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前後不相應

第37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 馬鳴菩薩說到:眾生如果能夠把一切妄念無相,就是證得如來智慧。我們也舉了一位叫作悲智先生,提出對我們正覺同修會所說的法義的一種質疑。我們也舉出了所謂的無想定有三種意思,有所謂的四空定裡面的非想非非想定,這也可以稱為是無想定;還有所謂四禪裡面六識皆滅了,這個無想天裡面的無想定。前面的非想非非想天裡面,這個無想定它是想知不滅,因為意識心還存在,前五識滅了,可是意識心的了別性還存在,雖然祂不念一切想、念無想界,可是祂就是一種禪定力,是因為意識的覺察,雖然很微細的,可是還存在,所以這個也是無想定。另外就是所謂的三三昧,裡面的無想三昧也稱為無想定。這裡其實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所說的無想天六識皆滅,這樣子的無想天,其實在《阿含經》裡面還有很多地方,乃至我們也舉了這個悲智先生要拿來證明他說所謂的無想天一念知五百大劫,想要來證成他自己的道理,說在無想天裡面,這個無想定它是有覺知的。可是我們就以律部的經文完整的內容就可以來證明,其實 佛陀就是說,這個輸毘陀他說一念知五百大劫的事情,其實他是隨意而說的。為什麼?因為他在五百大劫裡面覺知心都滅了,所以對他來說,五百大劫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叫作一念知五百大劫。

所以說,這樣的經文其實剛好來證明說,無想天裡面其實是六識皆滅。只是一個人如果說沒有佛法的智慧,他以要推翻佛教、要推翻中國傳統佛教文化的立場,要來否定正覺同修會所說的正法,其實那是因為他慢心高漲。因為他忽略了真正的佛法,這個中國傳統的佛法文化,其實它是科學的,它不是迷迷糊糊的一件事情,它是要理路非常清晰,而且要有一個前提,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且還要以實證的方法來實證祂,而不是用文字比對。如果用文字比對,認為所有無想定這三個字意思統統都一樣,那個就叫作妄念,這樣的妄念其實對於眾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說,能觀一切妄念無相才是證得如來的智慧,如果不能觀一切妄念無相,然後對佛法不瞭解,又想要推翻佛法,想要推翻八識論正法,那這樣的話,其實他就是有很嚴重的妄念之相,這樣的話他不可能有如來智慧,乃至他可能連一般眾生的智慧都沒有。

所以說在佛法中,想要用文字比對的方法來理解佛法,那是絕無可能;採用這個方法,就代表說他的智慧就只會文字比對。可是文字比對,就我們一般人的學習來說,那個只要讀到國中就可以,了不起讀到高中就可以。所以那樣子的文字比對的方法,其實是極為幼稚的,也是令人啼笑皆非。我們舉這樣例子就來證明說,所謂的妄念有相,就是這種文字障的無明,其實就是妄念,而且這個妄念他不會只有一點,當他一個地方迷惑的時候,他是非常的嚴重的迷惑,所以稱為一切妄念。所以我們也舉了光是一個無想定,能夠有這麼多的錯誤,也是實在嘆為觀止,所以就可以知道,這叫作一切妄念有相。如果能夠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能夠依於實證而親自體驗,就可以把一切妄念觀察,知道祂是沒有任何的相貌,因為對法界的實相已經了知了。

好!我們接下來來看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接下來的論文:【又言心初起者,但隨俗說,求其初相終不可得;心尚無有,何況有初?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恒有無明妄念相續未曾離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以於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無自性故。】(《大乘起信論》卷1)

論文說,前面有提到,一念相應、覺心初起,這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就在描述一個菩薩他六住位滿足了,然後因為參禪的緣故,一念相應了,就開始怎樣?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本覺,這個時候就稱為始覺。那個時候的覺心初起,馬鳴菩薩說其實那是隨著一般世俗的言語來說,有所謂的覺心初起,為什麼呢?因為「心尚無有」啊!也就是我們一般眾生的覺知心,其實如果我們要探求一般眾生的覺知心,其實這個覺知心都是依於本覺,都依於心真如而存在的。所以其實一切眾生的心,乃至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覺知心,其實也是依附於心真如,只是心真如祂的六識種現行,所以說其實祂也是依附在心真如裡面。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要探求說那個心是怎麼存在的,其實我們從現在人類醫學的進步,其實我們說有所謂心的存在。科學家說,經過我們人腦的解剖之後,發覺其實我們覺知心沒有存在什麼相貌。因為我們的頭腦裡面的這些功能的運作,其實都是要靠勝義根,就是頭腦的存在而運作。如果有人幫我們上了麻醉藥,一麻醉,其實我們的覺知心完全滅了。譬如有人去手術,只要麻醉師幫我們上了麻藥,我們一下子馬上都無所覺知,那個時候還有什麼心相可言呢?同樣啊,我們的覺知心,也是因為大腦的各個區域的功能的運作,才在我們的腦海之中顯現出一些幻覺。這個幻覺,我們就認為那個就叫心,就是我們眾生的覺知心。可是其實這個心並不真正的存在,因為這個心其實並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依附在心真如裡面的。所以這個心,如果我們要去探求說祂什麼時候存在?祂從什麼時候開始存在呢?其實沒辦法探求的,所以「心尚無有,何況有初?」這也是很多人很迷惑的。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存在,其實如果我們要推尋這個道理,其實法界裡面,就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本來就存在,而在本來存在的當下,就有我們的七識心存在。為什麼?因為有無明的業風讓祂存在,所以七轉識這些心乃至我們覺悟的這些心六識心;其實祂本質並不存在的,因為祂只是生住異滅,乃至祂經常滅掉;譬如我們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祂就滅了。

那我們說,心真如從什麼時候開始出來?什麼時候是祂最開始?我們其實可以探求說其實祂並沒有一個開始,所以這個稱為無始無明。因為我們不知道祂什麼時候開始,因為並沒有時間可言,時間只是幻覺,只是眾生的無明幻覺而已。其實法界實相就是有心真如出生一切法,一切法的生住異滅的過程,就稱為時間。所以有時間相貌,是因為心真如出生了五陰的生滅,可是心真如本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祂從無始劫就一直存在到現在,乃至未來無量數劫祂照樣存在,因為祂是法界中永恆存在的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一切眾生不名為覺」。因為一切眾生對於所謂的心真如產生很多的迷惑,乃至對於心的生滅,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的道理無所了知,產生了迷惑,所以不名為覺。而這個不名為覺是因為從無始劫以來,恆常有無明妄念相續,未曾離開過。也就是說,對於法界的實相不明白就稱為無明。什麼是妄念呢?就是我們前面跟各位介紹的,就是對於法界實相不能瞭解,而產生種種的推測、種種的猜測,這就稱為妄念。這樣的虛妄想、虛妄的念頭,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怎樣?恆常相續而從來沒有離開過,因為從來沒有去證得第八識心的存在啊!因為這緣故,所以稱為無始無明。

我們來修學佛法,其實就要能夠證得心真如,能夠證得這個從無始劫以來存在到現在,乃至未來無量數劫繼續存在,因為祂是個永恆存在的法。當我們能夠實證到祂的時候,就開始說:「我們開始覺悟了!」而且這樣子也才稱為叫作妄念滅,能夠觀察一切妄念無相。所以論文說如果妄念滅的話,就可以知道心相它的生住異滅皆悉無相。也就是說,我們眾生的心相,它是生住異滅,可是這生住異滅有什麼相貌呢?其實沒有!我剛才有舉例子給各位聽,如果我們將我們頭腦的功能把它剖開來,有什麼相貌呢?其實看不出什麼相貌!可是就是在大腦的運作之下,它有各種的內分泌或是物理的細胞之間的運作、神經系統之間的運作,就只有這個物質的現象。可是物質的現象,又跟我們心的現象產生了聯結,所以我們說有生住異滅。雖然說有這樣的相貌,其實它如何生?如何住?如何變異?如何滅?我們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因為它的變化太迅速了,乃至超越我們的想像。

所以佛法中說,我們的每一念其實有八萬一千個生滅存在,也就是說每一念有九十個刹那,每一個刹那又有九百個生滅,這樣來產生我們的覺知。譬如說我們能夠看到景色,我們可以聽到聲音,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運作得非常快速,快速到就好像電影那樣子,因為影片播放得很快,所以我們就以為它連續,以為它真正存在。可是如果我們真正去探求這生住異滅的法相,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它並沒有什麼相貌,如果從聲聞解脫的道理來看,其實那個都是叫作妄覺。譬如說我們從小出生到現在,乃至將來老去,那一生就過了,我們獲得什麼呢?其實也沒有獲得。我們說我們吃了好多東西,我們經歷了好多事情,可是那些事情在我們年老死去之後,那就過去了,什麼也沒有了。同樣的,我們活到這一世,我們對於前一世能夠了知什麼東西呢?其實我們也不了知,因為有隔陰之迷,所以過去的所有事情就讓它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我們這一世又重新開始,又重新在我們的這一期生命裡面,產生種種的喜怒哀樂。可是我們過去世的每一世,也都有種種的苦樂,可是那一些也都過去了,哪有什麼樣的相貌存在?甚至說如果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眾生他頭腦受損了,那他的覺知心怎麼樣?不再能夠運作,不再能夠好好地運作的時候,你說那他心相的生住異滅有什麼相貌呢?對他來說就沒有相貌可言,因為他可能頭腦受損,就是悶絕、昏迷,根本沒有什麼相貌可言,連心相不再產生。

所以說「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其實也是因為一個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菩薩,他也觀察到我們的五陰、我們的七轉識祂的不牢固性。也就是說觀察到祂的無常性,而且從這個無常性,可以發現到我們的覺知心是怎樣呢?在「以於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為什麼?因為我們覺知心根本是拼拼湊湊拼起來的。所以其實我們的覺知心在頭腦裡面是各自運作的,是有一些功能,每個區域拼拼湊湊,因為我們頭腦沒有受損,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好像我們有一個心存在、了別境界。可是當有些人頭腦受傷的時候,就發覺說,其實他的心運作得不順暢,他對於某些事情不能了知,乃至產生很多的扭曲變異。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呢?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為什麼?因為祂沒有什麼自性,因為祂是變異的,隨著我們的根的變異,就會產生變異。所以因為這樣的無常性,就可以知道祂的無我性。

這裡我們也看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這個是從經集部的《佛說大乘稻芉經》裡面有一段經文說:【如眼識生時,若具五緣而則得生。云何為五?所謂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識得生。此中眼則能作眼識所依,色則能作眼識之境,明則能為顯現之事,空則能為不障之事,作意能為思想之事,若無此眾緣,眼識不生。若內入眼,無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無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時,眼識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為眼識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識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識顯現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所思。」彼眼識亦不作念:「我是從此眾緣而有。」雖然,有此眾緣,眼識得生,乃至諸餘根等,隨類知之。如是,無有少法而從此世移至他世。】(《佛說大乘稻芉經》)

這段經文雖然有點長,可是它意思就是在說明我們的覺知心。如果以眼識來說,祂至少要具有五種緣,叫作眼、色、明、空、作意,要有眼根,要有眼球,還有我們大腦;還有光明,要有燈光照映,我們才能夠「我看到什麼」;看到什麼,而且還要有空間,如果太靠近我們眼前,靠近我們眼睛,我們其實也沒辦法看,所以祂要有一個空間;那還需要有作意,譬如我們能夠說我想要看什麼,去變換這個境界;還有所謂的色,就是要有色彩,要有色彩讓我們可以觀察到。所以有這五個緣來作為眼識所生起的所依,這五個法:眼根、色塵、光明、空、作意,其實都是眼識要生起的因緣,都是祂的條件,祂要生起必須具備的條件,當這五個條件都具足的時候,眼識就自然生起了。可眼識如何生起我們知道嗎?我們都不知道!因為從小也沒有人教我們,我們就自然會看,就能夠了別境界。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可以這樣子?是這五個法彼此都互相了知,互相相應嗎?其實並不是!所以這就說明無我的道理。

好!因為今天時間到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介紹到這一邊。

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