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与空相(二)

第056集
由 正光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维摩诘经讲记》来加以说明。今天继续上一集的子题〈空性与空相〉。

上一集已说明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那就是空性与空相。这个观念,在佛门中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都弄不清楚,错把空相的一部分的体性,或全部的体性当作是空性,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误导了许多众生跟着一起下堕。

上一集因为时间的限制,没有将空性的体性具足说明,这一集将继续谈空性祂有如如不动的体性。在佛门中有很多人,包括大法师、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在内,认为空性的自性是有觉知的,并不是如如不动的。像这样的说法与认知,与 佛的开示完全颠倒,因为 佛在《罗云忍辱经》卷1曾开示:“佛之明法,与俗相背。”又这个空性有如如不动的自性,这有经典为依据,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6的开示: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说四圣谛?”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说明如下:世尊问这位比丘:“你是如何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比丘向 佛禀白:“世尊所说的苦圣谛,弟子悉皆受持,苦圣谛是如如不动的,不能离开如、也不异于如,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详细被观察到的,而且是没有颠倒的,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理,名为苦圣谛。苦圣谛既如是,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是同样的道理,是如如不动的,不能离开如、也不异于如,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详细被观察到的,而且是没有颠倒的,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理,这就是世尊所开示的四圣谛的真实理,弟子悉皆受持。”

也就是说,与四圣谛同时同处配合运作的“如”,就是一切有情的空性,本身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如如不动的,祂可以详细被观察到的,而且是不颠倒的,也是圣人所依止的真实理。又这个“如”于六尘都不分别,所以才会如如不动。会分别的,是这个如如不动的空性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广分别,不仅有前五识的粗相分别,而且有前五识所不能的细相分别,因而才有吾人所领受的四圣谛等诸法可言。

这告诉大众:前七识对六尘、对诸法作种种分别时,这个空性、这个“如”是如如不动的,祂不分别六尘。不仅如此,《心经》也开示:证得这个如的人,他能现观如的真实理地,既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的存在,也没有十二因缘、四圣谛等诸法可言;也就是说,真心的实际理地,是迥无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是如如不动的。既然是迥无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是如如不动的境界,当然于诸法都无所得。

像这样证得无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经》所开示的菩提萨埵,也就是真实义菩萨,而不是假名菩萨、名义菩萨。不仅如此,《金刚经》也开示这个心是无所住的心,于任何一法都无所住。也因为这个空性于一切法都无所得,于一切法都不分别、都无所住,所以《金刚三昧经》称此空性为本性清净的心,迥异于佛门的大法师、大居士,以及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所说,要依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的意识心入涅槃、住涅槃。

接下来谈空相。所谓的空相,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在内,这些都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本来就是刹那生灭不已的虚妄法。譬如五阴,就是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前一法为色法所摄,后四法为名所摄,总名为名色,又名世俗谛。当中的色阴有十一种,包括了五根、五尘、法处所摄色在内。有了空性所生的色等五根,就能摄取共业有情共同变现的山河大地的外五尘,而有了内六尘的出现;这五根、六尘,乃是依他法才能存在的法,所以是生灭法。又有了五根及意根的六根与六尘相接触,识阴六识就出现了;这六识,乃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也是依于虚妄的六根、六尘而有,当然更是虚妄。受阴,乃是依于色阴、识阴之后,而有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既然受阴是依于空性所生的色阴、识阴之后而有,当然更是虚妄。想阴是依于空性所生的色阴、识阴、受阴之后而有的了知;又行阴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当然都不是真实法。由此可知,五阴当中的每一阴,当然没有一个是真实法。然而在佛门中,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把五阴当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当作是真实法,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乃至有人自称在淫乐当中成就佛道,都已经成就大妄语而不知。

六入,就是六根、六尘相接触而有的六种入;这六种入,乃是一种现象,它不是真实法,更何况它依于虚妄的六根、六尘之十二处而有,当然更是虚妄。又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是空性藉着六根、六尘的相接触而从空性出生了六识。六识当中的意识,能广分别诸法,于是就有了众生所领纳、所分别,而有世间种种法的出现。也就是说,六根、六尘、六识、诸法都是空性所出生的法,未来一定会坏灭,所以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如果有人错把虚妄法当作是真实法,他所说的法,当然是外道法。

譬如,有人将意识心所摄的有念灵知心、无念灵知心、断际灵知心等等,当作是常住不坏的法,这就是不知道识阴的虚妄,因而落入常见外道中。又譬如,应成派中观的达赖喇嘛,不承认有空性存在,因而成为断见外道;他为了避免他人说他是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住法,又成为常见外道,具足了断、常二见,是为所有外道当中最大的外道。如是落入两边而不在中道的人,当然不可能是明心的菩萨,更不用说能成为四智圆明的佛陀了。由上面说明可知:这些空相,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在内,都是空性藉种种缘而出生的法,都是刹那生灭不已的虚妄法,当然不是真实法。

接下来谈空相与空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既然空相是空性所生之法,当空相在运作时,空性当然也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故说不即不离、非一非异。所谓不即、非一,表示空相与空性,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所谓不离、非异,表示空相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不能离开空性而有,离开空性而说有空相,那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或许有人会怀疑,空相与空性真的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吗?这有经典为据,佛在《杂阿含经》卷3曾开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也就是说,生灭不已的蕴处界的我,并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蕴处界的我,也不能说它不是真实我,因为蕴处界的我是从真实我藉缘而出生的法,也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不能离开真实我而有蕴处界我的存在,故名非异我;又蕴处界的我与真实我,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故名不相在。如是“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就是在说蕴处界的空相与空性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的道理。又如果将空相摄归于空性,空相也就成为空性了,这两者关系也就成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了。

既然空相与空性的关系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当然也可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所以《心经》卷1才会开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而这个空性真的很微细,一般凡夫有情、二乘愚人及新学菩萨是无法亲证的,唯有久学的菩萨才能证得。然而菩萨要证得这个空性,不能离开这个空相而证得;因为离开这个空相,那是无余涅槃的境界。空性本身又无形无相,菩萨又如何能够证得呢?所以 龙树菩萨在《中论》卷4才会开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也就是说,菩萨如果不透过世俗谛的空相去参究、去寻找第一义谛的空性,那是不可能证得空性;如果离开世俗谛而想证得空性,就会如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经过上面所说的空性、空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后,再回头来看 文殊师利菩萨与 维摩诘居士的对话。文殊师利菩萨问:“居士啊!你的房间为什么没有侍者呢?”维摩诘居士回答:“不但我这个房间是空的,诸佛国土也一样是空。”这是 维摩诘居士将侍者的蕴处界及诸佛国土的空相,摄归于空性的实际理地迥无一法的立场来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知道 维摩诘居士以空性的立场来回答,故意装作不知道再问:“既然是空,是以什么为空呢?”维摩诘居士也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明知故问,再一次用空性迥无一法的立场来回答:“因为空,所以空。”文殊师利菩萨继续再问:“既然是空,又何必要空呢?”维摩诘居士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要问空性的自性为何?所以将空性的自性直接说出:“因为无分别空,所以叫作空。”既然 维摩诘居士已经将空性无分别的自性说出,文殊师利菩萨就打蛇随棍上,再问:“这个无分别的空可以分别吗?”维摩诘居士回答:“能分别的空也是空。”维摩诘居士是说,能分别的空相属于空性的局部体性,如果将能分别的空相摄归于空性,能分别的空相也就成为无分别的空性了,以此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

可见 文殊师利菩萨与 维摩诘居士为了让众生能够证得空性,两人一搭一唱在演双簧,正好演一出好戏,而且也进入整出戏的高潮了。接着 文殊师利菩萨再问:“这个空性要到哪里去找呢?”维摩诘居士回答:“要在六十二种外道见中求。”也就是说,菩萨想要证得这个空性,不能外于世俗谛的六十二种外道见去找,因为外于六十二种外道的蕴处界,那是空性迥无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本身又无形无相,众生又如何能够找得到空性呢?所以 维摩诘居士告诉大众:想要找到空性,就要在六十二种外道见去找。像这样的说法,如同《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9的开示一样而没有任何分别:也就是要在贪瞋痴三毒的众生中去观察;在具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的四颠倒的众生去寻找;在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中去观察;在地狱、畜生、饿鬼,乃至在阿修罗身中去寻找。

文殊师利菩萨又为了让众生更清楚知道如何找到空性,再问 维摩诘居士:“应当在六十二种外道见哪里去找呢?”维摩诘居士回答:“应当在诸佛解脱中去寻找。”因为诸佛解脱境界都离开不了这个空性,离开了这个空性,连诸佛都不存在了,更何况还有诸佛的解脱境界可证呢?接着 文殊师利菩萨一不作、二不休,再一次追问 维摩诘居士而说:“诸佛解脱又应当于何处求呢?”维摩诘居士回答:“应当在一切众生的心行中去求。”也就是说,菩萨想要证得一切有情的空性,应该在一切众生的心行中去找,离开了众生的心行,那是找不到的。像这样的说法,与大萨遮尼乾子菩萨摩诃萨所开示的内容完全一样而没有任何差别。

不仅如此,维摩诘居士还说:“我维摩诘并不是没有侍者,而是以一切魔众、一切外道作为我的侍者。”也就是说,菩萨想要证得空性,不能离开一切魔众、一切外道的蕴处界去找;离开一切魔众的蕴处界、一切外道的空相去找,那是永远找不到的。这不仅证成了 龙树菩萨及慧能大师要依世俗谛的空相才能证得空性,而且也证成了大萨遮尼乾子菩萨摩诃萨要在一切众生身中才能证得空性。由此可知:这三位菩萨所开示的内容完全一样,而且是互相辉映。又从 文殊师利菩萨及 维摩诘居士对话当中,在在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那就是空性与空相;这个观念可细分为三类,那就是空性、空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在恭读经典时,或者有善知识在说法时,可以依此来判断经典的开示,究竟属于哪一类型?以及善知识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凡是说到真实空、毕竟空、无所得、无所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等,都是在说空性的实际理地迥无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也是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更是经典所开示的如、我、无所得、无分别等正理。凡是说到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等等,那是空性藉着种种缘而出生了生灭不已的空相,那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凡是说到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等,那是将空相摄归于空性,将空相的体性摄归于空性,生灭不已的空相也就成为不生不灭的空性了;生灭的空相既如是,垢净、增减的空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它们摄归于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垢净、增减的空相,也就变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所以,《心经》卷1才会开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

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能够掌握这三个重点,在恭读经典时,再也不会觉得艰深难懂了,再也不会有文字障来障碍了,再也不会被佛门的大法师、大居士,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所误导,导致自己不断地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因而延迟了自己的成佛时程。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