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淨土(一)

第015集
由 正昌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的真實義」。

接下來將繼續為大家解說:「如何是菩薩淨土」?所謂的「菩薩淨土」,說的就是:菩薩應該修習什麼樣的清淨法來攝受眾生,而能夠成就將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那麼這些佛國淨土裡面的眾生,也會因為菩薩修學了這些清淨法的緣故,所以他們才能夠也因為修學這些清淨法的緣故,而生到這個菩薩所成就的佛國淨土中。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經文中怎麼為我們說明,《維摩詰所說經》卷1〈佛國品〉:【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這裡面所指的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那麼菩薩就是因為生生世世修學了這個三十七道品,就不斷地如實自修,或者因為把這個三十七道品傳授給他人之後,所以將來成佛的時候,修過這個三十七道品的眾生就會出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其中我們還要注意到,既然我們這邊所說的是菩薩淨土,那麼菩薩淨土就顯示其中這個三十七道品有大、小二乘的差異。比如我們以五根來作說明,在二乘的五根就是指信、進、念、定、慧這五根,那這五根在大乘法中同樣都有,可是為什麼一個是屬於二乘人所修的五根,一個是屬於大乘菩薩們所修的五根?我們從經文中來看看這其中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長阿含經》卷10:【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是屬於二乘的五根。那我們從這個《長阿含經》中,佛為我們開示的二乘人所修的五根,他的根本作意是「為了趣向於將來能夠實證無餘涅槃」,我們就可以知道說,二乘人所修的五根跟大乘人是不同的。

比如說大乘,他如何來修學這個五根呢?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的〈摩訶薩品〉中,佛為我們開示說:【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具修一切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那麼從這個《大般若經》中,佛為我們開示,菩薩是怎麼樣修行他的五根乃至於三十七道品呢?他的前提是說:要為了證得未來的一切種智,並且是以大悲心的緣故來修學這三十七道品,那在修學這三十七道品的過程中,都是以無所得而為種種的方便,來令眾生同共證得迴向成就未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

由此可知,二乘人所證的五根,他的前提是為了迴向將來能夠成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那麼大乘菩薩所修的五根乃至於三十七道品,雖然名稱看起來跟二乘人似乎是相同的,但是內涵跟目的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大乘菩薩來說,他所證的五根、所修學的五根,乃至於三十七道品的清淨法,目的都是為了成就一切種智,並且是因為有大悲心在背後作為推動的動力,所以他能夠在成就一切種智的過程中,不斷地是以利樂眾生來成就這個三十七道品的清淨法;因此當菩薩成佛時,才能夠令這些共同修學三十七道品的眾生來共同成就佛地的清淨佛國。所以經中 佛才為我們開示說,菩薩是為了利樂諸有情故,所以才說發趣大乘。

這個是大、小二乘在三十七道品上有所不同的緣故,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菩薩能夠成就佛國淨土,乃至於菩薩在修學的過程中,都是屬於清淨法;不同於二乘人是為了自利,將來能夠得解脫。這兩者是前提上,乃至於目標上有所不同,因此菩薩才有所謂的「菩薩淨土」可說。那二乘人並沒有這樣的一個意樂,以及將來能夠成就佛國的可能性,這個顯示出來二乘人是為了自利;然後菩薩是為了利他、自利,來共同成就將來的佛國淨土。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經中為我們說:【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維摩詰所說經》卷1)關於所謂的菩薩的正迴向心,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中為我們開示說:「迴向心是說菩薩凡有所做,都迴向具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凡有所證都迴向利樂眾生,菩薩凡有所施都迴向圓滿佛國淨土,所以說迴向心是菩薩淨土。」(《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28。)那從這一段中,從 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的「迴向心」的這樣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來,菩薩其實任何的所作所為,不外乎兩個目的:一個就是為了迴向將來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第二個就是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去利樂眾生。那因為不斷地利樂眾生,而且發願把這些功德都迴向將來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所以最後這個迴向心才能夠幫助菩薩圓滿佛國將來應該成就的佛國淨土。所以對於菩薩來說,發起種種的迴向,特別是迴向成佛這樣的一個迴向心,是菩薩應該要有的一個根本作意。因此經中才為我們開示說「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接下來我們再探討一下,怎麼樣是菩薩應該作的正確的迴向呢?平實導師為我們進一步開示說:「菩薩的所說、所做、所施,都……迴向一切有情得證菩提,都迴向正法久住、法輪常轉、眾生安樂,並不是迴向自己;以這樣的迴向心,他就能夠成就未來佛國的淨土,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可以具足一切功德的國土。」(《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28。)從這裡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我們成佛時,或是一般人所謂修學菩薩道的時候,應該要有的根本作意,就是說我們菩薩的所說、所做、所施,並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而是應該把這些所做、所施,乃至於所成就的種種功德,用來迴向成就眾生也能夠具足這樣的功德。那這樣子的目的是能夠幫助菩薩在還沒成佛之前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中,所修、所證、所說、所施的種種因而產生的功德,能夠幫助菩薩在將來成就佛國淨土的時候,可以攝受這些被菩薩們所利樂的有情來成就圓滿佛地的佛國淨土。所以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我們所修學的任何的清淨法,因而產生了遠離慳貪等種種的功德,這些功德應該都要迴向來幫助一切眾生也同樣生起這樣的清淨功德,那這樣才是屬於正確的迴向心,有了這樣的正迴向心,也才能夠讓菩薩成就將來佛地具足一切功德的淨土。

我們接下來從菩薩布施應該要有的正確迴向心,來看看到底菩薩在迴向的時候,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正確的作意呢?《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

在這個《地藏經》的經文中,佛為我們開示說:如果說你的布施只是單單的布施,而並不把這個布施的功德及福德迴向成佛的話,那麼你將來能夠因為布施經像,乃至於因為去重建種種破落或是損壞的佛塔故,會有種種的國王乃至小王身的福德生起;可是這些福德,就算你因為往昔布施的緣故而成就了這些福德,但是這些福德終是有用盡的一天。如果說你能懂得將這些福德用來發起迴向心,迴向究竟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那麼這個福德乃至於功德,將來就是會無量無邊的生起。

也就是說,我們今世所受用的種種五欲上的功德或者是種種的福德,這些功德、福德不是單單只是讓我們來受用而已,而是應該藉由在這個五欲具足的情況下,應該發起一種進求無上正等正覺,將來能夠成佛這樣的一個正確的作意,讓我們將來能夠把今世乃至於盡未來際,都能夠有如是的種種五欲上,乃至於種種道糧上的種種的具足的一種可愛異熟果報得以不斷地延續。那這個可愛的異熟果報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你有發起了迴向的心,這個迴向心能夠促使你趣向追求成佛之道的種種清淨法,那麼這個清淨法會讓菩薩將來能夠世世乃至於如 佛所說:近百千生乃至於盡未來際,能夠成就佛地的清淨佛國的功德。

而這個過程中,對於世間人所想要追求,乃至於一直希望擁有自在的五欲能夠盡未來際,這樣的願也能夠因為藉由布施等種種菩薩的清淨法的修學過程中,而不斷地從自己的如來藏中藉緣生起。那生起之後,菩薩是因為有智慧知道這些所生起的可愛異熟果報,往往都是只是一時的無常法,那麼這個一時的無常法是不可依靠的,所以因此菩薩就會藉由這個今世所得的具足的五蘊,乃至於人身等種種的往昔因為布施而生的種種功德,用來同樣繼續行於菩薩道而利樂眾生直至成佛;乃至於成佛之後,還是會依著因地所發的四宏誓願,乃至於十無盡願,這樣的不斷地持續利樂眾生永無窮盡。所以這樣的發起成佛的迴向之心,才是菩薩在修學菩薩法道中應該要有的正確作意。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下一段經文,經文中是這麼說的:【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裡經中所說的「三惡」是指說:第一個惡是指不納善言,第二種惡是指常懷嫉妒,第三種惡是說不問勝己者。那如果要離開這個三惡,當然要反過來作,就是要常納善言,然後心常隨喜,於善知識能夠懂得請法、問法,這樣子佛菩提道便很容易迅速快速的增長。那「八難」講的就是八無暇。譬如現在各位如果不是具足八暇,您就無法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您能夠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就表示說您目前是沒有八難的。那這八難分別是: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長壽天難、生邊地難、五根不具難、世智辯聰難、生佛世難。這個八難因為沒有的關係,所以您今天就能夠在電視機前收看我們正覺教團為您播送的電視弘法節目。

這裡面特別要跟大家指出的是「世智辯聰難」,這個往往是現代人所常常犯的,或者是落入的一個窠臼。因為現代人往往自恃世智辯聰的緣故,對於佛法往往是得少為足,以為說佛法我只要知道了,就是實證了;事實上佛法的實證跟所謂佛法的聞熏,這個過程中兩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就比如說當你知道如何去美國,跟你實際到達了美國,這兩者中間的差異,我們從比喻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瞭解。佛法其實不是一種玄學或者是一種思想而已,佛法追求的、講求的是一種實證,這種實證會引起種種的功德從你的如來藏中出生。因此對於世智辯聰者,我們應當奉勸他應該捨離慢心,好好地去追求佛法上的實證,讓自己的如來藏中本有的這些清淨功德能夠生起。那您今天能夠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教團為您播送的電視弘法節目,就顯示出說,您的世智辯聰難其實已經去除了一分,因此今天您才能夠在電視機前能夠安下心來,去聽聞正覺教團為您播送的佛法中的正確道理。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理上來說,也就是從如來藏來看—佛法中所說的理,其實講的就是如來藏—從如來藏來說,並没有三惡與八難這樣的一個現象,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中為我們開示說:「這個是講菩薩,他在因地把自己八難的因全部除掉了,所以他成佛時候國土没有三惡八難。那也許您想:『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明明有三惡八難,為什麼你這麼說呢?』這有兩個道理:第一、在理上絶對没有三惡八難,就在三惡八難存在的當下,就没有三惡八難了。可是從事相上來說,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部分後面的經文就會說到,這裡且先不說它。」(《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27。)從這裡 導師為我們的開示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一件事情,對於三惡八難,我們要在佛法中來看,一個是從理上來觀,這個三惡八難本來就並不存在。比如說我們剛剛所說的世智辯聰難,世智辯聰難這個難主要生起的原因來自於慢心,那這個慢心是因為五陰對於我跟我所這個一念無明沒有去除的關係,因而在我所上產生了種種貪愛,那種種貪愛而有「人、我」的比較,這個「人、我」的比較就導致這個世智辯聰難的生起,就會想說:「您所說的我都知道了,那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你知道的我也都知道了!」

可是我們剛剛談到,所謂的佛法並不是玄學,它是一個義學,既然是義學,講求的就是實證。如果說今天雖然知道了這個道理,一個人知道除慢的重要性,但是他的慢心就是無法去除,總是聽到善知識所說的時候,他就會心中生起一個想法:「誒!你所說的這些我都知道啦!那你的法我就不需要再聽了。」可是實際上他不知道這個就是慢心的現行,因而落入了世智辯聰難中卻不自知啊!

那對於有智慧的菩薩來講,他一定會觀察到說:「誒!為什麼善知識所說的,跟我以前所知的雖然一樣,但是我心中還是會生起種種的慢心呢?」因此這個時候,他才會進一步的去探討說,原來一切的慢心生起,都有一個背後儲藏的所在,這個所在就是我們的如來藏;那這個如來藏,聽聞善知識所說「如來藏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慢心可說」,那既然祂沒有慢心的話,那對於善知識的所說,聽起來好像是自己所作或者是說所知;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沒有真的去轉依這個如來藏—找到祂而轉依成功的話—那麼對於往昔所熏習的這些因為慢心而生起對於善知識所說自認為懂得,這樣的無明乃至於世智辯聰的困難,也就無法遠離啦!

那如果說今天能夠因為實證如來藏的關係,轉依了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就無慢,所以當聽聞到善知識所說,「誒!這些法好像我都聽過的時候」,他就會生起一個想法,應該怎麼樣讓這個慢心快速去除而離開這個世智辯聰難,這就顯示菩薩們能夠離開世智辯聰難的原因,是因為你的如來藏本來就沒有這個慢心的緣故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您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