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與無明中入不二法門

第094集
由 正賢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入不二法門之四——如何從明與無明中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卷2,【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電天菩薩就像是黑暗的陰雨天,打雷時閃電剎那劃破天際,把無明的黑暗一下子全部都給打破了。所以他說:明與無明如果加以分別,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法。但如果菩薩了知無明的真實本性是明,便知明與無明俱不可得;明的體性即是空性,離一切心數法,故亦不可得、不可取、不可算計,超過算術所能計算;於中能現觀明與無明平等無二者,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眾生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被兩大無明所繫縛,一是一念無明,從最初一念無明心起,以煩惱心生諸過患,造盡諸業輪迴生死;以不知現前一切境界相本是空性,因無明故妄生對待,不了這一切皆唯是自心分別,便以貪欲、忿恨及愚癡風,吹心識火,自燒自害,曾不覺知。眾生就這樣被這一念無明的癡暗所纏,生生死死,無有出期。《阿含經》中,佛說這樣的無明就叫作無知;這種無知就是會讓眾生輪轉生死的洪流,所以又叫作無明流。《增壹阿含經》卷23,有一天人引如來的話說:【彼云何無明流?所謂無明者,無知、無信、無見,心意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復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是謂名為無明流。】

經文的意思是說,無明就像瀑流一樣,會讓眾生沒入此中;這個無明讓眾生一無所知、沒有正信,就像盲人什麼都看不見,心中對於貪欲總是懷抱著希望,因被貪、瞋、癡、慢、疑五種無明所遮蓋。如果再加上不知苦的真實道理,因不知苦而一直在集苦,也不知要究竟斷除一切苦,乃至沒有任何一條路可以修行,也就是不知、不斷、不證、不修-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樣就會沒在無明的生死流中。因此二乘解脫道的修行者才會想要斷盡我見、我執,也就是要斷盡一念無明的煩惱障,入無餘涅槃。如《增壹阿含經》卷23說:「無明永盡無餘」。

另一種無明是無始無明,眾生從本以來不曾與祂相應,直到頓悟本心才打破無始無明,就像電光菩薩一樣,一下子就把長劫暗室照得通明,如同祖師所說的:「千年暗室,一燈能破。」菩薩雖然對所知障有了這麼一點點的明,但不是這樣就能成佛,還有如塵沙一般的所知不足等著菩薩修學。因此必須經過兩大阿僧祇劫,再加上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三修行,才能斷盡塵沙惑;斷盡了所知障的塵沙惑之後,具足四智圓明,這時才算是真正沒有無明。這不是阿羅漢所能辦到的,所以阿羅漢不能稱之為佛。

前面雖說了這麼多的無明與明,顯然明與無明是相對的二法,可是佛為何要說:明與無明是無二無別呢?請看《持人菩薩經》卷2,佛告持人:【「……以能覺了一切諸法皆無明者,則達明業不更致明,以消無明則曰明業。何謂消無明者,解一切法悉無所有,一切諸法皆虛不真,處存顛倒法無所有,假託有耳!是則名曰以斷無明,亦斷有明。明與無明悉虛不真,所曰無明,用無明故有眾行業,便致十二,愚冥凡夫所不能達自投邪冥,悉無所有反造所有,故曰為行……。」】

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夠知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無明的話,就能通達明的一切業行,不必更求於明,因為消除了無明就是明的業。什麼叫作消除無明?能瞭解一切法皆悉無所有,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心中之處產生了顛倒想,託緣假有,但諸法則無所有,這樣就叫作斷了無明,同時也斷了明。明與無明皆是虛假無有真實,所說的無明,因為落入無明的緣故,眾生才造作了身口意的行業,以致輾轉便有十二有支;愚癡無明的凡夫所不能通達,所以才會投入邪謬的冥暗之中,於無所有中反而造作了一切三界有,所以才叫作行。由以上經文,佛告訴持人菩薩的道理可知,從事相上來說,因為有無明,所以才要消除無明,消除了無明就沒有了無明,方便說是明,沒有無明哪還有明?所以佛才說:「以斷無明,亦斷有明。」

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斷盡就是明,既然沒有無明可斷,便沒有明可得。所以觀自在菩薩在《心經》中才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就是說,真實實相心是沒有明與無明二法的,能分別無明與明的是意識,能造無明與明的業行也是意識,而《心經》中所說的心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實相心如來藏,不是意識心。凡夫眾生總認為《心經》中講的心就是意識心,如此錯會經典,便不知《心經》中的真實意旨。

因此一般的凡夫眾生是沒辦法去除明與無明二相的,就像眾生在看戲,一定會分好人與壞人,說這個做善事的是好人,那個做惡事的是壞人;事實上好壞皆是自心所分別,戲中人只是個緣。世尊在《入楞伽經》卷6的偈頌中說:【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熏習鏡心見,凡夫言有二。不知唯心見,是故分別二,如實知但心,分別則不生。】眾生所看到的境界就像是鏡子中所呈現的影像,雖然看到了,但並不是真實有的東西。因為眾生在世間熏習的緣故,如來藏便如鏡現像,凡夫便說有二法,不知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所以才分別為二;如果真實的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就不會再起分別心了。如此可知,眾生在世間,此世、他世熏習了無量的種子,意識一現行就起了虛妄分別,而三界中虛妄的有為法一定是相對待的二法,所以凡夫永遠落入好壞、有無之中,所以才說凡夫沒辦法去除明與無明二相。

因為一般的眾生,都是以明、無明的身口意業作為因緣的緣故,便出生了明與無明二相。佛在《大般涅槃經》卷8,用譬喻告訴迦葉菩薩說:【是牛食噉水草因緣,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若食苦草,乳則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穀草因緣,其乳則有色味之異;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若無明轉,則變為明;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

從以上的經文可知,修行者就像是牛一樣,修學了善法就有可愛的異熟果報,如同牛吃了甘草就產出甘甜的乳汁;熏習了惡法就有苦果,吃了苦草乳汁就變成苦的,是甘是苦皆是自所造作。因以明、無明為因緣故,定會出生此二相,但如果證入了像醍醐一樣的如來藏,了知如來祕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這樣就沒有異色異味了,就不會再像一般眾生一樣,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

佛接著告訴迦葉菩薩,為何無有明、無明二相,請再看《大般涅槃經》卷8,【善男子!是牛食噉草因緣故,血則變白,草血滅已,眾生福力變而成乳,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為從因緣生;酪至醍醐,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得名牛味。是乳滅已,因緣成酪。何等因緣?若酢若煖,是故得名從因緣有,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酪相,從它生者離乳而有,無有是處。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是故我言:無有二相。】

經文的意思是說,佛告訴迦葉善男子說:牛因為吃草這個因緣的緣故,牠身中的血液就變成白色的乳汁,原本的草和血滅失了,因為眾生福德因緣力的緣故,就變成乳汁。這個乳汁雖然是從牛吃了草變成血才出生,但不可以說草血與乳汁是二,只能稱作是從因緣而生,從酪到醍醐的出生也是一樣。以這個道理來說,是因為乳汁滅失之後,由此因緣的緣故而轉變成酪,哪些因緣呢?因為有酢及煖的因緣,所以說酪是從因緣而有,乃至醍醐的出生也是一樣。所以不可以一定說乳汁中沒有酪,從別的出生離開乳汁而能有酪,這是沒有道理的。佛告訴迦葉菩薩說:明與無明的道理也是這樣,如果與煩惱諸結使同時存在,就叫作無明;但如果與一切善法俱在,就稱之為明,所以我才說明與無明沒有二相。

從以上經文佛說的道理可知,因為無明經過修行的因緣出生了明,所以不可以說無明中沒有明;明是從無明中經修行的因緣才出生的,離開無明而能有明,這是不可能有的事。就像離開了血草而能有乳汁,一樣是無有是處。不知有煩惱諸結使要斷除,造作了惡業就叫作無明;知道要修行一切善法便能得明。所以佛才說明與無明無有二相,差別只是在知與不知之間。

《大般涅槃經》卷8,佛接著說:【若言無明因緣諸行,凡夫之人聞已分別,生二法想: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經文的意思是說,佛告訴迦葉菩薩:如果說到無明因緣而有諸身口意行,一般的凡夫聽了就起分別,生起了明與無明二法之想;有智慧的人瞭解通達,明與無明的體性無二無別,無二的體性就是實性。這樣的智者,對自己所證的法有十足的信念,不驚不怖,已離開了愚人的妄想,不再像《佛說大乘智印經》卷5所說的愚人一般:【愚人妄想成流轉,厭生死故求涅槃,增長我見有差別;智者了知法無二,明與無明本同體,由不信故懷驚怖。】因為二乘愚人,對明與無明產生了虛妄的分別,厭棄生死所以想求入無餘涅槃,一再地有我要出離生死,如是增長了我見而不知,因此才對明與無明產生了差別;有智慧的菩薩了知一切法無二無別,明與無明本來就是同一個真實體所出生,由於信受深妙的大乘法而無有驚怖。所以電天菩薩才會說:【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無明的真實體性還是離開不了明,眾生的如來藏裡含藏了染污的種子,無明就在三界中出生現行運作了,所以說無明實性即是明。既然明也不可以執取,就沒有明與無明可說,自然是離開一切有數的法,如是入於平等無二的人,就是得中道實相觀的聖者。如《大寶積經》卷112,世尊對迦葉說:【復次,迦葉!……明與無明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想要求得實相觀的菩薩,必須證入如來藏法門,就像世尊在《大般涅槃經》卷8,勉勵大迦葉說:【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當更善為汝說入如來藏。」】因為迦葉菩薩已經成就了深利的智慧,所以佛才為他開示如來藏法門,後來才有乳酪、醍醐出生的譬喻,以及明與無明無二無別的說法,乃至說到「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名叫肥膩的草就是譬喻如來藏,牛則是修行者,如果找到了如來藏,就是具足中道實相觀的菩薩,可是想證如來藏並非容易之事。如《大般涅槃經》卷8,佛說:【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見是草;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因此眾生想要吃到雪山叫肥膩的草,也就是說能證得如來藏,首先必須修集福德,再來就是去除性障,否則煩惱覆心,是見不到佛性的。

或許還是有人會想,無明的真實體性真的就是如來藏嗎?關於這一點,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90裡,有很詳細的說明:【菩薩求無明體,即時是明──所謂諸法實相,名為「實際」。觀諸法如幻如化,眾生顛倒因緣故,起諸煩惱作惡罪業,輪轉五道受生死苦。譬如蠶出絲自裹縛,入沸湯火炙;凡夫眾生亦如是,初生時未有諸煩惱,後自生貪欲、瞋恚等諸煩惱;是煩惱因緣故,覆真智慧,轉身受地獄火燒湯煮。菩薩知是法本末皆空,但眾生顛倒錯故,受如是苦。菩薩於此眾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顛倒故,求於實法,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實際;種種因緣教化眾生,令住實際。是故住實際無咎。】

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菩薩在深入尋求無明的體性時,發覺無明是從明來的,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實相,又名實際。菩薩深觀一切法都是幻化的,眾生因顛倒的緣故生起了諸多煩惱,造作了惡業、罪業,於是輪轉五道受盡生死苦,就好像蠶吐絲,把自己繫縛包裹在裡頭,便被人們放入滾沸的湯火中燒煮;凡夫眾生也像是這樣,最初出生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多的煩惱,後來出生了貪、瞋、癡等等諸種種煩惱,因這些煩惱遮覆了真實的智慧,轉生投胎後,便下墮地獄受火燒水煮之苦。菩薩了知諸法的本末都是空性心如來藏,但是眾生因為顛倒錯會,才會受這樣的痛苦;菩薩對這樣的眾生生起了大悲心,想要破除這些顛倒的緣故,尋求真實的實相法界,如實地修行智慧到彼岸,最後通達真實的本際,以種種的因緣教化眾生,讓眾生也能安住於諸法實相的實際。以這樣的緣故,安住於實際是沒有過咎的。龍樹菩薩的意思很清楚,眾生都是安住於虛妄的意識心中,不能觀察諸法如幻如化,以致出生種種的顛倒想,因而生諸煩惱造諸惡業,這就是具足無明的凡夫,故輪轉於五道受生死苦。菩薩起大悲心欲救護眾生,讓眾生也能了知諸法的本末就是空性心如來藏。證得了實相心如來藏之後,便能安住於諸法實相的實際中,便可以安住在《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沒有了無明,自然沒有無明需要滅盡,從此在人間行菩薩道,便能遊戲人間,利樂有情,而心是解脫的,儘管長劫度眾而不以為苦。

因為時間的關係,「從明與無明入不二法門」就說到這裡。敬祝諸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謝謝諸位菩薩的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