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二)

第129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般若波羅蜜」。

菩薩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波折,而求取 佛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如來之力,卻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你要親近於 佛。而 佛的十力種種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的緣故,菩薩欣羨這樣種種的十力,因為這個十力可以讓你了知許許多多的法。譬如說 佛對一切地方、一切處,到底哪一個地方是有道理,哪一個地方是沒有道理,佛一切是了知的;這個地方有道理,這個地方沒有道理,佛一切都能夠知道;而且 佛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的業報,能夠用天眼觀察、佛眼觀察、種種觀察,知道過去生乃至於未來,這個菩薩乃至於這個眾生、這位有情的過去是怎麼樣,曾經在哪裡出世,曾經在哪裡的村莊居住,曾經和哪些人作為眷屬等等。菩薩都可以透過這樣十力的修學,來明了眾生的業報,乃至於未來他應當怎麼樣修學能獲得解脫,菩薩也因此能夠明了,所以這些都是般若波羅蜜的修學。也就是說,這些殊勝功德的修學,它並不是一般的法,它也不是一般的神通而已,這些法都是來自於智慧度的修學,智慧才能夠度到彼岸;因此能夠親近 佛,能夠究竟來瞭解這些法,然後又能夠到各個世界去,菩薩會如此地來演教許許多多的法、來攝受佛土,因為他要像佛一樣發起大願,能夠攝受許許多多的眾生來到他的國土。

就像是 阿彌陀佛以前當法藏比丘的時候一樣,他在佛前發願,他希望他的世界可以無比的殊勝,乃至於六道的眾生都可以來到他的國土。也就是說,他讓所有的眾生來,而且這裡面,大家就沒有三惡道的苦,遠離一切苦又可以壽命無量;一切的莊嚴殊勝即使是有具備天眼的有情,用他天眼來觀察可以知道許許多多的殊勝,但是也沒辦法究竟觀察極樂世界所有諸法的功德。也就是說,你即使窮盡你的神通之力、窮盡你的天人之力,你連一個簡簡單單的一個法,裡面所蘊含的功德以及上面所呈現的色相的莊嚴,你都還無法看盡。所以這樣的殊勝,就是要讓所有眾生都能夠離苦,因此他這樣的誓願最後成就了佛地,能夠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有情都能夠迅速地成就佛果。所以法照菩薩那時候他去五臺山親近 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他就被告知,能夠修學這樣的淨土法門是非常的殊勝。

同樣的,一切的眾生應當來想:你要親近 佛、親近善知識,才能夠真正得到這樣的般若正義。可是親近善知識的結果,你還是要樂於教導一切大眾,這樣讓你來到你佛土的有情,都能夠莊嚴、都能夠往法身慧命的道路來行走。所以十方世界,除了以布施法來方便教導有情以外,一定要跟他說明三歸五戒這樣的正法,讓他能夠在正法中安住,然後發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發起是相當重要的。然而在無佛的世界,如果說哪一天有佛傳授旨意:「你要去那邊教授有情。」菩薩也應當前往,就是你要在那地方能夠出家,出家的話,雖然在外道中出家,可是你一樣是會去修學禪定;所以要能夠住持這樣的沒有佛法的一個世界,你本身要有一定的威德力,你本身要具備禪定的功德,本身要能夠發起神通;到時候你投胎在那裡,你就可以用這樣的堅固的禪定力以及神通力,最後能夠知道說:「我之前就是一位菩薩。」然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能夠建立,所以神通發起就沒有問題。菩薩在這種情況下,他通常已經都是入地——三地滿心位的菩薩,所以他在許許多多世界遨遊,能夠觀察自己是不是各種不淨,還有世間是不是也不淨、世間諸法是不是無常、是不是苦空無我,所以他最後也一樣可以回到菩薩法來。就因為他的修學可以堅固,可以不被世間諸法破壞,所以可以於無佛世界來住持佛法;只要 佛陀告訴他應當去,他就義不容辭地前往,來教導這些有情、來增益他的佛土。因為那些有情經過他教導以後,他們就知道:「有為法是有過失的,這世間諸法就是以身見的過失然後來長養,所以這是不如理的。」所以他就可以讓眾生遠離身心的痛苦,而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可以達到安止,讓一切有情能夠寂滅,所以他可以方便作種種的教導。然後他也因為自己神通力的緣故,他也可以隨時隨地來請教諸佛、可以請教大菩薩,可以請教種種殊勝的法,所以一樣是沒有離開諸佛而能夠傳授佛法。

所以自古以來的聖賢也都是如此,像是無著菩薩,他那個時候在世間,可是他一樣有威德力可以上到兜率陀天聽法,聽法完以後,再回來講給大眾來聽,最後把所聽的法記錄下來,就成為《瑜伽師地論》。所以菩薩因為喜樂於聽法聞法、喜樂於講法、喜樂於讓一切有情透過他講法能夠親證法身慧命;所以在這邊的法,他無得無失,因為這法是本有的,他沒有真正得到什麼法,原來這些法都是他自心如來藏所顯示的種種功德,所以如來種種的教導,他一切服膺,因為他知道自心也有自心如來,也有自性佛。所以菩薩於佛地之前一切諸法,他不像二乘人自己自心作證,為什麼呢?因為他不自己作證,因為他要向著佛地而邁進。就像是有一個神奇的神射手,他能夠射出箭,他射出箭以後往虛空一射,最後如果你不再用另外一支箭射中前一支箭的尾巴,前一支箭就會掉落;二乘人就像是這樣,他們射出他們的智慧箭,他們得證他們的菩提,可是他在中途就轉為寂滅了,他並沒有向著佛地而前進,所以他在虛空中他的智慧只閃亮了一下子。然而菩薩卻不同,菩薩箭箭毫不落空,一直箭箭相續,所以菩薩不可思議,可以在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裡面,發出這智慧之箭、發出這個清淨諸佛之箭、發出長養眾生菩提之箭,如是箭箭相續,從來沒有落到地面,如是一箭接著一箭,最後這智慧箭終於成為無師之智,不用老師可以自坐金剛菩提座而可以自悟佛道,可以六七八識相通,證悟最後、最究竟、最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

所以就是因為菩薩於一切有喜樂,喜樂就是於善法中安住,能夠在善法中安住享受這智慧的泉源,所以樂於教予別人,對於將自己所學的、從諸佛所聞聽的、自己所領悟的、自己所親證的來教導別人;乃至於世間的一切諸事,菩薩能夠善修學,一切諸事世法、一切的經法,全部都是由佛法所流注出來的,菩薩於一切世間之外學之法能夠通達;所以在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語言他又能夠深加領略,所以能夠方便用各種詞語善說,能夠顯示菩薩種種威神之力,能夠作各種種種降伏;又能夠寂定,以及對一切能夠了苦……種種,所以如是不可思議。

菩薩當在世間時,只要他有需要,他就能夠憑藉種種不可思議的福德,來長養成為大財主、大長者主,能夠教化眾生、教化有情,能夠讓家中眷屬都得意;因為菩薩有種種福德又有智慧,能夠以宿世清淨般若波羅蜜種種無量無邊功德,來繼續長養不可思議的世間一切功德之法。所以菩薩布施不落人後,菩薩布施之中從不驕慢、從不生起慢心認為「我是能布施者,他是我所布施的對象,我所布施的是錢財」;而菩薩於三者,知道這畢竟無有受者、畢竟無有布施者、畢竟無有布施事。因為一切布施都勝不過一切的法布施,一切世間的布施都不是究竟之法,所以菩薩能夠說法利樂人天,就是因為他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夠心安住,所以他可以隨緣教化一切,知道般若波羅蜜多一樣不離開方便,所以一切眾生有所需,只要能夠讓他心安住,菩薩就會方便攝受。如是在無量無邊的這個世界裡面,在無量劫中成就菩薩應當成就如來地的果德;雖有果德的成就,實際上卻是本有。所以說,菩薩到時候方自作證自己成就如來果地,以他不在中間過程中自己去深究,深究說我有沒有怎樣而起了慢心,因為要攝受的有情是那麼多,他要成就的功德是要那麼多,都還讓他在無量劫繼續來奔馳。

所以菩薩可以樂教他人種種殊勝難以想像之法,因為每一個法都是他自所親證,每一個法都是不離開第一義諦之法,所以菩薩能夠作善簡擇;即使是教導世間的人來作種種的外學,菩薩一樣能夠方便指引。譬如教導人家來學醫,他能夠說中間的種種的苦是因為有妄想而生的,妄想就是因為有虛妄的知見,虛妄知見可以讓自己身心無法痛快、身心無法順暢,這種妄見就是對於真實理不能夠如實瞭解;所謂真實理就是不離開真心,所以由此真心能夠成就一切世間事,所以菩薩可以方便於一切教導。

由於菩薩的威德力以及明了一切世間諸法,一切工巧明、技藝種種之法,一切醫方明、種種醫藥之法,一切了知,所以菩薩因此威德力所以無人能夠勝過他,在這種情況下,他一樣無有驕慢,而能夠一一攝受所有的眾生。因此可以讓眾生,一方面因為親近菩薩而得到世間諸法,可以常有樂受;而一方面又可以親近菩薩而得到出世間法而有智慧。所以菩薩寧可一切眾生都不要受苦,而願自身代眾生受一切過、受一切苦,而能夠受一切處、能夠受一切總合果報,報應中能夠長養菩薩悲心,如是功德直至佛地,然後方為具足,菩薩於中就無有懈怠,所以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因為這個法特別難以成就,因為波羅蜜多貫串整個菩薩地,菩薩從三賢位開始就知道有如來藏心應可追求、有第一諦實相應可追求,可是在這過程中,卻對於這個諸法的體性不知道,所以就要緣善知識的說法而能夠安住。然而初業的菩薩對於這些諸法並不那麼容易能夠理解,容易滋生妄義、滋生議論、容易滋生誹謗,所以必須要能夠自己心性調伏,所以菩薩攝受眾生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有驕慢心,就不應當先為他說大乘法,應當勉勵他親近如來,親近如來的話,所以可以為他說歸依之法;而他對於自心的信受力量又比較薄弱,然而卻可以方便跟他講:「諸佛都是跟我們一樣,都是曾經作過凡夫,既然他可以親證般若波羅蜜、親證一切種智,我們是不是也應當效法呢?」如是的話,不與他說甚深的大乘之法,而能夠方便來翦除眾人學佛的慢心,又能夠述說這佛的不可思議的威德之力;所以要當簡明來說 佛有哪些威德之力,讓他知道說:「佛非常的殊勝,可以帶我離開這些痛苦的塵世之間,可以讓我可以得到無比的功德。」所以來作種種方便的教導。又能夠說種種殊勝的法門,譬如說淨土法門,來方便攝受一切的根機的學人,能夠往生淨土親近諸佛。

所以菩薩可以觀察眾生因緣來依次教化,不會因為大乘法這麼殊勝,就不擇眾生隨意說法,因為有的眾生,他就是無法能夠心得安止。雖然菩提道的莊嚴必須要知道眾生的根器來方便予以調伏,所以眾生他有種種根,譬如說有二十二根,就要能夠瞭解他的二十二根他的勝劣,殊勝在哪裡、他的下劣是在哪裡,這樣來方便調伏。也要知道眾生他是不是在六度波羅蜜上,他是親近於哪一個法,或是說他是不是屬於聲聞種性的、還是緣覺種性、還是大乘種性。也就是說,菩薩在親證如來藏之後,雖然證得般若波羅蜜之法,可是要圓滿般若波羅蜜卻是一個非常長遠的路程,菩薩在這個當頭會繼續地親近善知識,永遠沒有懈怠;知道善知識的法不是他這一生所能夠完全親證的,但是卻願意繼續的努力。

就像是善財童子,他要努力,努力到非常地不可思議,足以為我們的典範。他當時候經過五十三參,參見所有的這樣的善知識,所以即使是說示現為外道,他一樣知道人家真的是有修證的,而且即使示現為在家人,他也知道對方是真正有所修證的,他從來不會以這一位善知識是不是身上披上袈裟來看待,所以他才能夠圓滿這樣的證境。

就如同玄奘菩薩一樣,玄奘菩薩那時候去修學佛法,他一樣去禮拜這些印度的許許多多修學這些老師們,其中有人他是屬於婆羅門外道;可是即使是婆羅門外道,他一樣能夠演說佛法,玄奘菩薩不因為他的外道的身分就摒棄他,菩薩一樣地來跟這位婆羅門來學法,因為當時候這婆羅門說他是從龍樹菩薩來學法的,所以他也能夠說法;而且菩薩也沒有簡擇出家、在家,為什麼呢?當時候玄奘菩薩遇到一位勝軍居士,這居士是在家人,但是他很能夠說法,他說的法也有很多人來聽,其中當初也有很多出家眾,然後玄奘菩薩也是跟大家一樣拜勝軍菩薩為師,勝軍菩薩雖然示現居士身沒有穿上袈裟,但他的智慧德行就值得大家禮敬,就應當如是禮敬而修學。

同樣今天平實導師,他雖然沒有穿上袈裟,可是他對於般若種種法有親證,這世界上難得的老師,所以大家應當親近修學。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