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聖諦、滅聖諦

第50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上一次的講次,繼續來跟大家談苦聖諦以及後面的集、滅、道聖諦。

上一次我們談到說苦聖諦呢,它是一個 佛陀所教給我們的對於三界一切法的一個如實的觀行。這個苦聖諦不管是從八苦的觀點,還是從三苦的觀點,它其實最終的函蓋,在八苦的講法,就是含攝到五陰熾盛苦;在三苦的講法,就是含攝到行苦;而五陰熾盛苦跟行苦,它都是一體的兩面,談到的都是我們的身心,因為我們身心的活動所導致的一切的苦。可見,對於一切苦來講,它的根源必然是源於我們的身心,而這個身心之所以會導致這些苦,它的原因是在於:我們有情眾生對於所謂自我有不如理作意的執著,並且這個執著對於一般的眾生來講,幾乎是牢不可破的;因為每一個人從早到晚,幾乎無時無刻每一個剎那,對於我的執著都是時時刻刻在運行的。所以苦聖諦就必須要先透過善知識的教導,然後您再仔細地觀行之後,必須要能夠確認一切苦的根源,就是因為對這個虛妄的不如理作意的我起了執著,以至於導致了我們後續許多的苦,這個就叫作我執。所以要對付苦,當然就是要對治我執、去減輕我執乃至於解決我執的問題。

但是要解決我執的時候,就必須要有清楚的知見,要有正確的認知,這個部分就是說對於我執正確的認知這些事情,我們把它叫作我見。等於是說,我們必須要在認知的層次先了知了我見,先了知了什麼是眾生所執著的虛妄我,什麼樣狀況眾生所執著的虛妄我會導致了許多後續的苦;對於這些東西先有一個清楚的了知,也就是了知了眾生基於我而起了不如理作意的種種的知見,那這個部分知見就叫作我見。先知道了我見的內涵之後,才能夠依據這個內涵,在歷緣對境的修持當中一一地去減輕,乃至於對治、斷除我執。所以,我們要說苦聖諦它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要了知到一切苦的根源;換句話說,就是要了知我見的內涵,然後從我見的內涵出發,進一步再去斷我執。這個就是苦聖諦,整個把它作一個總持性的瞭解,就應該是如此。

我們繼續來看苦聖諦接下來的下一個——就是所謂的集聖諦。集聖諦講的是說,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剛剛是看到現象,或是眼前的境界,我們對於跟眼前的境界互動的時候,因為有對於我的不如理作意的執著,所以產生了種種的苦。所以很自然這些苦,在苦聖諦談的苦,就是當下所導致眾多的狀況;但是,如果要問到說,為什麼會這樣子的時候,那就是到了集諦來解釋。所以集諦在跟我們解釋這些苦是如何而產生的,包含你所覺知的這些苦受,或者是甚至你沒有覺知的苦受,但實際上卻會導致你在三界輪迴不得解脫的這些種種的狀況。那麼這些苦是如何出生的?那集諦就是告訴我們、解釋這些到底是怎麼樣生起的。一般人對於集諦的理解往往會把它解釋成苦——所有一切的苦,正如我們之前講的苦,不就是對於這個有所執著才產生的嗎?所以,一般人往往說:既然苦是因為執著而產生的,那麼集諦講的不外乎是我們是如何的去執著,所以只要不執著,不就沒有苦了嗎?

請大家注意聽好了!一般人會覺得說苦是由於執著產生,只要不執著就沒有苦。所以,如果按照這樣解釋的話,什麼是集呢,苦集的集呢?那他會告訴你說:執著就是集;那接下來什麼是滅呢?他會告訴你:不執著就是滅;那道呢?同樣的不執著就是道。可是滅跟道的差別在哪裡呢?滅指的是:完全不執著的狀況就叫滅;道呢?就是告訴你如何去做才能夠不執著,這就是道。這些事情聽起來好像言之成理,因為確實大家在談佛教修行的時候,都是談的就是說,要少一些執著,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不執著,就沒有痛苦了。所以,把苦、集、滅、道全部用執著或者不執著來把它貫通的話,看起來似乎也是對的。實際上這個講法,我們說「很容易誤導大家」。

現在回頭來看看:我們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主張,那是因為主張苦就是執著而生的。可是我們要進一步問說,我們當然知道苦是執著而生的,可是要問你的是說:這個執著的本質是什麼才會導致苦呢?前面我們在給大家分析苦聖諦的時候,曾經說對於苦聖諦的這些觀行的話,一般人的觀行都會覺得說,是這個眼前的境界導致了跟我和與不和,而導致了有苦或是沒有苦。所以我們說,當時曾經講過比較有聰慧的人會覺得說,既然一切都是壞苦所含攝的,那我只要心理建設了,只要知道它必然變壞了,只要不要去這麼執著它,那不就是沒有苦了嗎!

好,上一次我們曾經跟大家說,這樣子的一個苦,只能夠針對特定的境界來減輕你對那個境界的執著。可是,我們接下來也跟大家講,因為苦的最根本,所有一切的苦,不外乎是含攝到五陰熾盛苦或是行苦;當你用這樣角度去看的時候,你最根本要解決苦的它的根源,其實是我執。所以所謂的苦,乃執著而生的,這個執著講到的不是我對於境界的執著,這個執著講到是我們對於自己的執著,才是一切苦的根源。所以,如果說要真的這樣解釋的話,那麼我們必須要針對執著這兩個字,仔細地去分辨清楚。因為,如果按照一般大眾想像到的是執著、不執著的話,那麼當大家在說執著、不執著,都是基於有一個鮮明的、實在的我;在這個鮮明、實在的我的前提之下,來談執著或不執著。比方說,在網路上面有流行一個比喻,就是有一個人在煩惱深重的時候,他想要求解脫之道,他就問了一位師父。這個師父當下並不回答這個學人,而是叫這個學人手裡面拿著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讓他拿著、不讓他放下來;當然拿久了之後—這個學人裝滿水的杯子拿久了之後—手當然會很痠;當他很痠的時候,這位師父就跟他說:現在你把杯子放下來吧!然後他就依照指示把杯子放下來了。師父就問他說:「現在放下來了,感覺如何呢?」這個弟子就說:「放下來之後,感覺超級的輕鬆。」那師父就跟他講說:「你原來是因為一直拿著這個杯子,所以你覺得手痠痛不已,你只要一放下就輕鬆了。那麼你之前心裡的煩惱不也是這樣嗎?你心裡會有煩惱,就是因為你的心裡放不下;只要你心裡把它放下了,它不就當下解脫自在了嗎?」所以,這個故事最後的結局,就是這個學人法喜充滿的回家了。

可是我們現在要問大家、請問大家:這個故事裡面,這個學人法喜充滿的回家之後,是不是真正解決了苦的問題呢?現在注意去看看他所比喻的境界裡面,把裝滿水的杯子放下來這件事情,請問在放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清楚地覺知到什麼是我們自己?什麼是杯子呢?所以能夠這樣放下來的話,表示我們能夠清楚地界定「這個煩惱跟我們自己本身那是兩回事」;在有了這個清楚的覺知之下,所以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就是說,我們把杯子放下,我們把背包放下,我們把什麼東西放下,它的前提都是在於我們要放下的東西,跟我們自己本身是有清楚的界限,這個界限是不需要怎麼樣努力就可以分得很清楚,所以你才可以很率然的就把它給放下來。

我們回頭再看苦聖諦的時候,我們不是說苦聖諦的時候,對於境界來講,真正一切苦的根源,不就是對於這個虛妄我不如理作意的執著嗎?現在這個執著顯然不是對於杯子,不是對於背包的一個執著,這個執著很顯然是對於我們自己有一個所謂的真實現行的自己的執著;那這個執著,請問大家:這個執著既然是自己對自己的執著,請問您要如何放下呢?您是不是開始覺得放下這個比喻,沒有辦法用上了呢?確實如此。因為一般人所講的執著、不執著,或者是放下這些事情,都沒有辦法用在我執的這個狀況裡面;因為我執講到的,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執著,那你又要自己怎麼放下呢?所以我們可以說用這樣的講法,大家要深思,因為這個容易誤導學人。

我們應該要回歸到的是說,應該要正確地認知到:正確認知到就是在我們一般的狀況當中,我們是如何現起對於這個虛妄的我,如何不如理作意的執著。必須要先有這個清楚的認知,也就是要認知到我們的我見—每一個人與生俱來—也包含後天學習的種種的我見,要對這些我見有了認知之後,你才能夠說按照這個認知,進一步來削減對於不如理作意的這個我的執著,應該要如何地去削減它?就是說,如何去斷除我執的這件事情,當然就是有待於各位要跟隨善知識的教導。如果有緣的話,歡迎大家來正覺同修會修學,每一班的親教師都會告訴你「我見的內涵」,並且進一步指導你「如何一步一步地斷除我執」。

所以,這個集諦的本身講到的應該是說,我們對於我的執著到底是怎麼生成的?集諦的具體內涵講到的就是這一回事。因為苦諦就是因為有了這個不如理作意的我的執著,所以對於世間的萬象開始生起更不如理作意的執著,因此才導致了種種的苦;所以集諦的本身,就是在解釋這件事情,當你認清了這個事情之後,你自然就能夠順著這個理路呢,仔細去斷除我見跟我執。

那麼關於這一點,如何去斷除集諦的這個部分,可以說就是在後面的滅跟道的兩者。那我們先看看後面滅的聖諦的部分,關於滅的聖諦的部分,也是有許許多多的人都誤會,最常見的誤會呢就是像我們前面在講集諦的部分,那種誤會也就是說大家覺得什麼叫滅,就是你不執著就是滅了;可是當大家嘴巴裡說不執著的時候,其實只是對於眼前的境界不在乎了,可以淡然處之了,叫作不執著。可是我們從苦聖諦、集聖諦的時候,就一路在講,所有一切的關鍵核心,都在於說眾生執著著那個虛妄的我存在,所以在這一點來說的話,苦的一切根源都是在於我執。

而集諦是在解釋這一切的原因。那麼對於集諦來講,我們可以說最直接的觀行的方式,就是要看五陰裡面—在五陰的運作裡面—甚至是說一切的蘊處界在運作的時候,到底這個我是如何地運行?透過觀察了之後,才會知道說這裡面的我,其實充滿了虛妄性,反而是見到了自己層層地執著而已;所以這樣子的話,就可以知道了我見的內涵,並且再來歷緣對境斷除我執。這個是從蘊處界下手,透過瞭解集諦之後,從蘊處界下手;當然,另外一個更深入的方式,就是透過十二因緣:也就是瞭解我們眾生在三界輪轉的時候,那麼透過十二支緣起的一一支,它是如何的運行,從那個運行當中,配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觀行,了知到說中間運行的這些東西,其實只有每一支的運行而已;那裡面其實真的沒有我們所執著、所以為活靈活現的那個我存在。一旦到了這個地步之後,也可以說已經能夠掌握我見的內涵;從此之後,就可以分分地在歷緣對境當中去斷除我執了。這個是集聖諦的兩種的入手方式。

可是不管是從蘊處界,還是從十二因緣去入手,那麼最終要達到的境界就是叫滅的聖諦。滅聖諦裡面,在佛典裡面,在描述滅聖諦的時候,它是這樣講的,最重要講法就是說:滅聖諦就是阿羅漢所證到的境界。這個境界可以用四句來形容,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個四句就形容了阿羅漢他證到了滅聖諦的狀況。所以,可見滅聖諦就是滅掉了一切苦的狀況;滅掉了一切苦的狀況,所以這個就是阿羅漢的解脫境界。從這裡來看,各位也可以看到,因為這裡面談到的是「我生已盡」,從此之後不再輪迴;「梵行已立」,該有的清淨行,在這個時間點上已經確實的建立起來了;「所作已作」,就是所有解脫道裡面,關於解脫的事情,已經該修習的都已經修習完成;這也就是說,後面的「自知不受後有」,就是他自己很清楚目前以他所證到的解脫果呢,他不會再有後生的生起,也就是說,他盡此一世之後就再也沒有未來世了,這是每一位阿羅漢都自己知道的事情。

這兩件事情,對應到苦諦、對應到集諦的狀況,就是說整個透過瞭解集諦之後,然後透過集諦分分地去對治之後,就知道說能夠盡了一切的苦,達到了滅諦的狀況,這個才是真正滅聖諦所講的狀況。如果用另外一個更簡潔的話來講,滅聖諦談到的就是所謂的涅槃的狀況。當然正覺同修會的學員們,應該都知道涅槃的法義,包含四種不同的法義在;但對於一般的學員來講,我們就概括性來講,就是說滅聖諦講到的就是涅槃的狀況。所以對這方面,一般人常常會誤會說,滅就是不執著就好,現在不執著這三個字,跟我們剛才跟大家講的滅聖諦的狀況,包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個四句,包含我們剛才講說滅聖諦就是在描述涅槃的狀況,這個狀況各位來對比一下,馬上可以發現「不執著」這三個字,真的非常容易造成誤解。所以希望大家修學的時候,千萬不要便宜行事,甚至都還希望大家先在佛法的解脫的正確的修行路上,先遠離了不執著的這些說法,先回歸到阿含經裡面,所有一切關於解脫的正規的說法。這樣子的話,才能夠確保我們的修行比較不出差錯,這個其實也是 平實導師寫作《阿含正義》最大的心願。那這是關於滅聖諦的部分。

接下來,關於道聖諦的部分。我們剛講說苦,就是跟大家解釋,何以世間的諸法、一切的本質都是苦;集就是跟大家解釋這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苦;那滅就是告訴你說,滅盡一切苦的勝妙的境界。接下來,道呢?道就是道路、路途、方向的意思;就是跟您講說,如何作才能夠從您目前的修行狀態,一路往滅聖諦的方向行進。這個道聖諦呢,在阿含部裡面具體而言,有三十七項內容,這三十七項內容,各位其實也可以在法界衛星,之前正覺同修會的許多親教師所錄的錄影裡面,有一些都會談到三十七道品的狀況,所以大家也可以參閱。

在這裡我們道聖諦的部分,就依照 平實導師在這個部分的《阿含正義》所講述的內容,以八正道為主。八正道的內涵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的正志,另外一個翻譯叫作正思惟。一般來說,在道聖諦這個方面,如果我們專就二乘的解脫道來講的話,那麼在這個解脫道裡面修學,有所謂的二乘的八正道,當然也有所謂大乘的八正道。二乘的八正道跟大乘的八正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說,大乘的八正道必須以實證自心如來,實證第八識的這個功德,依照這個功德出發的話,重新把證悟的這些功德在每一項的內容裡面,包含正見、正思惟等等,每一項的內容裡面,透過證悟如來藏的功德,把每一項的功德一一具體地實現在我們的行住坐臥當中,這個就是大乘八正道跟二乘八正道基本上的差異。至於八正道詳細內涵,我們下一個講次再繼續跟大家講解,今天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