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食與八背捨(二)

第57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識食與八背捨」。在上一集中已經講完如何進修第四背捨,今天接著講進修第五背捨。

佛陀在《中阿含經》開示說:【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識著識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中阿含經》卷42)在空無邊處的定境當中,觀察空無邊處的覺知心緣於空無邊,心量廣大而擴散之後恐怕定力會退失,而且也是緣於外法不如向內心安住,定境可以保持及增長也不會向心外而求涅槃;所以又背捨了空無邊處,轉向意識自心中安住,名為「識處住」。但是觀察意識覺知心的種子,也就是意識的功能差別無量無邊,所以名此處為「識無邊處」或名「無量識處」;此時已經背捨「空無邊處」,成就第五背捨。但因為這一個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內法,不能入住涅槃當中,所以說意識覺知心轉被識無邊處所繫縛,依識無邊處而住,緣此、住此、依此、縛此,故說識不住內。

接著進修第六背捨,佛陀在《中阿含經》開示說:【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識著無所有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中阿含經》卷42)此時行者觀察識無邊處的過患,修背捨而遠離識無邊處,離無量識處轉入了無所有處安住,背捨了識無邊處。既不緣於空無邊,也不緣於識無邊,住於無所有當中,名為「證得無所有處」。依此定境而安住不動,成就第六背捨。此時意識覺知心執著「無所有」的智慧法味,依無所有處緣無所有處而住,所以被繫縛於這個境界當中仍然不是涅槃內法,所以說識不住內,繫縛於無所有處的緣故。

接著進修第七背捨,佛陀在《中阿含經》卷42當中開示說:【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識著無想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諸賢!如是比丘心不住內。】修行者在無所有處中詳細觀察,如果有智慧就可以了知:無所有處當中仍然有覺知心現行,對於無所有處定境仍然有了知性的存在,所以名為「想」。想也是了知,由這樣的緣故,修行者就開始想要滅「想」,也就是滅除了知性,如果是我見未斷的人,不能棄捨意識覺知心,也就是故意滅除意識的了知性而保留意識覺知心繼續存在,這就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此時住於非想非非想境界當中,為什麼離「想」而又名為「非非想」?這是因為在這個定境當中,意識覺知心的了知性其實並沒有滅除,只是不再返觀意識自己,也不再面對無所有處的定境而已,這只是滅除意識覺知心的證自證分而已,所以意識了知性其實仍然是繼續存在著;既然意識覺知心繼續存在,就不可以說是真正的無想,所以又名為「非非想」的定境。但因為覺知心不起返觀的作用,正在非非想定中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仍然有了知性存在,所以又名「非想」。合「非想」與「非非想」而名為「非想非非想定」,這樣就是已經背捨了無所有處成就第七背捨。

修行者在這個時候,住於非想非非想境界當中,如果已經斷除了我見——滅除了意識覺知心,意根的「受」與「想」兩個心所有法就會跟著滅除,這樣就成就了滅盡定了,八背捨也就完成了。如果這時候煩惱障也已經斷除的話,就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滅盡定是以離「想」,也就是離了知性而進入;並不是以入滅盡定想,也不是以入涅槃想而進入。假使有八背捨的智慧就能夠從第四禪等至位當中,滅除了了知性的意識覺知心直接進入滅盡定;或是鈍根的人,漸次進入非想非非想定或無所有處定,然後進入滅盡定,這樣子都可以稱為「識住於內」,因為已經不與本識心外的三界境界相應。斷我見之後,修證俱解脫境界的時候,親證四禪、四空定的境界而不去執著它,能背捨而入滅盡定的人都可以名為「識住於內」。

如《中阿含經》卷42佛陀所說:【諸賢!云何比丘心住內?諸賢!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識不著、離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識不著定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識不著,無喜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識不著捨及念清淨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只要是對三界的境界有所樂或者執著的人就是「識住」,都是「識食」。修學八背捨的人,在四禪、四空定不斷轉進的結果會使他的識食越來越輕微,最後就是證得滅盡定;這時候如果煩惱障也已經斷除的話,就成就俱解脫果。

如果對三界中的任何定境有喜樂、執著,就是「識食」,就說是「識住於外」。這意思就是說:凡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有所貪愛的,也就是對意識相應的境界有所喜愛的,都是不住於內者,就是不離識食的人,都不能解脫三界生死之苦。如果有人已經斷除識食,雖然仍舊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境界當中,但是對一切三界境界都無所執著、貪著,這就是「識住內、不住外」,識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識食與八背捨間的關係,凡是熏習諸法而成就了種子,也就是成就了功能差別,都是識食。真正修學解脫道的人應該滅除一切法,滅除識陰與意根一切心識的功能才能進入無餘涅槃,永遠離開三界生死之苦。譬如熏習惡法成為第八識心中的識食,就是後有種子的積集,就不離食集。

就如同 佛陀在以下經文的開示,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慢慢來看看:【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習,非無習;何謂有愛習?答曰:無明為習。無明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明習?答曰:五蓋為習。五蓋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五蓋習?答曰:三惡行為習。三惡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三惡行習?答曰:不護諸根為習。不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護諸根習?答曰:不正念、不正智為習。不正念、不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正念、不正智習?答曰:不正思惟為習。不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正思惟習?答曰:不信為習。不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信習?答曰:聞惡法為習。聞惡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惡法習?答曰:親近惡知識為習。親近惡知識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親近惡知識習?答曰:惡人為習。是為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聞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惡行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中阿含經》卷10)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這一段,前面是講「無明」的部分,接下來是講「明」的部分:【明、解脫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明、解脫習?答曰:七覺支為習。七覺支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七覺支習?答曰:四念處為習。四念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四念處習?答曰:三妙行為習。三妙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三妙行習?答曰:護諸根為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為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為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為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聞善法為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善法習?答曰:親近善知識為習。親近善知識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親近善知識習?答曰:善人為習。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中阿含經》卷10)

以上的經文雖然看起來有一點長,但是其實大家看過了以後就能夠明白經文裡面的意思,從上面的經文我們可以知道親近善知識的重要。如果親近惡知識,熏習惡法而成為第八識中的種子,使第八識心中積集了惡法—想要再現行的習性種子—以後,種子成就了,這就是「識食」。這樣就是已經成就了後有種子的積集,前七識熏習的無明種子、善惡業種子、習氣種子的積集而存在,在本識當中,這就是前七識的食。識的熏習就是識食的緣故,已經積集後有種子在第八識當中,就是已經成就識食的集,就一定會導致後世輪轉生死不斷;這樣子所成就的後有種子、業種子、無明種子的積集,就是「識的食集」。如果沒有識食,就不會有後有種子的集;如果沒有後有種子的集,就不會有後世的入胎跟出生,生死就可以了斷。由這樣的緣故而說滅除識食者,就可以解脫生死;乃至於說滅除異熟生死習氣種子的食集,就可以滅除第八識心體的異熟性,可以解脫於異熟果而成就佛果,這也是食集的滅。由這樣的道理可以知道,滅除食集的方法就是食滅之道,這是二乘法解脫道中,聖所說、聖所修、聖所證、聖所歎的真實解脫之道。

如果有人想要親證解脫道,卻還是一直放不下意識覺知心自己、一直放不下處處作主的自己,正好是識食的集,下一世就一定會再有五蘊熾盛之苦,不免生老病死等眾苦。又從前面那一段經文當中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識食也可以函蓋意思食、觸食、摶食,也就是說,在遠離惡知識所教導的惡法熏習、在親近善知識而熏習正法,以及在觀行食義、食集、食滅,食滅道的過程當中,都是不離觸食與念食的。如果離開觸食與念食,就無法成功地熏習解脫道善法,善法的識食就不可能成就;識食不成就的緣故,善淨法的修習欲也將不能發起。所以惡法的熏習固然是食集,但是善淨法的熏習也是食集,只因為善淨法的熏習,是熏習離欲、離我執,離食集的「食滅道」,不同於惡法的熏習是執著於欲、執著於自我,所以不名為食集;因為善淨法的食集,必定會導致斷除食集、斷除三界愛,獲得食滅而出離三界生死的結果,所以不名為食集。

如果有人將雙身法這種樂空雙運—具足淫欲的觸食、念食還有識食—誤以為是離欲、不執著自我,就成為加重三界愛,特別是加重欲界愛而成為惡法的觸食、念食及識食。要是堅持而去認定淫樂第四喜中的離念靈知為真如、佛性,堅持不移就成為我見與我執的惡法熏習,成就了惡法的觸食、念食還有識食,後世種子流注出來必定會更堅強地執取這樣的意識心為常住心,更堅強地執取樂空雙運境界中的淫樂覺受,成就「常見外道的五欲自恣時即是涅槃」這樣的邪見與境界。要是因此而毀謗正法,毀謗如來藏為外道神我的法,就是意識對惡法的觸食、念食,也函蓋了意根對惡法的念食,同時成就了識食;謗法惡業種子具足成就,捨壽之後就會因為此等種子流注,而入地獄當中。但是「善法食」及「惡法食」的成就,都由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這樣的思惟而成就;多數人則是由於善知識或惡知識的教導,而輾轉成就。所以學法之前,選擇善知識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