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心意識故名涅槃(一)

第044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今天我們再接續談「離心、意、識故名涅槃」。離心、意、識方名涅槃;但是這一句聖教已經被學佛人-不論是大師或學人-誤解很久了,往往有人以錯解之後的離心、意、識來破斥真悟之人,成就無根毀謗賢聖的大惡業,而仍然自無所知的洋洋得意、說向他人。這總是須有人出面,講出離心、意、識的道理來,讓以後的大師與學人們都不會再次、再三的重犯這種過失,免受來世的惡報。

在二乘菩提的聲聞佛法,四阿含經中所說的心、意、識,與大乘經所說的心、意、識的通說,並不相同;但與古時禪宗祖師所斥責的「心、意、識」是相同的,都屬於意識心。這個現象的存在,當然有古代的時空背景原因;這是說古時禪宗大弘,從六祖慧能大師才開始的;當時的中國佛教正是俱舍宗的天下,多以俱舍宗的教義為主要的弘法內容;但是即便如此,俱舍宗的弘法者對於己宗的《俱舍論》法義也往往是誤解的,縱使沒有誤解而如實的弘揚,也還是不究竟的--與成佛之道都不相應。由於這兩個緣故,促使當年的玄奘菩薩冒著旅途不測的生命危險,也冒著違背國禁而被捕殺的危險,私自西行前往天竺求法;當他後來學成歸國時,才終於把中國佛教大力提升為大乘佛教,間接的護持了禪宗的證悟正法,以使禪宗免被俱舍宗誣謗為外道自性見。

所謂的心、意、識,在俱舍宗、在聲聞阿含法中是說: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的意識覺知心,也可以說是過去念、未來念、現在當念的意識覺知心;這都是隨根性不同而作的方便說,便藉以使人了知意識心的虛妄性及分別性罷了!正因為當時中國佛教界所說的心、意、識都是意識心,所以禪師往往會教導學人「離心、意、識參」。

為何說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都是指第六識?有論文為證,《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3:【偈曰:「心、意、識一義。」釋曰:「心以增長為義,能解故名意,能別故名識。善惡諸界所增長,故名心;或能增長彼,故名心此心為他作依止,說名意;若能依止,說名識。如心、意、識,三名一義如此。」】

這意思是說:從意識能增長善惡法的體性來說,稱之為心;若是從意識能理解諸法的體性來看,就命名為意;再從意識能識別六塵的體性而命名為識。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這個意識覺知心,是會被善法或惡法所增長的緣故,漸趨善性或漸趨惡性,能使某一法增長的緣故而被命名為心;有時則是因為祂自己擁有善惡分別體性,能作簡擇而自行增長善法或惡法,所以被稱之為心。但又從依止來命名:說意識覺知心能被前五識及他法作為依止,所以說為意;若是能依止的前五識能了別五塵-意識配合前五識時就能了別六塵-所以就命名為意識。這樣看來,在二乘法中,心、意、識都是指第六意識一心,有時是包括前五識在內的;既然如此,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都是識陰所攝,入無餘涅槃時當然是應該滅除的,當然是虛妄心。亦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1說,論曰:【「心、意、識三,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或種種義故名為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為識。或界、處、蘊施設差別,或復增長相續業生種子差別,如是等類,義門有異。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所以在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其實都是從不同的方向來說意識心,都是指同一個意識覺知心,與一般大乘經典所說的心、意、識,各代表八、七、六識的定義不同。

在俱舍宗大行的禪宗六祖時代,乃至後來幾百年內的中國佛教,俱舍宗的聲聞法一直都是擁有龐大勢力的。在此背景下,多數人所知的心、意、識,當然都是指意識心,禪宗祖師當然要重複的主張「離心、意、識參」,因為那時的心、意、識三名,都是指稱同一個意識覺知心。而意識覺知心是生滅法,不是法界萬法的實相心,不應該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第八識真心。

心、意、識在大乘法中的說法,與二乘經論中的說法並不相同。一般大乘經論中所說的心、意、識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為心、第七識意根為意、第六識或前六識為識。在唯識學派中,心是第一能變識,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意是第二能變識,是指意根末那識;識是第三能變識,是指意識覺知心等六識;這與二乘經論中所說的心、意、識,都明說是意識一心,確實大不相同。

在二乘解脫道的四阿含諸經中,沒有詳細的解說「心」是過去世的意識,或是未來世的意識?也沒有詳細的解說「意」,是過去世的意識,或是未來世的意識?而「識」字卻常常被佛陀說是認識法塵及五塵的覺知心,所以「識」字通常都被用來指稱現在世的意識。但是在二乘聖人結集成的四阿含諸經中,也常常把佛陀所說的入胎識本識,單用一個「識」字來指稱。所以造成智慧不足的凡夫們,誤解了「識」字的廣泛意涵而單說為意識,解脫道就走偏了;再加上聲聞乘阿羅漢們所造的論中,對於心、意、識也都解釋為同一個意識;又由於他們對第六、第八識,都只用一個「識」字來指稱;而第七識意根則大多單用「意」字來指稱,偶爾也用「意」字指稱意識;所以後人就更難以理解、瞭解,說何處是「識」字是第六意識?何處是「識」字是指第八入胎識?何處是「意」字是第七識意根?何處是「意」字是指第六意識?但二乘聖人也是常常將意識的三世,定義為心、意、識的;可是他們對過去世意識與未來世的意識,究竟是應該定義為心或是定義為意,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過去世意識是意,未來世意識是心;另一派則說,未來世意識是意,過去世意識是心;但現在世的意識卻都被命名為識,這是阿含道的造論阿羅漢們所有的共識,一向都沒有異議。然而在中國,後來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5中,作者慧沼法師卻說:「四、世門,過去名意,現在名心,未來名識。」這是他獨有的說法,與諸論的解釋大不相同。但這是有過失的,因為識是指了別諸法,過去世意識已經過去了,過去的識已不存在,不能了別,當然不可說是識;因為識就是了別的意思,未來世的意識也是一樣的道理,未生之識不能了知諸法,所以都不可以說是識。由此緣故,只有現在世的意識才可以說是識。主張過去世意識為意、未來世意識為心的阿羅漢及大乘法中的論師們是最多數的。只有一個例子是說「過去名心、未來名意」,這是平實導師所認同的說法,就是《鞞婆沙論》卷5說:【

如是說心、意、識同一義,非若干。或曰:有差別,心者過去,意者當來,識者現在。】。

二乘法中的凡夫往往主張說:實際上並沒有第七識存在,只有六識的存在;當六識現行運作而落謝以後,成為六識種子了,那時就名為意根,是意識的所依根;意根現行時就是六識的種子現行了,那時的六識種子已經不在而成為六識了,意根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意根與意識是同一法,只是有時不現行而成為意識的根,有時現行而成為意識覺知心;實際上並沒有第七識的存在,因為意根就是識陰六識的種子,所以人類總共只有六個識。這不是今時應成派中觀者印順等人的創見,而是古時聲聞部派佛教中凡夫法師們已有的主張。這裡只提出一個簡單的說法供養佛教界,前六識落謝不現時,當然也是意根,故眾生眠熟或悶絕時已無現行識了,有誰能觸眠熟位的法塵而起作意,促使六識種子的意根現行?當意根只是六識種子而非現行識時,當然無法了別眠熟位中的法塵,若無現識意根在持續了別法塵。在他們不承認有本識存在的情況下,是沒有現行識存在來了別眠熟位中的法塵,當然是不可能有其他識的作意來促使六識種子現行的,那就應該所有人眠熟以後,永遠都無法再醒過來了,茲事體大啊!所以某些人將六識落謝後的種子,說為意根;使意根成為種子而非現識,是有重大過失的,是嚴重違背聲聞佛法四阿含聖教的。四阿含中處處說:「意、法為緣觸生意識。」這表示意根是恆時存在不滅的,一切時中都是現識而非種子,除非入了無餘涅槃。至於理上的過失更多,言之不盡。聖玄奘大師曾提出十種大過失來評破,此處暫且置而不言。有智者應該捨棄六識論者、六識合稱意根、根是識種的邪謬說法,以免精勤久修一世之後空無所證,又成為妄說而成就謗法、謗賢聖的大惡業,遺憾未來無量世。類似的謬說「佛法」而被收入大藏經中的事例非常之多,若是沒有智慧,而盲目崇拜大藏經中凡夫位的古人說法,即是尚未斷盡疑見的人;縱使已經了知解脫道的見道,或者進而了知佛菩提道的見道密意了,其實仍是屬於尚未見道的人。所以不能生起法眼淨的功德,尚未出生擇法覺分,才會因未悟古人的著作收在大藏經中而產生迷信,崇信不已而不能分辨正訛;那麼他修學佛道的進程,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重重遮障,佛道進程將極為迂迴而緩慢,甚至稍有不慎便成就謗法、謗賢聖的大惡業。

言歸正傳,由於未證初果的聲聞人、及應成派中觀見者,一向都以意識等六識心的種子當作是意根,所以才會說「過去名意」,意思是指過去的意識心即是意根;他們的看法是:緣於過去世的意識,這個是指意識種子,才會有現在世的意識心能再生起,所以才說過去世意識名為意根。然而這種說法是有許多過失的。譬如佛說:緣於意根與法塵相觸,而生出意識。而這時的觸心所是意根所有的心所法,這已表示意根是現行法,是現識,而不是意識落謝後的種子了;因為只有心體現行時,才會有心所法能產生觸六塵的功能,若是種子不可能會有心所有法的;假使種子可以有心所有法,那應該名之為種子所有法,不該名為心所有法;而意、法相觸的這個觸,正是意根的心所有法,不是六識種子所有法,由此證明意根一直都是現識而不是意識落謝後的種子,是恆存而與意識同時同處存在,並運作不斷的心體。所以不可以說,人們的識總共有六個識,六個心。當然不可以說「過去世意識名為意」,因為那樣指稱意根時,二乘法的「意、法及觸三法為緣而出生意識」的聖教將難以成立,就會成為謗法、謗佛之說了。二乘凡夫說「意」是過去世的意識,從這個說法而衍生出來的許多過失暫且不談,單從意根的作意繼續存在不失,能使未來世的意識繼續出生,就應該說「未來名意」;意是可以存在於現在而延續到未來的,但卻不可能再存於過去。再從阿羅漢的此世意識滅後,並無「滅後是想要永遠滅失」的作意繼續存在,因為這樣作意是在意識存在時才能存在的;當他迴小向大時就一定是「未來名意」,若是說「未來名心,而說過去名意」,對於不決定性的聲聞人迴小向大的未來意,可就講不通了。再從世俗人意識心都希望未來世的意識仍然存在來看,這個作意一定會在意根心中存在,才會有意根的心所法運作,因此才會有中陰身的生起、及中陰境界入胎的動力。所以把未來世意識名之為意,才符合法界真相;所以不應該把未來世的意識名為心,而應名之為「意」。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留待下一集再繼續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