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

第18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

禪宗是中國佛教極為特殊的一個宗派,是由達摩祖師自古印度東來中土所傳,內涵就是參禪,要明心見性。因為禪宗以「禪」為名,於是就有不少人誤以為禪宗就是修四禪八定,錯把禪定定境—離念靈知—的證得,說為明心見性。然而在「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中,有一集節目探討了〈禪定與靜慮之異同〉,我們說禪宗的禪就是「靜慮」,是在不緣外境的靜心境界中,專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實相?也就是去尋覓自身本有的第八識如來藏,這個萬法的實相,而不是四禪八定的世間禪定。

這一集我們要進一步加以說明,首先來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及智慧,是經教中 佛陀開示菩薩們,應修習的菩薩六度、六波羅蜜多。而這六度本來就有著先後的次第關係存在。像 玄奘菩薩翻譯的《解深密經》,將禪那翻譯為靜慮,其中有一段經文記載了 觀自在菩薩曾向 佛陀請問:「是何因緣?世尊要以這樣的次第,來宣說這六種波羅蜜多呢?」釋迦世尊答覆 觀自在菩薩說:「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就是說菩薩如果能踐行內財、外財等種種布施,對於自己的色身及財物,就能無所眷顧、無所吝惜,然後就能受持清淨禁戒。受戒之後許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應調整改善,那就必須修忍辱行,來調伏自己的貪欲、瞋恚、憍慢等煩惱性障。能修忍辱行以後,就能發起勇猛精進的道心。有了精進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緣外境,成辦在靜心境界中,專精思慮的靜慮功夫。具備了一切時、一切處寂靜思慮的功夫以後,待因緣成熟便能一念相應,觸證中道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生起了根本無分別智,就是獲得了一分般若的出世間智慧。

釋迦世尊已經明白說:第六度的般若是出世間智慧,當然就不是指不出三界世間中,色界、無色界境界的四禪八定的世間禪定;而是依於親證本來就不屬於三界五陰六塵之法,卻為三界五陰六塵萬法所依的根本因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生起的法界實相智慧,那才能夠說是般若。也就是說,由於親證如來藏,而能夠體驗祂的真實如如的萬法實相體性,就使得般若智慧發起,也使得三縛結斷除,得以成就一分出世間的解脫功德,就是一分般若波羅蜜多的實證。而在這段《解深密經》的經文中,世尊已經強調菩薩六度的六波羅蜜多,就必定得依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智慧的次第來修習。也就是說,修習第五度禪那的目的,正是為了獲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實相的出世間智慧;這當然不是以修證四禪八定、次第禪觀為修證內涵的外道凡夫們所能獲致。因為就如前面說明,他們所證的四禪八定境界,是不離色界、無色界的世間境界,本來就與中道實相的出世間智慧無涉。想要以四禪八定,來獲得出世間般若智慧,根本是緣木求魚。由此也可證明:將菩薩六度的第五度禪那波羅蜜多的修習內涵,限縮為四禪八定是有過失的。而禪宗既然是要參禪、要參究,當然就存在一個要究明的對象,就是有一個開悟的標的,這個開悟的標的,也正是般若智慧所依的中道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那麼禪宗的禪,也就必定不是生滅的世間境界——四禪八定。

我們不妨舉《五燈會元》中的一則禪宗公案來加以證實。石霜楚圓禪師的弟子九峯道虔禪師,曾經是石霜禪師的侍者。後來石霜禪師捨壽,寺院中的僧眾都請首座繼任住持;九峯禪師卻向僧眾們提出,必須首座有真正得到石霜先師佛法的意旨,才可以繼任住持。首座聽了就問他,石霜先師有什麼法意?九峯回答:「石霜先師曾開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其餘的就不問了,你且說說一條白練去,所要顯示的法意是什麼呢?」首座就回答說:「這一條白練去,只不過要說明『色邊色』,也就是出離色身而去的境界。」九峯聽了就說:「原來你還沒會得石霜先師佛法的意旨所在。」那首座一聽九峯道虔禪師這麼說,就回他:「你是認為我不會石霜先師佛法意旨,所以不肯我繼任住持?那只要拿香來點著,在香燒盡煙斷之時,如果我不能出離色身,那我就真的不會石霜先師的法意。」於是就將香點著,結果香未燒盡、煙未斷,首座就已在坐定之中,捨報脫離色身而去了。然而此時九峯禪師還是上前拊著首座的背說:「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意思是說,首座確實是有坐脫立亡的深厚禪定功夫,但是石霜楚圓禪師的佛法意旨,這首座卻連作夢都沒夢見過。坐脫立亡至少必須具有四禪息脈俱斷,也就是能讓呼吸心跳都停止的功夫,可見這首座禪定修證極高。可是九峯道虔禪師,為什麼卻說他還是不會石霜楚圓禪師的佛法意旨呢?正是因為石霜禪師的佛法意旨,在於實證中道實相的真如心如來藏生起的般若出世間智慧,而不是四禪八定的世間禪定。

這也說明了禪宗參禪是要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見佛性,因此也稱為佛心宗,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禪宗所要參究徹見的,正是眾生各個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實相心如來藏。證得如來藏時,就是佛菩提的真見道,就是經中說的覺,就是證菩提、證真如;這時是真見道,算是真的進入內門修學佛法。以後就是相見道位的修學,直到通達了以後才能入地。可是證得真如以後,還要眼見佛性,那可是個特大號的瓶頸,這個瓶頸比明心的瓶頸更難通過,因為它很堅固,也很細小,想要通過這個瓶頸條件要很多,而且這個佛性是要憑眼見;所以大慧宗杲禪師講眼見佛性時說:菩薩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也就是說,所謂眼見佛性,須是菩薩種性的人才能看得見,而且得要以父母所生眼,親眼看見才算數,並不是找到了如來藏,看到了如來藏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就算是見性了。因為眼見佛性以後,是要在山河大地上,可以看見自己的佛性;而明心以後,卻無法在山河大地上,看見自己的如來藏。因此,禪宗實證有三關之別:第一個破初參證真如,親證如來藏;第二個破重關眼見佛性;另外還有第三個破牢關。這樣全部都成就了,一般而言,是可以使人成為慧解脫阿羅漢,一定會具足發起初禪,但是智慧卻絕對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所以真正懂得禪宗的人,都不會小看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這是入道的基礎。不管哪一個宗派,只要真的在大乘佛法中入道了,都是跟禪宗的破初參相應;因為大乘法的入道,就是發起般若的中道實相智慧,最主要的是要實證,要證真如。而真如是以如來藏為體來說,偏偏如來藏的實證不能靠思惟,禪宗祖師所謂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正是這個意思。而如來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經中告誡弟子們「不可明說」,因為知道眾生不會在聽聞時就信受,那就要讓眾生自己去參禪、去體究;眾生若是自己參究出來就會信受,因為凡是自己參究出來的,一定會有智慧伴隨著產生出來,就會信受而不退轉。

因此達摩祖師所傳的,就是這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法。而這個般若的開悟,是參禪時一念相應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來整理才漸漸顯露出來。譬如一顆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沒有親手拿在手上,送進口裡來吃,任憑別人怎麼樣解說,自己怎麼樣揣摩想像,終究無法真正瞭解;眾生聽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味道是如何?他聽了很多,可是他從來不知道哪個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種去拿來嚐嚐看,終於找到並且親自品嚐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種種言說,因為他已經了然於心了。

禪宗的參禪也是一樣,一定要自己真參實究,加上有正確的禪法知見,就這樣子突然間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確認是正確的,是沒有錯誤的,這時就稱為開悟明心實證般若。所以般若的難悟難證,原因就在這裡,因為般若的見道,是一念相應而悟入的,不是經由思惟而漸漸增加出來的。有人依憑學術觀點來理解佛法,就批評禪宗那個法都沒有一個次第,一悟就說那就是了,然後禪宗的禪師就這樣印證,不像南傳佛法次第禪觀,可以循序而進。禪宗沒有方法、沒有次第,那要怎麼學?都是由著禪師們自己說的,這有什麼標準呢?然後他就斷定,禪宗這都叫作自由心證。這些話從表面上聽起來是很有道理,可是從般若的實證來說,可就沒道理了。為什麼呢?因為大乘法的見道,其實也是有次第的,你得要依照禪師教導的方法去作功夫,並且依禪師的教導,把參禪的知見建立起來;這些都完成了,你才有可能一念相應,而突然找到如來藏,這不是方法與次第嗎?

只是那些公案裡面,都只敘述開悟時一念相應的那一小段,前面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辛苦修學,與作功夫的內容都不談。那不懂禪法、不懂公案所要顯示實證的真實意涵的那些學術研究者,就會像這樣妄加批評。然而以佛教正覺同修會目前四百餘位經 平實導師教導,並印證明心的同修來說,來到正覺非得要先作無相念佛功夫不可,憶佛淨念相繼了,然後再教導作看話頭的功夫;也不斷地教導參禪以前應有的般若智慧等知見。所以正覺的開悟法門也是有次第,只是在尋找如來藏心,而突然找到時,那是沒有次第的,就這麼剎那間找到了,當時也就通了般若了,《心經》就看得懂了。

然而很多人在佛法上面修得不好,學禪、參禪都悟錯了,原因就在於未能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經文中 世尊開示:「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因為善知識沒有告訴他,明心時應該要明什麼心?善知識都沒有說過你明白真心時,真心究竟是哪個心呢?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善知識從來沒有這麼說過,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參禪,說要明心、要明心,可是都找不到一個方向。有人錯把色陰當作如來藏、有人錯把識陰當作如來藏、有人錯把受想行陰當作如來藏,然後就自以為開悟了。總之,什麼樣的錯悟都有,說之不盡。但始終離不開五陰,都往妄心的方向一直鑽進去,從妄心的方向直鑽的時候,鑽到最後無可轉身,那就像老鼠入了牛角,再也迴轉不過來,法身慧命就活不過來了。

如來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實如如的體性;而五陰卻是生滅法,生滅的五陰怎麼會是實相心如來藏?另外五陰的存在,尤其是識陰意識,必定是在世間六塵境界中了了分別著六塵諸法;而自心如來不在六塵中分別,於六塵諸法恆是如如不動,不起任何分別執著。二者可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這禪宗祖師常常這樣講。如果有人說:「開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識覺知心弄成離念,沒有執著、無分別,那就變成真如,就是開悟了。」這樣說就變成能證與所證是同一個,那就不對了。因為說證真如,是由意識心去證的,是由覺知心去證的;如來藏自己不會證真如,如來藏的真如性是讓意識來證的,不是要自己來證自己的真如;如來藏也不會反觀自己的真如性,無分別的是另一個心,是如來藏;而我們覺知心、離念靈知心永遠是分別心。參禪就是要以有分別的覺知心、離念靈知心去找到無分別的實相心如來藏,這是參禪首要具備的知見,否則方向一定錯誤,想要實證猶如緣木求魚。

最後我們總結來說:禪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過參禪去親證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實證法界本源的智慧,想要親證般若最直接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參禪,在靜慮中參究。而參禪證悟的標的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無二亦無三。所以所證非如來藏妙心,那就不是親證般若,就不是禪宗的明心,就不是開悟般若禪的人。

至於參禪所需的靜慮功夫,就留待下一集節目中,再進一步為大家解說。

時間關係,就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