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佛法(下)

第086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三乘菩提──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我們再略述上一集主題〈佛道品〉真實法,我們現在來看內容:【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的象馬車乘就是五神通,因為菩薩到三地滿心前一定要修五神通,不管他怎麼厭惡神通都一定要修;凡夫修神通很精進,一心一意要修神通,誰聽到了有神通就趕快去學,這就是凡夫。菩薩對神通沒有好樂之心,覺得有、無神通都很好,不會去厭惡它,菩薩重視的是無生法忍,可是拖延到三地快滿心時,不修就無法再前進了,終於被逼著去修,否則無法圓滿三地心,所以三地滿心以上一定都有神通;這時他的五通就是他的車乘,他就以五通示現在十方世界,到處去度人,所以五通是他的象馬。菩薩以什麼為車呢?以大乘法為車,《法華經》講三車,聲聞乘是羊車只能度自己;緣覺乘是鹿車可以附帶搭載一個人;菩薩乘就是佛乘,叫作大白牛車,那大白牛所拉的車,可以載上二、三十個人,表示菩薩的不同與超勝。換句話說,菩薩有象馬五通,然後以大乘法作為他的車,就可以載很多人到生死彼岸去。然後他用什麼來調御這個象馬的車呢?用一心──沒有二心,菩薩走這一條路時絕無二心,不會嫌辛苦,聲聞人剛迴心過來大乘法中,受不了苦又退回去當自了漢了;可是菩薩不會,菩薩以一心-這個一心就是決定心-來調御自己,絕對不會離開菩薩道,菩薩有了象馬、大車、調御者一心,這三個具足了,總得要有一條路吧!否則要怎麼走,所以菩薩遊於八正之路,菩薩不會違背八正道,所以菩薩所遊八正道之路,不會在世間法上取巧,不想得到不正當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所以菩薩不會進到道場中,卻利用道場的關係搞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樣作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他違背了八正路。我坐馬車、開汽車、搭飛機,這是世間人的行,菩薩的行則是象馬、大乘車、調御心,行於八正路。

好,再看下面:【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越是到達上地,法相就越圓滿,菩薩以相好來莊嚴他的容貌,以種種的眾好來裝飾他的姿色,可是還得要有上妙的服飾來穿著。他以什麼法相來莊嚴容貌、以什麼眾好裝飾他的姿色、穿什麼樣的上服呢?答案是七聖財,菩薩以信、戒、慚、愧、聞、施、慧,七個聖財來莊嚴他自己,菩薩不會如同世俗人,去追求名牌服飾。有一位大法師說:有名的牌子表示品質好,他主張學佛人要依止名牌寺院,可是平實導師《公案拈提》就寫:「名牌不保證是好東西」,最後送他一首詞「名牌寺院不一定値得珍惜,您如果真的懂得什麼是名牌,把名牌產品拿來,一把就搗碎了,那時您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名牌。」佛法中真正好、真正妙、真正究竟的名牌,就是如來藏妙法,佛法中沒有第二個名牌產品,如來藏義才是真正的名牌;而且這個名牌不作廣告,還需要打廣告的就不是名牌,表示它名不見經傳,人家都不知道;可是您想如來藏這個妙法,自古以來多少人在討論祂,談到如來藏有很多人會說:「這是外道法啦!」、「這是勝妙法啦!」講個不停;自古以來從天竺的聲聞部派佛教開始,就已經對如來藏法義產生諍論了。所以如來藏這個妙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除非是新學菩薩,才會連聽都沒聽過,那表示他屬於後進,連極有名的名牌都沒聽過,所以如來藏才是佛法中第一名牌。

親證如來藏之後才能具足七聖財,沒有證如來藏,無法具足大乘法中的七聖財,因為真正的信,要從親證如來藏不退以後,才能生起證信。《起信論》這麼講:有真實不退的信以後,戒法才能圓滿,戒法圓滿之後,才懂得什麼是慚,因為真正有信、有戒時才會知道,原來自己所想的法都錯了,這才有慚;從此以後不敢復謗如來藏,永不復作,這才是真實的愧;他也會知道阿羅漢的解脫,仍然是真實的解脫,不是虛妄法、斷滅法空,這才是真實的愧。從此不會跟著人家亂罵阿羅漢,這樣有了信、戒、慚、愧以後,才終於知道要多聞了,這才有多聞之財,這是第五財。等到多聞之後,有能力布施佛法了,這時有六財。越布施佛法,自己的智慧就越增長,又有了慧財,七聖財才算圓滿,七聖財圓滿時才有深心,沒有這七聖財,就不可能會發起深心,這時七聖財圓滿了。有了慚愧上服,有了相具嚴容,眾好飾姿也有了,還得要有華鬘。最早期去夏威夷遊玩,一下飛機,就有人馬上幫您掛上這個花鬘,一般人將花鬘是戴在頭、手、腳上、胸前,菩薩卻以深心作華鬘,表示他在佛菩提道上,有深厚紮實的願心,不會退失,信心具足圓滿,這樣就是菩薩的莊嚴具。

好,再下一段,【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的富有,從他的穿著上面就看出來了,有這七聖財加上深心的華鬘,人家一見就說這菩薩富有七聖財;這七種寶貝世間人求不到,這七種寶貝會生生世世跟著菩薩。世間的財寶帶不到未來世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走了,您看那麼有錢也是帶不走;可是七聖財會隨著您,不會遺失,就算外教的上帝也搶不走,只能聽您說話沒有開口的餘地,只能向您乞求度他,因為您說的法他聽不懂。所以菩薩富有七財之寶,七聖財才是真實的寶貝,性如金剛不能毀壞,菩薩有這七財之寶,總會生利息吧!生什麼利息呢?能夠為人教授就是利息,所以我坐在這裡說法,正是一直在生七聖財的利息,如果哪天退休下來了,另外一位親教師也跟著上來,坐在這裡說法,他也有極大的利息收入了。錢財的利息較小,親教師開課為大家教授,教授就是滋息,有聖財利息不斷滋生出來;有了七聖財及滋息,就可以如所說而修行。菩薩一定是如所說而修的,菩薩不會努力明心之後,再把真正的明心否定掉,自創更高的法,那不是真的菩薩。而最大的利益是迴向,迴向時當然有迴向的標的,就是迴向無上正等正覺。

好,再看下一個,【四襌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遲早要證四禪,在三地滿心前隨著因緣去分證,至少證初禪,否則是進不了初地,但三地滿心前一定要具足四禪,甚至還要證得四空定;當然地前也無妨隨分而修,因為您不能刻意去排斥它,特別是初禪,初禪不是純靠打坐修來的,而是有了未到地定以後,只要離五欲的貪就自然發起了;得初禪不會使您失掉閨房功能,不會恐懼,擔心家庭鬧革命,離欲是在心而不在身,只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心真的離了欲貪,初襌自然就會出現;所以菩薩在未入地前,也可以隨分而得禪定,但是到了三地滿心之前,一定要具足初禪到四禪。這時開始是以四禪為床座,不是做個特別好的椅子來坐啦!菩薩以四禪為床座,並且他的四禪,與一般凡夫、外道的四禪不同,一般外道、凡夫的四禪,是追求四禪的境界,把它當作涅槃;但菩薩知道那不是涅槃,菩薩只是把四禪的證境,所發生的功德拿來作爲工具,來利益隨學的人、以及增益他自己的證境。因爲到了三地以後,不證四禪、四無量心、五神通就無法圓滿三地的功德──因爲三地滿心猶如谷響現觀不能成就,而無法轉入四地心,所以到了三地滿心前必須具足得四禪。而他的四禪與外道不一樣,因爲他知道那只是意識心的境界,所以他是淨命而生,外道則是以我見和我所執而取證第四禪,所以不同。從四禪、五神通的具足而發起意生身,就可以去十方諸佛世界,親近現在諸佛,聽聞一切種智的妙法,所以經由這樣的多聞而增加了他的智慧,就以四襌淨命而生的功德來多聞──增加智慧作爲他自覺的音樂。

我們再看下一段,【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維摩詰所說經》卷2)藏傳佛教的信徒很喜歡吃所謂的甘露,但事實不是眞的天界甘露-中國古魔術中有一個菌類快速生長法-是那種假甘露;然而即使能求得眞的欲界天甘露,其實也沒用,因為那只是欲界天人的食物而已,跟佛法無關,眞的很冤枉。可是菩薩也有甘露,菩薩吃什麼甘露?法食,所以今天坐在這裡聞法,就是在吃甘露,而且這個甘露才是眞實甘露,它可以讓您法身慧命,永遠不死而且增長;所以要以甘露法爲食,不要以外道法求得的欲界天人飮食作為甘露。甘露法有兩種:第一是解脫道、第二是佛菩提道,佛說的兩大甘露法門,就是講這兩個,解脫道是二乘菩提、佛菩提道是大乘菩提,菩薩以這兩種甘露法爲食。有食物了總得要有湯、漿,菩薩以解脫味爲漿,並且菩薩這個解脫味漿,比阿羅漢的解脫味漿還要勝妙;因爲菩薩只要明心以後,不必進入無餘涅槃中,也不必去斷盡思惑,就能看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了;可是阿羅漢證得有餘涅槃時,他看不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等他入了無餘涅槃,自己不存在了,更不知道無餘涅槃中是什麼,所以他們對解脫的瞭解有限,但菩薩瞭解得很深入,並且還可以告訴阿羅漢,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所以菩薩解脫味的漿湯是遠勝過阿羅漢的。阿羅漢要很辛苦,這個也不貪、那個也不愛,把思惑斷盡,我所及我執都斷盡了,終於證得有餘涅槃;可是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是什麼,他仍然不知道,結果菩薩只是明心就知道了──智慧超勝。

若是說理,什麼叫解脫?解脫就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七轉識依這個如來藏獨住的境界而安住其心,解脫於眾惑就是解脫。如來藏怎麼是這樣子呢?阿羅漢聽不懂,所以他的解脫味湯喝起來,不如菩薩的香甜;您別小看自己眼前的明心,明心了就知道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阿羅漢就是不懂,所以解脫味比他香甜。有甘露法之食,也喝過解脫漿湯了,那麼總該澡浴一下吧!天氣這麼熱,用什麼作澡浴以淨心?以清淨心來澡浴自己,澡浴之後總要有塗香,我們台灣不流行塗香,現在女人流行香水、保養液,但香水其實也是塗香的一種。澡浴之後怎麼塗香呢?以戒品來塗香,這個才是眞香,世間法的香只能在下風聞到,上風聞不到,可是戒品這個塗香,您擦上去以後,十方世界都聞到。您只要證悟出來弘法了,別這樣想喔:「就只有這幾個人知道我某某人。」不是這樣的,十方世界菩薩都知道有您這一號人物,雖然只是同修會中,一個看來似乎不很起眼的親教師而已,但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薩們都知道;因爲您的成佛之道已經邁開步伐了,已經在攝取淨土了,度眾就是攝取淨土,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因爲這個塗香,已經名聞十方世界了。

好的,我們再繼續看下一段,【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摧滅了煩惱賊,就是說,菩薩不在我與我所上面生起煩惱,即是摧滅煩惱賊。如果有個菩薩一天到晚在講:「大家都看不起我,總是覺得我很差。」有的菩薩想:「明明我的智慧很好,爲什麼沒有人請我説法。」爲這個事煩惱,就是我所的煩惱,有的菩薩誤以爲人家看不起自己,覺得很難過,那就是我所執的煩惱,心中若再加上一分慢,也是煩惱,所以煩惱有很多種;可是久學菩薩不計較這些事情,他沒有我所的煩惱,也不會在我執上面去增添煩惱,他認爲自我的存在,只是爲了幫助眾生取證解脫、親證實相,但在沒有人來請法時,也不會生起煩惱,就這樣摧滅煩惱賊。

煩惱是賊,因爲煩惱會每天竊盜您的七聖財,使您的七聖財越來越少,所以煩惱就是賊。菩薩因爲摧滅了煩惱賊,所以他很勇健,沒有人能超越他,這個勇健並不是到處去找人比氣勢、比智慧;菩薩的勇健是在法上永遠不退、是在護持正法上面無所畏懼,菩薩不顧慮惡勢力的大小,只要是對的、只要是爲了眾生該作的,他就義無反顧去作,但不是爲了比較法義的高下,而是爲了救護眾生,護持正法使不衰敗。一般人沒有辦法起這種勇健心,所以您若要求一般人寫書,指正某某大師哪裡講錯,爲何有錯?他不敢的,他會害怕,他會怕三更半夜會不會派人來把我作掉;但菩薩不管這種威脅,菩薩這種心性不是一世、二世能夠培養起來的,是很長時間這樣修行累積下來的──只有願意爲法捨身時,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有煩惱執著,自我的煩惱賊就會把七聖財偷了,他就會貪生怕死,不敢出來做這些事,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一般人不敢做的;不說一般人,乃至那些大法師們也不敢做,各個都想要當老好人,當老好人就表示他沒有摧滅煩惱賊,怕有後遺症而損失了名聞利養,所以摧滅煩惱賊的人是勇健的,沒有人能超越-並且還要能降伏四種魔─第一種魔煩惱魔就滅了。

然後是天魔,天魔也無法去影響菩薩,天魔能影響菩薩的就只有五欲之繩,用五欲繩來綁住菩薩;可是菩薩世世都發願住在五欲中,不必他來綁,表面看來是被綁住了,可是其實卻又沒有被綁住,所以天魔很痛恨菩薩。死魔,菩薩也超越了,五陰會死沒有關係,可是如來藏永遠不死,下一輩子照樣又出生另一個五陰來弘法,世世如此,誰都奈何不了他。至於五陰魔就更影響不了菩薩,因爲五陰的一一陰怎麼來的?如何因緣而生?菩薩都已經知道是緣生法,一定會滅──緣滅,所以五陰魔掌控不了菩薩,菩薩已對五陰的性質觀察得很清楚,所以四種魔已全部被菩薩降伏了。然後「勝幡建道場」,把殊勝的法幡給矗立起來了,這殊勝的法幡如何矗立起來呢?不是建立在硬體上、不是建立在金碧輝煌的大寺院上,而是建立在眞正的覺悟上──就是正覺,當您把眞正覺悟的法提出來,那就是勝幡舉出了,您的道場就成立了。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親教師解說。阿彌陀佛!


點擊數: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