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盡、無盡解脫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三)

第113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要跟各位來說明「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我們「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是依止著平實導師的《維摩詰經講記》來作說明的,我們在這四集裡面,在跟各位說明的是菩薩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也就是盡、不盡解脫法。

我們上集講到說「得念總持所聞不忘」(《維摩詰所說經》卷3),菩薩在證悟以後,聽到善知識解說如來藏諸法的妙義之後,因為可以如理作意地說明,所以就能夠總持如來藏的義理;因為如來藏的法能夠現觀,所以是屬於家裡法,所以能夠獲得這一部分的總持,也能夠為人解說諸法,不用再自己去強記死背這些法義,因為是現觀而來的。

繼續說明「善別諸根斷眾生疑」。隨著不斷地悟後進修,智慧愈來愈通透,就能夠從眾生的言語表現當中觀察眾生的根性,隨著能夠觀察眾生根性的緣故,也就漸漸能夠為他們斷除疑惑。那斷除疑惑有哪幾種呢?有聲聞種性所要斷除的疑惑,所以就為聲聞種性的人,為他們解說二乘法的疑惑;為大乘根性的人,為他們說三乘法的疑惑。

什麼叫作「以樂說辯演法無礙」?因為菩薩有能力善觀眾生根器的智慧、也有智慧為眾生斷除疑惑,因為有度眾生的法樂,所以就有樂說辯才演法無礙、樂說無礙——可以為眾生宣演種種法義,這裡面包含了兩個意涵,也就是說:當菩薩為眾生宣演種種法義的時候,自己無所障礙,而菩薩為眾生宣演種種法義也能夠令聽法的人,聞法以後也能夠知解無礙,這個就是菩薩宣演法義的時候的兩種無礙;所以菩薩是藉著有為法來示現無為法。也就是說,離開有為法其實沒有辦法示現無為法,菩薩就是必須要這樣子遵循著 佛的開示,在「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裡面才有辦法去完成菩薩道的修行。佛緊接著又開示說:如何不盡有為呢?

佛繼續開示說:「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維摩詰所說經》卷3)成佛之道其實都不離十善業道,而這十善業道裡面包含了身三法、口四法、意三法,也就是說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癡,具足了這身、口、意三行的種種善業,這個才是真正的十善業道。菩薩在利樂眾生的時候,也就是說跟眾生同事、利行,乃至於對眾生行布施、行愛語,在這樣子利樂眾生的過程裡面,去引發一切種智成就的因緣,所以才能夠漸次地成就佛道所必須要具足的福德;因為具足了這些引發一切種智成就的種種因緣,乃至於漸次成就圓成了成佛的種種福德,才能夠在地地的修行裡面漸次地邁向佛地。而且菩薩受天人福,其實是依著菩薩的願力而行的,也就是說菩薩雖然修學十善業道,但是其實基本上是長時間在人間利樂眾生永無窮盡,但是如果菩薩因為必須要生天去利益眾生的話,而去受天人福的時候,他其實是依著菩薩的願力而行,並不是自己貪愛享福。

也就是說,當菩薩需要藉著天主的權位來護持正法的時候,他就發願去受天人之福;不但如此,菩薩也要教化無緣證悟佛法的眾生來修學、來親近十善業道、來求生欲界的諸天,因為不是每一個眾生都有因緣修學佛法的,不是每一個眾生都有因緣來親證佛法的,但是修學善道卻是未來世修學佛法很重要的助緣,所以菩薩也一樣要教化這些眾生——教化這些無緣證悟佛法的眾生去修學十善業道,乃至於修學十善業道以後去求生欲界諸天。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世間的惡業減少了,人間可愛了,那麼佛法在人間弘傳的環境就能夠漸次地成就。而菩薩也必須要加修四無量心、四禪的功德,這個目的是為了要幹什麼呢?這個目的就是為了要打開梵天之道,所以必須要教導眾生修證四禪的境界,而且必須要修四無量心;菩薩修四禪的境界,目的就是為了要修四無量心,而不是要去享受禪定的境界,因為有四無量心,修證佛法的因緣才能夠漸次地成熟、漸次地成就。菩薩自身如此地修,也勸化眾生一樣這樣子修,這樣子就是身相不盡有為,但是心相雖然證無為,也是不住無為的。

另外繼續開示說「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菩薩遇到修證更高的菩薩出現在人間的時候,就應該要勸請說法、隨喜讚善,為什麼呢?因為必須要勸請說法隨喜讚善,未來世才能夠「得佛音聲」,得佛殊勝的音聲、得佛廣大無礙的音聲、得佛柔軟的音聲;佛的廣大無礙、柔軟音聲是非常殊勝的,這個就是透過勸請說法、隨喜讚善——生生世世去崇隆佛法、崇隆善知識,勸請說法、隨喜讚善所產生的功德。所以佛音聲的功德,其實是菩薩世世不斷地勸請說法,請善知識說法之後,而且隨喜、讚善,才能夠得佛音聲。所以讚善其實是有大功德的,因為將來佛國的善妙音聲-這些法其實還是在有為法當中,還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所有的這些佛的行儀、佛的威儀,其實都還是攝屬在「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所以佛繼續這麼開示:「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維摩詰所說經》卷3)三業之善所以得到佛的威儀勝報,也就是說:菩薩行身、口、意行的三業之善——在生生世世裡面不斷地去行這樣子的三業之善,所以能夠得到佛的威儀勝報。佛的威儀都是因為事修的功德,菩薩雖然在修學過程裡面沒有完全具足佛的威儀,但是也必須要生生世世不斷地,地地的去增長菩薩的威儀,所以也是進入佛的威儀的次第修行,所以這樣子也叫作「得」,所以才會說「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入修行種種善法,讓所行的十善業道逐次轉勝。十善業道其實是有粗有細、有深有淺,世俗的凡夫,一樣可以教導他修學十善業道,聲聞種性的人,一樣可以修學十善業道,未悟的菩薩一樣修學十善業道,悟了以後進入了七住位,未入地之前的菩薩,一樣修學十善業道,入地了以後的菩薩,一樣修學十善業道:但是每一個層次、每一個階段,都有粗細、都有深淺,圓缺不一,所以必須要深入修行種種善法,讓十善業道逐次地轉勝;而且修學大乘法教成就菩薩僧。

菩薩不盡有為的目的是為了要成就大乘的菩薩僧,而不是單單的只去修學二乘緣起性空的世俗諦,而是必須要修學大乘的法教——也就是法界實相的勝義諦。但是菩薩法界實相的勝義諦-不是只有偏於如來藏的空性,而是如來藏的空性函蓋了二乘法緣起性空世俗諦的空相-所以大乘法教其實是函蓋了二乘法;而二乘它其實只能夠成就羅漢,大乘法才能夠真正的成就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須要具足三乘菩提。

緊接著說,心無放逸則無善不集,所以說心無放逸其實是善法的根本,放逸是眾惡之門、喪道之根,所以菩薩要依止在有為法當中與眾生同事、利行,道業才能夠成就,這就是菩薩不盡有為的道理。以上我們把菩薩不盡有為的道理,藉著佛在《維摩詰經》裡面的開示為各位作了簡單的說明,進一步我們要來說明菩薩不住無為。

我們說菩薩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佛這麼開示:「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什麼叫作菩薩的不住無為呢?菩薩必須要修學種種的空法,但是不以空法為證入的標的,所以菩薩雖然修學空,卻不以空作為取證的目的。「空」有空性、空相兩種法,什麼是空相呢?空相就是說諸法緣起性空,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就是在指空相的部分,也就是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它全部都是緣起性空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它全部都是無常的,所以說它是苦、空、無常、無我。但是空還有另外一個空,是在指一切眾生都有的空性心,也就是說眾生都有一個能夠出生這五陰、十八界的緣起性空的空相法的這個心;這個心有祂的體性,但是衪為什麼是空性呢?因為衪不與三界六塵萬法相應,所以說衪是空性;衪不但不與三界六塵萬法相應,又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所以這個空性不是空;這個空性是有一個能夠出生空相的體性,衪是有一個實際的體性存在的。

所以空性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這是很多人誤解的地方,譬如我們說,杯子裝水的時候叫作水杯,但是杯子如果不裝水的時候,叫作空杯,不裝水的杯子雖然叫作空杯,但是還有一個杯子的杯體存在一樣;空性如來藏衪不含藏所有一切法的時候,依著空性如來藏衪自己本身的本體,雖然不跟三界六塵萬法相應,但是衪還是具足衪真實如如的體性,所以這個空性心又叫作真如。菩薩雖然修學「空性」還有「空相」,但是他不會去取證萬法滅盡以後的空,也就是說菩薩雖然一樣修學解脫道,但是不會把一切有為法全部都把它給滅盡了,不會去取證無餘涅槃—菩薩如果入無餘涅槃的話,也就是說,進入了一切都斷滅的這種境界,只有如來藏無為界存在—菩薩不以空為證,如果菩薩入了無餘涅槃,佛法就會斷滅了,成佛之道的大乘法教就不可能繼續長遠的利益眾生。佛繼續地開示,菩薩如何不住無為呢?

菩薩「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什麼是菩薩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呢?什麼是「無相無作」,那就是說菩薩證悟如來藏以後,並且轉依如來藏的無相無作性,菩薩親證如來藏的空、無相、無作,菩薩也親證了蘊處界的空、無相、無作。什麼是如來藏的空、無相、無作呢?因為如來藏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衪不與三界六塵萬法的任何一切相相應,所以說衪是空的,而且衪不跟三界六塵萬法的一切相——不在這個地方去執著三界六塵萬法的一切相,所以無相,那就不會在三界六塵萬法的一切相去產生願求,既然無願求的話,就不會有三界六塵萬法這些有為法的造作。

什麼是二乘的空、無相、無作呢?二乘人的空、無相、無作,是在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上面去觀察這些法,蘊處界諸法苦、空、無常、無我,這些法它是依他而起的,它必須要有他因、他緣,所以才會有種種的這些現象界法的出生,如果沒有這些因緣的具足,這些法就沒有存在的本質了,所以說它是空,當二乘人乃至於菩薩,證入了這些蘊處界空相的時候就知道這些一切法本來是無相的,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當菩薩或二乘人知道這樣的道理以後,就不會在六識識陰上面的我、還有六識識陰所相應的我所上面,起了種種相的執著,還有在這個地方起了種種的願求,就不會在這個地方有任何的有為法的造作。

但是二乘的蘊處界的空、無相、無作,他的目的是為了要入無餘涅槃,但是菩薩並不像二乘人起了涅槃貪,不是像二乘人為了要去取證無相無作的無餘涅槃,而是要藉著本來就無相、無作、無願的如來藏這個無餘涅槃界,轉依了無餘涅槃界,而再一次的生起了去利益眾生的這樣子的一個如理作意,這個才是真正的菩薩性。

佛又繼續地這麼開示:「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什麼是無起呢?什麼是「起」呢?起是生起了,身、口、意行種種的心行,而且在這個地方生起了種種的貪厭。無起的話,就是不再生起種種的心行。不生起種種的心行,又有兩種的狀況:一個是菩薩的本來無生,菩薩的如來藏本來不生起種種的心行;另外一種是二乘人的無生,因為二乘人厭惡生死,所以想要滅掉一切識陰的心行,所以成為無行,但是菩薩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親證,而來證得本來無起的無起法——這個「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作詳細的說明,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