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如何行慈?(一)

第072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上一集我們講到維摩詰菩薩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談,維摩詰菩薩教導我們要如何觀待眾生、觀待五陰。他說菩薩看待五陰眾生,應當要像魔術師看待他所變化出來的幻人一般;又說五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等等,說了很多譬喻,告訴我們五陰就是像這樣的虛妄不實,所以不需要去貪著、執著。那麼既然觀待眾生都是虛幻、都是假的,那菩薩還需要幫他們做什麼嗎?譬如說一個布偶-布做的假人-發出聲音說它很痛、很痛,那我們難道還要幫它敷藥嗎?當然不用,因為它是假的,只是在演戲。文殊菩薩知道未悟者、錯悟者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就為他們故意請問:「眾生既然是假的,菩薩要怎麼去行慈心呢?」所以經文中說:【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所以接著:【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菩薩自己看眾生雖然都是虛妄的,但是也想要讓眾生擁有自己同樣的現觀、同樣都能斷除我見,眾生就可以因此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所以應當這樣想「我也應當告訴眾生,以這樣的方式來看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行於慈心。

維摩詰菩薩接著又說:【行寂滅慈,無所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寂滅就表示沒有任何一法出生,這是如來藏的自住境界。那麼菩薩為什麼行於寂滅慈呢?因為菩薩證悟之後,自己知道什麼是實相中的寂滅,而眾生不知道;菩薩就應該教導眾生真實寂滅的境界,能夠把這個寂滅慈,拿出來對待眾生、教導眾生,才是真正的行慈。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一切諸法就是如來藏,一切諸法不外於如來藏,全都附屬於如來藏,所以才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而如來藏本來無生,所以一切法本來無生;一切法生滅而叢鬧,但一切法依止如來藏、轉依於如來藏後,叢鬧的一切法就成為本來寂滅,這樣來教導眾生就是行寂滅慈。

接著說:【行不熱慈,無煩惱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眾生心都是有熱惱的,要不是為了謀求事業發展,就是為了家庭眷屬奔忙;再不然像肚子餓了、口渴了,就想要找食物吃、找水喝,世間法上的這些事情都是熱惱。可是菩薩證得如來藏,轉依這個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後,沒有這些熱惱,心得清淨、清涼。《華嚴經》中就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3)而不熱慈就像是清涼月,菩薩心無熱惱,而想要讓眾生也證得不熱惱的境界,就是行不熱慈。實際上證悟的菩薩知道,有熱惱的種種法都是由沒有熱惱的如來藏所出生,而這些熱惱的法,與如來藏同時同處,不一不異。所以菩薩告訴眾生,正在熱惱時,其實也是沒有熱惱的,而在沒有熱惱中,卻又無妨一天到晚熱惱。那麼菩薩證悟之後,知道實際理地根本就沒有熱惱,那又何必自己去生熱惱?所以證得這個境界以後,就應該發起慈心來教導眾生,同樣實證無熱的境界,這就是行不熱慈。因為你心中已經沒有熱惱,而發起這個慈心的緣故。

再來說:【行等之慈,等三世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對一般人來說,覺知心對於現象界五陰十八界的法,永遠不可能平等的,眾生有尊有卑、有親有疏,覺知心對這些事相上的法是不能平等看待的,所以覺知心對眾生是無法行平等的慈心的。而維摩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已經證悟的菩薩,從實際理地來看,對一個證得如來藏的人來說,他已經可以現前觀察到一切有情的如來藏都平等。從觀察如來藏自相的體性,再來看人與人之間、人與旁生之間,各自如來藏的共相;再來思惟人與地獄、鬼道、天界眾生的如來藏的共相,也都一樣平等。以這一世來看完全沒有差別,進而推論到前一世,當然也是如此平等平等而無差別。這一世的六道五趣眾生如來藏是這樣,未來世當然也是如此,而這個如來藏的體性絕不會改變;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的就是這個如來藏心體。所以菩薩證悟之後,轉依如來藏這樣的平等性來行慈心,這就是菩薩行慈。

那麼接著說:【行無諍慈,無所起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一般人的意識心是不可能完全無諍的,真正要無諍,必須到達佛地才可能完全無諍的。可是也許有人會想:六師外道到處去謗佛,佛就跟著六師外道的腳步一一去破,那不也是諍嗎?但那其實不是諍,諍有一個特性,就是說有人見解錯了卻仍然要辯到贏,那才叫作諍;如果是針對某些人的錯誤加以說明,讓對方可以改正以後提升上來,那就不是諍,所以錯誤的法而想要辯到對,才叫作諍。如果別人亂說法誤導眾生,而你對他指正,那是因為你想要救他、以及救被他所誤導的眾生,這是因悲、因願而生的作為,那不是諍;而且你說的是真實理,說真實理也不是諍。所以佛地沒有一切諍,菩薩有少許的諍,那就看修證的層次高低而有差別,但都是意識心相應的法,所以都是意識心才會有諍。然而菩薩證悟之後,看待眾生有諍、也有無諍,因為當眾生正在跟人家諍論時,其實也同時有無諍的心。也就是說,當眾生意識心不斷地思惟分別,施設種種語言在狡辯的時候,他的真實心如來藏仍然不起心動念,祂不會起一個想要與人諍論的心念,實際理地祂從來不曾起過諍的心行。自無量劫以來祂就已經是這樣,不是修行以後才如此的,修行是證得如來藏,而觀察祂從來無諍以後,把有諍的意識心去轉依無諍的如來藏,以後漸漸地就無諍了。所以無諍慈不是要用意識心無諍,而是要意識心去轉依本來無諍的如來藏,並且要讓眾生瞭解正在爭執時,本來就有一個無諍的心一直都存在;以這樣的見地來看待眾生,才能夠真實接受眾生的諍,而不對眾生生氣,這就是行無諍慈。

經文接著又說:【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不二應該就是一啊!那又為什麼說不合呢?合才是一啊!這意思是說,眾生的心可以歸納為兩類──真實心與妄心;妄心是對外在諸法而運作的,真心則是內裡人,不緣於外面六塵境界來運作。眾生所知的心總是在六塵上面用心,不能外於六塵,都是緣於外法,外法正是妄心運作時的處所。真心祂只應對內法,祂不應對外法,不管外境六塵怎麼樣,祂都是不動其心的。如來藏主內,如來藏掌管所有種子,卻不管外面的六塵;妄心離念靈知主外,妄心也管不著裡面的種子怎麼樣收藏,這種體性就是內外不合。內與外看來是兩個,可是對外的妄心,其實離不開裡面那個真心,這樣現觀到最後,原來面對外面的妄心,其實還是如來藏所有的,所以內外其實還是同一個,這才是真正不二。古德說:八識合起來說為一心時稱為阿賴耶識,所以唯識學上有一句名言說:「一心說唯通八識」,換句話說,如果要講眾生只有一個心,那一個心就叫作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共有八個心王,是把一個心分成八個來說,而七識心王無非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所以同歸如來藏阿賴耶識。內心如來藏與外心七轉識,雖然是內外不合,卻是攝歸同一個,那就是眾生不二的如來藏。但是如來藏從來不會害人,那就是慈,行於如來藏不二心的慈,就是菩薩所行的慈心。

接下來說:【行不壞慈,畢竟盡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一般眾生所知、所行的慈心都會壞,不管多麼慈愛也會壞,父母對子女的慈愛是最仁慈最長久的,但最多也就只有一世。可是如來藏的慈是不壞的,祂不管所生的七識心王兒子多壞,祂還是永遠不責怪,還是非常仁慈地對待七識壞孩子。不但是這樣,即使七識壞兒子造惡業而下了地獄,祂也照樣是那樣仁慈地繼續供應地獄身所需的一切,您說這不是不壞慈嗎?有些父親看到孩子一天到晚花天酒地又賭博,花光了老爸的錢,後來忍不住而登報聲明脫離父子關係。但是如來藏都不計較,不管花掉祂多少法財,祂都不計較,慈心永遠不壞,所以祂才有真正的不壞慈。那麼為什麼祂是這樣的不壞慈呢?因為畢竟盡故,祂沒有任何煩惱,一絲一毫都沒有;盡斷煩惱是修行人的目標,可是祂不必斷,祂本來就沒有煩惱,一切煩惱永盡不起,所以祂可以行不壞慈。從來不會跟任何惡劣的有情計較,不管妄心是多麼惡劣,祂都不毀壞自己對妄心的慈心,有情凡有所需就具足供應,這就是行不壞慈。菩薩既然親證了這個境界,當然要以這個見地來轉依,並且依照這樣的如來藏的真實境界去實行,所以菩薩的意識妄心,就這樣效法而行不壞慈。因此菩薩要生生世世不壞慈心去利樂眾生,這個慈心是絕不斷滅的,轉依了如來藏才能這樣做。所以行不壞慈時,意識相應的煩惱也會漸次斷盡,這也是畢竟盡。

接著說:【行堅固慈,心無毀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世間人的慈心都不堅固,乃至菩薩們在意識上面的慈心也不是很堅固,因為這意識心常常會斷滅,而且也去不到未來世,都會毀壞。可是如來藏永遠不壞,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把如來藏心體毀壞,如來藏所有的功德也無法毀壞,即使合十方諸佛威神之力為一大威神力,也無法用來毀壞一隻螞蟻的阿賴耶識心體──也就是如來藏,十方諸佛也毀壞不了的;因為法爾如是,法界中不曾有一個法,可以毀壞第八識心。前七識都可以自我毀壞,就看能力如何而已。對一般人來說,如果要毀壞六識心,那最簡單,自殺就了結了,只要自殺了,中陰身去投胎,這一世的意識就永滅不起,因為意識去不到未來世;正因為意識是生滅法,所以意識心相應的慈心並不堅固,最多只有一世就滅了。而如來藏心供應眾生的所需,這個慈心是永遠不會間斷的,祂也不曾一剎那間斷過,無始劫以來一直如此,未來無量劫也將永遠如此,所以這個慈才是堅固慈。因為如來藏真心永遠不會毀壞,永遠都不會殘缺;如來藏的功德,不管在多麼低賤的有情身上、或者在佛地,功能都一樣,只是祂的異熟果報以及業行果報是否能使功能具足發起而已。而如來藏是堅固不壞的,所以祂生生世世不斷地在供應眾生的一切所需,永遠不會被毀壞,這樣的慈心才是真實的堅固;所以真正堅固的慈一定是常住,不可毀壞的心才能夠真實堅固。菩薩證悟之後,就得要轉依祂才能行堅固慈;因為如來藏是如此的堅固,因此轉依後的菩薩慈心也是堅固不毀,生生世世永遠不壞,這才能成為真實義的菩薩。

最後說:【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清淨慈是最高標準,一般人行慈心,心裡面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回饋的期待,那就表示他的慈心還不夠清淨;他會這麼想也表示他還不懂依於如來藏的諸法性淨的道理,但是一旦證悟之後會開始改變。剛開始時習氣仍然會在,因為改變習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可是轉依以後,如果能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完全轉依如來藏的清淨慈,後來他就會漸漸習慣,以後根本就無所謂了;因為他會發覺如來藏的慈心是沒有期待回報的,一絲一毫的期待都沒有,這不是修行以後才這樣,而是無始劫以來就一直都是這樣。菩薩看到一切諸法依止於如來藏而出現,一切法出現時縱使有染污,但是以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待一切諸法,其實染污之中本來就已經是沒有染污了;所以看到眾生正在貪染時,實際理地也還是不貪不染,所以說諸法的自性本來清淨。因此菩薩把一切染淨諸法都歸屬如來藏時,如來藏本性既是清淨的,一切法也就跟著清淨了,所以他就能夠行清淨慈。

那麼今天這個單元,就先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