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該放下?(五)

第13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時候該放下?」這個課題。

前一講次我們提到了,我們現在是講到了用「朝山」來比喻的話,我們現在是講到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我們準備真的要上山來修行了。我們說上山修行的時候,要學的佛教的教理很多,當然就是說,這個裡面會有許許多多的寶、許許多多的法喜,等著大家去體會。不過我們在今天這個時間裡面,我們要先跟大家說,如果你入門去修行的話,裡面有兩個大的重點是你在這個階段,就是剛開始入門上山要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的。第一個重點,我們講到的是「五蘊空」。我們上一個講次有跟大家講說,五蘊空要如何去觀察、去學習;這個部分我們給大家總結一下:就是五蘊空的學習,跟前一階段所謂的「直接就身體、跟心理的無常」的觀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說,五蘊空你必須要按照每一個蘊的內涵,一一單獨去觀察這裡面的念念變遷的狀況。

我們說在五蘊裡面,對於各位剛入門修行的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一個叫色蘊,一個叫受蘊,一個叫想蘊。這三個等於說對於各位的入門修行來講最重要的。其他的像行蘊跟識蘊的觀察,因為它的程度跟深淺的不同,所以比較難在節目中用短時間跟大家分辨清楚,所以這個就留待大家有緣去參學善知識。或者是說最簡單的就是,您就找一個正信的道場,好好地去學什麼叫作行蘊?什麼叫識蘊?然後當您在學的時候,不妨把剛才或者上一次,我記得在上一次講的時候,談到的色蘊、受蘊、想蘊如何一一觀行的這個過程;您不妨那個時候再來用在行蘊跟識蘊這兩個蘊裡面,那個時候對於五蘊的觀行也就比較能夠得力而具足了。所以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就先跟大家說五蘊空。我們跟大家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如何去觀察體會,透過這個觀察體會,跟前面的無常觀行的最根本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各位要能夠透過這個,能夠確認了知說,我們因為這個色蘊、受蘊、想蘊的念念變遷,因此而從中瞭解到我們之前所以為受蘊、想蘊跟色蘊這三個,我們所以為它真實存在的狀況,其實那個是誤會一場;它並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真實的存在,這個是跟前一階段的無常觀行有不一樣著力的地方。我們說這是第一大部分,各位在入門修行的時候必須要能夠掌握的就是五蘊空。這個「空」,我們跟大家提醒的是這個「空」呢,不要把所有一切在大乘經典裡面看到的空,都直接放在這裡套用!這裡跟各位談的「空」,是最簡單、最簡單的「空」;也就是它沒有您所以為的那個性質,那就叫作「空」。所以五蘊空最簡單的體會就是,沒有您所以為的真實的那樣的性質存在,這個就是五蘊空最直接的掌握。這是第一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各位應該要去學的就是所謂的因緣法。那因緣法呢?很多人聽到了「因緣」這兩個字,往往就會想到說因緣法很單純啊!就是因緣果報嘛!我們要提醒大家,在佛教裡面「因緣」這兩個字用得很廣,因為它實在函蓋的範圍確實就是很廣。可是因緣果報所著重的是說:我們做了什麼樣的行為之後,它產生什麼樣的業的種子;然後這個業的種子,在以後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遇到了相應的緣,然後再來現行、成熟。所以才會有說,你之前做了什麼行為導致後來有什麼果報,這個才是所謂的因緣果報。關於因緣果報詳細的解說,各位可以參見之前正覺同修會的陳正源老師,他曾經對於因緣這個部分有精彩的解說,各位不妨再去找找看陳老師的解說,好好地參詳一番。

我們這裡講到的因緣法著重的重點,不是在談這些因緣果報;我們這裡的因緣法,也很容易有一些人把它誤會了,把它跟另外一個名相放在一起,就是所謂的緣起法。當然就真正的學佛人來說的話,因緣法跟緣起法它們的本質是一致的。可是往往在世間大眾在聽的時候,往往都會覺得說,「緣起法」講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但是卻沒有去深究說「什麼是此?什麼是彼?」比方說一般人在聽到緣起的時候,往往都會覺得說我們做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做一件事情然後有很多的因素,所以就導致了後面有什麼樣的狀況發生,這個就是我們之前所講到的因緣果報。又比方說,另外一些人就說談到這個緣起,我們可以去觀察我們眼前所看到的許許多多的現象界的事情,比方說,我們看眼前的這張桌子,然後我們如果用力去觀察、努力去觀察眼前的這張桌子的話,我們會發現說,桌子其實是由桌面跟四支桌腳組合而成的,頂多再加上抽屜。今天如果我們把四支桌腳把它拆開、桌面拆開跟抽屜整個都拆開的時候,把它分成不同的成分的時候,這個時候桌子還存在嗎?所以就會導致大家會認知到一個桌子的組成,其實是由桌面、桌腳跟抽屜這些不同的因素組合起來,形成一張桌子。

所以由此來看的話,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推知到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好些個因素共同組合聚合而成,這個就叫作眾緣和合而成。有一些的說法是說,透過眾緣和合而成的這個觀察,可以讓大家了知到所謂的「無我」;但是我們必須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說,透過眾緣和合的觀察,只是無我觀行的一部分,它並不能夠函蓋所有的無我的觀行。這個意思就是說,了知到眾緣和合的話,其實還不能夠完整深入地對治「我見跟我執」。當然這個部分就跟實際上入門修行有比較大的關係,也比較深入。各位如果有緣到正覺同修會來參加禪淨班學習的話,相信禪淨班的親教師,到那個時候就會教導您這個中間微細的差別在哪裡。

所以我們說,我們現在跟大家談的因緣法,既不是因緣果報,也不是眾緣和合;其實我們談到的是緣起的最根本的形式,就是所謂的十二因緣。或者各位在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所寫的《阿含正義》裡面,也會看到有十因緣的精彩的描述。這些個描述,我們先用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十二因緣來說的話,這裡面談到的就是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從一方緣另外一方,一直到最後的緣「愛」然後有「取」,緣「取」然後有「有」,緣「有」接下來就有「生」,有「生」當然就有「老病死」,然後各種「憂悲苦惱」等等,這個就是所謂的十二因緣的形式。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打算跟大家談十二因緣的每一支具體的內涵。但是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因為很多人在學佛教的因緣法的時候,往往都偏向於學因緣果報,或者是學眾緣和合這兩件事情,卻忽略了因緣法裡面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其實是十二因緣。因為十二因緣裡面除了告訴我們,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說前面的五蘊空的觀行,可以說把我們所認知的「我」拆成五項的內容。橫向的每一個蘊,各別去讓我們透視每一個蘊它的虛妄性;可是這個每一個蘊,我們說在時間的這個軸上面往前走的時候,每一個蘊所導致的這個變化,卻是落在因緣法的觀行裡面。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五蘊空跟因緣法其實它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觀行方式。

所以因緣法裡面探究的就是說,我們過去到底作了什麼樣的事情或是怎麼樣的起心動念,以至於說我們這一世、目前的當下我們會有現在的處境;包含現在的色身,包含現在的心理狀態,包含現在所遇到的種種的狀況。然後從這裡,從十二因緣法的觀行,也已經預告了我們說,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方式,繼續不知不覺地活著的話,那麼我們就很自然的會順著十二因緣法所揭示的這個順序,一支一支一直在往前走。所以等於是說十二因緣法,我們把它這樣整個看來,其實它講的是、我們講的就是說,如果順著去看的時候,那就變成是十二因緣法等於是在解釋:我們人為什麼一世又一世不斷地踏著輪迴的軌跡,一世又一世的這樣走!所以十二因緣的每一支,談到的都是你要如何去觀行的關鍵。透過這個觀行,你才有機會瞭解到:這個輪迴的鎖鏈到底為什麼形成!因為我們說解脫的一個關鍵,佛教解脫的關鍵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卸下輪迴的鎖鏈,所以說因緣法對這個部分的觀行,對大家每一個人解脫,都是非常的核心而且重要!

我們說在因緣法裡面,第一個要能夠瞭解到每一支它的意義是什麼,並且不是只有名相上的了知,而是要如同我們前面講的五蘊空的觀行一樣,實際上自己去看看。比方說十二因緣支裡面講的愛,由愛而生取,我們在實際去體會的時候,就應該體會到什麼樣的愛生了什麼樣的取?必須要各別每一支每一支都去體會、去觀察,這樣子才瞭解到,啊!原來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導致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踏著輪迴的這個道路,一直不能解脫。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各位要記得就是說,我們談到的這個部分、因緣法這個部分,我們用朝山這個例子談到的是,我們等於是在正修的階段、修行的階段、爬山的階段。那當然爬山的最後一段呢,是跟這一段當然是有所銜接的;這個有所銜接,也不妨先跟各位說這個銜接的部分,其實當因緣法觀行很透徹的時候,你很自然的就必然會碰觸到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所有一切生命的本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關鍵就在因緣法裡面的「識」這一支。當你深入地觀行的時候,到最後你一定會碰到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這個我們等一下再說。

那我們說上山修行的這個階段裡面,也就是說入門到佛教來修行這個階段裡面,掌握的五蘊空跟因緣法最主要的這一些,為什麼我們把它放在所謂的上山修行的這個階段?那是因為這兩大核心的這個法門的練習跟體會、跟深入,才是我們真正能夠對治煩惱的最好的方式,最根本的方式。因為我們前面曾經舉過例子,對於一般我們說粗重的煩惱,就好像我們一般所看到的身外之物一樣;那既然是身外之物,你當然可以選擇要拿就拿、要放就放。可是對於許多在你身上、已經在你身上一輩子了;或者是說跟著你,已經累世跟著你的這些煩惱的習氣;它們就如同是本來是在你身上的重擔,可是因為你長久地背著它,所以這些重擔到後來都已經牢牢地黏在你的全部的身上,所以你是沒有辦法說要放下就直接那麼放下的!所以,那樣的事情肯定的,你需要抽絲剝繭,深入的把這些糾結的地方把它一一的解開,這樣子才能夠把這些深細的煩惱把它解開。

那麼要把這些深細的煩惱,把它一個又一個慢慢地把它解開,唯有透過五蘊空,唯有透過因緣法的觀行,才有辦法作到。這個就是說:真正佛教,對於我們解脫於煩惱的修行,它的重點一定都是落在五蘊空跟因緣法。它的重點,再也不是叫人家放下就放下;它的重點,當然也不是只是無常的觀行,而必須真的去下功夫,針對五蘊、針對十二因緣這些好好地去理解、去觀行、去體會。這樣子的話,才會在我們的內心生起一個很紮實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徹底地解決現在的煩惱,乃至於能夠徹底地解決與生俱來的這個煩惱。所以,我們才會說這個部分,上山的這個部分,就如同我們一路爬山的時候,我們就是相當於一路往上升的過程中,就一路把我們的煩惱卸下一部分、卸下一部分、卸下一部分;這一種的放下,才是我們講說:佛教裡面讓大家要學習放下的地方。這種放下它的影響非常的深遠。

我們說佛教裡面的修行,不外乎是兩個大的主軸:一個主軸叫作解脫道,另外一個主軸叫佛菩提道。解脫道談的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對治煩惱,進一步的放下所有的煩惱。我們說解脫道裡面,雖然有許許多多的行門,比方說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等的這些隸屬於三十七道品的內容,每一個品,這個三十七道品裡面,每一項的這個內容都值得大家好好地去學習。不過我們說整個解脫道的修行,雖然說有各種品別的不一樣,不過我們說最核心的,我們給大家整理的,入門需要掌握的還是只有五蘊空跟因緣法。這裡也就是說,各位在學佛教如何解脫的時候,不管是看哪一個部分的解脫道的說法;包含說:南傳佛教談的所謂的解脫道的修習的話,各位也不妨用這個方式去深入、去理解,然後去分析;如果沒有談到五蘊空,沒有談到因緣法的話,那這個法門呢,可能就不完全是佛教的所講的解脫的法門。而且這個五蘊空跟因緣法,一定都是緊扣著我們自己的身心去觀行,因為這樣子才是叫作什麼「心內求法」。所以這個意思就給大家兩個大的判斷的標準,去判斷一切講解脫道的說法。也就是說,第一個,要以我們的身心當作一個修行的這個地方;第二個,要以五蘊空跟因緣法作為每一個解脫道所必備的基礎。

當然佛教修行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大的修行法門,叫作佛菩提道。這個菩提道呢,是要讓有大心的菩薩,將來能夠透過這樣的修習「能夠成佛用的」。這個意思就是說:解脫道最多只讓我們解除了一切的煩惱,但不能讓我們成佛;而佛菩提道除了可以讓我們解脫煩惱之外,又可以讓我們成佛。所以我們要說的是佛菩提道,其實整個都已經函蓋了解脫道。只是我們在勸令大家,引導大家修行的過程中,不得不透過上山的這個比喻,來讓大家瞭解不管哪一個修行,佛教入門的修行,一定要先打好解脫道的基礎。不可以說解脫道不學了,然後只是開口說,我只想學大乘的智慧,那樣子一切都是空談。這個就是我們要特別強調有解脫的法門的原因。而實際上解脫法門,是完整函蓋在佛菩提道裡面的。

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就下一次再跟大家分享。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