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怎麼對治慾望?

第68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集要略談的是:學佛人怎麼對治欲望?

佛經中開示:「欲界眾生受制於三大欲望:一個是飲食欲,就是眾生對於各種美味的飲食大多會產生貪愛;第二個是睡眠欲,眾生會因為耽於睡眠,所以心中多有昏暗,沒有辦法勤修於道業;第三個是淫欲,一切男女都會互相追求,產生貪染的心,行各種的欲事。」所以 佛陀在為眾生開示的時候,都會依著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等這個人能夠信受了、心地柔軟了,就會開始為他開示出離的法要,就是:「欲爲大患、不淨、染污,是最上的煩惱,是妨礙著三界的出離,所以要離開欲界愛的煩惱。」佛就這樣依著這一個眾生修學的心性發展,而次第來爲他說。

那什麼是欲呢?欲,就是我們的眼睛在面對色塵的時候,這時候產生了眼識,耳根在觸聲塵的時候,產生了耳識;所以,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觸五塵的時候——這個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在面對色,心裡起了歡喜;在聽到聲音,心裡也起了歡喜;在嗅到香味,心裡起了歡喜;舌頭嚐到好味道、身體碰到細軟滑嫩的東西,心裡起了歡喜。這樣起的一個歡喜,其實它是非常虛幻的,因為它是一個比對值下來的,爲什麼說是一個比對值呢?那是因為依之於你前面沒有這樣的聲音,依之於你前面沒有這樣的塵境,而心喜於後來喜歡的這樣的色、聲、香、味、觸而起了樂受;如果那時候又把美好的色、聲、香、味、觸的樂受拿開了,於是又會起了失落感。所以,我們就一直在這一個五塵的環境當中,這一個心性不斷地去領納,不斷地產生苦受、樂受這樣起起伏伏的覺受。我們說,這樣起起伏伏的覺受,它有什麼樣的過患呢?我們來看,一個普通的人,毎天他為了飲食、他為了生活、他為了伴侶,他可能要去種田,他可能要去為人奴僕,他可能要學習各種的技術,每天不避寒暑、辛苦勞累,而且往往身不由己;這樣辛苦賺來的資財,來維持這個虛幻的五陰身。所以我們會說:這就是欲的過患的開始。

如果說,以一個農夫來講,他爲了維持這一個五陰身,如果今天收成很好,於是他就非常地高興!很高興了以後,他賺了很多錢,他如果不去布施,他對這些錢緊緊地守著。但是,我們知道世間的財物都是無常的,佛陀有開示:「世間的財物是五家共有,這五家就是:國王、賊、火、水,還有可能自己會有不孝子來敗壞家財。」所以這個辛苦種田的農夫,可能毎天他就會擔心受怕乃至焦躁不安,想著:「我要如何把我的這個錢財給守護好,免得被政府沒收了、免得被賊偷走了、免得被水漂走了、被大火燒走了。」所以就會爲了守護這個財,又起了這樣煩躁的心行。如果說今天他的收成不好,要收成的時候,突然發生大水、大風把他的農作物全部都敗壞掉了!於是這時候又是另外一種的憂愁煩惱起來,這樣的一個憂愁煩惱讓他覺得說:怎麼辦呢?他接下來日子要怎麼過啊?所以,這都是我們心中在面對境界的時候,一直不斷變換、一直不斷起伏的各種的欲患的煩惱。

我們再來看男女欲來說,如果說我們今天面對一個異性,我產生喜歡的心的時候,我就會產生不斷追求的這樣的一個行為;這樣的行為繫縛著我,一直以來從見到他到追求他之間的一個心行的變化,毎天想到的就是他!等追到了以後,又要去維護這一分感情,為什麼說要維護這ㄧ分感情呢?因為要去熟悉他、要去習慣他,要知道他的習性是什麼,然後知道要怎麼樣去討好他,所以要花心思去維護、去保養這一段感情,常常要安排各種的不同的活動來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否則的話,彼此可能就會產生疏離感,或者他可能對我們會產生抱怨。如果說彼此的感情已經談得很穩定的時候,又可能會發生彼此形成佔有欲以及控制欲;甚至有一種可能就是,也許自己跟對方已經不是有很好的感覺了,但是又希望能夠控制對方、又希望能夠佔有對方,喜歡的並不是真正在對方的身上,喜歡的是自己能夠產生控制對方、佔有對方的那一分控制欲以及佔有欲;如果這樣的一個滿足點沒有辦法滿足,就會產生處處騷擾對方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有的時候反而會産生反作用。所以我們說,這個男女的這一個欲,從開始第一次兩眼相望,一直到彼此是否能夠成為夫妻或者會成為怨偶,這個當中自己的心行、欲想的變化,是剎那剎那都在變異著、都在不安著。

另外,如果說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往往為了一個國家欲望的滿足,少數政治人物欲望的滿足,而就會製造各種武器互相打仗,造成大量的死傷。甚至也有國家,我們看到它藉著幫助別國去平定內亂的藉口,到別的國家去掠奪別的國家的財物。有的國家它爲了維持自己是強國的名稱,所以製造各種的武器,在地球上到處去試用這些武器,到處去試爆這些武器,造成地球嚴重的暖化、地球嚴重的受傷,所有動、植物都受到傷害,連這一個整個地球的環境、這個地球的氣候,都產生重大的變化,所以這也是欲望所造起來的大患。所以,從個人到整個世界,這欲望的大患可以說是一直變異無常,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我們要說,其實在政治上的野心,欲貪也是很重大的!在2013年5月16號,達賴喇嘛在威斯康辛州和美國中西部的中國留學生還有學者,進行了一次名爲「與達賴喇嘛尊者公開的談話」這個活動。達賴喇嘛一進場,就熱情地跟大家打招呼,然後親切地稱中國的留學生說:「漢族的兄弟姊妹!」他跟大家談,他說:「藏傳佛教跟中國佛教有著同宗的關係。」又表達了:對中國官員高度的腐敗,以及社會缺乏道德標準很擔憂。所以,藉此他說出了西藏文化的重要性:「因爲西藏文化可以用來幫助教導人們不要以自我爲中心、不要自私貪婪,要多爲別人考慮。」看完達賴喇嘛這番話,他們自己把這些話PO在網上。可是我們仔細看了,卻是充滿了籠罩的政治謊言!他說:「藏傳佛教跟中國佛教有著同宗的關係。」可是那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五年的時候,文成公主嫁給藏王,她當時有把漢傳佛教帶過去,形成所謂的藏傳佛教。沒錯!是有藏傳佛教,但隨著文成公主的辭世,西藏就沒有佛教的傳承了;隨著文成公主的辭世,西藏已經是傳承印度性力派教義下的喇嘛教。第二次,我們說西藏有佛教是什麼時候呢?那就是覺囊派早期興起的前後大約一百年的時間,那時候西藏又有所謂的佛教產生。但是很快的,西藏又被印度性力派傳承的喇嘛教所控制,沒有了佛教的傳承;喇嘛教的根本教義是性力派的傳承,和中國佛教完全沒有同宗的關係。達賴喇嘛還表達了「對中國官員高度腐敗,以及社會缺乏道德標準的擔憂。」這真是讓人訝異的指責!因為喇嘛們高度的腐敗,以及盜用佛法的名義騙財騙色的例子,一再地顯現;整部《密宗道次第廣論》的言說,連世間道德標準的影子都沒有!達賴卻來指責正努力恢復中國文化水平、修正以前的過失的中國官員。達賴完全看不到自己法中教義的過失,還指責別人,這讓我們反而擔憂:達賴這一世沒有因緣覺醒了!達賴又說:「西藏文化是可以用來幫助教導人們不要以自我爲中心、不要自私貪婪,而要多爲別人考慮。」可惜那是喇嘛教籠罩單純的藏民的幌子!喇嘛教的教主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控制整個西藏,要農奴們不要以自我爲中心,要不斷地付出自己的身心、氣力,妻女奉獻給喇嘛。所以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德慶曲珍就說:「舊西藏非常黑暗,農奴們的生活還不如馬匹和牲畜。」所以由達賴喇嘛的這番話,對照這位女活佛的說法,就可以再度看出:他是如何以謊言包裝著他的政治野心和欲望。我們要說,以上都是一般世間人的過患。

但是,出家人是不是也有欲的過患呢?如果一個出家人,他已經沒有一般世間人的欲患,但是呢,他還可能會產生三種欲患:第一種是惡欲,這惡欲,就是他希望自己能爲一切大衆的上首,希望所有的僧人都能夠隨順於他,所有的信衆都能夠供養他、讚歎他,能夠相信他的說法,然後自己能夠得到豐美衣物、飲食、房屋等等的供養,這一種是惡欲。第二種是大欲,就是呢,他自己有一點點修證的功徳,他就希望大家都知道他有這樣的修證的果位,他不會隱覆自己有任何的修證果位,只希望能夠四處宣揚,讓大家都能夠來供養他。那第三種呢修行人他會產生的欲,就是他希望自己修行是能夠生到天界去自在的享受,而不是為了出離三界。所以這三種,是一個修行人或出家人所可能會產生的欲望;雖然說是三種,其實還是離不開五欲。佛陀就說明這五欲是無常的,佛陀說:這五欲就好像一個人逆著風拿著火把,就好像一個人踩到一隻毒蛇。所以告誡弟子們:「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我們知道了欲的形態,我們再來看,欲貪是什麼樣的情形?其實欲和欲貪都是只隔了一條線,欲貪,就是對我們原先產生的一個欲望,進一步産生了染愛、迷戀、耽著這樣增強的心行。譬如:看到財物的收取、看到名利的收取,如果說以正當的行為,那並沒有錯;但是起了惡欲:「希望能夠用各種不好的方法,把那些東西變成我的。」這就是一種惡貪。另外,又例如對於男女的歌舞、歡笑、眼神、容貌、儀態乃至身體的接觸等等有了迷戀,而這樣的迷戀呢造成他無法忘捨,早也思、晚也思,這樣也是欲貪,這是欲界粗重的男女貪。我們世間人就是對著這樣的財、色、名、食、睡,如果產生了過分的、不合於目前因緣的;或者是,不是自己該得的這樣的心行,而去產生追求的心,那就產生了貪的心行。所以,對於一個志求解脫道的人來說,他不會因爲欲望沒有産生滿足、沒有得到眾生的供養、沒有得到眾生的恭敬,他就會産生不舒服的感覺,他就會産生不如意的心念;因為他知道,所有的修行都必須要在自己的心性上去起作用,不可以在虛妄的財物、名利上去起分別。

我們說,如果對於貪欲的種種相起來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很快的能夠看到自己陷到貪欲相裡面呢?我們首先先看,自己是不是有著耽著的心?對於我們自己所擁有的種種的受用——名氣、利養、財物、福報,是不是堅守不放、不願意布施?這是一種狀況。另外一種我們看看,我們已經擁有了名聞利養,也有了足夠的生活資具,乃至於修道的所需,但我們是不是沒有滿足的心,我們有了,還要更多呢?第三種,我們稱之為這一種是貪婪的心,就是自己所擁有的其實已經超過了所需,但是我們看到別人有更好的房子,看到別人有更好的車子,乃至看到別人有更漂亮的伴侶,於是心裡就產生了愛著,自己就希望自己要有比他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車子,乃至呢要有比他更好的一個伴侶;這樣的一個行為,一句閩南語就叫作:「吃碗內,看碗外。」就是他自己那一分已經夠他受用了,他還一直看著別人的。還有一種是他有謀略心,什麼叫謀略心呢?就是對別人所擁有的,這是會覺得他的是比自己好、那是超過自己的,所以內心就開始算計著:「怎麼樣讓那些東西變成我的,或者我怎麼樣讓別人失去那些東西,來顯得自己的殊勝。」所以菩薩戒裡面就有一條說:「一個人看到一個清淨的比丘他在持清淨的戒行的時候,他就怎麼樣盤算著來破壞他的戒行。」這就是一個謀略心。另外就是覆蔽的心,因為自己正陷於貪欲的煩惱流中,所以不覺得羞恥,因為這樣的貪欲的情境或許是太重了、或許是太習慣了,所以他感受不到這樣的過患,所以也不會產生出離的心;甚至會找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爲,自圓其說來包裝自己、來矇蔽他人,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矇騙自己也矇騙他人的行為。

我們說,貪心像狼一樣是沒有辦法滿足的;貪心像猴子一樣,牠在摘桃子的時候,嘴巴咬著,腋下夾著,兩個手還忙著不斷要摘其他的桃子;我們人往往就是這樣,被繫縛於貪心所帶來的許多的煩惱。這些貪心的一個呈現,往往都是由於這一世從小到大有許多不如理的教導,而我們會以為這些不如理的教導是合理的,而產生這種錯誤的追求。所以我們應該要讓自己產生離欲、離貪的這樣的修行。如果要離欲、離貪,就應該要先對於貪欲的無明、貪欲的煩惱、如何捨去貪欲這樣的一個正知見去修學、去學習。首先,我們一定要能夠結識好的善友、善知識;再者,我們要能夠產生自己的定力,這樣的一個定力要如何能夠快速地產生呢?那就是念佛的心,如果我們能夠養成念佛的習慣的話,我們就能夠有定力來看到自己所現起的種種的貪欲。

我們知道:欲望是沒有滿足點的,但是欲望也是苦的本際,任何的欲望的形成一定是相對待的。所以我們不要在欲望當中去受苦,應該要出離這樣的欲望。

今天就為大家說到這裡。祝福大家正觀貪欲的因緣,轉其力成為向於正法、學習正法的動力!

阿彌陀佛!


點擊數:4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