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結集史實

第125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結集史實〉。

上一集我們談到有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表面似乎在探索唯識思想的源泉,卻是膽大妄評經典的真偽而否定大乘經典為佛說的事實,謗為部派佛教後的聲聞法弟子演變、創造、編集出大乘經典;又將三乘妙義全都必須依止的第八識本識,謗為實無而假有的方便說。為何會有這種顛倒說法的現象呢?在大乘經以及二乘經中都有一種說法,表明了佛法背俗的事實,所以今人往往不信而輕易毀謗大乘經典非佛說。就如大乘法中的《大方等大集經》卷12所說的:「諸佛菩薩凡所言說,皆逆世語,是故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

在二乘經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但是卻勸誡眾人千萬不要亂說佛法:「不知其義,慎無妄言;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羅云忍辱經》)世人總是喜歡生死流轉中的種種法,不喜歡涅槃相應的無為法;口說想要解脫,其實心中不喜歡解脫,只喜歡相似解脫:以意識自我常住於一念不生境界中,誤以為即是無餘涅槃的實證。當菩薩再來人間,說出正確的解脫正理時,是不容易被喜歡與認同的,仍然是喜歡意識心常住於人間、天界,永遠都不會喜歡把意識的自己滅除而說為解脫。所以 平實導師出道弘法初期,雖不評論任何人,全都加以讚歎,卻仍然難免被一概否定;這都是由於法道不同的「清濁異流」而產生「邪常嫉正」所致。後來眼見善心相待及讚歎以後仍然得不到正面的回應,就只能指名道姓辨正彼此法義的正邪所在了。

如果想快速地擴大弘法勢力,只要隨順於世俗法,再加上行銷手法輔助就可以達成了。所以有些相似佛法的本質正是世俗法,在套用佛法的響亮名相以後,配合世俗人所喜愛的求財、求眷屬、求欲樂的法,就可以迅速地獲得支持,其實根本不是佛法。另外,對於一般真正想要學佛的人來說,由於有些善於包裝表相的相似佛法,又常以破斥魔說的作為,使人以為真的是正法;甚至有些公然宣稱是比 佛陀證量更高的法門,一般人聽了當然會直覺簡直是絲毫不可評論的,在尚無道種智而無力簡別的情況下,有誰膽敢出來否定呢?

所以,這裡特別要強調一點:並非自己說是最高的就是最高的,不是自己說是正確的就是正確的;一切都要經得起教證與理證的考驗,也要經得起別人對法義的質疑,才是最勝妙、最究竟、最正確的佛法。同理,對於諸經中的義理,也要依憑正確的實證與深入地研讀以後,才能評判其正偽與位階的高低;不能一昧迷信經由行銷手法獲得大名聲的表相佛法,所說的道理多屬錯誤,因此學人們不能不加以簡擇,要有智慧的判斷。而經典真偽的分辨,更須有大智慧—特別是要具有法眼—才能判定其真偽,才能判定結集時的背景與時機,這絕對不是凡夫大師所能了知的;乃至斷除三縛結而又破參明心,生起了大乘真見道的般若實相智慧以後,縱使已有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在尚無道種智以前,也常常無法了知經典真偽與結集的背景及動機。

因此這集我們將探討:究竟佛教結集史的真相是什麼?在 平實導師《童女迦葉考》一書中,提到以下的內容。關於聲聞法教的結集,網站上已有現成資料可供參考者,臚列如下:

第一次結集,是在 釋迦牟尼佛逝世後不久。這次結集相傳共有五百上座比丘參加,由 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主持,結集的地點是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這次結集的目的是把 佛陀一生所說言教誦出,以傳後世,讓眾遵循。當時由 佛的堂弟,也是 佛的大弟子之一,被稱為「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 佛所說的「經」;由另一位弟子優婆離,誦出 佛陀為僧伽團體所制的律儀戒規,由此形成佛教的「經」和「律」。

第二次結集發生在大約佛滅百年之後。這次結集的直接起因是:佛教僧團中對於戒律問題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爭論。據說,當時印度東部跋耆族僧團中的一些比丘對傳統戒律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張,遭到以耶舍長老為首的上座部長老比丘僧團的反對。耶舍長老於是召集了七百上座僧眾,在毘舍離地方舉行了大規模的經典結集,對經、律的內容進行重新確定,以便統一認識。這次結集參加者有七百人,所以稱為「七百結集」;又因為這次結集的地方是在毘舍離地方,所以又稱為「毘舍離結集」。「七百結集」確定了跋耆族僧團中流行的十件事不符合佛法,這些決議引起了跋耆族僧團比丘的反對,反對者另外針鋒相對地舉行了另一次集會,也用會誦的辦法對經、律進行核定,確定十件事為合法。由於這次集會的參加者多達萬人,因此被稱為「大結集」,又因為參加這次結集的多為大眾比丘,所以又稱為「大眾部結集」。第二次結集之後,統一的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關於第二次結集的情況,北傳佛教的說法則略有差別:據北傳佛教經典《異部宗輪論》記,第二次結集是因為有個叫大天的比丘提倡異說,特別是對「阿羅漢」果位的看法不同,即所謂「大天五事」,由此引起了爭執,導致第二次結集的產生。

第三次結集據南傳佛典記載,發生在佛滅後235年之際,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統治的年代,大約在西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阿育王統治時期,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據佛教資料記載:阿育王即位之初,暴虐嗜殺;在他即位第九年,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戰爭,以武力征服了羯陵伽國。殘酷的戰爭場面觸動了阿育王,在此次戰爭之後,阿育王宣布歸依佛教,並大力扶持佛教發展。據說他在全國修建了數萬座佛舍利塔,大量施捨佛教僧團,供養數萬的僧眾,相傳僅在雞園寺一處,就供養上萬僧眾。由於佛教在他的護持下發展迅速,以致當時許多非佛教的外道也混雜其中,佛教教義被攪亂。為了肅清外道影響,重新整頓佛教僧團和佛教教義,於是在阿育王支持下,由目犍連子帝須主持,召集一千比丘眾參加,對佛教三藏,主要是上座部的三藏,進行重新會誦、確認。這次結集後,由阿育王派遣傳教師分赴印度各地以及周邊地區宣教,所到之地有緬甸、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西亞一帶的國家和地區,從此佛教漸漸傳播於世界各國。

第四次結集發生在 佛陀去世後約四百年,即大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大月氏貴霜帝國的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迦膩色迦王是印度歷史上,繼阿育王之後又一位著名的護持佛教的國王。在他統治時期,部派佛教經過不斷地發展,已經產生了許多派別。迦膩色迦王接受了脅尊者的建議,在迦濕彌羅,也就是現在的克什米爾一帶,舉行了一次佛教經典的結集。這次結集由脅尊者主導,以世友為上座,共有五百人參加。這次主要是論藏的結集,相傳迦膩色迦王命人以赤銅為牒,鏤寫論文,建塔封藏,以傳後世。

第五次結集發生在近代緬甸。1857年在緬甸貢榜王朝的明頓王主持下,召集了兩千多名上座僧人,在首都曼德勒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結集。這次結集以律藏為中心,對巴利文經典原文進行校勘和考訂,這次結集歷經五個月才完成。這次結集的經文被全文銘刻於七百二十九塊方形石塊上,全部碑文現在還保存在曼德勒的一個博物館中。

第六次結集發生在公元1954到1956年,這次結集是緬甸聯邦政府為紀念 釋迦牟尼逝世二千五百年而發起,結集地點在仰光北郊五公里處的一座山崗上。參加這次結集的有: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泰國等各國的上座比丘兩千五百人。這次結集以第五次結集所校勘的經文為依據,並參考了其他國家的各種巴利文版本,對巴利文三藏進行了嚴密的核校;這一次結集完成的大藏,是目前為止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經》。

由以上南傳佛法的結集記錄資料中,可以得出這些結論﹕

一、真正的阿含解脫道經典結集,只有佛滅後不久即展開的五百結集。

二、第二次的所謂結集,其實只是律法的決議記錄,即是針對十事非法的決議加以記錄,並非法義的結集;其時間已是佛滅後百餘年的事了!

三、第三次結集是佛滅後兩百餘年的事,是為了確認當時流傳中的經典是否確實屬於 佛所教授的經典,藉以排除外道滲透進來的偽經,無關於佛經的結集。四、第四次的結集是佛滅後約四百年間的事,只是針對當時的佛法論著加以釐清及保存,無關經典的結集。

五、第五次及第六次的「結集」都不在天竺,而是在緬甸;只針對被翻譯為巴利文的經律作出審定與保存。

六、即使北傳佛法《異部宗輪論》當中有說到第二次結集,卻一樣是律法上面所作的討論與決議,並不構成經典結集的實質。而且,在大乘法中所認定的第一次結集,並不是五百結集,而是不被聲聞部派佛教認定的七葉窟外的千人大結集;大乘菩薩們對於五百人結集後誦出時,聲聞人自稱已將 佛陀所有法義全部結集完成的說法,不曾加以認同,甚至當場提出異議說:「吾等亦欲結集。」方有後來隨即展開而不被聲聞人承認的七葉窟外千人大結集,這才是大乘菩薩所承認的第一次結集,也是曾經聽聞大乘諸經的大乘菩薩們唯一的一次結集。所以大乘人認定的第一次結集,與二乘人認定的第一次結集,是不同的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譚。

所以,除了以上所舉 平實導師所著《童女迦葉考》有關佛教結集史實內容,以及在前一集我們提出 平實導師於《阿含正義》中所舉證的《雜阿含》與《增一阿含》的內容,證明《雜阿含》與《增一阿含》本是大乘經典,但因為是二乘聖凡在第二、三轉法輪時與會聽聞而結集起來的,不是由證悟的菩薩們結集所成的,因此失去大乘般若及種智的妙義,只成為聲聞解脫道法義的經典。由此可證明一件事:所有出家與在家菩薩們,當他們知道聲聞聖凡諸人結集所成的大乘般若種智法義,竟然都變成二乘解脫道的法義,使大乘般若及種智的法義全然喪失了,必然會當場表示要另外結集大乘經典。所以大乘經典的結集,一定是在四阿含諸經結集的第一次五百結集後不久就開始的事,絕無可能是在聲聞部派佛教分裂的數百年後,因為那時已經沒有親聞大乘經典的菩薩們在世了!大迦葉菩薩、阿難菩薩,在專門結集戒律的第二次(七百)結集時,也都已經不在人間!而菩薩們悲心特重,護法之心也特重,遠超過二乘聖凡諸人,怎有可能當場表示要另外結集大乘經典以後,卻沒有結集的動作?怎能一直等到第二次結集以後還沒有結集極重要經典的動作呢?一直拖延到數百年後才開始結集!這是稍思即能理解的事情,很多人卻都沒有想到,也許是故意漠視而不說吧!

而且第二次七百結集時,只是專門結集十事非法的聲聞戒律,而沒有結集法藏。那時 大迦葉及阿難尊者,以及 彌勒、文殊菩薩等人,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可見大乘經典遲到「第三次或其後才結集」,不可能是事實。傳說中七葉窟外大乘經典的千人結集,一定是在第二次的七百結集之前就完成了的,一定是在五百結集後就隨即開始了,就隨即展開了。若是在七百結集以後才開始結集的,絕無可能;因為那時距離 佛陀入滅已經一百一十年了,與聞大乘經的菩薩們必然都已經捨壽了,還有誰能結集遠勝於二乘阿含經典的大乘經典出來?若有人主張說,大乘諸經是聲聞佛教分裂後的部派佛教之後數百年的聲聞人共同演變創造而結集出來的,那就意味著說:他們認為 佛陀的智慧遠不如後代的聲聞人!

所以,對這些與法義有關聯的結集背景事相,也必須有確實的理解,否則在聽聞別人否定大乘經典以後,您就不可能信受大乘經典了;以此緣故,當然就跟著失去修學大乘成佛之道的因緣了。因為想要求證佛菩提,卻又否定專門宣演佛菩提的大乘經典;想求證成佛之道的見道功德,卻又否定專門講解大乘見道的般若經典,這樣怎能在大乘法中有所實證呢?由此緣故,我們不得不在此釐清佛教結集史實,以及舉證《雜阿含》與《增一阿含》本屬大乘法的事實;但也必須讓大家實地瞭解,這二大部的阿含經典中的「大乘經典」是只有詳細說明二乘法義存在,沒有談及大乘法義的詳細的理論與實修,卻又同時存留著許多大乘法教的名相。由此事實,讓大家對三乘菩提有了正確的看法與態度,然後不論修證二乘菩提道解脫果,或是實證初果、二果以後轉而修證大乘佛菩提道,都能以正確的看法與態度進入三乘菩提中修學而獲得真修實證,不再茫然無知的無所適從而只空言無益的亂學一世了!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