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佛身(上)

第123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維摩詰經講記》的「觀佛身」,繼續從前面來說起。既然 維摩詰菩薩他來禮見 佛,所以他所觀的佛身是什麼呢?那我們都知道,真正的佛身就不是世間人所見的佛身。這個經文我們延續之前所說,這個阿賴耶識【非大非小,】(《維摩詰所說經》卷3)所謂的「非大非小」就不代表祂是一個物質,不代表祂是個色質,不代表祂有「廣狹方圓」種種這些,因為有這些法就代表祂是屬於色的繫縛,就侷限在色裡面。那「如來」祂並不是受到這個色的繫縛,如來是解脫色,而且不是世間所以為的證得二乘的解脫,祂是真正大乘的解脫;所以「如來」是真正的解脫法的色,所以這樣的色也是非色。因為我們不能夠理解「如來」的這個境界,所以這樣來看「非大非小」。

如果是以色這樣子來看,那 如來有現出這樣的金色身,這樣的金色身就應該是「如來」;那如果是以金色身是「如來」,那這樣我們在居家供奉,乃至於說在道場供奉的這金色身如來,就是「如來」啊!那顯然也不是。因為不論那雕像、塑像是怎樣,都不是真正的「如來」啊!所以佛身不是在色相上。乃至於 如來說「不可以色見我」,因為你用色相來見我、來觀我如來身的話,這樣就是錯觀了!這樣的話你會把自己的色蘊、色陰,然後一起來當作是常住不壞我,這樣你就沒有辦法真正來證得菩提了。

佛菩提道的這個法,是要很清楚知道說要有個真如,這真如祂可以出生萬法,所以真如心就是我們說的如來藏心,這如來藏就是我們第八識,這個地方要親證;親證以後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心,所以叫作明心。這樣明心之後再眼見佛性,然後再參究禪宗的第三關牢關,知解這一個牢關的境界,最後再證驗這個牢關,這樣依次而走。對於不能理解這個道理,他們就在想說:「那非大非小是不是就是我的意識覺知心?應該是談我意識覺知心的境界,因為非大非小就是在說不是身相嘛!不是色質嘛!那應該就是我的意識覺知心。」

下段經文就說【非見,非聞,非覺,非知,】(《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代表說不是見聞覺知心。比如說,不論 如來生在哪裡,如來可以到天界,到欲界天,突然變得很大身,非常的莊嚴,然後讓欲界天人都可以看得見;在上面為母說法,講經說法,然後勸導這一些修行佛道的繼續在大乘佛法上前進。可那個身也不是佛身,不是真正的佛身。應該來看說真正的佛身是什麼?結果目前連這個見聞覺知心這個心也不是佛身,那到底是什麼?

世間人都會認為見聞覺知心就是最真實的,因為就是透過這個心能夠了知一切法,你能夠看見這個山河大地、能夠聽到蟲鳴鳥叫,難道這樣的身不是真實身嗎?不是我某某應該有的這種真實法嗎?難道真實法要捨棄這些身嗎?如果捨棄這些身,那我不是變成眼睛看不見,然後耳朵聽不到了嗎?也不是如此,但是這些只是一個工具。所謂工具就是說,應用在什麼地方它就在什麼地方,等到運用不需要了,時節因緣不需要,它們就捨棄了。

就像是我們本身這個吃東西,它看起來很自然,這很自然這樣的覺知心「你知道你在吃,你也正在吃」,你用到了那個鼻識、還有舌識,鼻識能聞到食物的香味,然後舌識可以品嚐食物本身的味道,最後把它消化,那因此用到這兩個識。它這兩個工具的話,在哪一個地方就沒有了呢?它到了色界就不存在了,因為色界的人以禪定為食,所以他不需要吃東西,所以他就沒有這個食了。沒有需要這工具,就是說不需要鼻識和舌識;就是鼻子還是存在的,但是鼻子本身不是用來聞食物的香氣,所以鼻子的這一個扶塵根,它看起來還是在外觀的扶塵根,可是它已經不扶、不幫助這個食物香氣的這個塵來進入了。那舌頭還在啊!舌頭在是為了說話,所以它還在,可是舌頭上面的這些味蕾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不需要。所以我們有味蕾,色界天人就沒有味蕾。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如果我們相信有三界法,這樣的話自然就應該相信有色界,所以那時候的這兩個識(這工具)不存在,是因為用不著了。

那同樣的,繼續要往無色界前進的話,無色界沒有身、沒有物質了,所以你這些物質都不存在的話,你其他的一些識就開始要滅了。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樣識的本身,祂本身是來自於因應了別這樣所有,了別什麼?了別三界法。既然是了別三界法,祂本身就是一個工具;就是說你目前看不見,那這樣就拿一個放大鏡來幫你看,然後如果再看不見,再把放大鏡的倍率增加種種,所以祂是一個工具。那這裡面在第一義諦法談到「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顯然這工具是直接就捨棄掉了,因為覺知心不是真實的。

如前所說,既然是工具,祂怎麼可能是真實有?祂怎麼可能是諸法的本母、諸法的本體、諸法的根本、諸法的究竟?所以既然不是見聞覺知心,也不是前面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然後非長短方圓種種這樣的色質、物質,也就是說不是名、不是色,那到底是什麼?因為名色就是眾生所以為的,所以他看到 如來,就知道是以身相來看「如來」,因為他認為 如來有色界身、如來有清淨色、如來有這種的物質,這樣種種顯示出來;那 如來祂有覺知心,所以這樣覺知心是跟我一樣啊!我的覺知心 如來也有,所以這樣來看「如來」,然而「如來」卻不是!所以眾生不能以自己的名色五蘊來觀待「如來」,尤其眾生並不瞭解這個五蘊的一個真實義,總是以為五蘊它是一個真實有。

那我們再來說,佛身不是屬於這樣的五蘊,因為佛身不是積聚和合、積聚和合而有的。所謂積聚和合而有,就是比如一片一片,或是一法一法,然後堆積在一起,堆積在一起然後來成就的。可是 佛不是,佛的法不是堆砌而有,因為如果是堆砌而有,將來會有個時節因緣,然後就滅掉了,滅掉了就分解了,然後最後就不存在了。然而佛身是常住法,因為真正的佛身,不是像眾生所以為的這樣的名色之法,所以在這裡 維摩詰菩薩就說明這個佛身不是見聞覺知,不能以見聞覺知來當作「佛」,所以意識覺知心本身不是「佛」。

也就是說眾生以為的意識覺知心這麼好,甚至可以在禪定中,乃至於說得到一個這樣的心體確認自己反觀——確認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然後對於五塵不再分別,這樣的種種確認這樣的心體,而認為祂也沒有見聞覺知;可是當你有覺察到定中的法塵,即使這個法塵是一法皆無,它還是法塵。也就是說你只要能了別的當下就有境界,這境界裡面是不是有清楚的一塵,乃至無塵,乃至什麼塵,這個塵只是一個定義,這個定義只是你對於名詞的定義,但是你了別的當下,它就是法塵。所以定中法塵只要存在,就是代表這個覺知心是存在的,這樣的話就不是這裡所說的「非覺非知」。

也就是說,當你定中無論修到多麼好,那一樣是妄心,一樣不是自性如來,不能說這個東西就是你本來的面目,因為那只是你禪定中覺知的這個法。所以在《楞嚴經》有說【縱滅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大佛頂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就是說你修到你所以為的見聞覺知都消除了,可是這樣的法是實際嗎?不是!而「內守幽閑」,就是你以為對於外界的一切所有的見聞覺知都斷了,可是你內守幽閑,你還是「分別影事」,你還是在這個分別中過日子。因為你有定中的法塵,你這影像還是在啊!所以你還是落在這法塵裡面,你不可能脫離這個定中的法塵所有,因為意識覺知心本來就是工具。

對於末那(就是意根),意識覺知心不需要的時候,就是把祂斷掉,什麼時候我們會斷呢?比如被人家打暈了就會斷了,正死位也會斷,然後入無想定的時候也會斷,然後入滅盡定也是會斷,然後睡覺無夢的時候也會斷,這五種時間、因緣湊合任何一種,這意識覺知心就不在了。為什麼?因為不需要。因為不需要祂的存在,睡眠無夢中祂已經不需要了,然後睡眠無夢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如果睡眠中,你說:「有時候我作夢,說我有意識覺知心。」沒有錯!那時候身體可能有恢復了一些體力,這時候末那就讓意識心來觀察,觀察末那所緣的這些境界(這境界就是法塵)。睡覺中甚至是如此,何況是沒有睡覺的時候在定中,所以這些影像它的存在,就代表意識覺知心還是有覺知的,只是說世間人不喜歡這樣來稱為有覺知。

所以《楞嚴經》才要特別地說明,縱然你可以滅掉見聞覺知「內守幽閑」,可是這樣還不是實際法。你要能夠對這個法塵,就是跟定中法塵一起的心體都把祂滅盡了;就是因為跟能夠了別定中一念不生,然後完全離念不了別外境的這一個心體,因為祂是在了別這個嘛!你把祂了別的這個事情都把它滅了,那自然連這個心體也要滅呀!心體滅了以後,如果你還有剩下來,那個才是真心。也就是說,這樣的真心就是非了別性、就是非分別性,祂就非見聞覺知性,祂不是因為見聞覺知而有的。那能夠出生見聞覺知是真正六識祂本身的自性嗎?也不是呀!因為意識覺知心的這個見聞覺知,實際上呢,都是由如來藏的這個種子所流注的,真心如來藏所流注的;可是真心如來藏沒有見聞覺知,祂沒有六識的見聞覺知,所以不在六塵上來作了別。

所以我們應當瞭解,如來所說的這個真心、真如,這個法界、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是真實而有的,不會因為時間的變異、現在科技發達,然後這個心就變化了,佛法就被改革掉了,不是這樣的。如來有說過,不論佛出世、不出世,這緣起法的究竟義,成佛之法究竟義,都一樣存在。所以每一位有情都有自心如來,我們的自性本體就是如來的體性,這兩者是無二分別。心與佛與眾生、眾生心是沒有差別的,是在說因為眾生都有這個如來藏,不然應該怎麼去解釋呢?因為眾生實際上還是眾生,眾生並不會因為你說他也有佛的這種體性,然後有種種的這個體性,然後直接就可以成佛,你現下觀察眾生還是繼續輪迴啊!跟 佛還是不一樣啊!所以到底是哪個一樣的?哪個不一樣?名色一樣?名色不一樣?所以應該細細分明啊!

再來經典說【離眾結縛;】(《維摩詰所說經》)卷3也就是說,離眾結縛就是離開所有的結縛,這個法是本自解脫的,不可思議解脫,不是有任何一個法可以束縛祂。那要什麼法?也就是說,佛身這個法。可是佛身這個法就等於是說「心、佛、眾生無二差別」,那既然是這樣三無差別、無二差別、種種無差別,那我們應該有一個本自解脫的法;也就是說如來藏,祂是每一位有情眾生自己本有的,祂從來就是沒有一個繩索、沒有一個結縛、沒有一個纏縛可以束縛住祂。因為所有的纏縛,不論是因為業報而有、煩惱而有或種種而有,這些纏縛都是可滅的,它都是虛妄分別而有,或是不牢固的、不是真實的,因此既然不是真實的一個結縛,就沒有真實,就沒有結縛可說。

也就是說種種的纏縛,這種都是虛妄不實,既然是虛妄不實,就沒有更要從虛妄不實來說有脫離可說,當你瞭解這就是虛妄不實的本身,你實際上就可以去找自己的自心如來藏,你的自心如來藏祂本來就不會被虛妄法所束縛,任何虛妄之法它本身就沒有辦法束縛住真實而有自性的法,所以無縛無脫、本自解脫、自然解脫。不必任何的修行,不必像我們這樣修行這麼辛苦,三大阿僧祇劫來修行,這個第八識祂一樣自己在自己的解脫法裡面,而且祂離開見聞覺知了,當我們認為見聞覺知祂也能夠見的時候,實際上不是的,第八識祂的法界——祂的見分和祂的相分,所見與我們不同啦!所以不應當把六識的這種覺知當作第八識。既然是六識就不是第八識,第八識就不是六識嘛!所以我們應該要「離眾結縛」。

再來看【等諸智,】(《維摩詰所說經》)卷3等諸智就是圓滿、平等一切的這樣一切智智。這個等諸智呢,就是說當我們證得一切智,乃至於說一切證悟明心的時候根本無差別這樣的智慧,這第八識祂一樣不開顯這個智慧來與這個法相應,可是我們能夠知道這樣的法的智慧是全然由於第八識,你找到第八識,然後你清楚這第八識的內涵,所以才有這樣的智慧,所以你不能說這個智慧不是來自於第八識而有。而且智慧它本身是屬於意識心流露出來的法,意識心了知、勝解、證解這個法,祂本身這些心所法的流注,全然都是第八識流注這個種子,然後依這樣的種子而實現了這樣的智慧,所以你不能說「智慧的所得不是來自於第八識」;所以這就是一個等諸智,等同我們所了別的種種智慧,因為一切能夠出生種種法,都是來自於這個第八識。

然後【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維摩詰所說經》)卷3每一個眾生都有這個究竟的這個如來藏法,沒有差別啊!對於諸法祂沒有見聞覺知,所以沒有更多的分別。一切眾生,在《華嚴經》上說:「因為眾生是受於妄想這樣種種的繫縛,所以不能夠親證如我如來這樣的智慧,所以如來要開啟大家的智慧。」所以應該要瞭解這如來藏是不可思議的法,這樣的如來藏身、這樣的佛身無垢識身才是真正的佛身,【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維摩詰所說經》)卷3所以一切「無得」,也沒有什麼可以說有失去,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所流注的。你沒辦法說一切法它是真實存在於外界的,因為外界一切都是有為法、都是虛妄的法,它們都是會壞失的,沒有一個法可以既然是有為又可以一直完全完整,然後不壞不失去的、不壞失的。如來藏處於眾生的這個有情世界,祂一樣不會受到五濁惡世的這種紛擾,祂一樣不會受到五濁惡世種種煩惱的侵擾,所以祂一切自在、自然解脫、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應當這樣來觀佛身,這就是如來藏身,就是成佛稱為無垢識的佛身。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