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雨傘譬喻如來藏--無始無明

第063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這一集我們繼續藉著一把雨傘來說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間的關係。

我們接著來探討上煩惱及無始無明住地。《勝鬘經》中勝鬘夫人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是說,無始無明住地煩惱與眾生的覺知心從來都不相應。但是,有一天突然起心動念了,想要明心見性,想要搞清楚法界的真實相的時候,就表示他已經開始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他開始思考而生起了無始無明相應的總相煩惱,這個時候他會想要弄清楚: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到底法界的真實相是什麼?宇宙萬法的根源在哪裡?萬法就是一切法界,可是一切法界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他會一直想要去弄清楚,這就是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但這只是第一次相應,還沒有打破無始無明,更沒有與無始無明當中的上煩惱相應到。

等到有一天破參了,找到如來藏,馬上就相應到 觀自在菩薩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但如此,而且還是不黑不白、不藍不綠、不美不醜呢!原來這個如來藏離開一切的兩邊,祂具足所有的中道實相!這個時候知道原來《心經》是在講這個,原來這個如來藏才是法界的實相:生也從祂來,死也歸祂去。這個時候就是打破無始無明了。每一個人在想要探究法界實相之前,跟這個無始無明住地是完全不曾相應過的。打破無始無明住地是在真正明心之後,確定自己的明心是正確的,確定自己所明的心真的是如來藏,而且與經教完全相符,這樣子才能算是打破無始無明住地。

眾生心是與無始無明住地從來不相應的,因為不管是佛門的修行人,或是佛教學術研究者,面對浩如煙海的《大藏經》,不只無法入門,大乘經典敘述的「一切諸法離諸覺觀,無覺觀者名為心性」,更是讀不懂。為什麼第一義經中會說「無覺觀者名為心性」?為什麼念佛法門的淨土經典敘述說:大精進菩薩諦觀佛像,如佛像無出入息,實相亦無出入息;如佛像離諸覺觀,諸佛亦復離諸覺觀。一般人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

大精進菩薩只看著一幅佛像,說佛像沒有出入息,所以實相也沒有出入息;佛像沒有覺觀,實相也沒有覺觀;大精進菩薩就這樣證入初地去了!可是為什麼有人被印證開悟了,悟得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可是當把經典請出來的時候,竟然都讀不懂?最後,當他找到如來藏,把《心經》用來檢查,確實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六識界,什麼都沒有;可是在什麼都沒有之中,卻是什麼都有,什麼都是祂。

「可是明心以後,經典聖教也已經印證沒有錯了,為什麼還是沒有大圓鏡智?佛陀明心時卻有?」這時候開始起了煩惱。這表示說,這個所知障中的上煩惱已經有一個跑上來,跟我們的心相應了。這個上煩惱生出來而與我們的心相應時,它就改名為起煩惱;可是它還沒有跟我們相應以前,就是一大堆的上煩惱,猶如恆河沙數那麼多,都不曾與我們相應,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上煩惱。總之,悟後所生與成佛有關的塵沙惑,就是上煩惱;生起以後與我們相應而成為我們心中的煩惱,使我們不得不藉由事相上的行為去向善知識請益,去努力修行,就稱為起煩惱。但這是由無始無明中生起的煩惱,不是由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生起的煩惱,而且在這上面所生的煩惱中,在事相上必須去尋覓善知識的煩惱屬於起煩惱,但是法義本身弄不清楚的煩惱雖然生起了,但仍然是上煩惱。

《成唯識論》中說「所知障是現非種」(《成唯識論》卷5),無始無明也就是所知障,是不明白生命本體的實相,是一個名詞的說明,而阿賴耶識中只有八識心王的一切煩惱識種,不可說是無始無明種子。也就是所知障只是現行,並沒有種子。近來有人引用許多的唯識論典說有二障種,有所知障種,並且質疑 平實導師錯解經論,自創佛法。其實,「所知障是現非種」,是對一般剛悟的人說的,但是在進修一切種智的時候,則又有不同層次的深入說明,在這裡依《勝鬘經》的道理引用〈般若信箱〉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簡單地來說明:

首先:【無始無明不會影響眾生造作種種業,只是使眾生不明白法界真相而已;但是眾生斷了我見,或者斷除我執了,假使有因緣與佛菩提道相應,心中想要瞭解法界的真實相時,他就與無始無明相應了,這時就是無始無明現行了!但是這仍然不會使他因此而去造作惡業或善業,因為無始無明不像貪瞋等法會影響眾生去造業,所以沒有功能差別,故名非種。但在悟後進修到一段時間,無始無明雖已打破了,卻仍然有極多的微細惑不明白,這種微細惑不屬於三界生死輪迴的煩惱,都不會使人造惡業,所以也說是現行而非種;】(《正覺電子報》第29期,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頁100。)其次,在地上菩薩來說,產生所知障的起煩惱時,這也會成為種子,會促使地上菩薩努力修集福德,用來作為進修一切種智的資糧,這就會影響到地上菩薩在世間法當中去造作種種善業了,這就有功能了!所以對地上菩薩而言,無始無明中的上煩惱也是種子;但是對眾生而言都是只有現行而非種子,因為眾生對這些無明的存在通常是無知的,根本不知道有無始無明的存在,當然不會有功用促使眾生去造惡業或善業,所以無始無明對眾生乃至對三賢位的菩薩來說,都不會因為這個上煩惱而產生惡業。只有在進修一切種智的時候,才會使得上煩惱現行,現行以後才會轉變成為起煩惱,成為起煩惱以後才會使菩薩去行善修集廣大的福德,以及更具足信心去親近大善知識、恭敬奉侍供養,作為修證種智的資糧,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功能了,所以也可以稱為種子。所以上煩惱現行以後,會在菩薩心中變為起煩惱,不再是上煩惱了!因為地上菩薩會因此煩惱而去造作善業、利樂眾生,那已經是世間法當中的煩惱了,這個時候無始無明相應的煩惱已經有促使菩薩造作善業的功能了,那就是種子——也就是功能差別——所以有時也可以稱為種子。所以,說所知障是現非種,或者說有所知障種子,必須貫串大乘經論來理解。若是將大乘佛法分成不同的體系,各個體系架構又不能夠混為一談,所以《成唯識論》是唯識系,《勝鬘經》是如來藏系,這在面臨這個「所知障是現非種」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講得非常的繁複,而且支離破碎,不知所云。

我們回來講上煩惱。同修會中許多人禪三明心的時候被印證回來了,到了增上班上課以後發覺:許多的法都聽不懂。這個時候表示與上煩惱開始相應了,不是仍然停留在真見道位而是轉進相見道位了。這個時候既然與上煩惱相應,當然無始無明住地已經不再是心不相應了,已經與我們的心常常相應的。當上煩惱生起之後,連同從上煩惱引生的起煩惱,都只是菩薩專有的修道所斷的煩惱,是不共二乘聖人;因為二乘聖人連無始無明住地都還沒有打破,如何能夠跟上煩惱相應?對他們而言,無始無明住地是心不相應的,何況是打破無始無明住地開始進求成佛之道以後才會相應的上煩惱?當然更是心不相應。

所以塵沙惑,講的就是如來藏當中的無量無邊種子;必須要一一親證,現前領納,幾乎是完整而沒有一點一滴的遺漏,斷了無量無數的上煩惱;這時就表示在無生法忍的修證過程當中,已經過將近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同時已經把習氣(煩惱)種子也斷除到差不多了,同樣只剩最後一點點。那個最後一點點,就是雨傘最上面的尖端(也許可以叫作傘帽),它就是最後身菩薩所應斷盡的最後一分習氣種子及塵沙惑。換句話說,對傘帽的內容已經全部了知、內外俱知的時候,就會發起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當然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也都是上品具足了。這個時候終於可以自知成佛了。

為什麼說「破參明心是打破無始無明、一念無明」?因為當破參明心的時候,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的真實存在而打破無始無明時,我見一定會同時斷除;而三縛結隨後都可以檢查,確定已經解開了,這就是一念無明打破了,這個時候見一處住地煩惱對我們的繫縛已經解除了。可是這裡說的只是打破無始無明、一念無明,並不是說斷盡。這是說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中的欲愛、色愛、有愛仍然還存在,無始無明也只是打破而已;因為我們終於進入佛法的殿堂了,看見萬法都是從這個如來藏直接、間接或者輾轉生起的。假使沒有如來藏,根本不可能有世間萬法,也不會有一切有情;也不會有山河大地,因為山河大地也是由共業有情如來藏中的種子來共同成就的。所以對法界的真實相的無明,已經打破了。這個時候知道一切法的功能差別都是從如來藏來的,因此打破無始無明。從此以後無始無明就不再像是以前一樣與覺知心從來都不相應,而是開始相應了,並且將會漸漸的開始與無始無明當中的上煩惱相應。

在雨傘圖下緣,平實導師有一句話:【破參明心是打破無始無明、一念無明。窺知雨傘全貌是入地心,名通達位。】(《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113。)入地心菩薩對於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的關係,必須已經瞭解,否則絕對不是已入地菩薩。對於一念無明的階位——它的地位到底在佛法當中應該放在何處?仍然不知道,就沒有資格說是入地心。什麼時候開始斷習氣煩惱種子,也不知道;而無始無明中的上煩惱也都不曾相應過,不曾有一部分變成他的起煩惱,正是相見道位的實修還沒有開始進行的人,那麼他根本不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薩,何況能是初地菩薩呢?必須要對這一些法都通達了,對於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之間的關聯也都通達了,也能夠把一念無明在佛法當中的定位弄清楚了,才可以說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薩。但是想要住地、或者想要滿地,還需要努力修行!所以 平實導師在雨傘圖的上方才會寫說:【初地入地心,無生法忍,能知佛法全貌概略,不由他聞。】(《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113。)這就是說,凡是到了初地心,都是像經中說的:從目前的位置要到達成佛的位置,路途該怎麼走,會經過哪些事,都已經知道,不必由別人舉出來教導他。這樣才是通達位的初地菩薩,否則不能夠稱為通達位的初地入地心。

能夠清楚這支雨傘,心中就會有個底,知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間的關係,至少有了基本的認知了;這對於我們未來的菩薩行,一定會有直接的幫助。至於從初地到達佛地詳細的內涵,那就是《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的內涵。可是《瑜伽師地論》是根本論,當今佛教界也都如此承認,說它是一切論的根本,所有菩薩道的論都要以它為本;然而 玄奘大師的年代,那些冒稱大乘法師的木叉毱多卻誹謗說:「《瑜伽師地論》是『邪見書』。真佛弟子,不學這個論。」因此,當諸位知道這個事實以後,假使再度聽到有人誹謗正法,誹謗正覺同修會或是 平實導師是邪魔外道,也就會習以為常了;因為連 彌勒菩薩——妙覺位的菩薩——都會被凡夫們斥罵為外道,何況是離等覺、妙覺位還那麼遙遠的我們,被罵似乎是應該的;而且從現在開始一直到修學成佛,除非是在淨土世界,誹謗侮辱唯有越來越厲害而已。

平實導師將修學佛法當中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間的關係,以一支雨傘的手把、傘骨、傘身等等來進行譬喻,並且將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所知障塵沙惑等等的煩惱,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我們有基本的認知,讓我們知道如何的入門,並且知道修行的次第,這是善知識以實證的方法帶領我們逐步深入浩瀚的佛法當中去探尋生命的奧祕。在前兩集中,也提到必須要有善知識為我們開示「什麼是五陰,什麼是十八界」,也必須在善知識的教導下,把五陰作為真實我的邪見滅除了,這個時候才能夠發覺原來學佛是要從這裡入手,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抓到把手了;接著也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夠觸證如來藏,然後在相見道位上前進,這修行的次第都是必須靠善知識的照顧與關懷才能夠不會落入歧路。因此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中 佛說:【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在經中 佛說一個菩薩要修殊勝的菩薩道的時候,首先要親近善友,接著要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量,最後要如法修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修這四個法然後才能夠證菩提的。顯然修學佛法在聞思修證之前,還是必須親近善友。《大般涅槃經》卷25更說:【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佛說要證得涅槃,在《大般涅槃經》中當然指的是成佛的大涅槃,如果離開了這四種法,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這四種法就是:親近善友,專心聽法,如理思量,最後是如法修證。善友就是善知識,顯然 佛認為修學佛法的時候,善知識的重要性是在聞思修證之前。

下一集我們接著來探討從因明學來看佛學研究與在善知識教導下實修實證的修行。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