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世間、出世間的定資糧——戒為先導

第93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學佛釋疑」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略談世間、出世間的定資糧──戒為先導」。

在談這個題目之前,我們要補一下,我們在上一集當中所講的散亂,第五種散亂還沒講完;我們先把第五種作意心散亂,在這裡作一個補充說明。我們在修定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有著止觀雙運的配合;如同前面所說的種種散亂,如果沒有止的功夫,會看不到,就無法對治;同樣,如果沒有正知見,以及對治的作意,也無法提升自己修定,或無相憶佛的層次;所以對於作意的散亂,我們也要去瞭解。

世親菩薩把作意的散亂,分成三種:「一、於所缘相,分明而住,是思察性;二、或從此乘,更趣餘乘;三、或從此定,更趣餘定。」(《六門教授習定論》卷1)因為心起思察、覺觀,所以沒有辦法安止於一境,也是一種散亂。當我們起了這種作意,於是心就會依著作意的所缘而去起尋思。我們先看第一種,於所缘相分明而住。例如:剛開始修學無相憶佛的時候,很怕憶佛的念會掉,於是把憶佛的念抓得很緊,抓得很重這樣的結果,會導致憶佛的念無法持久,也會把自己硬撐得很累;因此如何憶佛能夠非常的輕鬆,又能夠隨著憶佛的功夫提升,或內攝、或外放得以自由的運轉,乃至轉為看話頭、參話頭,五蘊十八界的種種觀行,四尋思、四聖諦的觀行,或者對治自己的習氣性障等等,所以如何提升自己無相憶佛的功夫,乃至於能夠有種種的善巧轉折;這要依止於善知識的教授,才能夠快速的提升,絕對不能自己在那邊硬抓著、硬撐著,那樣功夫不但沒有辦法提升,而且很可能會走偏掉。

第二種是:從此乘更趣餘乘。是指修定的過程當中、或者定境太好了,於是就有菩薩起了要捨離大乘,心裡想著當個自了漢也不錯啊!所以就起了要入二乘涅槃的心,而無法寂靜下來。在菩薩道當中,只要起了一念的二乘心、或外道心,就違反了菩薩戒。在禪門中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叫婆子燒庵;有位婆子,古時候稱婆子並不一定是很老的,其實古時候的人,結婚的年齡都很早,所以只要結了婚以後,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就可以稱為婆子了。話說回來,有一個婆子,她供養一個修行人住所,也經常要她的女兒送飯給這個修行人吃,這麼一供養,就供養了二十年;有一天婆子要女兒送飯時,叫她要抱著這個修行人,並且要問他:「正那麼時,如何?」結果這個修行人就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兒回家報告後,婆子就說:「我二十年只供養了一個俗漢!」於是就把這個修行人給遣了出去,也把供養他的庵房給燒了。我們看到有些人在解釋這則公案的時候,就說:「因為佛門不能太死板,要活活潑潑的。」更有人說:「修行要多情,才能合於佛法。」這些說法真是冤枉了!那婆子的老婆心切,以世俗的情節,來思惟禪門的行路;那麼這種以世俗法,來度量出世法,也是屬於「從此乘更趣餘乘的一類」。

第三、或者從此定更趣餘定。當我們修學無相念佛時,在每個轉折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一小段的時間要銜接、調整;修定也是一樣,在每次要提升我們定力的時候,一定要捨掉前面的定境,要有這樣的作意,所以那時候心不是寂靜不動的,這樣的作意是為了定力的提升,就沒有過失了。所以關於修定的時候心的散亂,我們在這裡只是跟大家略說,如果您想要深細的瞭解少走冤枉路,您一定要去請 平實導師所出版的《楞嚴經講記》,尤其是在最後幾輯,將修定除五陰的內涵,講得非常仔細,實在是古今難得一見的好書,您一定要看過一遍,保證會有很大的收穫。

接下來,我們回到這一集,我們所要談的也就是說,在上一集我們略談了會造成心無法安止於定的「妄念散亂種類」,那麼就有同修會問:「如何才能夠不起散亂的心行?」這個部分也就是我們今天要提出來研習的。為什麼題目會說:「持戒是修定的資糧?」因為 彌勒菩薩祂開示:「持戒有十種功德。」哪十種功德呢?彌勒菩薩說:「應知有十種功德勝利,何等為十?謂諸所有具戒士夫補特伽羅,自觀戒淨,便得無悔,無悔故歡,歡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勝樂,樂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實知見故便能起厭,能起厭故,便得離染,由離染故,證得解脫,……乃至我能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瑜伽師地論》卷22)

在這 彌勒菩薩整個開示的過程當中,由戒的受持而能夠無悔,由無悔能夠起歡喜心,有歡喜心就能夠得輕安,有了輕安就能夠產生勝樂,乃至於安住於定中。也因為有了定,能夠如實知、如實見;也因為能夠有了如實見的智慧,所以對於自己的五藴、十二處、十八界、對於苦集滅道就能夠具足的觀行。我們這裡要說明這個厭,不是討厭的意思,而是把這五藴的法、十二處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於四聖諦的法,都已經觀行了具足,不會再有任何的懷疑,所以這個厭是表示已經觀行滿足了。也是因為觀行非常具足,對於世間五藴十八界這些法,不離無常、苦、空、無我,所以就會離開世間的雜染,而能夠證得解脫;也因為能夠證得解脫,所以能夠自知自作證,自己知道當般涅槃。

所以當 佛陀每次遇到一個新接觸佛法的人的時候,一定會為他開示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然後入了佛門以後,又會依著戒定慧三學來為次第的教導。所以 佛陀的開示,對於一個想要修定的學人曾經這樣說:「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惡所趣,求道用心,精進樂不?三月審察,志高行淨,可眾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當選耆舊明於法律,為之作師,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虧,眾賢咸可,當授與二百五十戒,十戒為本,二百四十戒為禮儀。」(《佛般泥洹經》卷2)這個意思就是說,佛陀祂對於一個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要等到他對於所傳的戒法,非常熟悉奉行以後,才會讓他開始學習經典,而不是一開始就讓他學習經典,這是 佛陀對於出家眾的要求。

同樣 佛陀對於傳優婆塞戒時,也是有著這樣的前行次第,佛陀的要求:要先學世事,通達如法求財。因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積集資財,來行廣大布施供養,是不能接受別人的供養,來為自身的生活資財所需,所以要先通達如何的如法求財;尤其是現在家相菩薩行的人,因為外相的關係很容易和眾生行四攝法,來接引眾生學佛,所以在從事各種職業時,就能夠接引各類的眾生來學佛。當如法得財以後,佛陀又教示財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養父母、自身所用,還有妻子眷屬;兩分投資於法財以及世財,還要留著一分儲蓄備用。另外 佛陀也交代,財物不可以交付到四個地方:一個是老人,一個是遠處,還有惡人,或者是有大力的人。這樣的教示,就是不要讓一個在家弟子因為財物無法取回,而產生了很大的煩惱;同樣也保障老人的安全,更不會讓他人有機會因為貪於財貨而造下惡業。所以 佛陀交代了以上三件事情以後,就會問說:「你能夠作到嗎?」如果說:「可以。」這還沒有要傳戒給他,佛陀又再提出說:你必須要離開四種惡人的交往:「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優婆塞戒經》卷3)如果在家弟子能夠作到,先斷絕和這四種人交往,等自己的定力夠了、自己的功夫夠了,修證也能夠有一定的成果的時候,就比較不會受到這四種惡人的影響。弟子能夠答應 佛陀以後,佛陀還說要繼續觀察這個弟子六個月的時間;在這六個月當中,弟子要能夠常常親近承侍傳法的法師,傳法的法師也得用心觀察這個弟子,他行住坐臥的四威儀是不是能夠教化,如果可以,才會安排傳授大乘五戒,以及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戒學的受持是相當慎重的;而戒律的重點其實不是在持守,主要是在因著戒律,而能夠調伏自己的習氣性障。因著戒律自己能夠全心安住於法道上的修學,如此不但解脫果能夠成就,佛菩提道也能夠快速的前進。所以能夠持戒就不會有後悔的心,不會有後悔的心就會產生歡喜心,能夠肯定自己,能夠肯定自己當然能夠心安理得;所以因為心安理得,當自己修學無相念佛,或者是修定的時候,就很容易和輕安相應。我們知道在初禪、二禪當中都有喜和樂,這也一定要我們身心輕安,才能夠得到這種殊勝的快樂。無相拜佛憶佛更是可以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都安住在輕安的情境當中。所以只要能夠安住定心修學,首先要能夠無悔,要心中能夠沒有悔惱的事,那麼就是得知守分際;知守分際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戒。在此,我們可以對初學的學人,講一個依著 無著菩薩所教示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善護諸根等,四淨因應知。」(《六門教授習定論》)也就是守持住最基本的生活作息來研習。世親菩薩的解釋說:「修定的住資糧者,謂戒即是無邊功德所依止處,必先住戒,戒行清淨無有缺犯。若求戒淨,有四種因:一、善護諸根。二、飲食知量。三、初夜後夜能自警覺與定相應。四、於四威儀中,正念而住。」(《六門教授習定論》)

第一種是善護諸根。彌勒菩薩開示:「如果要勤加修行,就要密護根門。」要密護根門,彌勒菩薩說:「應以四相了知妄念過失,及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云何四相了知妄念過失?一、闕念,二、劣念,三、失念,四、亂念。……如何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煩惱生因,二是雜染生相應,三毀壞羞恥,四起錯亂犯。」(《瑜伽師地論》卷70)這前面是妄念的過失,後面是不如理作意的過失;前面的那種過失主要是自己正知見不夠,然後自己又沒有勤加修習,或者是因為勤加修習了,但是因為習氣還很重,所以還會有失念的狀況;或者是說,因為失念而產生了雜念,然後自己心被雜念帶著跑,讓正念消失隨著雜念而去,就變成亂念,這是妄念的過失。不如理作意呢,可能會因為煩惱,或者是因為雜染,或者是自己的心和無慚無愧這樣的心所法相應,而認錯誤的法、而認自己所執著的非涅槃法為涅槃,這都是屬於不如理作意的相應。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依著定力的相應都會有這些狀況,有這些狀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夠以無慢,不能夠以自己能夠定下來仔細思惟的這樣的心念,那麼很快的就會被妄念,或者是不如理作意帶著走。

第二個是飲食知量。飲食知量是說,對於飲食要有節度,不論質和量都要恰到好處,不要太省,也不要太浪費;太省的話就等於把身體當廚餘桶,什麼都往身體裡面倒;那麼太浪費的話,也是在耗損自己的福報。

第三種我們要說的是,初夜、後夜能自警覺與定相應。這個部分也就是說,只有中夜能夠好好睡,初夜、後夜都安行於法道;說到這個還是要讚歎無相念佛,因為無相念佛成就的人,他早上一起來就在憶佛定當中,晚上睡也帶著憶佛念,所以真的是:「朝朝還共起,夜夜抱佛眠。」

最後一種就是四威儀當中,能夠正念而住。說到這裡,還是要讚歎無相憶佛的妙用,只要功夫成就,不論是四威儀當中、說話當中、作事當中,許多正覺的學子,都是帶著憶佛念並行,以憶佛的功德在跟您說話時也就正加持於您,這是相當殊妙的行門,您應當要來修學。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