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離相而具足功德

第125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帶大家來看 平實導師所講述的《起信論講記》。

今天是從《起信論講記》的第四輯第一頁開始,我們先把經文唸一次【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諸功德相?」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大乘起信論》卷1)

這裡提問者提說 馬鳴菩薩所提到的,真如的兩種相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首先 馬鳴菩薩說真如離一切相,這個離一切相指的就是離一切分別之相,那麼它的意涵,就是指真如在運作的時候,是離見聞覺知而不起一念,這個部分 平實導師花了一些篇幅在跟大家解釋。比方說,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說,往往我們會有許多的境界,對許多的境界都非常的愛樂;比方說,我們看到一盆非常美麗的花,這個時候我們免不了總是會對這盆花多看幾眼;又比如說,我們聽到了一曲好聽的音樂,這個時候我們總難免都會對這個音樂流連忘返,甚至還要反覆地再聽。這就是一般人對於境界愛樂執著的一面。可是即使是對一般人,這樣子的狀況來說,真如在運作的時候,仍然不會起一念;真如不會說,去愛戀某一個好聽的音樂,或者是某一個好看的景象。同樣的,對於剛開始來修行的人,往往有一些修行人,都是走錯路了,所以常常會覺得說,某一個方式、某一個想法,或者是某一個境界,就是所謂的佛教講的涅槃的境界;那麼像這樣的狀況下來說,哪怕這個修行人誤以為哪些境界是涅槃的時候,這個時候,真正的背後的真如,仍然不會因為他的這個誤會,而有所起念。

又譬如說阿羅漢,阿羅漢當他在修解脫道的時候,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路修到阿羅漢的時候,那麼他在這個狀況下,已經達到解脫果的極致了,他已經解脫於世間的諸般的煩惱,可是即便是像阿羅漢這樣子,一路修上來的過程中,真如仍然從來都沒有起一念。那至於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來說,在這個三大阿僧祇劫裡面,真如從來都沒有起過一念。所以我們可以看,不管是聖、是凡,乃至於一切有情眾生,比方說像一隻螞蟻一樣,那麼連在一隻螞蟻身上的真如,也從來不會有所見聞覺知,有所起念。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說真如是離一切分別之相。因為不管是一般人、阿羅漢、菩薩,甚至一般的有情眾生,真如祂的功德性,永遠都是毫無二致,在這些功德性當中,從來都沒有一絲一毫的見聞覺知,所以我們說真如離一切分別之相。

接下來 馬鳴菩薩又說到真如有第二件顯著的特徵,就是真如具足一切的功德相。這個真如具足一切功德相,它的意涵就是說:真如其實祂是真實成就了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法,這也就是我們說真如的「真」這個字,它所代表的意思,因為祂是真實存在、真實成就,而且這個成就,從無始劫以來就是如此,到無量劫之後也是如此。對於一般從來都沒有踏進修行的人來說,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輪迴,從無始劫以前的六道輪迴,到無始劫之後仍然地在六道裡面上上下下,從來都沒有辦法超脫三界火宅的這些人來說,真如的成就仍然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我們說,祂的這個功德相永不壞滅。對於一般菩薩的修行來說的話,從初發心到後來成就究竟佛地的真如也是一樣,祂的功德性從來都沒有壞滅,所以我們才說真如其實祂具足了從聖到凡,具足了一切的功德。

但是 馬鳴菩薩講的是說,當祂具足一切功德相,成就一切功德的時候,真如是離開了一切分別之相的,所以 馬鳴菩薩說,在具足一切功德無有差別相,這個差別相指的就是分別之相。繼續說真如永遠都是這樣一味一真,怎麼說一味一真呢?這個「一味」指的就是指說祂始終是離一切相。「一真」指的就是祂真實成就所有的一切從聖到凡,一切有情眾生的一切功德,所以才叫真如是一味一真。這個真如既離一切相,可是又成就一切功德,顯現了一切功德相,這個部分在字面上來說,看起來真的是非常的矛盾,所以難怪提問者就會提這個問題。對於一切未悟者來說的話,所有真如的這兩個特性,離一切相跟具足一切功德相,對於未悟者來說的話,完全是不知不見。如果說,有機會碰到善知識的開示,乃至於說用真正適切的方法來參禪開悟明心之後,真悟者就可以即見即知真如離一切相又具足一切功德相這個雙面的性質。

好,接下來我們繼續再看到下一段的經文有講說「以依業識等生滅相,立彼一切差別之相。」首先這一句經文裡面,其中有一個關鍵字是「業識」,那麼這個業識,在前面《起信論》的章節裡面曾經有提到,我們在這裡把前面的章節經文,唸一次給大家聽:【復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識轉,此義云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恆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大乘起信論》卷1)

這一段,諸位菩薩在前面的《起信論講記》的其他親教師的說法裡面,應該曾經熏習過了,那麼我們在這裡提醒大家的就是說,這裡因為前一段經文有很明確地說「眾生依心意識轉」,然後 馬鳴菩薩提出了五種關於這個「意」的別名,其中一個別名就是所謂的「業識」,所以這裡的業識很顯然是偏於以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為主來立這個識的功能。那麼以依業識等生滅相,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怎麼說呢?首先我們從前面的經文,我們看到業識祂之所以會有運作,就是因為無明不覺;也就是說,我們從來都沒有跟我們的真如相應,所以我們就是一直以來,按照我們自己所處在的無明境界裡面不斷地在運轉,叫無明不覺。那這個境況下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動,這個心動意思就是說,隨著境界的差別而轉;比方說,今天如果有人突然放了一首你所喜歡的音樂的時候,你馬上就會被那一首音樂給吸引了,所以這個時候,你的心就開始動起來。又比方說看到一幅美麗的畫作的時候,一樣你的目光就是被那個畫作所吸引,所以你就是會持續地看,甚至回家之後還回味不已,這個就是典型的心動的現象。那麼所謂的這個心既然有動,顯然祂就是有生滅的現象,因為一切的動,就是意謂著祂有所變異,有所變異就有所生滅,有變異、有生滅之後,接下來才會接到 馬鳴菩薩在之前所提到的其他幾種意的別名,像是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這些都是在你心動了,有生住異滅的這個現象之後才現起功能。乃至於說,馬鳴菩薩在前面有說到,心意識轉的那個識,指的是分別事識,其實用我們通俗所能理解的話來說,就指的是我們的意識。有了無明不覺心動之後,除了現起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之外,當然分別事識,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就也會開始跟著動轉。所以由於所有的這些識,因為無明不覺心動之後開始動轉,才造就了眾生界無量的差別,但不管是這個業識,從業識開始,所有一切的識是怎麼樣去動轉,怎麼樣地生住異滅,但是我們卻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真如始終都是維持一味一真,也就是祂離開了一切的分別相,卻又忠實地呈現一切的功德。

那接下來就是說業識的生滅相,對於這種業識的生滅相,首先我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說,所有一切識的生滅,其實祂都需要從我們的如來藏裡面,要有種子流注;也就是說這個過去世我們所熏習的這些識的種,都儲存在我們的如來藏裡面,然後從如來藏現起這個種子之後、現行之後,我們才能夠看到所有的一切識的生滅現象。比方說像 平實導師在書上有舉,比方說一個學佛了的人,當他終於學佛了,然後也聽善知識的開導,應該要斷我見才能夠邁向修解脫道跟修佛菩提道的開始。

這個斷我見,當然 平實導師在書上有特別提醒大家,所謂的斷我見這個「我見」絕不是一般人所提到的「我的成見、我的意見」等等;而是把我當作是「真實恆常而不變的、作決定的、主體的」這種錯誤的認知。這個錯誤的認知當然就是說,你可以透過善知識的開示,比方說去聽法或者上課的時間透過了善知識的開示之後,你可以對我見的內容有所瞭解,甚至你可以在當下就完全體會善知識所說的我見意涵,然後你跟著就確認說,一般人所認知到的所謂的真實恆常不壞作決定的我,那個其實是一個虛妄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一個錯誤的見解,於是你在聽法的當下就欣然同意。

可是 平實導師在書中有特別、特別提醒大家,所謂在看書上的開示或是聽法的時候,瞭解我見是一個錯誤的見解,這個事情並不能成就斷我見的功德,實際上真正斷我見的功德必須要是說,在你聽法、聞法的當下瞭解清楚之後,然後必須要把所有一切的知見帶著,接下來在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要讓你的心沈靜下來,然後要能夠面對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中,到底是怎麼樣體會「我」的。比方說我是怎麼個起床的,然後我是怎麼個走路去上班,然後我又是如何跟人家對話,也就是在這些日常生活的境界裡面,去抓到說我是怎麼樣認知那個「我」的,然後再依照上課所得到的正知見,用來去破斥每一個當下所呈現的對於我的錯誤認知。能夠這樣子努力才能夠說,我們真實的把這個知見用在我們的行住坐臥當中,唯有這樣子才能說,你從原來只是聽聞來的知識,已經經過內化轉化變成了隨行,隨行在你念頭中間的一個正確的知見,所以這個才能叫作我們講的「法隨法行」。

所以斷我見這件事情,平實導師有特別提醒大家,在斷我見這個前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佛人一旦斷我見的時候,就開始可以斷三縛結,也就是離開了三界的繫縛了。其實這個講的斷我見,應該說離開三界繫縛的一個起始,實際上最源頭來說,還是應該回過頭說,斷三縛結是先從欲界開始解脫起,所以一切的這個解脫的,剛踏入解脫都要從斷三縛結開始。所以學佛人是否能夠斷我見的話,是學法的一個關鍵。但是即便是像這麼一個關鍵,對學佛人來說這麼關鍵的過程,它的前後來說,所有的這個種子流注,所有業識生滅,它的差別是非常非常明顯的;因為沒有斷我見的話,就只能永遠在三界裡面輪迴生死,可是一旦斷我見了、斷三縛結之後,這個人如果不退轉的話,乃至於到了七返人天之後就可以成就阿羅漢果,就可以出了三界了。所以這邊所牽涉到的業識生滅的前後差別相是非常非常大的,可是無論差別是如何,我們的真如仍然是從頭到尾離開見聞覺知、不起一念。

另外 平實導師也提醒大家,就是說既然業識所有的生滅相都要從如來藏生起,必須要種子流注,那很顯然就是說,這個所有的種子都必須要有一定儲藏的機制,那麼這個機制,就是在我們的如來藏裡面,所以每一個學佛的人,不可以說離開了如來藏,然後說要能夠學佛有所成就;因為一旦離開了如來藏之後,所有的種子又將儲存在何處呢?好,那麼這兩點來說「以依業識等生滅相,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我們剛才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到,斷我見前後業識的生滅有許多的差別識相;實際上,從一個凡夫眾生來說的話,他的業識種種的生滅,也就是呈現了他在一般的行為舉止裡面所有一切的差別之相。也就是說,這些差別之相,不僅是由業識的生滅所顯現,並且也是由業識的生滅所分別,所以他的顯現、他的認知,都是由於這個業識起動的關係。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的差別跟辨識,都是由於我們前面的七個識的作用,至於真如祂就是屬於第八識,所以祂跟這一切的差別之相都不會有所覺知。

像這些,以上我們說真如離一切相,可是又具足一切功德相,看起來字面是非常的矛盾的,所以難怪就有人聽了這個法之後很難信受,難怪就會提問,然後 馬鳴菩薩才要來回答一番。所以我們知道說,其實了義正法是很難讓人家光看字面意思就直接相信的,這也就是了義正法住世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因為信心不具足,一看文字上面看起來是相反的事情,就覺得說:「欸!這個一定是說錯了!」或者是說:「這個是馬鳴菩薩亂講的!」或者是說:「《大乘起信論》根本就是一部後人創造的偽論!」像這些都是由於一開始的信力不具足,所以就開始毀謗了。

那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必須要瞭解佛法之所以跟一般世間的法差這麼多,就是因為佛法其實有許許多多的非常勝妙難解的內容,它不是我們在一般世間所能接觸的法所能解釋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佛菩薩所說的諸般的法,即便以我們的現量經驗沒有辦法立刻直接能夠理解,但是我奉勸諸位菩薩,在這些事情上面,應該要先消除自己的慢心,如果說我們現量的經驗,還沒有辦法直接體會的話,那不妨就把它打包起來,也許隨著我們追隨善知識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就有機會能夠逐漸瞭解到佛法勝妙的一面;千萬不要在一切的這個法還沒有把它瞭解清楚的時候就輕言出口毀謗,這個對大家的道業會是很大的遮障。當然了義正法由於字面上,這樣子的看起來是矛盾,當然它也很難去理解它,所以有一部分的人也難免會因此而師心自用。那至於是如何師心自用的狀況的話,我們在下一節,我們會用這個「正念」,正確的正、念頭的念,正念這兩個字,用一般人所誤會的正念的意思,來跟大家說明,說如何用這個誤會的方式,誤會 馬鳴菩薩所講的離一切相,具足一切功德相的狀況。

那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