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解剖學

第3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前面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已經把我們佛教裡面的觀行,特別是斷我見的觀行的內容,在《阿含正義》裡面介紹了,所以我們說《阿含正義》也可以稱為是實證佛教的觀行法門。

而且在上一集我們也說明,其實觀行跟現在的記憶研究是有相當的密切關係,而且現代人都沒辦法解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是生命裡面的奧祕。而 佛陀採用非常科學的方法,就是去解剖可解剖的名色,凡是可解剖的,就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所以 佛陀就以滅盡定的禪定的方法,來切割內心的這些心法,也就是切割「名」這些法。那怎麼切割呢?就是用滅盡定的方法,也就是控制六識的存在,最後把六識能夠滅除,依這樣的方法來解剖名色。所以我們說實證佛教的觀行法門,也是在研究記憶,也就是同時在作心理的解剖。

我們上堂也介紹到「五受陰」是用六識來解剖,然後,最後能夠觀察到六識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那這受、想、思這三個叫作「遍行心所」,祂跟五陰裡面的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是有所區別的,因為那屬於別境,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阿含裡面的五受陰,就是我們說唯識學裡面的最早根據。所以五受陰裡面所提的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其實說的就是遍行心所。因為思心所它不了別境界,受跟想雖然它了別境界,可是它跟每一識的-就是六識裡面的每一識-它都有關係,它各別有它各別了別的境界,有它各別的運行的境界;然後這些全部都涉及到意根的關係,所以聲聞人就是透過滅盡定的鍛鍊,能夠領受到意根的大概內容,可是他沒辦法真正去實證意根,也沒有實證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一段經文,可以瞭解聲聞人對於意根的瞭解是如何。【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誰為彼盡受境界,誰為彼依耶?」尊者大拘絺羅答曰:「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中阿含經》卷58

在這個對答裡面,拘絺羅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就是說,其實五根它所運行有它各自的境界啊!可是這個五根的各自運行有各自的境界,所指的就是「遍行」,可是這個分開是各自運行,可是我們明明感受到有一個和合的一個身心運行啊!那誰能夠去領受到這個五根所各自運行的境界呢?大拘絺羅就回答說,其實就是意根哪!因為意根可以領受到五根它們各自運行、各自的境界,然後祂都領受到了,所以我們就領受到:「哦!有這個境界,那個就叫作意識。」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大阿羅漢他們是可以推知意根的,因為他們已經明明知道六識都可滅嘛。六識滅了,結果他又可以從滅盡定出定,那顯然在六識之外,還要有一個可以生滅的心嘛,而這個生滅的心就是意根啊!所以他們就推知了意根。所以說在阿含裡面的聲聞人,其實他們是了知說有意根這個法,可是他怎麼了知呢?他必須要透過禪定,也就是說聲聞人他是依於佛語,他才能夠了知七識的。而且對於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是什麼呢?他也只是依於 佛陀所說,說哦!祂就是一個法。可是祂是什麼呢?不知道!這就是聲聞人他對於八識的了知,只到這裡為止,可是這樣子能夠成為大乘的根器嗎?不行!因為這樣的智慧是不足的。因為他必須要透過禪定的觀察,他才能夠成就,所以他的智慧是不足的,所以 佛陀才要另外別開緣覺的法。也要讓聲聞人還要經過緣覺的思惟、觀察,他才能夠對於第八識、第七識,有更深一點點的瞭解,所以 佛陀就要別開緣覺的法。

所以我們來看看這個表,緣覺是把生命的名色呢,因為內緣生法把它區分成六界,那這個六界又經過六入支,然後解剖成這個識支裡面的六識身,那再透過這個觸支,把六入分為十二處,所以就把這個六入支變成十二處加上識支的六識身合為十八界。那十八界之後呢,又依於行支、受支跟愛支,以及加修了滅盡定,最後可以進行五陰跟五受陰的觀行,然後最後把生命分為六六法,分為三十六個法,所以這樣子就可以成就緣覺。他更進一步地去了知生命的結構,也就是說我們要談到記憶研究跟心理解剖,其實它的目的就是要能夠瞭解生命的結構是什麼?

那我們看看在緣覺法裡面,世尊把人區分成六界,然後依於六入區分成六識。好!我們看這段經文:【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增壹阿含經》卷29

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辟支佛這個緣覺法,它是把色法作更精細的分割。我們前面看到五陰裡面主要在區分心法,把「名」區分成受、想、行、識;可是對於色陰,只是區分為地、水、火、風四個法。可是在六界裡面,是要把色法區分成地、水、火、風、空,分成五個,表示這個緣覺法或是辟支佛法,它對於色法的推知是更超勝於聲聞的。可是對於識支,它就是用六入的方法把它區分,區分之後就成為六識。利根的辟支佛,因為六界之法,他就可以斷我見,可是如果他根再鈍一點呢,那就要再透過觸支。什麼是觸支呢?就是六入支之後的觸支。為什麼會有觸呢?就是接觸的觸。是因為有內六入跟外六入,內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六入呢,指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跟六塵觸,就產生六入的現象,所以觸支就是在說明這個十二處的內容。那當然這個觸支,還有想陰的了知的內容,因為有觸支之後就會有受,就有受支產生了。好!那如果說因為名色往前推是識支,往後推是六入,那這樣子就區分出六界出來了;如果再往後推就是觸支,就是變成十二處了,那合這幾支就成就了十八界,就可以斷我見。這個是辟支佛裡面稍微鈍一點的,就要透過十八界來斷我見,可是他斷我見之後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他還要根據所謂的受支、行支乃至愛支再作區分,然後作五陰十八界的觀行。

那我們要跟各位強調一點,根跟塵這兩個法不要認為它很簡單,其實它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涉及到實證佛教的觀行法門。我們可以看一段經文來證明這一點。【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說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是非二者,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彼自以意說二法者,但有言說,聞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這是《雜阿含經》卷8的第213經,這裡 佛陀特別強調「根」跟「塵」這是兩個法,而且特別要我們要能夠仔細聽、仔細思考。外道認為說,沙門瞿曇說根、塵是兩個法,這是不對的。佛陀說那是他們不懂,我們講這些只是增加他的疑惑,因為根塵能夠區分不是他們的境界,外道就是這樣子。所以根跟塵的區分,乃至五陰十八界的觀行的詳細內容,請大家應該要仔細地思惟。如果說各位菩薩對這個部分有興趣,想要更進一步能夠瞭解佛教的實證,佛教的觀行具體內涵,那請來正覺同修會裡面,來聽聞 平實導師的說法,還有親教師的教導,才能夠真正具體的了知它的內容,因為這裡涉及到密意,觀行的密意。

好!那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從十二因緣裡面的名色支、識支、行支,或是從名色支往後推的,六入支、觸支、受支跟愛支,就可以構成六界、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五陰。還有再更進一步的六六法的區隔,也就是六六法的解剖。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有六六法,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雜阿含經》卷13。這是《雜阿含經》304經。也就是說,從這裡可以看到辟支佛他可以作更精細的解剖,而且他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對於色法的解剖超越聲聞。因為聲聞人對於色陰只是分地、水、火、風,可是在辟支佛的法裡面,他是把色陰分為地、水、火、風、空,甚至把色法分為根、塵,那在這個根塵這十二處裡面,中間又藏了一個意根,而且這些都是 佛陀略說而不廣說的,因為能夠了知到這個地方,他必須要依於信、信根。聲聞人是依於對 佛陀的信任而修禪定,他可以證得,他可以推知;辟支佛就要憑藉他過去世的善根,去信任佛語,然後去知道,喔!意根大概是如何。

好!那我們簡單地介紹,名色在聲聞緣覺的解剖之後,我們要看看 佛陀對於聲聞緣覺如何給他們答案。我們首先來看看,聲聞人對於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的答案是什麼?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雜阿含經》卷12。這是《雜阿含經》第296經。祂說:多聞聖弟子啊!最後他可以把種種凡俗的見解全部把它斷掉了,什麼壽命的見解、眾生見或是我見,或是什麼是吉慶、求壽命、求健康、求財、求官的這些錯誤見解全部斷除掉,然後在未來世成為不生法;也就是阿羅漢最後到未來世的時候,祂會成為一個不再出生的法,這個不生的法就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是是什麼呢?聲聞人還是不知道,所以他才要再更進一步去修學這個緣覺法嘛。可是緣覺法怎麼修?就要依於十因緣來修啊!所以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裡面,特別舉示出十因緣,來把十因緣的觀行內容具體地宣說,把辟支佛的智慧突顯於世間啊!

那我們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怎麼樣說這個十因緣,特別是裡面的入胎識。【「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長阿含經》卷10。《長阿含經》就有這樣的經文,因為這段經文我們在後面的介紹裡面,還會有經常的解說,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解說。

可是我們可以知道入胎識所說的就是說:在受精卵的階段就有一個識進去,來成就了嬰兒的成長,然後這裡面又有意根跟這個色法,就是名色的配合,所以名色可以增長啊!代表什麼?代表名色會隨著受精卵增長而增長。那代表了什麼意思呢?代表有一個入胎識,祂是不增長的。因為入胎識如果會增長,那祂就是會變異啊!那祂就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所以說在阿含裡面,不管是聲聞跟緣覺,他一定要具有這樣的智慧,而且聲聞人沒有入胎識的智慧,他只有知道有一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是這個法是什麼內容呢?具體是什麼呢?不知道!可是經過他修學緣覺法之後,在 佛陀的協助之下跟修學之下,他逐漸聽 佛陀的說法之後,他能夠逐漸瞭解說,喔!原來在因緣法裡面,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其實就是入胎識。當他能夠確認了這個事實,而能夠確知名色增長,而有一個入胎識不增長,這樣子他才具有十因緣觀行的智慧,這樣子他才有可能因為這樣子進入大乘。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二乘人,如果他是聲聞人他要進入大乘,不可能!為什麼?因為他的智慧太下劣了。所以他要經過辟支佛的智慧,辟支佛的法的熏習成為緣覺,知道有入胎識,這個時候他才知道:喔!能夠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具有這樣的智慧之後,他才有可能轉入大乘。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我們有所謂的解剖:有聲聞的解剖,從五陰到五受陰的解剖;有緣覺從六界、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到六六法的解剖。有了這樣的解剖的智慧之後,能夠確認名色統統都不可能是如來藏,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大乘,成為大乘的菩薩。大乘的菩薩就是要具有這樣的,緣覺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個基本的智慧之後,才能夠進入菩薩法裡面,然後把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轉換為六見處,轉為六見處之後,再根據六見處進行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觀行。可是這樣還不能夠成就大乘的見道,因為那只是依於六見處進行觀行,他還要經過真實禪的鍛鍊才有可能明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聲聞緣覺他們只是在作名色的解剖,可是在名色的解剖有了概念之後,能夠有斷我見的功夫之後,他才能夠進入六見處的這個見解的修行,才能夠進行這個斷我見的操作。至於大乘法的部分,我們在下一堂再跟各位作詳細的介紹。

謝謝各位菩薩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