這樣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緣才能成熟。同樣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無法布施出去,心中就會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才能生起慈忍與悲忍,戒才能持得好。乃至愚癡,如果不能把愚癡布施出去,對愚癡的因果不能具足了知,就不會樂於布施,表示愚癡還沒有布施出去,就無法清淨持戒。布施是持戒的基礎,持戒又是忍辱的基礎,就這樣一度又一度互相含攝;每一度都含攝其餘五度,六度是互相含攝的。所以布施是成佛的首要,菩薩沒有不樂善好施的;布施一直修到等覺位時,還要以整整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內財與外財的布施,具足圓滿之後才能成佛。

布施表面上看來是他人得利,但其實自己的道業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為什麼呢?因為布施就是把貪瞋癡布施出去,就這樣從利他之中,漸漸地把自己的貪瞋癡去除。俗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利他就是利己。眾生在世間的福報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無因無果就變成很有錢或很窮;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連一隻雞牠想要喝到一滴水,想要在地上找到一粒米來吃,都有過去世的因緣。一個人固然要努力求財,但是應該如何求財,這一生分內有多少財,都是有因果的。分上不該他得的,他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分上該他得的,他只要努力去作,一定可以得到。譬如:有的人辛苦一輩子也買不起一間公寓;有的人學歷不高,但是不論投資什麼都賺錢;有的人頭腦很好,作事計畫周詳,可是不論投資什麼都賠錢。財物的獲得有它的因果法則,有的人先貧後富,有的人先富後貧;有的人先貧後也貧,窮苦潦倒一輩子;有的人先富後也富,含著金湯匙出生,一直到老都不愁吃穿。為什麼會有這些種種的差別呢?因為過去世行布施的種種差別,而產生了福德果報的種種差別。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開示說:

罪福隨身,如影隨形。植種福者,亦如尼拘類樹,本種一核,收子無限;施一得倍萬,言不虛也!1

意思是說:一個人身口意行所造作的一切罪業與福業,都會緊跟著自己,就好比身影緊跟著自己。種植福德的人,也好比種植尼拘陀樹,尼拘陀樹的種子很小,本來只是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但是這種樹長大之後,非常地寬廣高大,也會結出許許多多的果實以及無量無數的種子;就像這樣布施一分,那麼將來就可以獲得一萬倍的果報,這句話一點也不虛假!古語說:「人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穀;人人知道有來生,何不修取來生福?」每個人都知道有明年,都知道要努力種植明年所需要的稻穀;同樣的,每個人都知道有來世,那為什麼不去修集來世的福報呢?布施就好像在投資,又好像在種田播種,可以讓來世遠離貧窮。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6 佛開示說:

諸眾生!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勤布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2

佛說:「大眾啊!你們應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窮的人自己不能獲得利益,又如何能利益他人呢?所以大家應該努力修布施,這樣不但自己可以獲得快樂,也可以讓他人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呢?菩薩修福德總是努力修,修到成佛了還是樂修福德。譬如,有一天阿那律尊者他的袈裟破了,想要縫補衣服;可是他的眼睛看不見,當時旁邊沒人,他就開口說:「哪一位阿羅漢想要修福的,來幫我穿針吧!」佛在遠處以天耳聽見了,就說:「我來幫你穿針吧!」阿那律尊者聽到是 佛的聲音,覺得奇怪:「佛啊!您還要修福嗎?」佛說:「修福還會嫌多嗎?」佛都樂於修福了,何況是我們!當然更要修福了!

《優婆塞戒經》卷6 佛開示說:【以不堅身易於堅身。】 3 每個人的色身都是不堅固的,百年後就會壞掉,所以要用這個不堅固的色身,拿來當作工具,去換取未來三大無量數劫後的堅固法身。乃至在這一世就要先證得第八識法身,也就是說,我們要用這個色身當作道器,修習六度波羅蜜,熏習第一義諦知見,勤鍛鍊動中定力以及參禪功夫,來尋找生命的實相—第八識如來藏。

《優婆塞戒經》卷6接著又開示說:【以不堅財易於堅財。】4 要以不堅固的財物來換取堅固的法財。什麼是不堅固的財物呢?譬如金錢、珠寶、黃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這些身外之物不堅固,這一生要用的足夠就行了,剩下的就用來換取未來世的堅固法財。以不堅固的財物來換取堅固的法財,叫作七聖財的修集。什麼是七聖財?就是信、戒、慚、愧、聞、捨、慧,這些都可以帶到未來世去,叫作七聖財。世間財物只能一世擁有,無法帶到未來世去,就算是打拼了一輩子,擁有了全世界,生命一旦結束了,就自動交給別人,不論是心甘情願,或心不甘情不願,都必須交出去;但是七聖財可以生生世世跟著我們,如影隨形都不會遺失,誰也搶不走啊!所以 佛說:「要以不堅財易於堅財。」法界的因果律就是,行布施,那麼未來世就可以獲得可愛的異熟果報,就可以無遮障地繼續學佛〔編案:前提是要將布施的功德迴向學佛無礙,並且避免因布施毒田而成就破法共業〕。

可愛的異熟果報有兩種:一種是正報,一種是依報。什麼是正報?正報是指我們這個五陰身心。譬如生而為人,而且生在有福報的地方,不會生在窮鄉僻壤。什麼是依報?依報是指個人擁有的財富、眷屬、生活環境等等。譬如自己本身富有資財,不必受人供養,也不必為三餐奔忙,能有閒暇可以學佛,這就是菩薩可愛的異熟果。凡是久學菩薩,多多少少都有可愛的異熟果;如果不具備可愛的異熟果,表示過去世沒有在努力行布施,所以導致世間法的福報不足。可愛的異熟果如果沒有具足圓滿,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當然不可能圓滿,也就不能成佛;佛是福慧兩足尊,必須福德莊嚴與智慧莊嚴兩者都具足圓滿才能成佛。

所以,《優婆塞戒經》卷2 佛開示說:【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5 菩薩是以福德與智慧來莊嚴自己,同時也要教導眾生去修集福德與智慧。福德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就好比鳥的兩個翅膀,又好比人的兩隻腳,必須旗鼓相當,才能平穩地、快速地前進。所以福德是永遠不嫌多,乃至成佛了都還要修福。如果覺得自己的福德還欠缺,現在趕快去補救,修福永遠不嫌晚,趕快去累積來世更多的福德作為成佛的道糧。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本文稿係依《正覺電子報》連載之弘法視頻文字稿置換,詳情請見《正覺電子報》第135期〈正覺教團弘法視頻文字稿連載公告〉


1. 《大正藏》冊17,頁564,中19-22。

2. 《大正藏》冊8,頁410,中28-下2。

3. 《大正藏》冊24,頁1064,下21-22。

4. 《大正藏》冊24,頁1064,下23-24。

5. 《大正藏》冊24,頁1045,中7-8。


點擊數: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