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不空離障大義

第47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入門起信》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真實不空離障大義」。

【真實不空離障大義,如虛空明鏡,謂煩惱、所知二障永斷,和合識滅,本性清淨常安住故。】(《大乘起信論》卷1)這是《大乘起信論》中 馬鳴菩薩的開示。

「真實不空」是從第八識真如心的離障上面來說。主要是在表示,當已經究竟圓滿在佛地的時候,這個心真如已經究竟的離開了煩惱障,也離開了所知障,而這佛地離開煩惱障跟所知障,就是講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既不住於生死中,也不住於無餘涅槃中。定性聲聞人二乘無學,雖然他們已經可以入涅槃,而不再領受分段生死,但是這時候,他們就無法再學習一切種智,沒有一切種智就不能成就佛道,也就不能廣利眾生;佛則不住於無餘涅槃之中,繼續示現於三界中、猶如虛空一般又如明鏡一樣地顯現種種無漏有為法,來無止盡的廣利眾生,除非眾生已經成就了佛道,才會入無餘涅槃;但是眾生畢竟沒有窮盡,所以佛也不會入無餘涅槃。

但是諸佛雖然不住於無餘涅槃,但是也不住於生死之中,因為八地以上的菩薩,就已經把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斷盡了,而且也把煩惱障習氣種子的隨眠也全部斷盡了,到了佛地就是把所知障上面所有的上煩惱──也就是塵沙惑也全部斷盡;而這個部分都是屬於所知障中,它已經不是屬於煩惱所攝屬了。所以今天在講離障,一定是依於煩惱障和所知障這兩個障全部永遠究竟斷盡了,叫作離障。

而什麼是煩惱障呢?煩惱障就是二乘菩提所修的解脫道中的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二乘菩提所斷的惑,就是思惑與見惑。而所知障是在生命的實相上面去探究一切有情他的自心真如所含藏的七轉識的種子,以及祂的現行的種種差別相,再加上七轉識相應的種種煩惱,都是由這一個心真如第八識如來藏祂所顯現的,而這個心真如祂本來就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性,而這些內容完全具足的時候,祂的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就稱為無垢識,因為祂的種子已經不再變異了。到了佛地,祂具有一切智,一切種智,離開煩惱障、離開所知障,對於一切法一切種,祂都能夠究竟的了知,也能夠用祂自己所究竟了知整個佛道要如何修證,這樣的親證,這樣的一個過程,來教導一切有情,所以叫作佛地。那麼這個佛地的時候,祂的七轉識以及第八識,已經轉成為智慧所現,所以到了佛地的時候,我們說祂是四智圓明,也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整個和合一味來利樂有情,所以這個境界,當然是比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涅槃的功德更高。

二乘聖人雖然斷了煩惱障的現行,不再有分段生死,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是因為他所知障還沒有相應,而他的煩惱障習氣隨眠,依舊含藏在第八識如來藏裡面,所以二乘聖人他們知道,他們距離佛地還很遠,但是要成就佛道,還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我們看到《法華經》裡面,可以看到聲聞種性還存在的阿羅漢,他們聽到 佛開示大乘法無量無邊的妙用功德的時候,他們不會起歡喜心,直到 佛開始為舍利弗授記,說他以後當來會成佛的時候,具有聲聞種性習性的阿羅漢,才開始起心要來上求佛道,所以這個所知障,它是別教所斷的惑,又稱為無始無明。

所知障主要就是在障礙成佛,它不會障礙阿羅漢成就無餘涅槃,但是這個所知障的內涵很深、很細,必須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不斷不斷地利樂有情,藉由利樂有情的一個過程當中,成就自己種種的智慧莊嚴以及福德莊嚴。這絕對不是關起門來自己一個人修行,或離開眾生所能夠成就的。所以要斷除所知障,一定要發起非常深的菩提心,利樂有情永無止盡,發起大悲心,心心念念都在有情的因緣成熟上,如何幫有情斷除煩惱,如何增加有情的般若智慧。當不斷利樂有情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成就自己的佛道莊嚴,所以整個佛道的莊嚴會說「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而這就是能夠成就圓滿成佛之道,一定要發起的菩提心,這就不是二乘聖人他們所能夠瞭解的。

如果對於一切的法界的實相無所知,也沒有發起利樂有情的心,那麼對於自我這個色心的虛妄性的了知,也只有在膚淺的表面,沒有辦法對於法界實相心的究竟了知,那麼以後還是會引發三界的種種法的貪愛,所以世俗人會生生世世的在三界六道不斷地生死輪轉。而阿羅漢懼怕生死,但是他入涅槃,佛陀也有開示,其實那是化城,那是方便說,所以 佛陀對於聲聞的人說有涅槃可證的時候,其實是在告訴聲聞人,一定有一個常住不滅的本心,而依於這個本心不滅,所以才可以入涅槃,入涅槃不是斷滅。其實這個地方,已經為聲聞人種下了有如來藏心可證的這樣的知見,就等待這個聲聞人的因緣成熟,能夠去掉他的聲聞性,迴小向大修學佛菩提道。

但是如何是所知障的初分相應呢?那是尚未見道者,或者是說不信受有佛道可成,或者是不信受大乘了義正教的人,不會相應的。一個志求佛道的人,他會思惟要具足哪些功德,才能夠成就佛道呢?或者看到 佛具有三十二大人相、種種隨形好、具足十力這一些的功德,就會開始思惟,我要如何才能夠像 佛一樣,具足這些功德呢?而這時候所生的煩惱,就是屬於上煩惱。因為這種煩惱,不是在世俗法上面所起的煩惱,也不是在三界有為法上面所起的煩惱,而是在成佛之道上面所起的煩惱,所以我們就稱這種是屬於上煩惱。但是雖然心裡想要志求佛道,但是入手處在哪裡呢?還沒有入手處,所以一定要明心了以後,才是真正的打破了這樣的一個煩惱,開始起心轉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體性,開始修學。所以一個明心證悟者,他明心了以後,他也會去思惟,明明佛說我們身上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在凡不減,在佛不增;為什麼我開悟了,或者是說也見性了,而我不是佛?我跟佛之間,還有什麼樣的差距呢?所以一個明心見道的菩薩,他不會起慢心,因為他會發現自己跟佛的距離,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也不會說,因為明心了就自己僭越說,我已經所作已辦了,我已經沒有心事了;或者僭越說,自己是成就了這個「無上師」的這樣的一個地位。因為所謂的無上,只有佛可以稱為無上,而自己還具有整個成佛之道所要修學的法,還有自己也發現自己雖然明心了,但是其實還具足了許許多多的習氣存在,所以這個時候就開始下手,要開始漸漸地來斷除煩惱障的習氣,來修學所知障裡面,把所知障所含藏的無始無明給斷除。如果沒有找到這個自心真如時,或者是說不信受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而是以六識來為他所認知、所修學的究竟,這樣的人他是不可能相應到這個所知障的起行。

我們剛剛說到二乘無學的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已經把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斷除了,可是還有煩惱障的習氣隨眠在心中沒有斷除,所以我們如果遇到一個阿羅漢,他被人家用話給諷刺,當然因為他已經成就阿羅漢了,他不可能會有煩惱的現行,而起瞋來回罵,可是他很可能轉身就走掉,或者臉色變得有點僵硬,那是因為他的習氣還在,他只是斷了粗重的現行,所以不能和諸佛的解脫境界相比,也不能和諸地菩薩相比。因為諸地菩薩都已經或多或少來修習煩惱障習氣的種子斷除,至於所知障的相應,必須要打破無始無明,就是找到如來藏而了知法界實相,才能夠真正的開始相應所知障。能夠知道原來生命的根本,一切法的根本依,就是依於這個真實心,找到了祂,開始跟無始無明的上煩惱相應,也就是跟塵沙惑相應了。

有號稱法王仁波切他說:「所知障就是所知的障礙,所知的所知來自學習和習染、來自對世界的執取和分別,這就是所知。真正修行佛法求開悟,必須放棄一切所學,淨除所知障。」那麼我們說這位法王仁波切,他能夠有這個號稱法王的名號,應該是對這個世界是癡癡呆呆的、無所知的,既然是如此,又怎麼能夠說出這樣的語彙?又如何教導弟子們,要修學所謂密宗的四加行,要練氣、要灌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宗教師,有一些教派,他許多所說的法、所修的法,是自宗打自宗,或者自宗自己打臉,但是卻難以省思,所以我們會說覺與不覺,這個部分就是屬於不覺的範疇。

又例如達賴十四,他說所知障,他這麼說的:「煩惱障所留下的遺習,就是所知障,完全淨除而至成佛。這是整個《般若心經》的要義所在。」並且說:要用空正見對治所知障。就他的認知當中,所謂的所知障,它是屬於煩惱障的餘習,並不是另外有所知障,而今天我們會有所知障,那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的習氣,所以才會有所知障,而不是說依於成佛之道。我們聽 佛的開示,在成佛之道當中,它有三大阿僧祇劫的一個修學,才能夠成就佛道。而達賴十四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把成佛之道要修學的法,攝屬在煩惱障的習氣隨眠當中;但是八地菩薩已經究竟斷除了煩惱障的習氣隨眠,可見達賴十四這樣的一個說法,是不正確的。他把什麼叫作煩惱障、什麼叫作所知障,沒有分清楚。所知障不是以煩惱障的餘習叫作所知障,所知障主要就是因為對法界實相知道的不夠多,對於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內涵不能具足瞭解,所以沒有辦法成就佛道。所知障並不會障礙聲聞人的修證入涅槃,但是它會障礙到菩薩成就佛道的修學。所以所知障,它並不是煩惱障的餘習,更不是說因為你知道了太多,你必須要把你所證得的、知道的、學習的這些全部丟掉,就叫作斷除了所知障。而會有這樣說法的人,我們可以瞭解,他在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證明他並沒有明心,他並沒有見道。也可以說這樣的意思,是在說明他的一切認知,都還是在意識上的認知,或者是依於意識的受,或者依於意識的想,對於第一義諦如來藏心的體相妙用完全無所知,所以他會把意識相應的煩惱,或者意識這一世的所學,在修定的時候不斷地妄想現起,當作這個部分就是屬於所知障,所以就是必須要把一切知道的、一切妄想全部都斷除,這樣子就表示已經斷除了所知障。

我們由一些宗教師的一個說法,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現在修行的位階,他心中的認知的層次是在哪裡。但是菩薩他證了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知道煩惱障的習氣,必須要分分地斷;而所知障它不是在斷除的行列,而是在不斷不斷地增加般若慧的這個行列。所以一個是必須要修斷,一個你必須要具足的了知,具足的圓滿成佛之道的智慧;所以一個是要不斷地消融,一個要不斷地增上,這是煩惱障跟所知障修學,兩者不同的法則。所以入地的菩薩,他轉依了第八識如來藏無量無邊的功德性以後,他是在分分地破所知障。也就是說,我們常常聽人家講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一個「無明」已經開始不是無明了,漸漸地已經產生了佛菩提道上的功德智慧,由這個功德智慧來生「行」與「識」,所以入地的菩薩,就分分的在戒定慧三學的增上來修學,來邁向四智圓明的這一個境界。因此所知障這一些上煩惱,它不是種子,更不是煩惱的習氣,絕對不是像達賴十四所說的,是煩惱障所留下的習氣。

所以依法界實相的正理來說,所知障是現非種,也就是說證悟明心以後,這些上煩惱漸漸開始現行了,那不是要對治的;煩惱障是要對治的,但是所知障它不會引起三界流轉的煩惱細相的作用,如果不知道所知障的內涵,它主要就是會障礙佛道的成就。在八地以上的菩薩,他煩惱障的微細隨眠雖然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不再現行,但是還有所知障,這時候第八識如來藏裡面恆內執我的習氣已經清淨了,所以就改名為異熟識。但是因為成佛的究竟圓滿功德還沒有成就,所以不能稱之為無垢識,要到佛地祂的四智都圓滿了,第八識的種子已經都不再變異了,究竟清淨,然後能夠依一切無漏有為法,來利樂一切有情,所以這個時候,才改名為無垢識。所以這時候才是說,所知障的究竟斷除,離障大義,就是依佛道的功德來說。

因此今天,在佛法的一個修證過程當中,不論是二乘的聖人,或者是大乘明心見道的菩薩,他都能夠知道他要修學的,一個是要斷除所知障,一個是煩惱障。也非常地清楚知道,雖然二乘聖人他已經證得阿羅漢,但是他還有煩惱習氣的存在,所以不是二乘聖人就已經完全沒有煩惱習氣的現行,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二乘聖人他煩惱的習氣現行,有的時候他自己是不知道的,而是別人去看到他有煩惱障的習氣現行。所以 佛陀開示,這個煩惱障的習氣,就好像點香的盒子,香已經用完了,但是盒子還有香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已經證阿羅漢果的阿難陀,當男眾跟女眾在一起的時候,他會先看女眾,對女眾說法;又可以看到像憍梵缽提,因為過去世曾經為牛身,所以牛吃東西的習氣還會存在、還會現起,所以吃東西以後常常又會回吐,所以被稱為牛呞比丘。因此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煩惱障或者所知障,要究竟斷除才是成佛之道。

今天就為諸位菩薩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