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報與學佛修道,到底有何關聯?

第66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和大家來談談「修福報與學佛修道,到底有何關聯?」

大家都知道,佛有一個名號叫作兩足尊,意思是說佛的福德與智慧,兩者是具足圓滿的。智慧的部分,簡而言之就是要能夠證到一切種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麼程度才叫作圓滿呢?而這個問題所牽涉到的是:菩薩所修的福德又與成就佛菩提道的關聯是什麼呢?首先,先簡單來形容福報的大小,然後再說其種類的差別,最後再說明福報與成就佛菩提道的關聯。

福報這個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然而若是要敘述其定義,那就得要舉例,而由一個事件上的一個外相上來顯現、瞭解。譬如說,我們不是常常掛在嘴邊上說:「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這表示說,人類的生活之中,錢的使用是一定免不了的,但是我們用到錢了嗎?「你這一句話,未免都把我們看扁了!這是一個簡單的世間法,有誰不懂的?」當然我們都一定是用到錢了,可是其實我們用的不是錢,錢在現代的方式裡面,有一種是叫作紙幣,或者是叫作紙鈔。古時候的人用不用錢?也用啊!只是那個時候,可能是用貝殼來當作錢;到了比較近代的時候,又變成了以金、銀作為錢;硬幣、紙鈔,那就是更近代的時候的一個改變。這些都是錢,我們都用錢,但其實這一些都不是錢,我們都不用錢!試想看看:以前你買了票,或者是上了公車投幣,你用的真的不是錢,而是用錢換成了車票,以車票或者是直接投幣,來取得可以乘坐公車的這個資格,這個可以乘坐公車的資格,就是你的福報;乃至是到了今日,乘坐公車的人之中還要買票投幣的,那已經是少數了,大家就只是拿一張卡片,然後在機器面前嗶的一聲就可以了。那麼這樣子看來,你有沒有用到錢?道理就已經是很明白了,說不定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人們都不需要用到錢了,譬如說,現在人領薪水,大部分都是直接轉帳到個人的帳戶之中,而人們用錢的時候,往往也看不到錢,只是說拿著一張卡片,在這一家商店過卡,又到那一家商店過卡,其實都是用著每一個人自己的福報。又譬如說,用自己的福報,取得可以讓自己的感官能夠受用的車輛,那麼福報比較小的,受用了一般的車輛,福報比較大的,就可以受用超跑乃至是飛機;而受用這一些器物的時候,本質上還是要依於自己的福報,而只是藉著五蘊身受用不同的器物的時候,顯示出福報的大小差異。所以這樣子一說,對於福報這兩個字,在世間法上的意涵,就可以有一個初步的概念了。其實剛才說福報有大小的差異不同,譬如說,也許某乙就說:「唉呀!你看啊!某甲就是有修啦,所以你看,他今世的福報才會這麼好啊!」也許言談之中,又對某甲露出了一分羨慕或者是忌妒的眼神,某乙所謂的福報好與不好、或者是大或小,世間法之中,可以從哪裡顯現出來呢?

我們不妨先把範圍縮小在人世間的善法之中的福報,來談談這件事,假如某甲平常在家中,不管是作什麼事,家人都是對他百依百順,那麼至少我們可以說,他是有一分可以函蓋他家庭的福報。可是假如某甲到了公司,卻都要處處對人唯唯諾諾,那表示他在公司之中,受制於人的成分是比較大的;反之,假如某甲正好也是公司的老闆,那就表示說,他的福報函蓋的範圍又更大了。如此等而上之,某甲假如是一鄉的鄉長、一市的市長、或者是現代的立法委員、政府部會的首長、乃至說是總統,那麼在某一些特定的眾生之中,或者是說,在某一段特定的時間之中,某甲是可以受用他這一分人世間的福報;也就是說,可能某甲過去所修的福報,在此世某一些因緣之下就兌現而受用了。然而這是從某一種相類似情況的較量分別,而實際生活之中,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是會有所差別的,所以也不能一定說福報的大小,都由官位大小來認定;因為實際生活之中,也有企業家的大老闆,甚至是富可敵國的,也有可能某一個影歌星,他的粉絲或有百萬人,乃至是千萬人,所以這是受用福報的方式不同罷了,一時之間,還真難說是誰的福報比較大,或者是說誰的福報比較小。

佛法之中,還有另外一個層次的人,叫作轉輪聖王,這是有金、銀、銅、鐵四個等級,最高的金輪聖王可以王四天下,換句話說,他的福報是可以函蓋四天下,但也只是所受用的時間比較長,範圍比較廣大而已,仍然是會有福報享盡的時候。四天下到底有多大?這是說在須彌山下,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有人類所居住的區域,而我們現在是居住在南邊的區域,叫作南瞻部洲,而且是在這個南瞻部洲的某一個國家而已,這樣大家就可以明白,若說某甲的福報是可以函蓋一個國家,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之內,函蓋某一些特定的眾生,而我們現在把它施設,稱為叫作總統;然而他與其他國家的總統的福報,也沒有辦法一概而比較大小的,因為每一個國家的人口數不同,乃至說國民的經濟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這一些總統的福報多大、範圍多廣,終究是遠遠比不上金轉輪聖王的。所以說,金轉輪聖王的福報大小,已經遠超過我們在這個世界之中所能夠觀察或瞭解的,金轉輪聖王的福報是可以函蓋四天下;而這個世界之中,世尊也是在人間示現成佛的,那麼到底 世尊的福報是可以函蓋多大的範圍呢?《長阿含經》卷18之中,佛開示說:一尊如來所教化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在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2之中提到:「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由此可知,一尊如來所教化的範圍是百億四天下,我們要如何想像百億四天下的寬廣?乃至說其中的有情的數量呢?真的沒有辦法!那麼金轉輪聖王的福報所可以函蓋的範圍,能夠與 世尊相比擬嗎?自然又是一個遠遠無法可及的狀況。這樣子從一個家庭,一直較量、分別到百億四天下,我們就可以知道說,在佛法之中,為什麼要勤修福德的原因了;然而這只是在說世間法上的福報喔!

佛法之中,其實是有著不同層次的福報,一部分通於世間法,一部分則是出世間法,隨著每一個人所修學的差別不同,有時候不但可以自受用,也還可以兼而令他受用。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之中曾經開示:「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這是說學人還沒有進入內門修學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門修學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為從六住位進入七住位的一個資糧。換句話說,悟後修又是不一樣的情況,而修學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業,都有它的不同差別,所以才說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學。

現在就簡單來說一說,修學這五度所得的福業的差異;布施法中有財施、法施兩種,財施所得的果報,仍舊是世間的財物,某甲過去世行於財施之後,這一世有福德受用財物,可以自己受用,也可以再拿出來令他受用;也就是說再布施出去,未來世又有另外一分福德來受用其他的財物。某甲法布施的緣故,來世感得修學勝妙的法,就是比較容易一點,所以智慧也就比別人殊勝,某甲今世可以得自受用的智慧,但是也可以轉而為他人宣說而使其理解也能夠受用,所以也有他受用的部分,只是說隨著聽者福德的因緣而能夠領受法的內涵的差別,就不是完全都一樣了。

修持戒法,也是有福的喔!不用講得太複雜,單單說五戒之中的不殺、不盜。某甲過去世持不殺之戒法,今世感得身體健康、壽命長久;過去世持不盜之戒法,今世感得所有的財物能夠自在受用,不為他人之所侵奪,這當然也是一種福報。除了自我受用之外,假如這一分的威德是夠大的,可以為人化解偷盜乃至傷害的因果的話,那這也有一分他受用的。若就其性質而言,這個部分,與前面所說的財、法二施的福報,那就是不相同的。

修學忍辱的過程中,慢慢使自己離開貪瞋之毒,所以未來世就得到身體容貌的端正、威德第一,使見到的人都能夠心生歡喜而信服,這樣子福德又與前面所說的又是不一樣了。

而修學精進度的結果,不妨使得前面各度,所修的福德更加增上,而這種增上福德的相貌又與前面所說的還是有所不同。

接著來說禪定度,修學的過程中可以破除散亂心,未來世感得一分身心清淨,當然也是福德啊!乃至說能夠於禪定有所分證,來世可以生到色界天以上,那麼這一種福德又與前面所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從所得的果報不同,也可以瞭解福報是有種種的差異的;這麼樣子看來,由於某甲菩薩過去世,在外門修學六度的差別,就會使其今世上的外貌、生活資財、人緣的好壞、頭腦的聰明與否,會有勝妙與否的差別。所以你看看,一個人福報的好壞,可以從這麼多方面來顯示出來;換句話說,一般福報的函蓋面,就已經是很廣闊了,雖然說菩薩這樣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與世間人所共通的,但是由於所修學的時候的作意差別,使得菩薩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為未來世證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欲樂的因。

接下來,再簡單來說說這個道理,為什麼菩薩經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終於十信圓滿入於住位,之前他在外門修學六度之時,其中有一項是可以令其作為來世親證菩提的一個遠因?因為信位的菩薩,尤其修的是要對三寶的信心,這也是在修福啊!但是已經不同於前面所說的,求五欲受用的福了。所以藉著一世又一世的三歸依,並從外相上去瞭解佛法僧的意涵,終於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讓這一位菩薩心得決定,發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後就進入初住位;所以清淨三歸依的福,就使得菩薩可以進一步向親證佛菩提道邁進,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進入初住位,又稱為初發心住,因為已經住於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後雖然每一世都有隔陰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後,發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種子又會現行,而初發心住時的作意仍然會在,但已經不是初發心住了。乘著發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進一步外門修學六度,六住圓滿之時,在善知識的攝受之下參究而一念相應,就進入內門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沒有因為不退於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所得的福德,外門修學六度的福德,恐怕也只是緩不濟急了。而進入了七住位以後,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須成辦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廣,因為已經親證了般若,就依於親證後所發起以及繼續修學而得的種種智慧,讓菩薩上求佛道的信願行,輾轉而更加堅定,然後還要發願,也教導眾生親證菩提;當然這個時候,自己的我執、我所執也要加以斷除。

而由於「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所以這個時候所得的福德,已經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夠理解的了;然而菩薩從初住位開始,一直到圓成佛道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每往上進一個階位,所應修的福德就越來越深廣;同時還有一種狀況,就是說一世又一世所修的福德,剛開始多分是為了自己的緣故,越到後面,反而是多分為了眾生,乃至是完全為了眾生。這就好像民間一般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試著想想看:若不是為了能夠這樣利樂眾生,菩薩為什麼要去修證那麼廣大的福德?乃至是可以函蓋三千大千世界呢?所以從一般修福德的方式與目的,一直到這樣子來修福德的方式,這要一般的眾生,是如何能夠瞭解以及信受呢?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