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及一乘(一)

第095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為藍本,內容主要舉示《阿含經》的內涵,一直存在著大乘佛法的精髓,也就是唯一佛乘的法教,幾千年來從來不曾被判讀出來。我們藉由《阿含正義》書籍的舉證、闡述,來鋪陳唯一佛乘的法要。

這一單元的主題〈中道及一乘〉。「中道」,是佛學界最喜愛引用的名相,而普羅大眾也會直接聯想、理解為「中庸之道」;依文字而看,似乎是對,其實不然!佛法所說的「中道」,不是意識有的中道性,也不是世間法所有的中道性,而是依如來藏的自性—祂不落入世間法的相待而有、互相觀待的現象—卻是依於如來藏的體性來說祂的中道性。這就是大乘法所證的般若智慧,也是從佛世以來,大乘般若難會、難證、難理解的關鍵處。

由於大乘般若的中道體性不是依於意識層面而設定,卻是本於親證如來藏所出生的慧眼,現前觀察如來藏的自體性,再以語言文字來形容祂的特質,讓學人得以瞭解其境界。顯然,佛法所說的「中道」的顯現與存在,是依如來藏而有;還要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呈現在三界的境界,那就得親證如來藏本識,而有觸及實相的體證,才能真實瞭解;所以禪宗的開悟,是大乘入門修行的樞紐。如今,我們距離佛世兩千多年,真善知識的引導教示,更加顯得異常重要。

若是從 佛陀的經典探討,大眾最熟悉的經文之一——《妙法蓮華經》,佛陀有開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妙法蓮華經》卷1)意思是說:諸佛示現降生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教導眾生能夠悟入如來藏,再依此而進修成佛之道。十方諸佛土的佛陀,都是要引導眾生成就佛菩提,所說法教內涵都是一乘,也就是大乘成佛之道,其餘二乘、三乘的教示,全為了因應眾生的根器而施設,以方便法引導大眾能夠逐漸趨入佛道。而大乘法的核心意旨,就是如來藏。

同時,在《浴佛功德經》世尊也開示說:【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經中意思是說:三界世間種種現象的出生,都是依於各種法互動的因緣,而 世尊是要指點我們這些萬法能夠出生,又緣起緣滅,就是依於根本因的存在;而這個根本因,是種種緣起緣滅的盡頭、邊際,沒有任何法能夠超過或者外於這個根本因,這才是大沙門—佛陀—所說的法要。而這萬法的根本,就是指如來藏,在《阿含經》中所說的本際、實際、無生際等等名稱。

各位菩薩!大乘法義的核心如來藏,佛陀在經典中處處鋪陳,比方在《大悲經》中 佛陀譬喻說:如果有人將一根毛髮析成一百份,取其中一分毛霑一滴水拿到 佛陀面前,要求 佛陀替他保管這滴水,還得不能讓這滴水有增減,也不能讓風日曝曬,不能讓鳥獸飲盡,也不能放置在地上。當時,如來就接受此人的託付,並將這水滴安置於恆河中,讓水滴不受漩渦或者其他任何因素破壞。就像這樣子,水滴在大河中隨流而去,維持原狀、不增不減,與其他水流逐漸流入大海。到了地球劫末要毀壞時,刮起猛烈的大風,假使那個人能夠住世一劫,佛陀也同樣地住世一劫,那個人再到 佛陀那兒索取當初所託付的水滴,如來能夠立即知悉當初那滴水在大海中的所在,並且完整如初、不增不減地將那滴水還給寄託的人。

佛陀說,這個譬喻中的極微細毛端,是指我們的心念;所說的恆河,譬喻為一世一世的生死流;那一滴水,是譬喻為心念發起的極微少善根;其中所說的大海,譬喻為佛;而那個寄託的人,譬喻為任何一個對佛有信心的修行人。佛陀於經文中說:【住一劫者,喻佛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水渧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大悲經》卷3)意思是說:佛陀已成就大神通,有大威力,以祂的清淨無礙的大智慧,於有情眾生中,是受寄人中最尊貴、最殊勝的。若託付給 佛如此微細的水滴,經過像一劫這麼久遠的時間,絲毫都不會虧損;同樣的,那個託付者心中,曾經寄託水滴的微細心念,經過久遠的時節也不會缺失一絲一毫,隨著時節因緣能夠毫無差池地與 佛相應。像這樣子,對 佛陀發起如此微細的善根都不會丟失,更何況其餘更勝妙或者更廣大的善根呢?

各位菩薩!這譬喻就是指出:有情眾生都具有恆存不壞滅的真實心如來藏,如實地貯存著所有善惡、染淨之法。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無形無色,針對三界有的眾生,佛陀方便施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名色……等世間法上能體驗觀察的名相,於第一轉法輪廣破當時常見外道的「真我」、「梵我」的邪說;佛陀也安立解脫道四果,讓佛弟子們得以建立觀行的依據而逐次進修。同時,又為了避免那些沒有證得二乘解脫的凡夫落入無常、無我、一切法空的邪見,佛陀繼續說第二轉法輪——如來藏的空性中道、般若內涵。然而,世間的心行、語言文字,統統無法到達般若的核心要旨——如來藏的境界,佛陀再以祂的無上智慧,更深入為眾生開顯佛菩提道的法門——第三轉法輪唯識方廣的內涵。

當世尊開演《佛藏經》時,舍利弗尊者於一開始就讚歎 佛陀說:【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佛藏經》卷1)意思是說,世尊所開演的唯一佛乘——實相心如來藏,是無名相法,佛陀施設名相為弟子們解說;如來藏是無語言法,語言文字無法到達祂的境界,佛陀建立語言教示,從不同層面詳加闡述無名相法,才會有《般若經》六百卷傳於後世。以此可以證明,佛陀三轉法輪各階段主說的內涵,是由淺狹而至深廣的次第,是互相連貫的。

正因為如來藏有「如」的體性,才能成就中道的正理。《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般若》、《心經》等,都是從各個層面解說如來藏心真如的中道性;可是缺乏真善知識的教導,很多人誤會了,總以為是將意識心處於中庸之道,不攀緣世間觀待的善惡、染淨、有無……等的兩邊,就是佛法所說的中道,不瞭解《般若經》所講的「中道」,是指本心如來藏,從本以來就是中道,原本就具有中道的體性,只是我們使用文字來解說祂的特質。我們要有認知:如來藏心與意識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心識,不是要把意識心改變成如來藏心。

而「如」的意思,是說我們真實心如來藏的體性是本來就如,不是經過修行以後才變成「如」;所以,唯識宗祖師一向稱祂是心真如,或者真如心。如果祂是修行以後才變成如,那就不是真正的如;既然是藉著修行的助緣而形成,若這個助緣散壞時,這個如就一定不再是如了。那為何稱之為「如」呢?因為祂雖然被稱為是心,卻對於六塵境界完全不動心,離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萬境,自始至終都不相應;所以說祂是如如不動,不於三界中取見聞覺知,是無我性。所以真實心如來藏的「如」,並不是由我們起一個念頭去安住於「如」,讓意識心刻意地如如不動而稱作「如」;而是如來藏從本以來不掛念一切法,盡未來際都將永遠如如不動,才是真實的如,才能永遠解脫,沒有任何繫縛。由於心真如第八識有這個體性,而且是本有的真實與如如的法性,恆時存在不會改變,才能稱作「真如」。

各位菩薩!也正是如來藏的真如體性,才能成就中道的正理。由於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能現前觀察、領受祂永遠離兩邊,又不曾離開兩邊的非即非離,而不落於兩邊的中道自性,因而如實瞭解中道的真實義,才能真正開啟般若中道的智慧,不會再落入意識思惟、想像的假中道。基於這樣的正確理解,大家最熟悉的《心經》句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稱作中道,也都是心真如第八識顯現於三界中的樣貌。比方說,「不生不滅」是指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的真如體性,是從無量無數恆河沙劫之前就已經存在,本然如此,不是有生之法;既然不是被出生的心,必定將來不會滅,所以具有不生不滅的中道性。若是不會滅,就代表不會有斷滅之時,所以也可稱為非斷。然而這個不滅不斷的第八識心如來藏,含藏了許許多多的無漏以及有漏法種:無漏指的是與解脫相應,有漏是指會繫縛於三界生死的種子;經過修行,可以將有漏法種斷除,無漏法種增長,這只是內含種子的改變,而心體本身仍然是如如不動維持祂的真如性。

依此也可以知,心真如必然「非斷亦非常」。如果說是「常」,心真如中含藏著無量無數可以經過修行而轉易的法種,種子有變異,所以說是非常;如果說是「斷」,心體本身卻恆常存在,而執持一切種子,才能成就絲毫不錯亂的因果律,讓有情眾生能夠領受可愛或者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或者成就解脫、圓滿成佛之道。如此兼具種子的斷、常兩邊,而心真如在運行的一切時中,心體自身卻從來都不墮入兩邊之中,如此而成就非常、非斷的真實中道義理。

既然這個心真如從無量劫以來,本就不生不滅而永遠都如的緣故,所以祂不會攀緣六塵萬法,祂只是配合著五陰身隨緣而任運不斷地接觸、領納外面的六塵,如同室外的保全攝影機,將影像、聲音等境界,經由扶塵根(就是身體的感官)傳達進來,然後在勝義根(就是頭腦)之中,讓覺知心體驗六塵境界。然而,如來藏真如心依然如如不動,祂不會生起喜愛或者厭惡之心,祂也不作主,所以祂從來不會造作世間染汙之業,永遠都是原來的清淨性,所以稱為「不垢」。可是之前有說過,如來藏含藏的種子仍然有許多是染汙的、有漏的、不淨的,因此也說祂「不淨」。祂是雙具非垢非淨,所以是不垢亦不淨的心。

各位菩薩!佛陀方便教導的小乘法解脫道,雖然是依現象界作觀行,其實也可以稱為中道。因為二乘聖者所入的涅槃,並不是斷滅的一邊,因為涅槃的修習與實證,是要由蘊處界五陰自己來作修行,是要由識陰六識來修行,將祂所含藏的我見與我執的種子滅除掉,意識願意自我消滅不再出生,意根也接受了,於是捨壽時滅除自己,再也不會有來世的蘊處界出生,只剩下本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就稱為無餘涅槃。

各位菩薩!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點擊數: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