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滅時動識隨滅

第41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很高興能再次和您見面,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單元。

入門起信系列是以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所宣講的《起信論講記》為藍本,為大眾演述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之詳細內涵,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之一切種智妙義,一切佛子皆須了知。菩薩證悟之後想要到達佛地,實證真如無垢識者,必須悟後漸次進修心生滅門中所說之一切種智,伏除性障、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並且歷經百劫勤修極廣大福德之後,才能成就佛地無垢識之廣大功德。

接下來,我們要接續由蔡正禮老師所演述的內涵,繼續從《起信論講記》第一輯第311頁開始說起。我們先來看論文內容:【然性淨心是動識本,無明滅時動識隨滅,智性不壞。】(《大乘起信論》卷1)這一段論文主要是在說明自性清淨心第八識是動識七轉識的根本,有情經過長時修行,滅了無明之後,七轉識也就跟著滅除了,但是第八識的淨智相,仍然存在不會消失。

也許您想要問:為什麼自性清淨心是動識七轉識的根本呢?所謂動識是說祂會於六塵中動心,心動了,妄想就出現,就叫作動識;這個動識是指七轉識,也就是意根以及依附於祂而並行運作的前六識,這七識心都是因為自性清淨心所含藏的七識心王的種子流注才會出現,因此 馬鳴菩薩才會說:「性淨心是動識本」。譬如有人插了一盆好漂亮的花,覺知心看見了:「今天是誰插的花?好漂亮啊!」他就起了一些念頭,妄想就開始出現──心動了,所以就叫作動識。

然而自性清淨心的體性就不一樣,祂不於六塵當中動心,所以祂不叫動識;雖然自性清淨心有祂自己的動相,祂的動相就是因為七轉識的無明風動而促使自性清淨心生起六轉識,所以就有了能見之性、能聞之性乃至能覺能知之性;祂由於意根的促使而心動,再度流注六識種子,使得見聞覺知心再度現行,但是祂畢竟不於六塵中心動,所以不管你今天花插得有多漂亮,祂同樣是不聞不見;香也不聞、色也不見,由於不聞不見,所以就說祂不動其心。

這個「自性清淨心是動識本」的道理,經過我們正覺同修會二十多年來努力弘揚的結果,有智慧的人在深入瞭解之後,普遍都可以信受。但是那些所謂的原始佛教的信奉和追隨者,他們仍然是不信的,因為他們已經從根本上去否定阿含諸經中所隱說的第七識和第八識,他們認為在四大部阿含的一千多部經典裡面,佛只說到第六識而沒有說第七識和第八識。但事實上,佛在阿含諸經中早就說過五陰十八界都是從「識」而生,佛也詳細為大眾說明「名色」從「識」生的道理;既然有十八界法,而意根與法塵為緣出生意識,十八界中的意根既然是意識的俱有依根,當然就是已經有第七識了,而名色中的「名」又已經函蓋七轉識,名所緣的識當然就是指第八識阿賴耶──心真如。所以 世尊在四阿含中其實早已密意說有第七、第八識,只是他們讀不懂,所以就誤會說:「六識是我們所可以瞭解的,真正是佛所說的法。但是說有第七識,那是後來的祖師所建立的,建立七識以後再建立第八識作為因果的主體識。」這樣的說法都是一己妄想之說,也都是食人涎唾之說,都是吃了那些信仰一神教的佛學研究者故意否定佛教勝妙法的涎唾,這都不是佛法的真實義啊!

也就是說,自性清淨心是六識的根本,六識是動識;六識的運作一定要以這個自性清淨心作為根本,祂們才能現行、才能運作;離開這個自性清淨心的第八識真如,前六識就無法運作了。因為動識是自性清淨心所生,要依自性清淨心的配合運作,才能現行與運為;動識都是因為無明沒有消除,所以就不斷地出現;當無明消滅的時候,動識當然也就跟著滅除了。

佛出現在人間的時候,有許多的阿羅漢,他們本來都是外道修行者,後來進了佛門,佛就跟他們開示說:「你在非非想定中那個微細的覺知心就是我見,就是世俗我,不是真實的我,你得要把祂給斷了;這個你不真實,是緣起法,而涅槃的本際,那個非我的我才是真實的。你滅了以後剩下祂,那就是涅槃。」他們依 佛所說而斷了蘊我、處我、界我的執著,所以就能夠證得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在未入無餘涅槃之前,他在非非想定中把意識給滅掉,然後意根的受和想兩個心所法也跟著滅掉,因此入了滅盡定,這樣就是「動識滅」。因此,佛在四阿含諸經中確實說有涅槃的本際、實際、識、我、真如的存在,而這個涅槃本際,就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一般來說,慧解脫的阿羅漢看起來和凡夫沒什麼兩樣,天冷了他照樣要穿衣服,天熱了他照樣要拿扇子搧,肚子餓了照樣要吃飯,你罵他,他有時還會跟你氣一下,只是事情過了,一轉身他也就忘了;不知情的人也許會說:「這是什麼阿羅漢?跟凡夫沒兩樣啊!」事實上,是因為阿羅漢還有瞋的習氣種子存在,只是斷了瞋的現行而已。然而,我們要怎麼判別斷了我見的人會是阿羅漢呢?我們可以從他瞋的直接反應來觀察就會知道。所謂「瞋、恨、怨、惱」這四個法是有次第性的,譬如我們剛開始被無端羞辱了一番,那時的不高興就是「瞋」;瞋了以後一般人接著就會說:「你給我記住!」這就是「恨」;恨了之後就會想辦法去報復,這就是「怨」;接著就會付諸於實行,讓他好看,這就是「惱」。前面說阿羅漢瞋的習氣雖然存在,但是他們不會有恨、也不會有怨,當然就更不會有惱了。

阿羅漢也還有貪的習氣,譬如佛世時的阿難陀,他也有三十二大人相,只是不如 佛的圓滿,女眾們見了他都是喜歡得不得了;他如果上座說法,一定會先看女眾那邊,絕對不會先看男眾這邊;如果開口要和別人講話,也一定是先跟女眾講話,不會先跟男眾講。也許您想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呢?他不是已經是阿羅漢了嗎?」這都是因為他無量世以來就喜歡和女眾混在一起的習氣啊!他這種貪的習氣還沒有斷除,雖然如此,但也只是到這個地步而已,不會隨後演變成貪的現行;這就是因為貪的習氣未斷,所以還會有這種現象存在。

假使有一天你看到一位阿羅漢,他連入滅盡定乃至二禪都作不到,請他做什麼事也都做不到,說他的時候他偶爾還會賭賭氣,那你說:「這個人是阿羅漢嗎?不可能啦!我不相信!他一定只是個凡夫。」那你可要倒楣了,你已經毀謗聖人了!所以當我們的知見、見地還沒有很透徹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去評論他人,否則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鑄下大錯。慧解脫的阿羅漢,我們說他「無明滅時動識隨滅」,但是他要等到什麼時候動識才滅呢?答案是:要等到捨壽的時候動識才滅。因此,佛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眾生的根器千差萬別,所以佛法的修證、道的次第內容也就差別萬端,雖然具足時的內容和境界是一樣的,但是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差異,所以才會有慧解脫而卻如同凡夫一般的阿羅漢,也會有俱解脫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也會有俱解脫之後再加修神通的阿羅漢,更有俱解脫時就因為往世曾經修習神通而發起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這當中有許多的差別存在。二乘法尚且有許多的差別性,大乘法中的菩薩,差別可就更大了,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臧否別人,除非你已經有了道種智,能把別人看得清清楚楚,否則還是保守些比較好。

無明滅的時候動識隨滅,動識滅了以後自性仍然不壞,而這個自性則是從心真如以及七轉識的種子而來。譬如菩薩證得解脫道的有餘涅槃之後,卻故意把有餘涅槃給捨了,故意生起潤生愛。這一分潤生愛,是他故意現起、故意保留的,以防全部斷盡以後,捨報時在正死位中會入了無餘涅槃,這樣就不能利益眾生,當然也就無法成佛了。所以他就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作為潤生愛。

然而這是指哪一分的潤生愛呢?這是菩薩們都必須知道的,否則當你把煩惱給斷盡之後,捨報的時候,在正死位中,不知不覺就進入無餘涅槃去了。入無餘涅槃以後是十八界都要滅盡的,當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入了涅槃,就這樣,三界中永遠再也找不到你了,那可真是眾生的損失啊!明心見性之後努力斷除思惑,結果卻入了無餘涅槃,這不但是眾生的損失,也是你自己的損失,所以應當要知道保留一分潤生愛,也就是不要把覺知心的現行給斷除,要讓覺知心繼續世世現行,每一世捨報之後都要繼續去受生,這就是最後一分的潤生愛。也就是說,對於欲界貪、對於色界境界的貪愛全部斷盡,我見也斷盡了,故意保留這最後一分的我執──無色界愛,藉著這一分無明來潤未來世的受生,這就叫作留惑潤生。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菩薩不像二乘人一樣要把自我滅掉而入無餘涅槃,菩薩無明斷了以後可以滅動識而不去滅祂,這樣也可以叫作「動識已滅」,但其實並沒有滅除動識,仍然保留著;那是故意生起一分潤生愛,讓自己可以受未來世生,因此,他的動識的自性,是一直恆存不壞的,並不是動識的執著性無明壞了以後自性就壞了,還是繼續存在的,這就是淨智相;以上所說的,是有情從凡夫地到達佛地的淨智法相。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下一段論文:【不思議用相者,依於淨智,能起一切勝妙境界,常無斷絕;謂如來身具足無量增上功德,隨眾生根,示現成就無量利益。】(《大乘起信論》卷1)這一段論文主要意思是說,佛地無上正等正覺的無漏有為法,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大功德;這種增上功德,會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性而示現,可以成就無量眾生,讓眾生得到利益,永遠不會斷絕。這裡所說「不思議用相」的意思,並不是只是一個名詞的想像而已,而是得要有清淨智才行;如果沒有清淨智,就沒有這個不思議的作用相。所以清淨智是「不思議用相」的根本,得要依靠這個清淨智,才能夠現起佛地的一切勝妙境界。

然而,佛有什麼勝妙境界呢?一般凡夫眾生是很難了知的;不但凡夫眾生很難了知,就連等覺菩薩也都無法大部分的了知,只能了知少部分而已。有許多人曾經得到 佛的感應,但往往一生也只有這麼一次;譬如說,佛以化身見你的時候,不論是定中或是夢中,當祂示現化身來見你的時候,祂很慈悲,你會很喜歡看見祂,可是想要親近時又覺得祂的威嚴很重,由不得你不恭敬;但這並不是 佛故意要表現出慈悲和威德,而是由於祂的智慧力和福德力所自然顯現出來的,你自然會感受到;如果你遇見過一次 佛的召見,就能夠讓你永世不忘了;如果是兩、三次的召見,那真是恩寵無比了;但是如果是常常召見,每天召見,那您可得小心了,那可就是鬼神所化現的了,而且也不會是智慧力和福德力所顯現出來的威神與慈悲境界,這些道理菩薩們也都應該知道。

諸佛能夠現起一切,所謂「一切」就是很多種殊勝微妙的境界,這個境界的現起雖然也是有為法,但卻是常,常就是不斷絕。如來身具足無量的增上功德,這一種增上功德都會隨著眾生的不同根性而示現,示現的時候就能夠成就無量眾生,讓眾生得到無量的利益。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無明滅時動識隨滅」的道理。諸佛如來無明究竟斷盡,但動識的自性仍然保留著,所現起的淨智相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大功德,這一種功德會隨著眾生不同的心量和根性而示現,來成就無量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到利益。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