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受者的關係(八)

第40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您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所準備的「菩薩正行」,也就是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學佛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會感受到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一項一項地為大眾介紹。

上一次的節目中我們說到,畜生的福報遠遠的不能跟人比,怎麼算,作人都比作畜生來得快樂自由的多。可是如果生為一個人,卻不懂得好好地去行善,那其實會比出生為畜生更加的危險;尤其是那一些有財、有勢、有福報的人,他所造下的惡業,會比畜生所造的惡業更加來的可怕。

我們來看看這一則佛經中的寓言:過去有一條狗,是有人馴養的。有一次,這一隻狗跑到外面去閒逛,逛了很久,牠的肚子餓了,所以就隨便跑到一戶人家的門口,想討一點東西吃。但是這一家人並不富有,而且主人不喜歡狗,所以看到小狗上門了,主人就拿出棍子來打牠,把牠趕走。討不到東西反而挨了打,狗非常的氣憤,馬上跑到衙門裡去找縣官。牠提出控訴說:「有一戶人家,我向他們討東西吃,他們不但不給我,反而用棍子打我,我並沒有破壞狗的規矩啊!他們不可以打我。」法官就覺得很奇怪,問牠說:「狗有什麼規矩呢?」小狗就回答:「我在自己的家中,可以隨便地出與入、起與坐,主人很愛護我。但是今天,我到別人家裡去討吃的,我只是把我的頭跟我的前腳伸到人家的門裡面,我的後腳跟尾巴仍然放在門外面,我不敢隨意地進入打擾到別人。這樣子,我並沒有犯規,卻被他們打。」這個時候呢,縣官就派人把打狗的人叫來,並且問他說:「你是不是不給這個小狗吃,還打了牠呢?」對方就承認:「是的!」所以法官就問小狗:「那麼依照你的意思,你認為我應該怎麼處罰他?」小狗不加思索地就回答:「好!那就罰他作本城的大富翁吧!」縣官聽了就哈哈大笑,說道:「給他作大富翁,那是賞他啊!不是罰他啊!你這樣子說是什麼意思啊?」小狗就回答:「大官啊!你不知道,我的前世也是一個大富豪,因為衝著自己有錢、有勢,所以造下了無數的罪業,所以今生才會生而為狗,受種種的痛苦。現在呢,就罰這一個人去作大富翁,他一定也是貪求享樂,只顧著自己的富貴,不會去想到還要修持,不會去想到要發大悲心去行善。這樣子等他死後,他也會受到大苦惱。」

一個修行人如果不願意過著平淡的生活,而去過著過於奢侈的生活,那麼這樣子就會增加這一個人的欲望和貪求,把他過去所累積的福德善業給揮霍光。所以修行人要懂得避免這樣子的過失,在因地布施的時候,這個布施就應該要具足一切淨施,而不是不淨之施。所以 世尊接下來就繼續教導我們:【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見、四者慳悋。復有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優婆塞戒經》卷五)

佛說:「善男子啊!菩薩行布施的時候,要遠離四種過失罪惡之法:第一種,用破戒的手段所獲取的財物拿來布施,這是不對的。第二種,心中存著種種的懷疑之心而行布施;懷疑自己、懷疑別人,懷疑布施這一件事,種種懷疑的心交錯在一起,這就叫作疑網。三者,心有邪見而布施。例如為了生天享福,為了獲得大勢力,為了來報仇等等而行布施。第四種,心有慳悋而行布施,生起了慳貪的煩惱。菩薩的布施還要離開五種法:第一、布施的時候,不去選擇有德之人。因為他有德,所以我布施;因為他是無德之人,我就不布施。這是不對的。第二、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去說他人的善事與惡事。第三、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去選擇對方的身分地位或者是出身種姓,來決定我是否要布施。第四、布施的時候,不應該輕慢來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的時候,不應該惡口罵辱他人。」

布施本來是累積福德的善行,但是如果布施的時候,同時犯下了不好的事相,那麼在未來的善果報中,就會引發附加的惡業。有那個善果報,但是善果報中,卻隱含著惡業在裡面。例如 世尊在《分別業報經》裡面說到:修行人行大布施,可是這個人個性著急,心中多瞋,不能夠依止正念來修持,那麼他死後就會是龍身報——變成龍族;能夠修大布施,但是卻喜歡輕慢於別人,死後就會變成大隻的金翅鳥;個性像狼一樣的人,貪求不知足;像獅子一樣,代表他愚癡。所以持戒卻沒有清淨的智慧,雖然自身持守戒律嚴謹,可是卻輕慢於別人,所以他就會墮落到獸中,卻為獸王。也就是說一個修行人,能夠懂得作大布施,但是個性急躁多瞋恚,不能夠依止正念而修行,這樣子的話,他未來就會投生為龍族,雖然有著世間的財寶、眷屬,受用豐饒這樣的一個大福德,可是身上卻要承受著火燒跟蟲咬的惡報;修行人如果能修大布施,但是對眾生多所輕慢,未來生投生為大鵬金翅鳥;如果多貪求者,未來世會投生為狼;性多愚癡者,則投生為獅子。如果是持戒的修行人,卻不懂得去修證清淨的智慧,雖然自身持戒精嚴,但是輕慢於別人,未來就會落入畜生道,去作那個畜生之王。

經文繼續說:還有違犯了三件事情,布施以後就不能得到殊勝美妙的果報。第一、發心布施的時候,原來答應給別人的布施,後來卻少給了。第二、選用了不好而下劣的物品,拿來布施給人。第三、布施之後,心中卻生起了後悔憎恨的心。另外還有犯了八種過失,布施以後不能夠成就上等的果報。第一、布施以後,總是想到這一位受施者的過失。譬如說,布施以後說:「唉!我看這個人也沒什麼了不起,這個人也是一樣要吃喝拉撒,這一個人好像煩惱也很多,我看他也沒有比我好到哪裡去。」這個就叫作見受者過。第二、布施的時候,對布施的對象心不平等:「啊!這個比丘好像比較有修為,那我就多供養他一點;那個比丘好像沒有什麼學問,那就少供養他一點。」這就叫作心不平等。第三、布施以後,卻要求受施者要為我作事情。第四、布施以後,喜歡自己讚歎自己的布施功德。第五、本來說自己沒有東西可以布施:「沒有了!沒有了!」後來才又拿出來布施出去。第六、布施以後,用惡口辱罵他人。第七、布施以後,要求受者:「你要還我兩倍喔!」第八、布施以後,對布施卻生起了懷疑的心。像這樣子,不淨布施的施主,將來就很難有機會親近諸佛菩薩等賢聖之人。

像剛才以上所說的情況,最著名的就是中國的梁武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之後,就十分的虔誠,成為歷史上佛門的大施主;甚至,他三次跑到同泰寺去捨身修行,然後再讓大臣們拿著錢去把他贖回來,這是他明明知道會有這樣的後果而故意去作,所以有人說他沽名釣譽。他的皇后郗氏性好嫉妒,死後墮入了畜生道變成一隻巨蟒。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請高僧寫了《梁皇寶懺》,字詞優美,至今仍然是佛門中最重要的懺本之一。他建了很多的寺廟,又印了很多的經典來弘揚佛法,也度了很多的僧人——那個時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勵都出家,他就覺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見到了菩提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他想跟祖師誇示,想要別人來讚歎他,所以他就問達摩祖師:「朕作皇帝以來,建了很多寺廟,印了很多經典,度了很多人出家,這樣子我有多少功德呢?」他想向達摩祖師表示自己是非常有功德的,想要讓達摩祖師來讚歎他。可是達摩祖師卻說:「如此並沒有功德。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皇帝要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是有所限量的世間法,會有用完的一天;而功德則是迴向於解脫,所以是無所限量的出世間法,功德會不斷地輾轉增上。」所以梁武帝和達摩祖師最後話不投機半句多,達摩祖師就離開了皇宮,往北到了熊耳山,在少林寺後面的石洞閉關了九年。後來把法傳給二祖慧可,才有了我們中國的禪宗。

有一天,梁武帝問誌公和尚說:「我的壽命還有多少呢?」誌公回答他:「等老僧圓寂之後你會造個塔,到時候這個塔壞了,你的壽命就到了,就要往生了。」誌公和尚圓寂時候的塔,原本是用木造的,後來梁武帝想到誌公的預言,就決定把它造成一個堅固的石塔,所以就把原本的木塔給拆了。結果舊塔拆了,新塔尚未完成的時候,侯景就造反了,把梁武帝抓起來關到台城裡面去,最後給活活餓死了。當然,他會餓死,並不是他行善造福的果報。你說:「不對啊!明明他今生造了這麼多善業,為什麼他最後會餓死呢?」那是因為今生所造的善業,要留待未來世才能得報,這個叫作異時而報、異世而報。那可能我們會覺得,為什麼這一個樂善好施的梁武帝,他今生卻會有被餓死的果報呢?他過去到底作過了什麼呢?傳說:梁武帝的過去世是一個老修行,他養了一隻很調皮的猴子。有一次修行人想要坐禪入定,這一隻猴子卻吵得他不能入定,所以老修行就把這一隻猴子關到山洞裡面去。沒想到這一次一入定,入定了許多天,等到修行人出定的時候,才想到猴子還在山洞裡關著,就急忙去把洞門打開一看,猴子已經餓死了。這隻猴子死的時候就發願:「你啊!今生把我餓死,我將來一定要報仇。」老修行人累積了世間的大福德,來生就作了梁武帝;而那一隻猴子呢,就轉世為他的部下侯景。侯景造反,餓死了梁武帝,其實也就是了了上一世的因緣。

各位可以看看,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每一件事情不管我們覺得它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不合理、多麼的不應該,但是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前因而造就了現在的後果。因此以後遇到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不要再隨隨便便的開口亂講話:「什麼!哪有什麼因果,騙人的!你看這個人這一世作了這麼多的善業,為什麼他下場會這麼慘?那某某人為非作歹,為什麼最後的下場這麼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緣果報就是如此,它必須是異時而報、異世而報;所以世間眾生,他看不見每一件事情的過去,更看不見他的未來。因此無福眾生,他不會相信因緣果報的道理,因為他看不見,因為他沒有辦法在他現實生活經驗中來印證這件事;如果一不小心開口毀謗,說佛法是錯誤的,說 佛陀所說的是不正確的,沒有那回事!那就會在他原有的惡業上面,又要加上一段更大的謗佛、謗法的惡業了。聽起來很愚癡,但是,這是我們世間眾生常常會犯的過失,要記得不要去犯這樣的過失。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47