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布施的心態(一)

第25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這個單元所要解說的是:智者布施的心態。

有智慧者布施,以及說布施者沒有智慧,這個中間的差別主要來自於對布施之因果原理的具足瞭解,以及不具足瞭解所引起的差異。那麼我們就先來探討布施的因果原理。布施植福的善業,它牽涉到布施者、受施者,以及布施什麼讓受施者獲得什麼樣的利益。作個譬喻來講,到底是所布施的讓受施者得到:是生命得以繼續存活這樣的利益?或者是說生活得到安樂的利益?或者是說他能夠得到解脫的利益?乃至於說能夠得到佛菩提究竟解脫的利益?這中間這些所獲得的利益的差別,也影響到整個果報。完成一項布施,它一定要有這些因素的存在,隨著這些因素的差別,而有種種布施果報的差別。布施者他到底是有智慧?或者是說只有一部分的具足知見?或者說對於布施的因果完全不具足知見呢?那也影響到果報的差別。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為三品人,佛陀這樣告訴我們這三品人的內容是什麼,在《優婆塞戒經》裡面 佛陀說:【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深著慳悋,恐財有盡;見來求者,生瞋礙想,是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見來求者,生於捨心,是名為中。深信業果,於財物所,不生慳悋。觀諸財物是無常想,見來求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身致物而用與之,是名為上。】這一段經文中 佛陀告訴我們,施主有三種:下、中、上三種。第一種講的就是下品的施主;下品施主他是不信業果的,也就是對於造善業得善果、造惡業得惡果,這樣的部分他是心中不信的。對於他所擁有的財物,深深的貪著,捨不得用,也捨不得拿出來布施給別人,恐怕說把錢財拿出來布施了,錢財把它用掉就沒有了;所以看見有人來乞求的時候就會起瞋,認為這個來乞求他的人,他是想要讓他的錢財用盡,就會生氣;或者認為來乞求他的人,是障礙他積聚錢財;所以這樣的人,佛陀就稱為下品施主。第二種所說的就是中品施主,中品施主他是相信業果,可是雖然他是相信造善業得善果、造惡業得惡果,可是知見上並不具足。他對於所擁有的錢財,也是很捨不得拿出來用,自己守護得很好;恐怕說如果我拿出來布施了,那錢就用完了、就用盡了;所以看見有人來乞求的時候呢,他對於來乞求者就生起想要捨離這個乞求者的心,不想再見到他,這樣的人就稱為是中品施主。

第三種稱為上品施主,上品施主他深深地相信造善業得善果、造惡業得惡果,對於因果深信不疑,對於他所擁有的財物,不會有生起貪著、捨不得用的想法;因為他知道他這一世所獲得的財物,一定是來自於過去世布施的結果。因為有過去世把財物拿出來布施給他人的因,所以這一世才會有財物可以受用,所以他不會對於這一世所受用的這個財物生起貪著,而捨不得拿出來用。對於這個財物,他也知道它是無常的,因為是無常,所以才有因果;因為是有因果,所以布施才能得這樣的果報。所以看見有人來乞求的時候,他能夠把財物拿出來給乞求者,就非常歡喜;假使當時他剛好沒有財物,沒辦法布施給乞求者,那就非常的憂愁煩惱,就會用自己的身力來獲得財物,讓乞求者能夠運用,能夠滿足他的所需。這樣的施主,佛陀說這叫作上品施主。

除了剛剛經文中所說的上、中、下品施主以外,還有以下幾種心態,它也屬於下品施主。下品施主他看見有人來乞求的時候,眉頭緊縮、心中憂愁,所以就會不看來乞求者,甚至於還惡口罵辱,侮辱這位來乞求的人。如果說他有布施,也是為了得現世報而布施;譬如他為了想要讓他的生意做得順利而布施,或者想要得到名聲而布施,或者他因為這一世得到別人的幫助而有所成就,為了回報別人的幫助,所以對於幫助他的人去布施,就為了報恩而施。或者是他對於有權有勢的人覺得很害怕,害怕這個有權有勢的人對他造成威脅,所以因為畏懼這樣有權有勢的人,所以對有權有勢的人作布施。如果他身上有財物,可是碰到有人乞求的時候呢,他會說他沒有錢可以布施,他沒有東西可以布施;如果碰到有人來乞求的時候,當時他並沒有財物,他會生起惡心、會生起瞋,來責罵這位來乞求的人。那麼這樣的心態的人,也是屬於下品施主。這樣心態的下品施主,常常受到佛菩薩的訶責,為什麼呢?因為這一類的下品施主也是想當菩薩,可是想當菩薩,他卻對善惡因緣的果報完全不清楚,不清楚這個因緣果報,同時也不能了知生死長遠不可計量,生死之苦他不知道要遠離,也不知道貧窮之苦是什麼,也不知道這個錢財它是無常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之下,那佛菩薩就會來訶責這樣的一個下品施主。

還有中品施主會有以下幾種狀況出現:就是說中品施主,他雖然有人來乞求的時候會布施財物給他,可是卻對於這個來乞求的人,產生輕視來輕賤他,而不會生起恭敬心;甚至於中品施主,他是為了後世的果報而布施,這個部分,我們來舉一個波斯匿王的例子來說。波斯匿王在 釋迦世尊來示現成佛的時候,他在佛座下聽聞 佛陀說法。聽聞 佛陀說法以後,非常歡喜,就請求 世尊以及世尊旁邊的比丘眾,能夠接受他供養三個月,世尊默然受請。波斯匿王就很高興地告訴他所有的臣子,他要供養 世尊以及諸比丘眾三個月,大家要歡喜地來作這項供養。所以波斯匿王就跟他所有臣子們很高興地來進行這個布施,而且親手作布施,布施 佛以及所有比丘眾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些生活中的所需長達三個月,完全沒有缺乏。在三個月後完成這些供養以後,波斯匿王就坐到 佛陀旁邊來,跟 佛陀稟白說:「佛陀啊!我曾經聽您說過一個因緣,說布施食物給畜生,能得百倍福;布施給破戒者,能得千倍福;布施給持戒者,能得萬倍福;布施給一個外道離欲得初禪的,可以得一億倍的福;如果布施給往初果人的斷我見的方向修學的人,他所得的福是不可計量;更何況是布施給初果人、二果人、三果人,乃至於得阿羅漢果的四果人以及辟支佛,或者是聖位菩薩,或者是佛,以及佛的旁邊的比丘眾,那麼這樣的福已經不可計量。」波斯匿王告訴 佛陀說:「那麼今天我所作的供養佛以及比丘僧這些所有的功德,我都已經完成了,已經辦好了。」佛陀說:「王啊!不要這麼講。這個植福沒有所謂足夠了或者說嫌多了,為什麼呢?因為生死長遠啊!沒有辦法去衡量計算到底生死有多少。」

佛陀就舉一個祂過去世,過去曾經當地主大王的例子告訴波斯匿王:當祂是在地主大王的時候,供養 燈光如來——當時的佛陀,還有 燈光如來所帶領的八十億的眾阿羅漢;這樣子供養了七萬年,供養 佛陀以及這麼多的阿羅漢,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都沒有缺乏七萬年。那麼在 燈光如來入涅槃以後呢,繼續供養佛的形像七萬年,香花以及等等應該供養的這些莊嚴的物品。這樣子之後呢,他卻祈求這個供養的功德能夠在生死中得到福祐,沒有求解脫。釋迦世尊說:「祂現在來看當時所供養的功德,現在完全沒有剩餘,完全在生死之中把這些福都用盡了。」告訴波斯匿王說:「現在你應該要來這樣講,你所布施的這些的身口意行所得的功德,應該要求解脫才對啊!因為如果是為了求後世的果報,不瞭解這樣的生死長遠地持續下去,什麼時候是盡頭?雖然供養佛陀以及比丘眾這些功德、福德是不可計量,可是同時生死也是不可計量,所以會把這些福享用完畢的,沒有一絲一毫可以剩下來的。所以應該要把這樣的一個殊勝的供養的功德,來迴向能夠求解脫,解脫於三界生死,解脫於煩惱繫縛,甚至於得到究竟解脫,最後能成就佛菩提道。」這就是因為中品施主,他在布施的時候,對於這些布施的因果,以及布施能得的解脫的知見,沒有具足瞭解,所以為了後世的果報而布施會有這種情況。

另外一種中品施主他是怎樣呢?為了消除自己所造作的惡業而布施,這樣的情況之下,他也是屬於中品施主的心態。另外中品施主他會選擇他布施的對象,是跟他自己的身分地位相等的,所以他要布施給他。另外這個中品施主,他如果身上有很多財物,可是當有人乞求他的時候,他會說他只有一點點東西,他能布施的東西不多;當他身上沒有財物的時候,看到有人來乞求,他會馬上說:「我身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布施給你。」就不會去想:「沒有東西可以布施,心裡感到慚愧。」所以這是中品施主的心態。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會受到佛菩薩的憐憫的,因為中品施主他想當菩薩,他也相信業果,可是對於布施的果報的原理,知見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過程裡面,會夾雜一些過失以及煩惱,所以佛與菩薩遇見了中品施主,都會憐憫他們,然後給予教導開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樣,佛陀也憐憫波斯匿王,他能夠發心布施,可是對於布施的果報,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卻沒有想到生死也不可計量、生死長遠這件事情。所以當時波斯匿王聽完 佛陀的開示以後,心裡非常慚愧,心裡非常恐懼,就跟 佛陀懺悔,請求 佛陀能夠接受他的懺悔,那以後就不要再這麼想。所以這個是說,賢聖碰到中品施主的時候,一定會憐憫他們,一定會開示他們,然後教導他們這個正確的道理是什麼。

另外對於上品施主,還有以下的種種情況:就是上品施主遇到來乞求者,乞求者還沒有開口,他就會主動布施給乞求者了。另外就是他在布施的時候,是以恭敬心來布施的,他不會去輕賤來乞求所需物品的人;他以恭敬心來布施,因為他知道這一個布施,對他來講是一個讓他能夠得到功德受用的因緣。另外就是上品施主在布施的時候,他是以憐憫心來布施的,他是憐憫眾生在苦惱中所受的苦,在生死中不知出離的苦,憐憫眾生在生死中所受的這些生老病死苦;也憐憫眾生沒有因緣可以得到法的受用,沒有辦法來去除愚癡,然後來去除煩惱,能夠得到解脫。所以上品施主他是以憐憫心來布施,而沒有生起任何的驕慢心,或者是有所得的心。

另外上品施主他在布施的時候,他是深信因果的;他在深信因果的過程裡面,要守護著他自己的佛菩提的法道,同時也要守護著 佛陀所傳的佛菩提的法。一方面他深信因果,所以在修行佛菩提道的過程裡面,他知道他應該要攝取眾生、攝取國土。他所用的方法,首要就是要用布施,以布施來讓眾生得到利益,來讓眾生生起歡喜心;結下善緣以後,接下來再接引眾生,來進入佛菩提道中修學,能夠得到解脫,最後能夠成佛。另外他守護著佛菩提道的法,是因為佛菩提道基本上在修學過程裡面,六度不可缺;因為你沒有辦法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話,就沒有機會能夠在佛菩提道中得到實證。所以對於要有實證的法的前提之下,一定要去修集福德資糧以及智慧的資糧。所以他為了他自己的佛菩提道,以及為了守護佛菩提道,他就要來行布施。

另外上品施主他在布施的過程裡面,不會選擇這是怨家、這是自己的親屬;因為對他來講,他在布施的過程裡面,以平等心來看待一切眾生;對他來說,一切的有情都跟他一樣,都擁有自心如來。上品施主,他通常都是已經開悟的菩薩,都是依止於他所證的般若實相智慧,轉依自己的自心如來的真如無我的法性在行布施;他看見自己以及一切眾生,皆有同樣的自心如來這種真如無我的法性,所以他在布施的時候,所依止的法、所看待的法,都是同一個自心如來的法。在這種情況之下,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的,既然沒有這四相,那哪有所謂怨親可說呢?另外上品施主對於來乞求者,雖然開口所說的東西只有一點點,可是他在布施的時候,一定盡他的能力,會多出乞求者所說的量給他。當他自己沒有錢財的時候,看見有人來乞求,他會自己鄙視自己,為什麼自己沒有財物可以來讓乞求者得到利益?心裡會生起很大的憂愁以及煩惱。

這個上品施主的這些情況,諸佛菩薩看見了以後,心裡會非常歡喜的;因為上品施主深信因果、知見具足,在布施的時候,常常觀察一切煩惱的罪過。如果菩薩在布施的時候,生起一絲一毫的慳吝之心,那麼這個慳吝煩惱的罪過,就是讓他自己已經存在的不能去除,然後還要長養到未來世,讓他這個煩惱帶到未來世去;同時這個慳貪的煩惱增長以後,會讓自己生到三惡道去;同時這樣的一個煩惱,繫縛在三界,他的過失讓他自己不能解脫於三界,讓他一直要因為這個煩惱,而一切的受生都要繫縛在三界中。所以上品施主在布施的時候,所觀察是自己有沒有生起這些煩惱?這些煩惱過失是什麼?同時能夠深入去觀察涅槃的功德微妙。因為上品施主,都是已經開悟的菩薩,他都是深入觀察自己自心如來,祂的本來涅槃、本來解脫的功德;本來涅槃、本來解脫的功德,又跟自己的生生世世,跟所生的五蘊身在一起,又能夠讓五蘊身在煩惱中運行,自己還是一樣本來解脫;所以他觀察到這個自心如來本來解脫、本來涅槃功德,這麼微妙、這麼勝妙!那他要怎麼樣來修除過去無始劫以來,所長養的這些我執煩惱,讓他能夠清淨呢?所以他所看到的、所觀察的就是這個煩惱的罪過,以及涅槃的功德微妙;所求的就是讓自己能夠早日在道業上增進,所以除了佛菩提以外,更沒有所求;不是要去求他的布施要得到眾生的愛樂,或者布施要得到什麼名聲,或者這個布施要得到什麼身分地位,這些就是上品施主的心態。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