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盡、無盡解脫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二)

第112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我們「入不二法門」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所著述的《維摩詰經講記》。我們這四集裡面,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菩薩的盡、無盡解脫法,也就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我們上一集講到這個地方說,菩薩如果住於無為的話,那就會斷盡思惑,也就是說一捨報以後就會入無餘涅槃了;那這樣子的話,怎麼會有佛國淨土的嚴飾成就,又怎麼會有成佛的時候呢?所以這個「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成佛之道的精神所在。

佛又繼續地開示說:「什麼叫作不盡有為呢?」祂說菩薩必須要【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維摩詰所說經》卷3)什麼是行無限施、具足相好呢?這個是說:菩薩在三大無量數劫的成佛過程當中,必須修行無量無限的布施,這樣才能夠使得將來成佛的時候,身相具足大人相、還有種種隨形好;因為三十二相以及種種隨形好,都是靠著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靠著這三種布施的無量福德來成就的。

何謂除一切惡、淨身口意呢?也就是說,菩薩也要靠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當中,去斷除一切惡行,把身行、口行還有意行究竟清淨,這個是不同於阿羅漢,只是斷除惡習的現行而已。菩薩是必須要連習氣種子都要斷掉,不但是如此,還得要有大悲願——也就是入初地的時候所發的十無盡願,所以菩薩所斷的煩惱跟二乘人所斷的煩惱,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二乘人只斷煩惱的現行,而菩薩是連習氣種子都必須要斷掉的,所以菩薩入地之前,其實就有能力可以斷掉如阿羅漢可以斷的我見、還有我執的現行;但是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留著一分思惑。那留著這一分思惑,為了要幹什麼呢?除了利益眾生以外,就是在不盡有為的這樣子的過程裡面去利益眾生;那除了利益眾生以外還去幹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時候去修斷習氣種子的隨眠,也唯有在這樣子的過程裡面才有辦法斷除習氣種子的隨眠。這些都必須要依靠菩薩的大悲願——必須要依靠菩薩入地的時候所發的十無盡願。

什麼叫作生死無數劫呢?也就是說菩薩留惑潤生要經過無數劫的生死,在這無數劫的生死當中不畏懼頭出、頭沒的辛苦,也不害怕每一世的生離死別,願意繼續不斷在人間利樂眾生永無窮盡。何謂意而有勇,菩薩如何在不盡有為裡面意而有勇?就是說菩薩發了十無盡願以後—這十無盡願又稱為虛空願。也就是說這十種大願,它是無窮無盡的,如同虛空無盡一樣,一直到虛空滅了,這十個願才可以滅除;但是虛空無盡、無有壞時,所以這十個願也就無盡、無有壞時。菩薩用這樣子的作意來發願,這樣作意於菩薩的十無盡願,來利益眾生,這樣子就叫作意而有勇。

什麼叫作聞佛無量德 、志而不倦?就是說菩薩在聽聞而且瞭解諸佛有無量的功德以後,應當要發大志願,而且要殷勤不懈地繼續效法、學習諸佛的行儀,精進修行。諸佛有哪些行儀呢?必須要學習諸佛種種布施行而成就無量的褔德,也就是說必須要學習諸佛,在三大阿僧祇劫裡面去修種種的布施行,來圓滿、來成就諸佛所須要具足的福德。尤其是在百劫的等覺位當中去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裡面,等覺菩薩必須要內財施、還有外財施—必須要兼具的—在這個時候,成就了無量無邊的法界智慧,能利樂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說賢劫千佛,未來一大劫也有千佛可值遇。那在這三界當中,遇到佛的機會多不多呢?遇到佛的機會其實是非常少的,在以前的九十一劫裡面,只有一尊佛降世;在三十一劫以前,又有一佛示現,然後才有我們賢劫的千佛。所以在這個賢劫裡面,我們有千佛可以值遇,那真的是太有褔報了;所以就應該要鼓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志來修學佛菩提道。

佛又如何開示說不盡有為呢?佛繼續說:【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維摩詰所說經》卷3)我們一一來作說明。什麼叫作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呢?菩薩「不盡有為」必須要以智慧劍來破除一切的煩惱賊。諸佛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劍,希望出離生死的其實有三類人,哪三類人呢?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所以 佛才會講三乘菩提。三類人同樣希望能夠出離生死,聲聞與緣覺其實就是要出離五陰的生死,但是菩薩是要離開究竟的生死,離開究竟的生死就是必須要修學佛菩提道而不入無餘涅槃;一直到成佛的時候,佛的無住處涅槃一樣是出離生死的,但是它是究竟的出離生死,所以能破盡二乘種性以及菩薩種性-所有行者-的煩惱賊,也就是說破盡了所有的一切見惑、思惑等等煩惱,也斷除了無始無明上煩惱,也斷除了所有的一切習氣種子的隨眠。

什麼叫作出陰界入呢?誰才是真正的出陰界入?阿羅漢有沒有出陰界入?阿羅漢證兩種涅槃——叫作有餘依涅槃、還有無餘涅槃;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有沒有出陰界入呢?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滅盡了五陰十八界,是誰入無餘涅槃、是誰出無餘涅槃、是誰出陰界入呢?所以阿羅漢實際上並沒有出陰界入;真正能夠出陰界入的,唯有佛地才能夠真實地出陰界入。因為佛從因地的時候,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能夠實證二乘解脫果所能夠證的無餘依涅槃、還有有餘依涅槃。除了這樣以外,佛還依著初地所發的十無盡願,永不入無餘涅槃,所以佛入了佛地的無住處涅槃的時候一樣是沒有入涅槃;沒有入涅槃的話,又無妨生生世世─菩薩的五陰一直到成佛的時候,都是在這個無餘涅槃界出出入入,菩薩的五陰就是藉著我們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在這個地方的表層上面不斷地生起生生世世的五陰、滅掉生生世世的五陰;藉著生生世世的五陰才有辦法在這個地方去修行。而且藉著這個才有辦法去利益眾生,所以藉這樣子一直到佛地,成就了 佛的無住處涅槃的時候都是這樣子的出陰界入,所以這樣子的狀況之下,才是真正的究竟出陰界入。

佛繼續說明:「荷負眾生永使解脫。」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是在說,佛以究竟智慧、福德,才能世世荷負一切眾生,因為 佛是不入無餘涅槃——不住無為當中,不滅盡一切有為法的;而且 佛能夠使得眾生永遠得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當中——佛可以教導一切眾生,同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當中。諸佛假使如同二乘聲聞一樣,滅盡了一切有為而住於無為當中,那就不可能荷負眾生永使解脫,這個就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維摩詰經》裡面,佛又繼續這樣開示:【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個是在說明菩薩勤修佛法降伏魔軍,最主要哪幾種魔呢?就是煩惱魔、生死魔、五陰魔還有天魔;而且要常常勤求,能夠獲得本來就無念的實相智慧。自古以來的佛門,很多人都是要把意識修到無念,認為意識修到無念——這樣子是本來的無念;但是意識修到無念,是修得的無念,祂並不是本來的無念。在《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就這麼說:【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在這裡講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透過修行的方式把意識給壓制住了,把意識的念給斷除掉了,所以叫作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這樣子雖然叫作「覺」,其實這種覺它不是真正的覺悟。緊接著馬鳴菩薩繼續講說:「離念的正覺、本覺,是無始以來本來就離念的,不是修行以後才離念的。」所以無念實相智慧,其實是在講無始劫以來,本來就無念的。所以真悟祖師,有時所說的離念靈知,其實他是說「永遠離六塵中的妄念,祂是在六塵外永遠離念」而靈知分明的真如心。所以這一個真如心,祂所靈知分明的,並不是三界六塵萬法;這個靈知心祂所分明的是三界六塵萬法以外的法。如果從三界六塵萬法的角度來講的話,其實這個靈知心,祂是如來藏的靈明覺了心,祂是不分別三界六塵萬法的,所以叫作不分別;所以《維摩詰經》裡面講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祂是不會去了別三界六塵萬法,不了別這些種種境界的。但是《維摩詰經》裡面又講了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樣子遠離三界六塵萬法的、離念的、靈知的真如心,到底祂是知還是不知呢?為什麼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在這個地方又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祂所了知的其實是三界六塵萬法以外的法,那三界六塵萬法以外的法,是什麼法呢?因為如來藏可以了有根身、可以了器世間、可以了一切業種,所以祂是分別這一部分的法;所以般若系的經典裡面才會說:「不分別中廣分別」。不分別什麼?不分別三界六塵萬法,廣分別什麼?廣分別三界六塵萬法以外的法。也就是說,這個不分別、廣分別的心─證悟了這個心以後─這個心才是真正的本來無念;本來就已經離開六塵以外的,這樣子的遠離離念的靈知,這個靈知分明的這樣的心,這樣子才是叫作真如心。

佛又繼續地開示不盡有為說:【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維摩詰所說經》卷3)聲聞和菩薩一樣是少欲知足的,但是聲聞他是不行世間法,聲聞他日中一食,經常經行、打坐,他所思惟的就是出世間法;菩薩是行於世間法用來利益眾生,菩薩行於世間法「不盡有為」,菩薩少欲知足轉依無為,但是又「不住無為」,這個才是菩薩真正的修行。菩薩少欲知足轉依無為,所以能夠在出世間求之不厭;行於世間種種的法來利益眾生,因為不盡有為的緣故,所以不捨世間法。但是聲聞人在出世間法求之無厭,但是他卻是捨棄世間法的;菩薩如果捨棄了世間法,就沒有辦法圓成菩薩所應該要具足的福德、還有成佛的一切種智,也就是沒有辦法成就佛道。

佛又繼續地開示:不盡有為必須要【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維摩詰所說經》卷3)菩薩如果遠離了眾生,其實就沒有機會可以地地增上了;菩薩無妨既保持他菩薩的身分、還有四威儀,但是不會遠離眾生,而且會隨俗地不斷與眾生同事、利行等等,去行四攝法。如果具足了四禪八定、五神通的菩薩,他也會隨俗方便地運用神通智慧來引導、教化眾生;菩薩如果具足四禪八定、五神通,他會運用他的神通智慧,先幫眾生解決他世俗的煩惱。但是眾生的世俗煩惱,其實本質上是離不開生老病死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乃至於五陰熾盛苦;但是如果沒有幫眾生解決這些困難、解決這些苦的時候,眾生沒有辦法修學佛法,乃至於眾生沒有辦法信受佛法;所以菩薩如果具足了四禪八定、五神通,無妨利用神通來幫眾生解決困難。但是解決困難只是一個方法、只是一個手段,菩薩一定會繼續地進一步,教導眾生去認識這些苦的根本,這些苦的根本是在什麼地方呢?這些苦的根本,其實就是在五陰熾盛苦。眾生就是因為有種種的不如理作意,所以對這些苦的苦本並不瞭解,所以在身口意行上面造作了種種的苦集,去集種種的苦,那就會產生種種的煩惱;所以菩薩就會教導他,如何去斷苦集——如何去滅煩惱。而且去教導眾生如何能夠去斷苦集,能夠去滅煩惱的種種修行的道次第、種種修行的方法,所以菩薩縱然具足了四禪八定、五神通,一樣是不離佛法來教導眾生,這個也是菩薩的不盡有為。

菩薩如何繼續地不盡有為呢?佛繼續開示:【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維摩詰所說經》卷3)什麼叫作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呢?菩薩證悟以後,得了無念實相智慧的正念、以及由這個正念使他了知諸法的總持——其實就是如來藏,由於他所聞的是來自於證悟的現觀,於是就能不忘萬法的總持其實就是如來藏。菩薩證悟以後,聽到善知識解說如來藏諸法的妙義之後,可以為人如理作意說明,不需要記憶文字,只要能總持如來藏的義理,其實就能為人解說諸法;也就是說菩薩是依他的現觀,能夠深入地瞭解到這一切法的真正的根本。不盡有為的道理,我們就跟各位暫時先分享到這個地方。

因為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