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食與八背捨(一)

第56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識食與八背捨」。

識食的意思是說:純由本識心中所現的法作為祂的食,用來維持祂的身命,這是第八識自身的識食,完全不依靠外法為食而保全生命的存在。佛陀在《長阿含經》卷20開示說:【何等為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天,是名識食。】在《起世經》卷7又說:【何等眾生以識為食?所謂地獄眾生及無邊、識處天……等。此諸眾生,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地獄眾生存在的事實,一直是某一位法師極力反對的,他私心中認為地獄的說法,是後來在大乘經中才提出來的說法,只是聖人方便勸善的施設而已,不是真的有地獄存在。但是在四阿含中就已經有地獄的說法存在了,而且說得很詳細,並且是在最早結集的《長阿含經》中所說,確實是佛陀的親口宣說,不是後人杜撰的;而且在許多確定為佛說的阿含諸多經典中都有說到,不是只有一部阿含的經典有說到地獄的存在。

地獄眾生都是以識種為食而生存著,都不依靠物質色法而來保持其果報身、業報身。當地獄眾生的惡業果報還沒有償盡的時候,共業眾生的地獄業報都是依附於原有的世界而存在的;就像是無色界眾生雖然沒有形色,也還是依附於原有的欲界、色界的世界而存在著。當這個世界所有眾生的業報已經盡了,地獄就毀壞而不存在了;縱使他們的業報尙未報盡,可是這個世界有情因為世界毀壞而轉生到他方世界的時候,還沒有償盡果報的地獄眾生,也會隨同著轉生他方世界中的地獄繼續受報。

地獄眾生的所有活動都是屬於內相分中的生活,不是依外在的世界物質世間的色法而生存的,所以都屬於內相分。也正因為都是內相分,所以痛苦就可以痛到無量無邊,遠遠超過人間的痛苦而不會悶絕,只有死亡而又重新再出生地獄身。也因為他們都是以識食而存活的,不是依外在的色法而存活的,所以他們都是依惡業種子而報得惡受種子的流注,所以色身都很廣大,受苦就可以無量無邊,可以遠遠超過人間很多倍而實現因果律。

地獄眾生的色身、生活環境既然都是屬於內相分,所以純依識種、業種的流注為食,以維持其生命狀態。這樣子的境界,就如同在夢中一樣,但與夢境有所差異;夢中境界如果極為惡劣,導致極為痛苦或者極為驚惶的時候,便會醒來,脫離夢境便可以離開痛苦,不會永遠承受很重大的「身覺」,還有精神上的痛苦;在還沒有醒來的時候,夢境很真實,眾生在夢境當中不知是夢,便在其中感受種種色身及心靈上的痛苦,還有快樂。然而地獄之中,沒有睡眠這樣的事情,地獄境界也不是睡眠的境界,所以沒有醒來離苦的時候。

地獄眾生因為業報的緣故,恆常受種種痛苦,因為其中的苦有重、有輕,從極重的苦受來說較輕的苦受為無苦;但是不論他所受的苦的輕重,都沒有醒來離苦的時候,只有極重的痛苦沒有辦法承受而死亡的時候,可以短暫地離苦;然而果報未盡的緣故,本識中流注業種現行的時候,業風吹起又再活轉過來,繼續承受種種身覺及心理上的苦痛。這是阿含諸經中開示世界悉檀時,佛陀所說的事實。因為純以識種的流注為其生命中的食,藉以維持地獄眾生的生命形態,所以說地獄眾生唯有識食。

地獄眾生識食的境界中,本來也有觸食、念食,譬如地獄眾生在火熱地獄的時候,身體受到極不可愛的熱觸,這也是觸食;由這樣的緣故,就常常思念清涼的樹蔭,這就是念食、意思食。然後走到樹下,正想要享受清涼的身觸的時候,樹葉就突然變成刀劍,向下刺入地獄眾生身中,讓眾生受諸苦痛,這也是觸食;因為這樣的緣故,地獄眾生又開始思念,在廣闊的曠野當中沒有樹的地方,這也是念食、意思食。雖然有這種念食、觸食,但因為地獄眾生在地獄當中,純屬受報而不是熏習,所以不說地獄眾生的意識與意根有觸食、有念食,所以說地獄眾生是識食者。還有眼識的食,是說色塵的粗略相;乃至於身識的食,是說細滑觸的粗略相;那麼意識的食,是說五塵及法塵的粗相、細相、還有極細相;意根的食,是說法塵上的極為粗略的相;如來藏的食,是說七識心一切熏習所成的種子。

那麼識食與八背捨有什麼關係?依照前面所說識食的原理,我們可以知道:意識心如果住在初禪到四禪的等持位的境界當中,那麼這四種禪定境界就已經成為眼、耳、身、意四識的食;如果是住在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等定境當中,就沒有眼、耳、身識的食,純是意識與意根的食;要是住在無想定或滅盡定當中,就成為單有意根的食的境界。如果是有意識的食,那個境界一定是三界有的無常法,所以說四禪八定境界全部都是屬於三界有的境界,並不是出於三界外的涅槃境界;由於這樣的緣故,佛陀說應修八背捨,成為俱解脫。

無想定這個境界,是色身我見未斷的人,雖然知道應該滅除意識覺知心而進入涅槃,但因為不知道或不信有本識常住不滅,恐怕墮入斷滅的境界當中,所以保留色界天身而去滅除意識覺知心,誤以為這樣就是無餘涅槃境界。其實無想定中意識雖然不現行,但是仍然有意根的意思食這樣的法相存在,並不是說這樣就沒有食相,所以仍然是三界有的境界,並沒有脫離三界生死法。所以真修阿含解脫道的人,應該知道八背捨的道理,以免錯誤的將三界有為的境界當作已出三界的境界。

想要修八背捨的人,應當次第而修,所應當修的內容就是先修遠離欲界識食。佛陀在《中阿含經》中開示說:【云何比丘心不住內?諸賢!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識著離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中阿含經》卷42)這一段經文是說初禪的境界相,雖然是離欲界之法,捨壽後不受生於欲界中,而說離欲界生;除非是初禪的退失者,否則都名為離欲界生而得初禪喜樂的禪定,簡稱離生喜樂定。發起初禪的人,並不是單有輕安、一心的境界,而是必定伴隨著胸中的樂觸;如果沒有伴隨著胸中的樂觸,最多就只是證得未到地定,絕對不是已經證得初禪。

一般人其實都是屬於欲界定,因為在欲界定當中已經有了輕安跟心一境性了,而這樣的輕安跟證得初禪所得的輕安,其實是有差異的。而到未到地定中,則是進一步捨離輕安覺受,住於未到地定中的時候,並不返觀自己住於心一境性當中。如果只有心一境性而沒有得到身樂,公開說已經證得初禪,這也是未證言證的一種,罪雖然不及大妄語業,但也是不輕。已經確認具足獲得初禪的五支功德時,也就是覺、觀、喜、樂、一心,才可以說是親證初禪的人。如果確認已經證得初禪而不退失了,就可以說自己是已經證得初背捨的人,已經背捨欲界五欲貪愛而成就離欲界食的緣故。然而因為初禪中仍有涅槃外法,不屬於涅槃境界,所以說是住外而不住內,所以說仍然被初禪的境界所繫縛,不住於內法中。

離欲界食以後,得到初禪,還應該捨離初禪覺觀境界中身識與意識的食。佛陀在《中阿含經》卷42中開示說:【諸賢!比丘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識著定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初禪中的覺與觀,不離色、聲、觸三塵,還有眼、耳、身三識的存在,仍然是三界中的憒鬧境界,不是寂靜的涅槃境界;這種境界相,也是無常法,依於色界身、色界定、意識心而有,所以須背棄而遠離之,所以需修第二背捨。

第二種背捨修習成功的時候,就可以發起第二禪,背捨了初禪;在第二禪等至境界當中,滅了眼、耳、身識,不了別初禪中的色、聲、觸三塵,所以只有剩下意識覺知心住在二禪定境當中,這時候已經能遠離五塵中的覺與觀,此人雖然仍在欲界,而不住在欲界的覺觀當中,所以名為無覺無觀三昧;這個定味勝妙於初禪,心中大喜,所以名為喜。當他出於定境之外,就會自然的住在初禪等持位中,身中也如同初禪一般出現胸腔中的身樂覺觸,因此名為定生喜樂。他已經背捨了涅槃外的初禪境界,成就了第二背捨。然而樂著於二禪境界的人,仍然不是真實的涅槃境界,仍然是涅槃外境,所以說此時識住於外,不住於內。

接著進修三禪,佛陀在《中阿含經》開示說:【復次諸賢!比丘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識著無喜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中阿含經》卷42)已見道的人,如果已經了知第二禪中的過患,就便修捨,捨離二禪境界,心無所求;由於這樣的緣故,背捨第二禪境界,不住在二禪等至當中,住在二禪後的未到三禪地的定境當中,意識覺知心已經確實捨棄二禪境界而沒有執著時,就可以發起第三禪境界,正念、正智而發起身樂類似初禪,但更微細而勝妙,更覺得安適寂靜;這就是諸聖所說已捨二禪境界後的心中境界,念念向意識心中安住。這時候意識覺知心雖然沒有二禪定境中的大喜,已背捨其中大喜而住於三禪中;這時候如果不知道三禪的過患,轉而被三禪所繫縛,不能前進涅槃內法。這時候,已證解脫果的佛弟子加以觀察三禪仍然不是涅槃內法,所以說此時識住於外,不住於內。

接著進修第三背捨。佛陀在經中開示說:【復次諸賢!比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識著「捨及念」清淨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中阿含經》卷42)三禪境界既然不是涅槃內法,如果想要證取涅槃內境,還是應該捨離。三禪境界中也有苦,恐懼三禪快樂境界得而復失,所以知道三禪境界不可以常保,是無常法;既然知道是無常法,就應當捨;因此修第三背捨,背捨三禪。背捨三禪境界之後,身樂已經滅了,三禪已捨的緣故,身樂無常恐懼的苦也就隨之而滅了,極微細的念想也不存在,對於三禪境界已經無所貪愛;由這樣的緣故,滅除喜、憂,處於不苦、不樂,捨一切身覺境界,亦捨離種種念想,凡所有念都是想要清淨的,遠離境界而安住,這就是第四禪境界;此時息脈俱停,心得寂靜。然而此時仍然不是涅槃內境,因此必須修第四背捨。

佛陀在《中阿含經》卷第42中開示說:【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識著空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於第四禪中觀察色界之法,緣於意識心之色界定境,而由微細的四大所成,所以有色界身、心;凡有色之法必定無常、有災患,所以再修背捨,棄背第四禪境界而轉入空無邊處,成就空無量處無色界定境,成就第四背捨。此時已背捨第四禪境界有,但是轉被空無邊處繫縛,此時意識覺知心愛著於實證色空的世俗智慧,貪著空無邊處的法味,住於空無邊處而被繫縛,仍然不是涅槃內境,所以說識住於外。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