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上)

第081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我們今天要探討該書的第四輯〈佛道品 〉第八。

我們先唸一下經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維摩詰所說經》卷2)因為這段經文很長,我們先唸到這裡,其餘的一半等這些解釋完再說。

〈佛道品〉的內容是告訴我們如何通達佛道。通達,有一定的定義;譬如見道的通達,在二乘菩提中見道就是見道,沒有許多內涵;但佛菩提的見道卻有許多內涵,所以會有真見道和相見道的區別,才會先依真見道來建立根本無分別智,再依相見道來建立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要全部學完才算到達通達位,通達位就是初地的入地心,所以大乘的見道並不是開悟時就結束了。佛道的通達更不容易,那就是從修道位的初地到達佛地,才算成佛。而修道位從初地的入地心開始,到了七地滿心是第二大阿僧祇劫;轉入八地的入地心開始到究竟成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見道的通達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何況是佛果的通達。所以悟後假使還有所不知,也是正常的,因為這跟解脫道不一樣,〈佛道品〉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道理。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菩薩說:「菩薩要如何才能通達佛道?」文殊師利是七佛之師,當然不會不懂,但是因為今天維摩詰菩薩他是主角,所以才故意提出這個問題,讓維摩詰居士來說法。在前面天女已經把大乘法的勝妙深廣、以及維摩詰菩薩的證量顯示過了,所以現在回歸主角,由維摩詰居士來說法,所以文殊菩薩故意問這一句話。維摩詰菩薩就答覆說:「如果菩薩能夠行於非道,才是通達佛道。」

如果是從二乘菩提的法義來看維摩詰菩薩,真的會認為他說法瘋瘋癲癲,好像都跟佛法顛倒;本來佛道中就應該要離於非道才能成佛,但他卻反而說要在非道中行;說這樣才能通達佛道,維摩詰菩薩當然只是先講一個總相。文殊師利接著問:「什麽是菩薩行於非道?」維摩詰居士就答覆說:「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如果菩薩行於五無間的地獄業,而心中卻沒有煩惱瞋恚;五無間業是說造作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種極重大的罪業;這是要下墮無間地獄受痛苦無間的。但是現在是從菩薩道的五無間來說,首先菩薩殺父,是殺死長養他五陰的無明父;菩薩也害母,害的是五陰貪愛之母。菩薩也殺害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五陰所作,由於結使初斷而未入涅槃,才名為阿羅漢;但是從法界實相來講,卻沒有阿羅漢可說,都只是如來藏,實際上沒有阿羅漢存在,像這樣把五陰阿羅漢殺掉。菩薩也出佛身血,譬如一般人說有解脫,菩薩卻說本來就已是解脫的,所以沒有解脫可證,這與 佛所說的聲聞法相反,看來好像是在破壞佛法血脈;又如凡夫說的佛是由五陰和合而成的,但菩薩卻說佛是由八識心王和合成就的,真實上沒有常住不滅的佛,只是無垢識而已,這樣破法也是出佛身血。另外菩薩也破和合僧,是說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和合所以成僧,而五陰虛妄所以和合僧不成立,世間無僧可說,這樣來破和合僧。菩薩把這五無間罪都作盡了,結果卻無罪,反而是把阿羅漢變成菩薩了,功德無量;所以行這五無間業時,心中絕對不會生起煩惱、瞋恚,反而會歡喜地去作。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意思是說:如果菩薩下墮到地獄去,也沒有種種的罪業以及污垢。從事相上來講,地藏王菩薩每天都在地獄度眾生,可憐的是:眾生被他度了,離開地獄,回到人間聽到聞所未聞法,又隨即毀謗而又下地獄了,菩薩又去度,這樣重複的度;無明眾生不斷下地獄受苦而有種種苦惱,可是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中卻沒有煩惱。同理,等我們悟了以後會發覺三界一切境界,眾生的覺知心都接觸不到,所接觸到的境界都只是自己如來藏所顯的內相分境界;如果你每天看著自己在性障煩惱的地獄當中,其實也沒有罪垢,因為地獄境界也是如來藏所顯現的,眾生下了地獄所受的相分,也是他的如來藏顯現的內相分,而自己的如來藏從來無垢。所以菩薩也是每天在地獄境界裡面,可是沒有煩惱、沒有罪惡、沒有污垢。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是說菩薩就算去到畜生道,那也無所謂,在畜生道裡面照樣度眾生,沒有無明、憍慢等過失。「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這是說聲聞有學,悟了解脫道以後會有慢心,菩薩有學悟了佛菩提卻不會有慢心,因為現觀一切有情的真心平等平等的緣故,所以乃至到畜生道去也沒有無明憍慢的過失;假使有因緣去餓鬼道,菩薩在餓鬼道中一樣具足種種功德,反而在餓鬼道中顯現他擁有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功德,來度化餓鬼道中的眾生;菩薩都是如此,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去,但他們不去,特地留在人間、或畜生道、餓鬼道中,雖然如此,卻不會向餓鬼們炫耀,因為他們沒有慢心,這就是菩薩。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這是說菩薩在人間會示現有貪欲,如果沒有示現貪欲,維摩詰菩薩要那麼多眷屬、那麼多財產幹什麼?可是他心中其實沒有染著,菩薩反而是要在五欲中打滾,滾到很習慣,所有稀奇、勝妙、古怪的境界都覺得稀鬆平常;天樂飄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然而再怎麼勝妙的音樂,他聽了也覺得不過爾爾,但他會照樣聽、照樣享受,可是一點染著都沒有,只是隨順因緣,沒有一點點的煩惱。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這是說有時菩薩示現瞋恚,可是他示現瞋恚是為了一個原因:若不用瞋恚就無法解決問題,解決了以後就完全都丟開了。他對某一個人生氣時,並不代表他不攝受那個人;菩薩生氣時是同時在攝受對方的,所以即使示現有瞋恚,但並沒有記恨,更無怨、惱,所以對眾生沒有隔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是說菩薩有時又示現愚癡,可是他卻能以智慧調伏自心、也調伏眾生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是說菩薩還有一個現象,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就像維摩詰菩薩經營事業,目的是為了賺錢,那不是慳貪嗎?可是等到需要布施時,甚至要捨棄色身生命,他連眉頭都不皺一下,菩薩就是這樣作。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這是說有時菩薩示現有毀禁,看來他似乎是在破戒,其實他安住於禁戒之中;雖然不得不要毀壞那個戒相,但他其實是為了眾生、為了正法而不得不毀戒。而且說一句老實話,小小戒是不可能不犯的,因為人間的現象就是如此,可是他的心其實是住於禁戒當中,乃至對小罪還是會生起很大的恐懼心;但是為法、為利樂眾生時,卻又願意毀戒而在將來由自己受罪,菩薩們都是這樣的。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這是說有時候菩薩看來似乎是在生氣,但他是慈心、安忍的,生氣時就像十一面觀音的最後一面,有時候把憤怒相拿出來用一用,事情就解決了;因為那個事情不生氣就不能解決,一氣就解決了,那麽菩薩就示現生氣來解決而不顧慮形象。「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這是說菩薩有時看來是很懈怠的,但他其實很努力、很精勤在修功德;譬如說陪家人去爬山、旅遊、看電視,都沒關係,還是可以無相念佛作功夫,當家人問說,剛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嗄!哪一句話?」沒聽見,因為正在看話頭或在思惟法義,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在懈怠,其實是在修佛法。「示行亂意而常念定」,這是說有時候菩薩在路上走,你看他東張西望的,其實他正在念佛;可是一般人拿著念珠,一面走卻一面打妄想。所以菩薩看起來示行亂意,卻是常念定,其實正念分明。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這是說久學菩薩,因為已經不在世俗法上用心,讓人看起來好像笨笨的、很愚癡,也不會跟人家伶牙俐嘴,可是要上臺說法時,卻又滔滔不絕、法義勝妙;菩薩要這樣不求名聞恭敬,表面看來愚癡,可是能通達世間、出世間的智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這是說有時菩薩得要奉承一下眾生,所以有的眾生明明因緣不太夠,菩薩也會說你的因緣很好,你趕快來學;聽了他就有信心了,這看起來好像菩薩在奉承對方。有時一個人很懈怠,他就說些話刺激他一下,他就不會懈怠了,所以有時得要運用這一類方便法,暗中幫助比較遲鈍的人,發大心勇猛地去學法。所以要用種種方便隨諸經義,也就是所用的方便,都是在經教真實義理上來幫助眾生;但是一定得要與經典的真實義不相違背,這樣才可以說他是示行諂偽而善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這是說真正的菩薩不會有憍慢心,真正的菩薩喜歡與小老百姓打成一片;雖然樂於跟小老百姓打成一片,可是他又不怕強權,這才是菩薩。如果老是要作好人,去巴結強權,卻瞧不起小老百姓,這個人一定不是菩薩;應該是一視同仁,平等看待才對。所以菩薩心中沒有憍慢,但是一旦需要他護持正法、破邪顯正時,他刀鋒可是很銳利的,沒有人能招架得了,這就是示行憍慢;可是對眾生來講,他就像是一座橋梁,眾生可以踩著他的身上,到達佛法的彼岸,這就是菩薩。成佛之道得要這樣行,而不是當了菩薩以後髙髙在座,大家都來頂禮,錢財都供上來;所以菩薩的作為都是有兩面的,而兩面配合得恰到好處。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這是說菩薩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看來似乎是一副煩惱相,但其實都是為斷眾生的煩惱而辛苦,為佛教作事,他的心是清淨無染的,只是悲願,因為他從來不為自己打算,所以不是煩惱。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菩薩就是這一點讓天魔最痛恨,因為菩薩每天都在天魔的五欲境界裡面混,但他卻是清淨的心性,生生世世專在魔的境界裡面,卻要把天魔欲界境界中的眾生給度脫。天魔如果想要用五欲來引誘他,用不著!因為菩薩已經在五欲中,不必他用五欲再來引誘;而菩薩很習慣於五欲,但心中卻都無所貪,所以五欲引誘不了他。可是菩薩卻在五欲境界中把眾生給度脫了,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菩薩,同樣都在五欲中而不被五欲所轉,這樣一步一步走向佛地,天魔完全無可奈何,根本無法以五欲來繫縛菩薩,天魔很痛恨菩薩的原因,就是在這裡。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